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禮懺愿(學習六度波羅蜜的前方便)
人天禮懺愿(學習六度波羅蜜的前方便)
本愿表達的意義
(一)聽聞佛名是最初成就佛道因緣
1.大善根之人才能在聽聞佛名時啟發(fā)學佛道心
2. 諸佛名號難聞難信
3.佛隨眾生因緣偏贊某佛名號
4.同名諸佛無量無盡
5.聞佛名是不墮惡道之因
6.諸佛名號功德平等
五、人天禮懺愿
本愿表達的意義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中,。如果在禮凡是聽到我成佛名號的諸天、人民,都能夠塑造我成佛的形像,發(fā)出想要瞻仰、膜拜的信心,用最誠意的敬禮──五體投地,頂禮、懺悔拜佛像時,不能心生歡喜,進一步啟發(fā)誠信樂意修學菩薩利益眾生的大悲行愿的話,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本愿正是在說明,十方世界與彌陀有緣的眾生,在聽聞彌陀名號時,都能發(fā)出最恭敬、赤誠、歡喜、信樂、懺悔的心,來頂禮彌陀,學習彌陀踏上最初利益眾生的菩薩度生行愿。而從本愿的發(fā)出具體行動的學佛、禮佛、懺悔、發(fā)愿修菩薩行的歷程中,延展開后面十一個有關聽聞佛名由淺入深的修行大愿。因此本愿對末法學佛者來講,是步入后續(xù)「六度波羅蜜」的學習大愿非常重要的筑基修行問題。彌陀最初因地學佛修行,也是從力行這個大愿,而開始實踐成佛筑基的工作,可以說,本愿是進入修學后續(xù)布施等六度波羅蜜大愿的前方便。所以如何在生生世世皈依、信佛、學法、閱經、禪定的修持間,奠定堅固的學佛、禮懺、發(fā)愿、修行的正確方向及觀念,才能在步步前進中,與諸佛初步修學六度波羅蜜的成佛本愿相應,成為一個佛弟子及所有的彌陀信仰者,最應用心、注意、選擇的問題。
本愿將依此分成三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聽聞佛名是最初成就佛道因緣
(二)禮懺是入道的前方便
(三)由禮懺法門啟開──發(fā)隨喜功德比布施更難的修持問題
(一)聽聞佛名是最初成就佛道因緣
1.大善根之人才能在聽聞佛名時啟發(fā)學佛道心
賢劫千佛中的每一尊佛,在過去最初修行時的因緣,皆各各不同。但是每一尊佛皆是在聽聞佛名后,才發(fā)出見佛、贊佛、供佛、聞法之心,成就最初的發(fā)心學佛、成佛因緣(『賢劫經』卷八),這是不可忽略的事實。
如經中說:「…..師子如來過去在聽聞『晃昱佛』出世,而發(fā)心見佛,以五吋五納衣供佛…..,從是以來,行菩薩法,直到成佛!汗庋嫒鐏怼贿^去在『無量光佛』出世之時,發(fā)心見佛,以明月珠供佛.....,初發(fā)學佛道心。」
『千佛因緣經』也說:「婆娑世界以前,曾經有大莊嚴世界出現(xiàn),劫名大寶。有『寶燈焰王佛』出世應緣度眾。那時『毗婆尸佛』、『尸棄佛』與賢劫千佛皆在初發(fā)心修行階段!号攀稹簧鸀橐粐笸,名叫光德;『尸棄佛』隨『寶燈焰王佛』出家,叫做善稱比丘,千佛受生為一千名童子。當時一千名童子因見善稱比丘禮拜佛像,莊嚴無比,而詢問佛名。在聽其解釋佛法僧三寶的學習因緣后,而發(fā)歡喜信佛之心。于是個個于佛像前,發(fā)大誓愿說:愿我從現(xiàn)在開始學習『寶燈焰王佛』的修行之法直至成佛…..!
這僅是『賢劫千佛』由最初聞佛名、見佛像、親近佛,發(fā)心學佛修行的片段經文而已。于此,我們必須了解,「經上」所謂最初發(fā)出成佛之心,已經是一個佛弟子在過去生中,積集了無數(shù)的善行福德因緣,才能遇佛出世,聽聞佛名,發(fā)出學佛、成佛的堅固道心的,不是我們現(xiàn)在凡夫俗子所說的初發(fā)皈依、信佛、學佛之心所能相比的。
2.諸佛名號難聞難信
如『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說:「貪淫瞋;髞y造惡之人,宿無善根,縱聞佛名,不能生信!
今天娑婆世界的眾生,正處于劫亂斗戰(zhàn)之際,全球六七十億人,聽聞佛名,能信能解者,究屬少數(shù)。聞彌陀名,能念佛號者,更是稀有!何況能生凈土,千萬人中,難得其一!
