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ǘ╉烇@行愿功德
。1)超頌極樂果勝
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xiàn)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xiàn)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shù)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以下共有十二偈頌,都是顯示本經(jīng)所說行愿的功德殊勝。今此四頌,是超頌極樂果勝。以普賢勝行之因,不導(dǎo)生華藏而導(dǎo)生極樂,其原因有四:一彌陀愿重,偏愿接引娑婆世界苦惱眾生。二雖十方佛土皆妙,但初發(fā)心者無所依憑,故方便引歸極樂,使眾心歸一。三極樂不離華藏,亦華嚴世界之一,故導(dǎo)歸極樂世界,等如導(dǎo)歸華藏。四阿彌陀佛,即是本師,如密宗說:阿彌陀佛是大日如來五智之妙觀察智所現(xiàn),是以密宗在大日如來外,不說阿彌陀佛成佛因果。
普通人臨命終時,諸多牽掛,萬般無奈,加以孝子賢孫哭哭啼啼,更不能放下,欲生西方,真是障礙重重,談何容易。何況一生所作善惡業(yè)因,于臨命終時,悉皆現(xiàn)前,一口氣不來,便被業(yè)所牽,輪轉(zhuǎn)六道。今修持普賢十大愿王的人,臨命終時,愿王相隨,能‘盡除一切諸障礙’,得‘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一生極樂,助緣殊勝,不但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且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很快就能修學(xué)圓滿,成就此十大愿行,故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xiàn)前成就此大愿’。
當(dāng)二利究竟,‘一切圓滿盡無余’時,便可以進而‘利樂一切眾生界’,到十方世界去廣修菩薩行,廣利諸眾生,或回到娑婆世界來,巧把塵勞作佛事,廣度眾生,滿菩提愿。
‘彼佛眾會咸清凈’,是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處于清凈海會諸大菩薩圍繞中,‘我時于勝蓮華生’,即是上品上生,‘親睹如來無量光’,即是親見阿彌陀佛。‘現(xiàn)前授我菩提記’,是蒙佛授記。‘蒙彼’阿彌陀‘如來’為我‘授記已’,就可以‘化身無數(shù)百俱胝’,‘俱胝’譯言億,即一千萬,‘無數(shù)百俱胝’,即是化成無量無數(shù)的身,加上廣大無邊的智慧力量,周遍到十方世界,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界,使一切眾生咸皆離苦得樂,故言:‘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shù)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正是顯示極樂果勝。
(2)結(jié)頌行愿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yè)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愿究竟恒無盡。
通則總括本經(jīng)所說,普賢菩薩十大行愿,即是十大愿王;別則指普皆回向中,統(tǒng)攝一切菩薩行的十種別愿。若總?cè)魟e,皆愿力無盡。即使‘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yè)煩惱盡,’我此行愿亦無盡。何況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yè),眾生煩惱,不可窮盡,所以我此普賢行愿,是究竟永恒無有窮盡。故說:‘如是一切無盡時,我愿究竟恒無盡’。
。3)追頌校量功德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jīng)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于此勝愿王,一經(jīng)于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此八句是追頌校量聞經(jīng)功德,前長文中說: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yǎng)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jīng)爾所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相續(xù)不斷,所得功德雖大,但不及一聞此愿王一經(jīng)于耳,所有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之一。今頌文說:假使有人以堆滿十方所有一切無量無邊剎土如是眾多又莊嚴,又珍貴的眾寶,來供養(yǎng)一切如來,又以最勝安樂施于人天,并且經(jīng)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的長時間,其所得功德,自然是非想像可及,更非算數(shù)臂喻可盡,故言:‘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人天,經(jīng)一切剎微塵劫’。
