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
第314期明覺 衍空法師開示 鄺志康筆錄 林苑鶯潤校
――本文根據(jù)19/9/2012 講座錄音整理
在大乘佛教教義,許多人喜歡將之分作兩大系統(tǒng)。一個談「緣起性空」:世上的事物都藉著因緣和合而生起,這是世界運作的規(guī)則,而倘若能從中窺見諸法的空性,便能斷除煩惱、了卻生死。另一派是「唯心」:如果要了生脫死,證得無上菩提,便要了悟「外境」和「心」的虛妄,明了「心」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而見到「境」――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而這一切一切只不過是「心」變現(xiàn)出的現(xiàn)象;不單是這樣,就連「心」本身也是了無一物,這個能取能觀的「心」(主體),與所觀所取的「境」(客體),都是不實在、空的,「此中無有少法能取少法」(《解深密經(jīng)》),從而達至「境亦不可得,心亦不可得」;當 「心」、「境」俱放下時,便會達到無所得,然后轉識成智,證入無上道。
這兩大系統(tǒng)都各自具有完備的教義和修行法門,看似分別,份屬一體,只是由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為自己、為眾生斷除無明、斷除心對世界現(xiàn)象的誤解。二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希望眾生不再因惑造業(yè),由於不再造業(yè)便不會有心識的生起,因而亦不會有名色、六入、觸、受、愛、取的生起。事實上,我們不是執(zhí)境便是執(zhí)心,所以佛陀教導我們斷除對「境」和「心」的執(zhí)著。當我們談論世界上的各種現(xiàn)象時,總覺得很實在,尤其是對自我的執(zhí)著,覺得「我」的存在很真實,「我」真的感受到痛楚,或者看到、聽到、嘗到。正因為有「我」,便有貪嗔癡,有貪嗔癡自然會有喜歡和不喜歡,然后會造業(yè),會流轉生死,受無量苦。為了讓我們勘破無明,佛陀教導我們,我執(zhí)是愚癡的、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應執(zhí)身體為「我」、執(zhí)感受為「我」、執(zhí)思想為「我」、執(zhí)行為抉擇為「我」、執(zhí)著認識自己為「我」。
佛陀希望我們認清,這一切全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例如,你父母因緣和合所以誕下了你,這個宇宙多了一個新生命,而這個生命是以前不曾有的,獨立而與其他生命有所不同,父母會因著你這個新生命而賦予你名字。那么,到底這個「你」從何而來?是你父母加上你過去的業(yè)力和合而生。結論是,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可以藉由因緣而生;以你為例,藉著因緣你生出眼耳口鼻、黃皮膚、黑頭發(fā),然后你又會隨著因緣變化而成長,乃至最終死亡。佛教稱之為生老病死。緣聚而生,生而有老病死,這個程序不只在你我的生命中出現(xiàn),自無始劫以來這個宇宙十方三世的所有生命,都是如此存在,不斷流轉生死 。
不過在這生死之間,因為我們的無明和錯覺,將生命執(zhí)著為實在,依戀自己的受想行識和觸受愛取,生起我執(zhí)我見。佛陀於是教導我們不要執(zhí)著,因為一切都是這般緣生緣滅。因緣和合導致新生命誕生是非常正常的,因緣壞散時導致老死也是很正常的,故此馬祖道一禪師說「平常心是道」。緣生緣滅不單在我們的色身,苦與樂也是如此。例如有人稱贊你聰明或者漂亮,你心中頓感歡暢,這種感覺正常嗎?受人稱許是件如意的事,內(nèi)心歡喜當然正常。喜悅的事情緣聚時,你可能會很開心,但是它依然會因緣散而滅,美好事物旋即變?yōu)榭;例如下次別人不贊賞你,甚至抨擊你,你便會感得不快。還有更多痛苦的事情,例如你遺失了貴重財物,親人有病等,你都會不開心,但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呢?同樣地,當不如意的事情緣散而滅,你又會重新得到喜樂的感受。因此,不管是因如意的事而得樂,還是因不如意的事而得苦,乃至二者的聚散所帶來的苦苦樂樂,在我們的人生里也不知道嘗過多少次,這全部都是十分正常而自然地按照緣散還滅的規(guī)則,生起了,又破滅,這都也是很平常的。
