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心與疑情
疑心與疑情
“疑”,可分成兩個部分來講:一、普通的疑心;二、禪修的疑情。
普通的疑心
一、無知的疑
對于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因為不知道、不了解,所以與之保持距離不敢碰它,碰了怕會上當、惹禍、受傷害,這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而起的疑心。這種情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誰都可能遇到。
當你頭痛時,有個你根本不認識的人給你藥吃,你并不知道這個人是不是懂得這種藥的性質(zhì),而他也只說:“聽說這種藥可以治頭痛,你試試看!边@時,除非你已痛得不得了,又沒有什么人來幫你的忙,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其他的藥物,并且你已到了不吃藥會死,吃了也許不會死的程度,那你只有吃了;否則,你應該是不敢吃的。由這個例子看起來,因為無知而懷疑,這是正常的事,也不一定是壞事。
二、多心的疑
這就是“疑心生暗鬼”!岸嘁伞焙汀皯岩伞辈灰粯,“懷疑”是對不了解的事采取不相信的態(tài)度,“多疑”是對尚未發(fā)生的事,預先設想它的發(fā)生;同樣的,尚未受到傷害,就已想到會因某人某事而受到傷害。更甚的是,對于認識已久而且從未發(fā)生過問題的人,也這么想:“人不到蓋棺不能論定,說不定他對別人沒有問題,對我卻會有意外!币话闳苏J為,抱防人之心比完全信任人要安全,可是諸位,誰愿意被人懷疑?你是赤膽忠心,一片熱忱來對待對方,對方的反應則是:“你對我這么好,有什么企圖?會不會是一種欺詐的手段,用來取得我的信任,然后再對我不利?”對作何人都抱著多疑敵視的態(tài)度,像這種人大概不會有朋友,也很難有人能夠幫他的忙。
不論處世或成事,凡是多一分猶豫,即少一分成就。用人者不可疑人,否則此人便不為你所用!華嚴經(jīng)》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人無信者不立,多疑者必孤。
禪修的疑情
“疑情”與“疑心”不一樣。對修行者來講,信心非常重要,在疑情尚未發(fā)生之前,必須具備完全的信心,不能有絲毫懷疑心,有了疑心就不能夠修行。所以皈依成為三寶弟子,首先要信三寶,百分之百地信三寶,以三寶為舟航,為我們終身的皈依處。再來要信自己的佛性,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然而為什么至今我們?nèi)允?a href="/remen/zhong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眾生,為何自己未見本來佛性?佛性究竟是什么?如此反覆追問,便是疑情的開始,也是禪修者用來親見佛性的一種方法。
禪門所講的疑情,是用一句話頭或一則公案,叫做楞頭楞腦地問,又稱“參話頭”或“參公案”又名為“參禪”。參禪的人,必須百分之百地相信佛說,百分之百地相信自己有開悟的可能,百分之百地相信師父的指導,比如他說:“泥牛海底銜月走”、“東山下雨西山濕”。這些話看起來不合邏輯,互相矛盾,但你卻不能懷疑其正確性。不但信,而且要百分之百地照著他的話去追問,也就是“參”,繼續(xù)不斷地,日以繼夜地,廢寢忘食地參、參、參以后,你才會產(chǎn)生疑情。所以,疑情與信心不僅不違背,而且是相應的;愈是信得深切的人,才愈會產(chǎn)生疑情。若是信得不深切的人或是修行上毫無體驗的人,便不容易產(chǎn)生疑情。
另外,不得讓參禪的人,用自己既有的知識、觀念及經(jīng)驗去解答、解釋、分析那個所參的話頭或公案的意思。否則,疑情不起,或者因為心念一動,使疑情立即消失;疑情是想要知道你所參的話頭或公案的內(nèi)容是什么,并相信話頭或公案本身,能在你窮參不舍地追問之下,自然會給你答案,答案出現(xiàn)時,我們稱之為“開悟”。不過,尚須經(jīng)過高明的師父來鑒定,你是不是得到正確的答案。
因此,參禪的目的在制造疑情,制造疑情可以很快地破除我們的無明殼、煩惱障,而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如果用平常的修行方法,則要經(jīng)過較長的時間來慢慢消業(yè)。
疑情有小中大的三個等級,以下我們分別來介紹。
一、小疑情
“疑情”的定義,就是抱住一個話頭或一則公案,問、問、問,問的時候,不是機械式地重復,而是還要想知道、想知道、想知道。既不能給它答案,也不是等待答案,而是迫切地尋求答案。一直問下去,問到既吞不下又吐不出的程度時,我們叫它做疑情出現(xiàn)。
現(xiàn)在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小疑情、中疑情、大疑情的區(qū)別在哪里。我在美國的一次禪七中,有一位美國居士,他確實在禪修上已花了很多年的工夫,他打坐時,妄想很少,因此我就給他一個話頭。他參了兩天,便來告訴我說:“我的話頭已經(jīng)參掉了。”我說:“真差勁!”他說:“你不是說過,數(shù)息而能把數(shù)目數(shù)得不見的嗎?”我說:“數(shù)息的數(shù)目可以數(shù)掉,話頭是不能讓它跑掉的。否則,表示你根本沒有疑情,你是在念話頭,念、念、念到心里覺得無聊,味同嚼蠟,好像狗子咬嚼棉花絮,咬久了便懶得咬了,這時候已不是在用功,已經(jīng)離開了方法。參話頭要參到使你感覺心悶(不是胸悶),叫你悶、悶、悶得非常難過,而已失去了自己,但是話頭還在,這才是疑情!币虼宋医趟匦聛磉^。
后來這個美國人又參了兩天,他又來告訴我:“我現(xiàn)在這個話頭已經(jīng)有點味道!蔽艺f:“是什么味道?”他說:“扣著一把,又扣著一把,連連地扣住它,而且我一直在想,它的里面一定有一樣我所希望知道的東西在等著我。這樣子用功對不對?”