但假若有人,能于此普賢菩薩所說的最極殊勝的十大愿王,偶然得聞,一經(jīng)于耳,即能對此十大顯王,生起清凈信心,并進而如法修行,實踐此十大愿王,以求實現(xiàn)眾所渴仰的佛果菩提,則其人所獲得的殊勝功德,實過于彼前以眾寶供養(yǎng)諸佛,及以最勝安樂,施于一切眾生的人,可見愿王功德殊勝無比。
(4)追頌諸行勝德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愿。
以下五偈,是追頌增上等五果勝德。善知識能為修道的增上緣,反之,惡知識則為障道因緣,亦即是惡增上緣,如涅槃經(jīng)德王品言:‘菩薩摩訶薩,觀于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于惡象等,心無恐怖,于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壞無量身,無眾善心。是惡象等,能破壞不凈臭身;惡知識,能壞凈身及凈心。是惡象等,能壤肉身;惡知識者,壞于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惡道;為惡友殺,必至惡趣。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當(dāng)遠離惡知識。’
惡知識,既然是為患無窮,凡是修行人,必當(dāng)遠離。今因得聞十大愿王,并對十大愿王起信心,受持讀誦,即可以常遠離惡知識,擺脫惡友牽連,擺脫惡劣環(huán)境困擾,不致誤入歧途,不致障礙進德修業(yè),是以善根增長,惡業(yè)消滅,不但永離一切諸惡道,且臨命終時,獲得上品上生,迅速面見如來無量光。無量光如來,即是阿彌陀佛。古人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教化下,在與諸上善人聚會中,很快開發(fā)本具智慧,迅即具足普賢菩薩最勝的行愿,正是增上緣最勝。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dāng)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四句追頌等流果勝。人的壽命,皆隨各人宿業(yè)所感,長短不一,此中言:‘勝壽命’,非關(guān)壽命之長短,而是以能修勝行,不虛度歲月,不浪費生命為勝。否則,恣情縱欲,荒廢善行,惡業(yè)轉(zhuǎn)增,將招致苦果無量,即是百歲亦非勝壽命。
法句經(jīng)言:‘人壽百歲,慳貪逾盛;不如一日,割舍財色。人壽百歲,樂不持戒;不如一日,凈心守戒。人壽百歲,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念喜不嗔。人壽百歲,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勵身心。人壽百歲,不起善愿;不如一日,發(fā)行四弘。人壽百歲,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聰利。’故知人的壽命是否殊勝,不是在于人壽的長短,而是視其能否把握有限的生命,作無限利益眾生的事業(yè)而定。今此人由聞愿王,即信解受持的功德,不墮惡道,而且世世生生,善來人中生,借假修真,不虛度歲月,故說:‘此人善得勝壽命’。此勝壽命之人,不久當(dāng)可以成就如彼普賢菩薩的種種勝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愿行,一念速疾皆消滅。
此四句追頌離系果勝。‘五無間’罪,是一切惡業(yè)之極惡,一切眾生由無智慧力,愚癡暗蔽,不明真理,不知邪正,不辨是非,狎近惡友,作極惡之重罪,將墮無間地獄受苦。今幸遇佛法,得聞信受持讀誦此普賢大愿王,即于剎那一念中,速疾皆得消滅五無間業(yè)。遠離惡業(yè)的系縛,故言:‘誦此普賢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是離系果殊勝。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yīng)供。
初兩句是頌異熟果勝,后兩句是頌士用果勝。因信解受持愿王功德,此人不獨善來人中生,且生于名門貴族積善之家,五官端正,相好莊嚴。相好莊嚴是外在美,智慧莊嚴是內(nèi)在美。內(nèi)外皆美的異熟果,是由讀誦受持愿王的功德而生。
由于發(fā)心信受讀誦普賢愿王,憑借愿王威神之力,不但諸魔外道不能摧害,反而能摧毀諸魔外道,應(yīng)受三界眾生的供養(yǎng),如土大夫所發(fā)生的力用,故名士用果勝。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zhuǎn)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此四句是頌究竟果勝,長行文中,但說五果,今頌文孤起頌究竟果,實則,能得前五果之人,結(jié)果當(dāng)然成就佛果菩提。如釋尊未成佛前,示現(xiàn)苦行六年,又示現(xiàn)知非究竟,而離苦行林,往尼運河沐浴,復(fù)受善生牧女供養(yǎng),氣力平復(fù),即詣菩提樹下,降諸魔怨,然后夜睹明星,成等正覺。
佛于最初三七日,轉(zhuǎn)華嚴法輪后,便隱實施權(quán),往鹿野苑為五比丘等,三轉(zhuǎn)十二行四諦法輪,繼而說阿含、說方等、說般若、最后說法華涅槃,舍權(quán)歸實,開籎顯本,普令眾生,回小向大,覺悟成佛,故言:‘普利一切諸含識’。
‘諸含識’指一切有情言,咸令有情,共成佛道,正是究竟果勝。今此偶然聽聞普賢愿王的人,便能生起信心,并且實行受持讀誦十大愿王,所以能速詣菩提大樹王,坐道場,降魔軍,成正覺,轉(zhuǎn)法輪,度眾生,是以能‘普利一切諸含識’。
。ㄈ┙Y(jié)頌受持回向