當你明白這個緣起法時,你便會發(fā)現(xiàn)苦苦樂樂在人生的旅途上,是那么平常不過。當你明白到事物的緣生緣滅,遷流變化,自然便不會執(zhí)著,因為宇宙里每一個眾生也須依隨這法則而運作。所有現(xiàn)象的形相都是虛妄不實,無論是苦樂還是美丑的現(xiàn)象。佛陀有時會形容這是「空」,其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物質(zhì)世界和一切精神活動都不過是虛妄的,不能執(zhí)實。所以,我們應當於苦時不介懷,於樂時也不貪著,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世間的一切。
三祖僧璨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信心銘》)大道法門本身并不困難,但最怕的是我們諸多揀擇,要這個、不要那個,喜悅的便執(zhí)著,不合意的便諸多挑剔。如果我們明白世間眾生都是如此有苦有樂,生生滅滅,人人都要經(jīng)歷這一切,我們便應該乘現(xiàn)在有這種因緣,好好珍惜,好好運用。故此佛陀為我們闡明現(xiàn)象界的事情,藉著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去改變我們的內(nèi)心對外境的看法。我們跟世界的關系是通過「心」來構成,通過它,我們有所認識,有所執(zhí)著;通過它,我們生起愛惡,然后我們造業(yè),然后有生死。為此,我們要改變「心」對「境」的執(zhí)著,便不再有無明、愚癡,能洞察事物的真相,轉換對世界的態(tài)度。
佛陀又對我們說,大家所看到、聽到的一切全是內(nèi)心造成,也就是我們說的「唯心所造」或者是「由心變現(xiàn)」。那些你看到的影像、聽到的聲音都是虛假的,都只是你的「心」變現(xiàn)出來。所以你要放下,明白「此中無有少法能取少法」,「心」與「境」同樣不實。當你對兩者皆不執(zhí)著時,你就能慢慢確知一切都是心變現(xiàn)出來,而我們真的可以改變它。但從何入手呢?佛陀對此說得很清楚,就是要「聞、思、修」:多聽別人所說的,不要自己閉門造車,要多吸收世間的知識,不要自以為是,應當睜開眼睛、張開耳朵聆聽佛陀及其他善知識的教益,從而得到新知見、正知見。正如《妙法蓮花經(jīng)》所說,佛陀出現(xiàn)在世上,就是為了「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他開啟顯示他的見解,好讓我們學習,繼而糾正錯誤,得到新思維,不再著心著境,明白到不管現(xiàn)象和情緒都只是虛妄的,明白到「唯心」的不實在。當然這并非完全抹煞、否定現(xiàn)象和情緒,而是要知道緣生的作用,知道其「遍計所執(zhí)性」,知道它們是「依他起」,最終你會明白事物虛妄不實的平常性、平等性,這就是「平常心是道」。
一切都只是因緣和合而生,歡喜時我們不要如瘋如狂,失落時亦無須傷心欲絕,F(xiàn)象因著因緣生起,自然有其虛幻性。但我們可以借假修真,借緣生不可得的身心去證悟圓滿無上的菩提。當然,即使是無上菩提,它最終也是「無智亦無得」(《心經(jīng)》)。所以佛教說「離於二邊,契於中道」,我們不要執(zhí)空,也不要執(zhí)有,要在中流之中隨順因緣,久而久之你便會明白不落二邊才能得到平常心,最后達至無罣無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經(jīng)》)。如果你有分別心,你便會失去平常心,反之亦然;而只有這樣做,你才會得到安樂自在。有飯吃時,好好吃,給別人嗔罵,心無一物;好的又一餐,壞的又一餐;開心又一日,唔開心又一日;沒甚么大不了,其實日日都是好日。
緊記――平常心是道。
第314期明覺 衍空法師開示 鄺志康筆錄 林苑鶯潤校
――本文根據(jù)19/9/2012 講座錄音整理
在大乘佛教教義,許多人喜歡將之分作兩大系統(tǒng)。一個談「緣起性空」:世上的事物都藉著因緣和合而生起,這是世界運作的規(guī)則,而倘若能從中窺見諸法的空性,便能斷除煩惱、了卻生死。另一派是「唯心」:如果要了生脫死,證得無上菩提,便要了悟「外境」和「心」的虛妄,明了「心」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而見到「境」――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而這一切一切只不過是「心」變現(xiàn)出的現(xiàn)象;不單是這樣,就連「心」本身也是了無一物,這個能取能觀的「心」(主體),與所觀所取的「境」(客體),都是不實在、空的,「此中無有少法能取少法」(《解深密經(jīng)》),從而達至「境亦不可得,心亦不可得」;當 「心」、「境」俱放下時,便會達到無所得,然后轉識成智,證入無上道。
