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境煉心

  歷境煉心

  學佛,關鍵是能夠學以致用。如果學得多,但落實于心行的少,反不如學得少而能落實于心行。不要因為學得多,就有優(yōu)越感。專心學習的人不會面對很多人事,即使有不少缺點和習氣,也不容易暴露出來。

  而做事過程中,有機會引發(fā)各種習氣。佛陀戒律中規(guī)定:在家做過什么,出家就不能再做,確實是用心良苦。因為佛陀深知人性的弱點,深知凡夫心的危害。但我們要知道,聲聞是少事少業(yè)的修行,而菩薩是多事多業(yè)的修行。發(fā)心做事的同學,如能在面對各種境界時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就比別人有更多的鍛煉機會,正是禪宗所說的“歷境煉心”。以此幫助我們很好地認識自我,糾正自身的問題和習氣。從這個角度來說,做事有做事的優(yōu)越性。

  認識自身問題的過程,也是調(diào)心的過程。比如在情緒低落的情況下,心的覺照力能否用得起來?這就是考驗修行工夫的時刻。另外,在做事過程中,往往會依循固有習慣,有自己喜歡或討厭的對象,有看得慣或看不慣的事情。面對種種人和事,我們會不知不覺地進入原有的心行狀態(tài),這更是需要特別加以警惕的。

  有一點不知大家注意到?jīng)]有,社會上的員工在面對不同顧客時,始終能保持職業(yè)性的微笑。尤其是那些訓練有素的員工,一旦顧客出現(xiàn),立刻能調(diào)整到最佳工作狀態(tài)。當然,他們是帶著有所得的心在服務,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職業(yè),為了從客戶那里得到利益,從而使心時常處于警覺狀態(tài)。人們?yōu)榱艘稽c點物質利益,尚能對自己的心行進行有效訓練。我們?yōu)閿[脫凡夫心,成就佛菩薩的品質,更應當發(fā)勇猛心,積極改造自我。如果總是糾纏于情緒中,那是很失敗的人生。

  有些同學對接觸信眾存在畏難情緒,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障礙。通常,我們會因此而采取回避方式。尤其是出家人,更能為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不接觸人有利修行,所謂不攀緣。理由固然正確,但更多原因卻是在給自己的心理障礙找借口。所以說,問題并不在于是否接觸信眾,關鍵是檢討自己是否存有心結,清楚自己的發(fā)心是什么,自然也就明確目前更需要做的事。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