我說:“如果要吃飯了,聽到打板聲,你要不要吃飯?”他說:“聽到打板了,就去吃飯!蔽艺f:“聽到打引磬,你的腿會不會酸?”他說:“坐久了,腿會酸!蔽艺f“這樣講,你已經(jīng)有一點疑情,因為這里面有東西,你已經(jīng)對師父給你的方法產(chǎn)生信心。你希望知道那里面是什么東西,這是小疑情的現(xiàn)象。為何稱為小疑情,因為你聽到打板要吃飯了,你肚子會餓;話頭雖有了味道,可惜還不如飯菜的味道好!
二、中疑情
后來我又告訴那個美國人:“你不要聯(lián)想到打板就是吃飯的事,也不要聯(lián)想到打引磬就是起坐的事,你只是聽到打板、打引磬,不要分心,一直抱住這個話頭問下去,如果你發(fā)覺稍微分心,立即要回到話頭上去。你試試看,但是不得欺騙自己,明知大家去吃飯卻故意裝著不知道!
過了數(shù)小時,我又把他叫到小參室問:“剛才半天的時間,你的情況怎樣?”他說:“我照著師父的指導去做。我在這段時間之中,沒有聽到任何聲音,我鉆進話頭里去了。前一段時間中,我在這話頭的外面,我感覺這個里面一定有東西,一定有東西,而在這半天之中,我感覺我自己已經(jīng)被話頭包圍起來,我自己已經(jīng)在話頭里面,我不清楚是不是還在繼續(xù)地問;但是這個話頭的力量非常強烈,我已經(jīng)在話頭里,所以外面發(fā)生什么事,我沒有聽到,也不知道?墒窃掝^里面,一片茫然,尚未發(fā)現(xiàn)使我驚心動魄的事!彼涯茔@到自己的話頭里,但是他的工夫還不夠綿密,因為他突然間想到了:“哎,我還沒吃飯。”就是這么一個分心,便使他前功盡棄,他又從話頭里退了出來,一下子覺得身體好累,結(jié)果話頭再也用不上力了,于是我叫他去休息,這種情況,稱為“中疑情”。
三、大疑情
“大疑情”就是把自己鉆進那個話頭里,天南地北都不知道,白天黑夜也不分辨,人家吃飯,你也可能照樣吃飯,人家經(jīng)行,你也可能跟著經(jīng)行,你也可能照樣跟著經(jīng)行,你可能也去上廁所,可是你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打坐時你在疑團里頭,吃飯時你在疑團里頭,經(jīng)行時、大小便時,你都在疑團里,這時你已經(jīng)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你的任何動作,都是順著習慣性在進行,已不知道你在做些什么。打坐之后,如果沒有人要你起來,你可能會一直坐下去,無人讓你吃飯,你不會主動覺得需要飲食。因為你的心已被話頭包圍,這時,見山不知是山,見水也不知是水。普通人看到的你,直似個癡癡呆呆的植物人,好像著了邪一樣。這種狀況,稱為“疑團”。若是輕度疑團,也會保持幾小時或幾天,若是深度的疑團,就可能保持到十天半月。疑團的力量越強,出現(xiàn)的悟境,也可能越深。此所以古人要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 上一篇:話頭·公案·機鋒·轉(zhuǎn)語
- 下一篇:拈花微笑
- 圣嚴法師: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圣嚴法師: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圣嚴法師: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圣嚴法師: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guān)懷
- 圣嚴法師: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jié)合為一的
- 圣嚴法師: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圣嚴法師: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圣嚴法師: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圣嚴法師:出生食是什么?
- 圣嚴法師: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圣嚴法師: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圣嚴法師: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圣嚴法師: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圣嚴法師: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圣嚴法師: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圣嚴法師: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圣嚴法師: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圣嚴法師: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圣嚴法師: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guān)系的痛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