這兩大系統(tǒng)都各自具有完備的教義和修行法門,看似分別,份屬一體,只是由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為自己、為眾生斷除無明、斷除心對世界現(xiàn)象的誤解。二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希望眾生不再因惑造業(yè),由於不再造業(yè)便不會有心識的生起,因而亦不會有名色、六入、觸、受、愛、取的生起。事實上,我們不是執(zhí)境便是執(zhí)心,所以佛陀教導我們斷除對「境」和「心」的執(zhí)著。當我們談論世界上的各種現(xiàn)象時,總覺得很實在,尤其是對自我的執(zhí)著,覺得「我」的存在很真實,「我」真的感受到痛楚,或者看到、聽到、嘗到。正因為有「我」,便有貪嗔癡,有貪嗔癡自然會有喜歡和不喜歡,然后會造業(yè),會流轉生死,受無量苦。為了讓我們勘破無明,佛陀教導我們,我執(zhí)是愚癡的、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應執(zhí)身體為「我」、執(zhí)感受為「我」、執(zhí)思想為「我」、執(zhí)行為抉擇為「我」、執(zhí)著認識自己為「我」。
佛陀希望我們認清,這一切全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例如,你父母因緣和合所以誕下了你,這個宇宙多了一個新生命,而這個生命是以前不曾有的,獨立而與其他生命有所不同,父母會因著你這個新生命而賦予你名字。那么,到底這個「你」從何而來?是你父母加上你過去的業(yè)力和合而生。結論是,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可以藉由因緣而生;以你為例,藉著因緣你生出眼耳口鼻、黃皮膚、黑頭發(fā),然后你又會隨著因緣變化而成長,乃至最終死亡。佛教稱之為生老病死。緣聚而生,生而有老病死,這個程序不只在你我的生命中出現(xiàn),自無始劫以來這個宇宙十方三世的所有生命,都是如此存在,不斷流轉生死 。
不過在這生死之間,因為我們的無明和錯覺,將生命執(zhí)著為實在,依戀自己的受想行識和觸受愛取,生起我執(zhí)我見。佛陀於是教導我們不要執(zhí)著,因為一切都是這般緣生緣滅。因緣和合導致新生命誕生是非常正常的,因緣壞散時導致老死也是很正常的,故此馬祖道一禪師說「平常心是道」。緣生緣滅不單在我們的色身,苦與樂也是如此。例如有人稱贊你聰明或者漂亮,你心中頓感歡暢,這種感覺正常嗎?受人稱許是件如意的事,內(nèi)心歡喜當然正常。喜悅的事情緣聚時,你可能會很開心,但是它依然會因緣散而滅,美好事物旋即變?yōu)榭;例如下次別人不贊賞你,甚至抨擊你,你便會感得不快。還有更多痛苦的事情,例如你遺失了貴重財物,親人有病等,你都會不開心,但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呢?同樣地,當不如意的事情緣散而滅,你又會重新得到喜樂的感受。因此,不管是因如意的事而得樂,還是因不如意的事而得苦,乃至二者的聚散所帶來的苦苦樂樂,在我們的人生里也不知道嘗過多少次,這全部都是十分正常而自然地按照緣散還滅的規(guī)則,生起了,又破滅,這都也是很平常的。
當你明白這個緣起法時,你便會發(fā)現(xiàn)苦苦樂樂在人生的旅途上,是那么平常不過。當你明白到事物的緣生緣滅,遷流變化,自然便不會執(zhí)著,因為宇宙里每一個眾生也須依隨這法則而運作。所有現(xiàn)象的形相都是虛妄不實,無論是苦樂還是美丑的現(xiàn)象。佛陀有時會形容這是「空」,其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物質(zhì)世界和一切精神活動都不過是虛妄的,不能執(zhí)實。所以,我們應當於苦時不介懷,於樂時也不貪著,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世間的一切。
