明心見性之探討

  明心見性之探討

  前言

  修行雖然有八萬四千法,然最終的目的,不外乎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鮮有人能知其中的奧義,縱修一生也未必能知;若是理路不明,何能下手去修行。

  壹、明心、見性、成佛之解析

  一般人常認(rèn)為「明心」、「見性」、「成佛」是同時,因為常講這話,而變成一句口頭禪。尤其讀六祖壇經(jīng),是頓悟法門;常誤認(rèn)「即心即佛!埂敢荒钗驎r,眾生是佛!埂溉糇R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埂副拘允欠,離性無別佛!构视写隋e覺,若我們能再細(xì)細(xì)研讀,則會發(fā)現(xiàn)其實是三個階段。今舉壇經(jīng)來說明:

  一、明心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jīng)。能一聞經(jīng)語,心即開悟!惯@是六祖惠能自述,第一次聞金剛經(jīng)而開悟。但六祖悟了什么?如果已經(jīng)見性,又何必到黃梅,禮拜五祖?至東禪寺經(jīng)八月余,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沟遄鎱s說:「亦未見性!惯@些問題,不知諸位是否思惟過?

  我們深入經(jīng)文,便可看出,惠能大師第一次聞金剛經(jīng)是悟了本心,故言:「心即開悟」。此階段為「明心」,但未「見性」;故五祖看偈完,說:「亦未見性!苟嬉嘧灾,故前往黃梅,禮請五祖開示。

  二、見性

  經(jīng)五祖為其說金剛經(jīng),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惠能大師第二次聞金剛經(jīng)則是悟了「本性」,故言:「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此階段為「見性」,后來六祖自述:「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因此明心、見性是不一樣的境界,像五祖謂惠能曰:「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瓜茸R本心,后見本性。六祖也說:「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故應(yīng)先明心,才有機會見性。

  三、成佛

  若完全見到本性,則謂「見性成佛」,壇經(jīng)云:「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涅槃經(jīng)云:「眾生悉有佛性。」但一般悟道者,見性未必徹見。涅槃經(jīng)云:「無量菩薩雖具足行諸波羅蜜乃至十住,猶未能見所有佛性,如來既說,即便少見……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

  由此可知,二乘人雖明心但「未見」性,菩薩既明心但只「略見」性;層次越高,則見性的范圍越廣,故才有初地菩薩至十地,等覺、妙覺之位階,因此唯有佛,方能「徹見」本性。故見一分性,還未成佛;直到十分全見,才是成佛。

  貳、眾生有佛性,為何至今不見其性

  涅槃經(jīng)云:「雖有佛性,以未修習(xí)諸善方便,是故未見;以未見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贡娚m有佛性,但未修行故不見其性。像壇經(jīng)所云:「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云覆蓋于日,不得風(fēng)吹,日光不現(xiàn)!狗鹦运迫,被我們邪見、煩惱的烏云所覆蓋,要藉由正見、修行之風(fēng)來吹散,方能撥云見日。

  當(dāng)我們不明白真相時,此見則為邪見(即是妄想、執(zhí)著);若能了悟,則轉(zhuǎn)邪見為正見。該怎樣建立正知正見呢?金剛經(jīng)云:「見相非相,則見如來。」見一切相,不著其相,則能見自性,此為正見;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見一切相,執(zhí)著其相,則不能見自性如來,此為邪見。舉圖來說明:

  上圖,有人于照相機前,而相機中的底片,本來無影像,經(jīng)按下快門之后,底片即有其人像;就像邪見之人,見相著相,相雖已過,但心中卻還執(zhí)著其人事,且烙印在其心底,揮之不去。

  下圖,有人于鏡子前,而鏡中本來無影像,因人站其前面故出現(xiàn)人像,但此人離開后,鏡中仍然無影像;如同正見之人,見相不著相,物來則應(yīng),物去不留。物來時,隨其因緣而生,但鏡子依舊是鏡子,此為隨緣不變;物去時,隨其因緣而滅,但鏡子還是鏡子,此為不變隨緣。

  因此,未見性時,佛性雖有卻不能顯現(xiàn)。就像地中雖有寶藏,卻不知挖掘,故依舊窮困;若能自知,即時開挖,則獲無價至寶,由貧變富。故雖有佛性,但不見其性,有等于無,故涅槃經(jīng)云:「本有今無!沟(jīng)修行,自能見性,故涅槃經(jīng)又云:「本無今有!

  今舉趙州禪師之公案「狗子有、無佛性」來說明。據(jù)五燈會元載曰:

  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無!」

  僧曰:「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甚么卻無?」

  師曰:「為伊有業(yè)識性在!

  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有!

