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自序
自序
當我編撰《印度的佛教》時就已知道,初期的大乘經(jīng)典之中,《般若經(jīng)》的性空思想,與被貶為小乘的《阿含經(jīng)》緣起論,是很相應的!華嚴經(jīng)》與《維摩經(jīng)》,本質(zhì)上是站在排斥小乘的立場。《法華經(jīng)》則起而作綜合性的調(diào)停,誘導大小三乘,歸入唯一佛乘,處處指出,二乘三乘是權(quán)非實,唯一佛乘才是究竟。將二乘置于階段性的地位,承認其有進入化城的價值,鼓勵其當更上一層樓,舍二乘三乘而直達一乘。
這種大開大合的思想模式,深受中國文化的歡迎,《法華經(jīng)》也就成了在中國佛教徒之間,流傳普遍的一部重要經(jīng)典。故當我講《維摩經(jīng)》的同時,也計畫講《法華經(jīng)》。《維摩經(jīng)》六講,是采用依題目性質(zhì)而摘錄相關(guān)的經(jīng)文經(jīng)句,加以解釋。《法華經(jīng)》則依全經(jīng)原文的次第,照著經(jīng)義的內(nèi)容宗旨,節(jié)要而連貫的講述。
這本講要,雖未能依原典逐字逐句解釋,還是循著原典的次第,介紹原典的內(nèi)容,脈絡分明,一目了然《法華經(jīng)》每一品的心要何在?經(jīng)義的所指為何?每品內(nèi)容于全經(jīng)中的位置何在?于整個佛法的修證次第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
這一本講要的任務,不是作研究的考證和與其他經(jīng)典思想的對比,因為這類工作已有許多先進學者們做過了。不過我也沒有忽略先賢古德們對于本經(jīng)的疏解,但是除了若干經(jīng)文需要借助古釋來認知而酌情引用之外,并不希望全照著古釋來理解經(jīng)義,何況各家的古釋之間,也有不少輕重出入之處。所以根據(jù)素樸的原典經(jīng)文,參考梵文日譯及諸本異譯,掌握其初期大乘佛教的時代思潮原則,接合中國佛教的種種特色,就可看出《法華經(jīng)》對中國大乘佛教的影響,是相當普遍和深遠的。
本講要除了以現(xiàn)代人通用的語文,將經(jīng)典原文略予譯介之外,更重要的是將經(jīng)義內(nèi)含如何引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通過依經(jīng)解經(jīng)的原則還嫌含糊,應該探及佛陀的本懷,以本經(jīng)理解本解經(jīng),之后才會發(fā)現(xiàn),本經(jīng)對我們現(xiàn)實世界的今日社會,到底有多少用處。比如說,中國佛教的禪宗,相信眾生皆有佛性,眾所周知是基于《涅槃經(jīng)》,其實在《法華經(jīng)》中也可得到依據(jù)。又如歷劫成佛與立地成佛,看來有矛盾,可是就在《法華經(jīng)》中并弘并傳。又如彌陀凈土與彌勒凈土,在中國佛教史上似乎各有弘傳的大師,卻在《法華經(jīng)》中,先后出現(xiàn);限制女性及贊揚女性,也并行不悖。人間凈土的思想、逆行菩薩的信仰,一切眾生的種種狀況,都有可能是諸佛菩薩化現(xiàn)說法的范例,其實都能在《法華經(jīng)》中讀到。尤其《法華經(jīng)》善用譬喻、巧說故事、經(jīng)文流暢,除了專門的佛學名相,乃是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有散文有詩偈,讀來一點也不枯燥。凡此種種,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非常有用且實用的佛法。
我不會牽強附會,以私意理解經(jīng)義,故凡遇到名相的詮釋及義理的疏解,必會參考引用經(jīng)論,非不得已,盡量不用與本經(jīng)性質(zhì)不同的資料,就是用了,目的也是提供參考,不敢以為那就是定論。
本講要的原貌是于一九九二年春,編成一小冊講綱,接著于該年的七月八、九、十日,在農(nóng)禪寺講了最初七品。一九九三年一月八、九、十日,講八至十三品;同年七月八、九、十日,講十四至十六品。一九九四年一月八、九、十日,講十七至二十一品;同年七月七、八、九日,講最后的七品。共分五次講了十五場。
到了一九九七年,有幾位在家弟子,將我講出時的錄音帶整理成為文字。一九九八年又經(jīng)一位余如雯居士潤飾成稿,讓我?guī)г谏磉?閱讀之后,覺得講出時的資料太少,閑話太多。到了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之間,我在紐約上州的象岡道場,親筆重寫一遍。經(jīng)過鄭建華居士等的謄清,盧嘉雯居士的電腦打字,再經(jīng)一次修正,總算于十二月二十日定稿。