『賢劫經』卷八及『佛名經』卷十九又說:「賢劫以前,劫號名為『莊嚴』,在『莊嚴劫』的末后九十一劫中,有一尊佛出世,名號『毗婆尸佛』,中間又經過六十劫……,無佛出世,六十劫過后,有佛出世,名號『尸棄佛』,同劫中,又有『毗舍浮佛』出世度眾。自此以后,經過無量無邊的劫數(shù)……,無佛出世!呵f嚴劫』過后,有劫號名為『賢劫』,賢劫中有千佛出世說法。賢劫千佛出世后,六十五劫當中無佛出世,而后有劫號名為『大稱』,中間有佛出世說法!捍蠓Q劫』過后,中間經過八十劫……,皆無佛出世度眾。然后有劫號名為『星宿』,有無數(shù)諸佛出世說法!盒撬藿佟贿^后,中間經過三百劫……,均無佛出世,佛法斷絕,眾生無依。然后有劫號名為『清凈光』(凈光劫)…..。」
由經上得知,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許多有眾生居住世界的劫數(shù)之中,均無佛出世,不遇佛法,不聞佛名,處在動蕩斗亂,淪落惡道的時代。娑婆世界的眾生今天雖處亂世,猶幸能聞佛名,殊為不易,故應珍惜聞名、念佛因緣,不可蹉跎歲月,失去難得學佛、念佛、往生的機會。
何種根器的人,聽聞佛名,能信能持?『寶網經』、『佛名經』、『十方千五百佛名經』皆說:「若有眾生見聞佛名能生信、贊佛、供養(yǎng)、念佛者,當知前世已曾供養(yǎng)無數(shù)諸佛,今生才能得聞佛名,歡喜贊佛、禮佛、憶佛!
『稱揚諸佛功德經』更說明了誹謗佛名的罪行:「若有眾生聽聞佛名,不能生信,謗佛誹經,破壞佛教。造此惡行,當墮地獄,無邊劫數(shù),受地獄苦。地獄罪畢,所生之處,常受聾痖之報,六根不具,愚瞋癲狂…..!
由此證明,今生在見聞佛名下,知道禮佛、贊佛、持佛名號者,均是宿世供養(yǎng)過佛,與無量諸佛有緣的佛弟子。如何持續(xù)宿世聞名、學佛、念佛的善根,往生凈土,親近諸佛,是一個學佛者應當時時把握反省、警惕的問題。
3.佛隨眾生因緣偏贊某佛名號
釋迦牟尼佛因彌陀與娑婆世界眾生宿世法緣深厚,故獨贊彌陀凈土功德殊勝,勸生西方凈土。又對他方世界與他方佛宿緣深厚的眾生,偏贊某佛凈土功德殊勝,勸持名號,求生凈土。這在『稱揚諸佛功德經』、『寶網經』、『千佛因緣經』、『賢劫經』…..等中都有說明。
4.同名諸佛無量無盡
『佛名經』卷十七云:「『釋迦牟尼佛』曾親自為弟子解釋說:過去有無盡恒河沙數(shù)的諸佛,與我同名『釋迦牟尼』,已入涅槃者,不可數(shù)知!..如是同名『燈光明佛』,同名『一切勝佛』、同名『尸棄佛』、同名『迦葉佛』…..,不可數(shù)知!..未來『星宿劫』中有三百佛出世,同名『大雞兜佛』,復有十千佛同名『莊嚴王佛』…..,復于『普華劫』中有八百佛出世,同名『離妄佛』,……復在未來劫中,有三十億佛出世,同名『釋迦牟尼佛』……。舉要言之,未來同名諸佛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不可窮盡……!
同理可知,過去、現(xiàn)在、未來同名『阿彌陀佛』者,亦不可數(shù)知。如『彌陀經』上就記述現(xiàn)在正出世于西方世界中有一尊『無量壽佛『』便與彌陀「無量壽佛」名一樣。
5.聞佛名是不墮惡道之因
『地藏經』卷八說:「一切眾生臨命終時,家中眷屬至少一人,若能為臨終人,高聲稱念一佛名,或者一菩薩名號,乃至大乘經典一句一偈,令臨終人了然于心,信心不亂。佛觀此命終之人,除了所造五無間罪的強大惡業(yè)無法立即消滅外,其余的小小惡業(yè),皆因聽聞佛名,心生堅信的力量,免除墮落惡道之報。雖然所造五無間罪,必遭極重惡報,墮入地獄,但是因臨終時,逢遇他人為其稱念佛名生信的因緣,令其所造五無間罪,漸漸消滅,何況是眾生在生之時或者命欲終時,自稱自念佛號,必能轉惡為凈,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由此可知,臨終之時,因聞佛名,而不墮惡道的原因,是因臨終人對佛號「生信」的力量。若是臨終人聞佛名猶不信、不敬,仍不免墮入惡道。并不是說臨終人一聞佛名,便能不墮惡道受報。但是能令臨終人聽聞佛名,稍生凈信之心,種下未來不墮惡道、修學佛法的善因,確實功德無量。
所以現(xiàn)在的佛教徒,在親朋家屬臨終之時,應當盡量爭取另其聽聞佛名,稱念佛號的助念因緣,才是為人子女,善盡拯救親人出離惡道苦海的最大孝道!