  僧曰:「既有佛性,為甚么擅入這個皮袋里?」

  師曰:「為它明知故犯!」

  趙州禪師先說,狗子無佛性;因業(yè)識障其佛性,自不見佛性,言:「無!购笳f,狗子有佛性;因為它明知故犯,自知有佛性,故言:「有!鼓鶚劷(jīng)云:「有、無合故,即是中道,是故佛說眾生佛性非有非無!箟(jīng)亦云:「佛性非常非無常!构识U師遣空有兩邊,來顯佛性中道之義。

  參、如何明心

  楞嚴(yán)經(jīng)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xù),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zhuǎn)!剐扌惺紫纫靼资裁词峭、真心、自性?妄想即是妄心,為何此想不真?因為有生有滅,故妄心即是生滅心。真心即是本心,本者本來,心者作用,本來之作用;此用本不生滅,人人皆有,故言「常住真心」。自性即是本性,本性即是佛性,佛者覺也,性者本能,眾生皆有覺悟的本能;此本性亦是本不生滅,且無物能染,故言「性凈明體」。因不明真心,不見自性,而以妄想生滅之心,故流轉(zhuǎn)生死。

  我們再由下圖來解釋,妄心、本心、本性。妄心即是識心,當(dāng)色身之六根,接觸外面之六塵,經(jīng)由色、受、想、行、識,五蘊之運作而產(chǎn)生意識心,此心即是妄想、執(zhí)著。故修行當(dāng)「轉(zhuǎn)識成智」,怎么轉(zhuǎn)呢?佛于楞嚴(yán)經(jīng)中教我們當(dāng)「舍識用根」,用六根之作用,眼根能見、耳根能聞、鼻根能嗅、舌根能嘗、身根能覺、意根能知,此六種作用不論晝夜寤寐皆是不生滅,在圣不增在凡不減,此為本心。

  舉例,眼根「能見」,所見為「色」。燈開則明亮,燈關(guān)則黑暗,光有明暗,若隨它起舞,此為生滅之識心;雖光有明暗生滅,但能見之功能,始終不生滅,燈開見明,燈關(guān)見暗,見不隨開關(guān)明暗而生滅,此見之作用為本心,時時常住真心。

  耳根「能聞」,所聞為「聲」。聲來則有聲,聲去則無聲,聲有有無,若隨它影響,此為生滅之識心;雖聲有來去生滅,但能聞之功能,始終不生滅,聲來聞有,聲去聞無,聞不隨聲音而有生滅,此聞之作用為本心,時時常住真心。

  因此,修行當(dāng)以不生滅之本心來起修,故楞嚴(yán)經(jīng)云:「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滅,無有是處!拐蚍侥苷,以不生滅心來修,方得不生滅性之果。

  肆、見性成佛

  然六根之作用,皆從自性而起,識是生死之根本,性是成佛之主因。本來之性,眾生悉有,若不先明心,豈能見本性。因心是性之「用」,性是心之「體」,由「用」歸「體」,方是修行的下手處,故六祖言:「自心歸依自性!

  該怎樣從本心而見本性?其次第又怎么進行?心經(jīng)教導(dǎo)「照見五蘊皆空」,則是從有生有滅,至不生不滅,故涅槃經(jīng)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挂虼,我們藉由楞嚴(yán)經(jīng)中,觀世音菩薩從耳根入手,修行成道之過程來探討: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shù)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xiàn)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fā)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過去有一尊觀世音佛,而觀世音菩薩于彼佛前,發(f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故彼佛教導(dǎo)觀世音菩薩,從耳根之聞性,而非耳識;以正智來思惟,并非意識;一心反聞聞自性,專注于能聞之根性,漸漸契入正定。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最初時,將心專注于耳根聞性中(聽覺之作用),而非肉耳,亦非耳識,亦非意識之中,從不生不滅的聞性入門。

  不要向外攀緣聲塵,一心反聞能聞的自性,自然不隨聲塵所去,直到動相(外面的聲音)消滅,此時靜相則會生起,繼續(xù)用功,直到靜相也消滅;到此聲塵完全寂滅,則破了「色蘊」。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動滅則靜生,靜滅則根生,故須循漸勤修,則定力增深,此時能聞所聞俱盡,而無能受及所受,則破前五識之「受蘊」。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根滅則覺生,雖能聞所聞雖盡,但有我之知覺,故須再精進,直到能覺所覺俱空,而自然無住生心,則破第六識之「想蘊」。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覺滅則空生,雖能覺所覺既空,仍須再修,直到能空所空俱滅,則破第七識之「行蘊」。

  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

  空滅則滅生,雖能空所空既消,但還有滅相,有滅必有生,故最后再修,直到生相滅相俱盡,則破第八阿賴耶識之「識蘊」。

  此時轉(zhuǎn)識成智,從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生滅已滅,而達到不生不滅,則自性現(xiàn)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此時超越世間和出世間之障礙,而法身與十方世界融合無礙,為一真法界。

  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故能從體起用,獲得二種殊勝之境界。上契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圓滿上求佛道之心;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生起下化眾生之愿。

  結(jié)論

  楞嚴(yán)經(jīng)中有二十五圓通法門,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門門皆殊勝,各各皆能悟,只要用真心起修,盡能見性成佛道。然修行貴在「老實」二字,故勸行者!「解」當(dāng)廣,要多讀大乘經(jīng);「行」當(dāng)深,要精進一門深入。若能老實修行,則明心見性,指日可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