由于年高七十,加上衰病和忙碌,除了希望弘揚《法華經(jīng)》,沒有想到毀譽問題,讀者們?nèi)绻虼双@得利益,請感恩三寶,如果覺得不滿意,罪過由我承擔,并請不吝指教。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于紐約上州象岡道場
緒言
當代講《法華經(jīng)》的人不多,因為太長──二十八品共八萬多字,但歷史上講《法華經(jīng)》的人則很普遍。我這一次是從經(jīng)中摘錄出重點,編成《法華經(jīng)講要》,以提綱挈領地介紹本經(jīng)。因為若依照一般傳統(tǒng)的講經(jīng)方式,聽眾聽完之后,可能仍然印象模糊,還是不清楚《法華經(jīng)》整體的內(nèi)容,如果以綱要的方式來說明,應該會更容易受用,更能掌握《法華經(jīng)》的要義。
本書是以非常扼要地介紹《法華經(jīng)》,幫助大家在聽完每一品之后,就有一個整體印象,能知道重要內(nèi)容是什么,不會有遺漏。
講要中的上編,實際上就是《法華經(jīng)》里的「跡門」,下編則是「本門」。上編又分為緒言及《妙法蓮華經(jīng)》內(nèi)容講要兩大部分。
首先講緒言,分成本經(jīng)譯本、名稱、注釋、地位、組織等五個段落。
一、本經(jīng)的譯本
由梵文翻譯成漢文的《法華經(jīng)》,一共有六種,但是只有三種流傳至今。
《法華經(jīng)》是現(xiàn)存少數(shù)尚有梵文原典可考的佛經(jīng)之一,因為此經(jīng)原典的梵文非常優(yōu)美,當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老師就是以《法華經(jīng)》為梵文的教材,用《法華經(jīng)》來讓學生學梵文,也可以說,是用梵文來介紹《法華經(jīng)》;譯成中文之后,文學價值仍舊很高,所以有許多人,例如胡適之,就把《法華經(jīng)》視為一部文學作品。在臺灣,多數(shù)人都知道《法華經(jīng)》,平時我們持誦的〈普門品〉就是本經(jīng)中一品,F(xiàn)在我們來看看有那六種譯本。
* (一)三國孫吳五鳳二年(西元二五五年),支疆梁接譯出《法華三昧經(jīng)》六卷,佚失。
* (二)西晉武帝泰始元年(西元二六五年),竺法護譯出《薩曇芬陀利經(jīng)》六卷,佚失。
* (三)西晉武帝太康七年(西元二八六年),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jīng)》十卷,現(xiàn)存。這是竺法護的第二次翻譯,現(xiàn)在收藏于《大正藏》第九卷。
* (四)東晉成帝咸康元年(西元三三五年),支道根譯出《方等法華經(jīng)》五卷,佚失。
* (五)姚秦弘始八年(西元四○六年),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jīng)》七卷,現(xiàn)存。這是我們此處所根據(jù)的講本,也是收于《大正藏》第九卷。
* (六)隋文帝仁壽元年(西元六○一年),阇那崛多與達摩笈多兩人共同譯出《添品妙法蓮華經(jīng)》七卷,現(xiàn)存。也是收于《大正藏》第九卷。
至于《法華經(jīng)》的梵文本,近世從三個不同的地方被發(fā)現(xiàn),因此分別以發(fā)現(xiàn)地命名:
* (一)尼泊爾本:一位英國駐尼泊爾的公使B. H. Hodgson于十八世紀前半發(fā)現(xiàn)。
* (二)中央亞細亞本: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西域出土。
* (三)克什米爾本:于一九三二年在一座佛塔中被發(fā)現(xiàn)。
對這三種梵文原典,一百多年來有許多學者做了研究、翻譯和考證。
二、本經(jīng)的名稱
《妙法蓮華經(jīng)》的梵文原名為《薩達磨芬陀利迦蘇坦覽》(Saddharma-pu??rikasūtra),薩達磨是指「正法、妙法」;芬陀利迦為「白蓮花」;蘇坦覽則是「經(jīng)」的意思,所以鳩摩羅什三藏把它翻譯成《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有微妙、奧妙、不可思議、最好、最究竟、最圓滿的意思;妙,也就是正,代表正確、正當、真正。「蓮華」出污泥而不染,在印度是清凈的象征,這也就是菩薩的精神──菩薩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廣度眾生,卻不受眾生的煩惱所影響,就像蓮華一樣;從另一方面來說,眾生若能經(jīng)由修學佛法,從煩惱身發(fā)現(xiàn)智慧身,那么這個智慧身也就等于清凈的蓮華。
梵文「蘇坦覽」是指一朵朵花穿成的花串,翻譯成中文就稱為「經(jīng)」,有「天經(jīng)地義」的意思,例如四書五經(jīng)。經(jīng),人人都需要,而且是代表最好的,它的價值永遠都不會改變。
這一部經(jīng)就像蓮花那么清凈,它宣說著非常微妙正確的佛法,因此叫做《妙法蓮華經(jīng)》。