6.諸佛名號功德平等
『華嚴經』說:「一切諸佛皆具備一切殊勝妙愿,無有增減。一個大菩薩行者,若有一愿不圓,一行不滿,便不能成就究竟佛果,不能稱為一切智人!
『維摩經』也說:「諸佛功德悉皆平等!
再則一個菩薩行者從最初發(fā)菩提心,度化眾生時,即發(fā)大愿說:「我愿度盡一切眾生,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沟潜娚,無邊無際。菩薩雖發(fā)無盡大愿,終究在眾生界尚未度盡時,便已先成佛。
由此可知,菩薩阿僧祇劫中修行以來,其實有初有末,雖說大愿無盡,實則成佛便止(『十住毗婆論』)。成佛以來所度眾生,皆是宿世曾經結緣過又已經了緣的眾生,并且已經形成佛道上善增上的業(yè)網、業(yè)緣所引渡的眾生及現(xiàn)在再遇緣令其種下佛種善根的眾生。諸佛各隨所緣,應機接引。(『釋凈土群疑論』卷二)
雖說『藥師佛』以十二大愿接引眾生,往生東方琉璃凈土!簭浲印灰运氖嗽附右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藥師佛十二愿』涵攝了『彌陀四十八愿』,『彌陀四十八愿』融通『藥師佛十二大愿』。就如『華嚴經』所說:「一義演說無量義一愿出生無量愿!
彌陀自因地度生以來,又何止發(fā)此四十八愿?此四十八愿僅是彌陀無量利生悲愿的綜合體。相對的,藥師佛從因地修行以來,又何止發(fā)此十二大愿?此十二大愿亦僅是菩薩無盡度生悲愿的縮影而已。實如『華嚴經』所言:「諸佛果報具足無邊悲愿,圓滿平等!
因此念一佛功德,即等于念一切佛功德,禮懺一佛,便等于禮懺十方諸佛。今此(三十七)愿正是彌陀接引有緣之機,從聽聞佛名功德開始,實踐彌陀踏上菩提大道修因的基礎成佛大愿。亦正代表諸佛以佛名方便引度眾生的初衷。凡與彌陀有緣眾生,唯有在聽聞佛名時,發(fā)出赤誠禮佛、念佛之心,隨彌陀此愿發(fā)出菩薩初步利益眾生的慈悲胸襟,才能與彌陀此接引眾生由聞名而種下最初成就佛道因緣的學佛入學本愿相應。以下就循序漸進的用「長篇」來說明凡夫眾生,如何由聽聞佛名間,開啟入道的前方便──進入禮懺法門的學習次第,非常重要的修持問題。(學習六度波羅蜜的前方便)
- 界詮法師: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 懺云法師:拜佛禮懺的要訣
- 大安法師:一心念佛,具足六度
- 賢崇法師:無上,甚深,微妙法
- 明賢法師:六度的自相
- 賢崇法師:佛教“六度”思想與企業(yè)家修煉
- 賢崇法師:佛法證我自在道,六度修得般若心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大安法師:一切因地菩薩六度萬行修行的指南針
- 大寂尼師:佛說阿彌陀經重點介紹
- 大寂尼師:寫給初入佛門之人
- 大寂尼師:佛教學戒的意義
- 大寂尼師: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 大安法師:菩薩六度,布施擺第一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念佛就具足了六度
- 圣凱法師:論彌勒禮懺儀的演變與發(fā)展
- 能利法師:大乘與六度
- 大安法師:念佛具足六度萬行
- 大寂尼師:死后助念難生凈土的實例
- 大寂尼師:《佛說阿彌陀經》重點介紹 1.如何讀誦阿彌陀經才能啟發(fā)菩提心?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大寂尼師:初入佛門應該從那一部「佛經」開始學習?
- 大寂尼師:《佛說阿彌陀經》重點介紹 1.如何讀誦阿彌陀經才能啟發(fā)菩提心?
- 大寂尼師: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深入修行意義 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礎
- 大寂尼師:佛教「學戒」的意義 戒有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之分
- 大寂尼師: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
- 大寂尼師: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五)施者與受者之間
- 大寂尼師:請注意:皈依證明師不等同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
- 大寂尼師:初入佛門該從六道輪回的意義認識佛教所說因果報應的道理
- 大寂尼師:初入佛門應該從哪一個宗派入門學習?
- 大寂尼師:《佛說阿彌陀經》重點介紹 3.注意阿彌陀經所說「七日念佛」的正知見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