三祖僧璨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信心銘》)大道法門本身并不困難,但最怕的是我們諸多揀擇,要這個、不要那個,喜悅的便執(zhí)著,不合意的便諸多挑剔。如果我們明白世間眾生都是如此有苦有樂,生生滅滅,人人都要經(jīng)歷這一切,我們便應該乘現(xiàn)在有這種因緣,好好珍惜,好好運用。故此佛陀為我們闡明現(xiàn)象界的事情,藉著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去改變我們的內(nèi)心對外境的看法。我們跟世界的關系是通過「心」來構成,通過它,我們有所認識,有所執(zhí)著;通過它,我們生起愛惡,然后我們造業(yè),然后有生死。為此,我們要改變「心」對「境」的執(zhí)著,便不再有無明、愚癡,能洞察事物的真相,轉換對世界的態(tài)度。
佛陀又對我們說,大家所看到、聽到的一切全是內(nèi)心造成,也就是我們說的「唯心所造」或者是「由心變現(xiàn)」。那些你看到的影像、聽到的聲音都是虛假的,都只是你的「心」變現(xiàn)出來。所以你要放下,明白「此中無有少法能取少法」,「心」與「境」同樣不實。當你對兩者皆不執(zhí)著時,你就能慢慢確知一切都是心變現(xiàn)出來,而我們真的可以改變它。但從何入手呢?佛陀對此說得很清楚,就是要「聞、思、修」:多聽別人所說的,不要自己閉門造車,要多吸收世間的知識,不要自以為是,應當睜開眼睛、張開耳朵聆聽佛陀及其他善知識的教益,從而得到新知見、正知見。正如《妙法蓮花經(jīng)》所說,佛陀出現(xiàn)在世上,就是為了「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他開啟顯示他的見解,好讓我們學習,繼而糾正錯誤,得到新思維,不再著心著境,明白到不管現(xiàn)象和情緒都只是虛妄的,明白到「唯心」的不實在。當然這并非完全抹煞、否定現(xiàn)象和情緒,而是要知道緣生的作用,知道其「遍計所執(zhí)性」,知道它們是「依他起」,最終你會明白事物虛妄不實的平常性、平等性,這就是「平常心是道」。
一切都只是因緣和合而生,歡喜時我們不要如瘋如狂,失落時亦無須傷心欲絕,F(xiàn)象因著因緣生起,自然有其虛幻性。但我們可以借假修真,借緣生不可得的身心去證悟圓滿無上的菩提。當然,即使是無上菩提,它最終也是「無智亦無得」(《心經(jīng)》)。所以佛教說「離於二邊,契於中道」,我們不要執(zhí)空,也不要執(zhí)有,要在中流之中隨順因緣,久而久之你便會明白不落二邊才能得到平常心,最后達至無罣無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經(jīng)》)。如果你有分別心,你便會失去平常心,反之亦然;而只有這樣做,你才會得到安樂自在。有飯吃時,好好吃,給別人嗔罵,心無一物;好的又一餐,壞的又一餐;開心又一日,唔開心又一日;沒甚么大不了,其實日日都是好日。
緊記――平常心是道。
- 上一篇:圓滿的人生
- 下一篇:皈依的現(xiàn)代詮釋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相關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其他漢傳法師]讓自己的內(nèi)心充滿著安詳自在快樂
- [普洱茶]陳皮普洱、橘普和柑普一樣嗎?
- [禪宗公案]割了我老僧的頭去
- [生活故事]虛空可曾對你眨眼
- [哲理故事]顧其短,揚其長,寬容可育人
- [佛與人生]觀照當下
- [佛學常識]賢劫千佛的說法由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箴言
- [紅茶]什么是格雷伯爵茶?
- [佛遺教經(jīng)]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的解釋
- [禪宗典藏]“禪宗語要,盡在五燈”說明《五燈會元》怎樣的特點?
- [哲理故事]心中寬和,則世界和樂
- [佛經(jīng)故事]百善孝為先,孝子割肉濟父母
- [佛與人生]活著是為了什么
- [佛學常識]奇光如來的形象如何
- [其他漢傳法師]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那自己在世間留下了什么?
- [紅茶]什么是寧紅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