三、本經(jīng)的注釋
本經(jīng)的地位相當崇高,許多人都曾加以注解。印度和中國佛教史上,有關(guān)《妙法蓮華經(jīng)》的重要注釋如下:
(一)印度:有以下三種
* 1.龍樹菩薩(佛滅后第八世紀,相當于西元三世紀):著《大智度論》闡明《大般若經(jīng)》。論中多次引用《法華經(jīng)》,這就等于闡釋了《法華經(jīng)》。
* 2.世親菩薩(佛滅后第九世紀,相當于西元四世紀):著有《妙法蓮華經(jīng)憂波提舍》,共兩卷。憂波提舍就是「論」的意思,所以又稱為《法華論》。
* 3.堅意菩薩(與世親菩薩同時):著有《入大乘論》,多處引用《法華經(jīng)》。
龍樹菩薩建立了印度中觀學派的法義;世親菩薩集印度唯識學派之大成,是唯識宗大師;堅意菩薩的《入大乘論》極力主張大乘是真正的三藏,大乘乃佛說。由此可見,不論是中觀派或是唯識派等的佛學大師都很重視《妙法蓮華經(jīng)》,在早期印度的大乘佛法中,《法華經(jīng)》占有相當崇高的地位。
(二)中國
根據(jù)明末無盡傳燈大師的《法華新注》序中稱:六朝(在隋唐之前)諸師七十余家,自漢至唐,有四千余軸,也就是有四千余卷的注釋。
宋朝開寶時,整部《大藏經(jīng)》不過只有五千零四十八卷,而從漢到唐朝,光是《法華經(jīng)》的注解就有四千多卷,數(shù)量相當多。目前《大正藏》收有九家十五種,《卍續(xù)藏經(jīng)》收有四十七家六十六種。其中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有如下五家:
* 1.梁朝光宅寺法云法師:《法華經(jīng)義記》八卷。
* 2.隋朝天臺宗的大成者智顗(智者大師):著有「法華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共三十卷。
* 3.隋朝三論宗的大成者嘉祥吉藏:著有《法華義疏》十二卷、《法華玄論》十卷、《法華疏略》六卷、《法華游意》一卷、《法華論疏》三卷,這些書都可以在《卍續(xù)藏經(jīng)》里找到。
* 4.唐朝法相宗的大成者慈恩寺窺基(慈恩大師):著有《妙法蓮華經(jīng)玄贊》十卷,他是玄奘大師的大弟子。
* 5.宋朝戒環(huán)法師:著有《法華經(jīng)解》二十卷。
由上可知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的大師們,都有注解《法華經(jīng)》,但其中又以天臺宗智者大師的天臺(法華)三大部影響最為廣大深遠。
四、本經(jīng)的地位
以天臺智者大師「五時八教」,判攝《法華經(jīng)》是五時中的最高層次──第五時。
五時,依照順序為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及涅槃。天臺宗將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分為五個時段,針對對象程度的深淺而分別說出不同的經(jīng)典,有以人天善法為基礎的佛法,有聲聞緣覺的二乘法,也有人聽的是三乘法;其中最初的三七日說《華嚴經(jīng)》,以及最后的八年說《法華經(jīng)》都很重要,末了一日一夜說《涅槃經(jīng)》也為法華第五時所收,名為「唯一乘法」。
天臺宗以日出時先照高山,比喻《華嚴經(jīng)》是教化根器大的人;黃昏太陽將下山時,山谷漸趨黑暗,平地已看不到太陽,只有在高山還能見到日光,則是比喻以《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收攝根器最深的人。
八教,有化儀四教、化法四教。
化儀四教,是以佛陀教化的形式而分,系指:頓、漸、秘密、不定。
化法四教,是以佛陀教化的內(nèi)容而分,系指:藏、通、別、圓。藏教指《阿含經(jīng)》;通教指《般若經(jīng)》;別教是方等部經(jīng)典;圓教則是成佛后所說的《華嚴經(jīng)》,以及涅槃前所說的《法華經(jīng)》,這是大乘佛教中的兩部大經(jīng)典。
圓又代表圓滿、究竟的意思,《華嚴經(jīng)》是兼圓,只說大乘!斗ㄈA經(jīng)》則是純圓(純粹的圓),有所謂的「純圓獨妙」,因為《法華經(jīng)》包含了所有佛說的道理,攝受大、小根器的眾生都回歸大乘,回歸到最高法門,就像大海納百川一樣,開權(quán)教顯圓實,大開大合,這就是會三乘歸一乘的「會三歸一」。由于《法華經(jīng)》闡揚一味一雨的最上佛法,故又稱為經(jīng)中之王。
會三歸一,是整部《法華經(jīng)》的宗旨。佛法分為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僅持五戒、十善,是人天乘法;聲聞、緣覺屬于小乘;菩薩則是大乘。站在菩薩的立場,來看聲聞、緣覺,合起來稱為三乘。
到了講《法華經(jīng)》的時候,引導一切根機的眾生都進入最高佛法的大海,通通會集到大乘最高的佛法,全都收歸于唯一的佛乘,所以說是「會三歸一」。
現(xiàn)代的我們應該如何來判斷此經(jīng)呢?我們可以說《法華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里的根本教典。印度流行大乘佛法時,《法華經(jīng)》很早便開始流傳,而且傳播的地域很廣,時間很長,它的內(nèi)容能適應許多不同的環(huán)境與時代,可見得《法華經(jīng)》與這個世界的眾生緣份很深。
五、本經(jīng)的組織
一般講經(jīng)法師都把經(jīng)典分成三個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經(jīng)共計二十八品,第一品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七品的前半為正宗分,第十七品的后半至第二十八品為流通分。
「序分」也可以稱為序論,就是說明這部經(jīng)典的起源,介紹佛陀當時說法的因緣、在場的聽眾以及請問佛法的人。「正宗分」也可以叫作本論,是經(jīng)中最重要的義理,闡述這部經(jīng)的宗旨及主要內(nèi)容!噶魍ǚ帧挂嗫擅麨橛嗾,是說明宣傳和受持此經(jīng)的功德以及必要性,叮嚀并鼓勵接觸到此經(jīng)的大眾應將之流傳下去,并且要不斷地弘揚此經(jīng)。
此外,又可以將《法華經(jīng)》分成「跡門」及「本門」兩大部分!葱蚱返谝弧抵痢窗矘沸衅返谑摹禐檑E門,〈從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賢菩薩勸發(fā)品第二十八〉為本門。
跡門,是佛的一種福德化現(xiàn),并不是實際的佛,也不是宣說真實的佛法。因為眾生有不同的根器,所以假借某些話、某些現(xiàn)象,用種種方便權(quán)巧施設,來表現(xiàn)佛法。就像人在沙灘上走過之后留下的腳印、足跡,讓人見到的只是由腳留下來的痕跡,不是真正的腳。
跡,又叫做「權(quán)」,是方便的意思,也就是姑且這樣做、這樣說、這樣子表達。比如說我肚子很痛很痛,但是到底痛到什么程度,怎么個痛法,我再怎么描述,外人也無法體會;但我若不說,就沒有人會知道我肚子痛。又或者是我告訴諸位我的視力不好,看不清楚,你們再怎么想象,也不知道究竟是如何地不好;同樣地,我若是不說,你們就不知道。這就是跡,也就是權(quán),是為了方便接引初機的人進入法門,才不得已姑且假借各種語言、現(xiàn)象來說明。
本,是「根本」,就是這個樣子的意思。再用腳印來做比喻──跡是腳印,本則是我們的腳。本的對象是已經(jīng)成熟的人,跡是把初機者引到成熟的程度。
所以《法華經(jīng)》的表現(xiàn)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前半部,是跡門的層次,說明眾生的根器有大小乘之分,也說佛有成佛、涅槃的時間。后半部,是本門的層次,說明一切眾生、一切佛法,只有一味,那是真如味;只有一門,那就是佛門;只有一相,那就是實相。而且佛不是到了我們這個地球世界才成佛的,他早在無量無數(shù)劫以前就已經(jīng)成佛了,同時也說佛是久遠的,從來沒有涅槃過,也不會再有涅槃這回事。
跡、本兩門又各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就《法華經(jīng)》的組織來看,跡門的第一品為序分,第二品至第九品為正宗分,第十品至第十四品為流通分。本門的序分為第十五品,正宗分為第十五品至第十七品,流通分則是從十七品至二十八品。在本門來講,第十五品只有一部分是序分,而第十七品只有前半部分是正宗分。
十七品后半部分至二十八品,同時是本門及本經(jīng)全部的流通分,占的篇幅相當大?梢姷迷谌鐏頊绾,如何弘布傳播本經(jīng)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二十八品之中,就用了十一品不斷地叮嚀、再叮嚀:「要弘揚!要受持!要讀誦《法華經(jīng)》!一定要把《法華經(jīng)》流傳出去啊!」看起來好像很嘮叨,但是有它的道理,這在講下編時就可以知道。
- 上一篇: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一、序品──海眾云集,見佛放光
- 下一篇:附錄
- 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guān)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jié)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guān)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