若人于此普賢愿,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初二句是頌前諸行,后二句頌顯勝益,諸行,包括前長文中所說,聽聞,信,樂,受持,讀誦,書寫,及演說等,于諸行中,或具足眾行,或僅能受持一二,其所獲功德,誠非一般人心之可思,口之可議,唯有佛與佛能知,結(jié)果:‘決定獲勝菩提道’,是說明自利功德。
若人誦此普賢愿,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凈愿。
此頌利他功德。假若有人讀誦此普賢愿王,不要說其全部所得功德,但說其少分善根功德,即此‘一念’生信受持愿王的少分善根,便可以具足‘一切’善根,‘悉皆圓’滿一切功德。于一切善根功德中,特別是‘成就眾生’,是普賢行者的‘清凈愿’,因為受持普賢行愿的人,發(fā)菩提心,趣向佛道,目的是在成熟眾生,利益眾生,故凡能完成‘成就眾生清凈愿’的行者,便能于一念受持之間,即可成就圓滿一切功德。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此頌結(jié)成回向。前二句是能回向,后二句是所回向,意思是:‘我此’所修的‘普賢’十大愿王的‘殊勝行’,所積集無量‘無邊’殊‘勝’的‘福’報及功德,悉‘皆回向’一切眾生,‘普愿沉溺’于三界六道生死輪回中‘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即是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
。ㄋ模┝魍ǚ
爾時,普賢菩薩摩詞薩,于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愿王清凈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以下流通分,可分為三段。一是如來贊善,二是指所說法,三是時眾受持。今初段文是如來贊善。此四十卷華嚴經(jīng)發(fā)起時,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閣中,與普賢文殊,及從普賢行愿所生諸大菩薩,諸大聲聞俱。時佛因知諸大菩薩,心中渴求大乘妙法,而入于如來師子頻申三昧,不但令莊嚴閣,忽然高廣嚴麗,遍周法界,眾寶嚴飾;同時令逝多林廣增無限,與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寶間錯莊嚴,十方佛剎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各持眾寶,圍繞恭敬,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
當(dāng)時普賢菩薩,觀一切菩薩集會,欲為開發(fā)如來最上師子頻申三昧故,而為諸大菩薩演說師子頻申三昧神通境界,而佛安住于三昧中,亦于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及諸菩薩。并現(xiàn)種種神變,令諸菩薩,入于如來神變大海,得無量三昧,成就攝受利益眾生大悲門,而不離逝多林。
當(dāng)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與無量同行大菩薩眾,及常侍衛(wèi)諸金剛神等,來到佛所,繞佛供養(yǎng),頂禮辭退,往于南方,福生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以種種方便,隨眾生心而為說法。先令舍利弗所教化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發(fā)菩提心,再鼓勵初發(fā)菩提心的善財童子言:‘汝今發(fā)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yīng)當(dāng)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當(dāng)念隨順,不應(yīng)違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yīng)恭敬,勿見過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云,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xué)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云何于普賢行疾得圓滿。善男子!彼善知識,當(dāng)為汝說:具足圓滿普賢行愿。’
善財受教,即往南方參訪善知識,如是展轉(zhuǎn)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后一位是普賢菩薩,于逝多林中,為善財及諸菩薩,演說十大愿王及其功德。故說:‘普賢菩薩摩訶薩,于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愿王清凈偈已。’當(dāng)時,不但身為當(dāng)機眾的善財童子,踴躍無量,在座聽法的一切菩薩,亦皆大歡喜,而釋尊亦欣然從定境出,贊言:‘善哉!善哉!’即是贊嘆普賢菩薩說此十大愿王,并導(dǎo)歸極樂,實在太好太美妙,深得佛旨,故雙贊善哉。
爾時世尊,與諸圣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此段文是說明所說之法,‘爾時’是當(dāng)釋尊從師子頻申三昧出,贊言:善哉善哉之時。‘諸圣者’指善財南下,展轉(zhuǎn)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以及最后一位普賢菩薩。因為善財所參訪的善知識,無論是出家、在家,皆是法身大士,因名‘菩薩摩訶薩’。當(dāng)善財參禮諸善知識,每一位善知識,皆為其演說自己所證得的不思議解脫法門,雖然當(dāng)時佛已入定,不曾參與演說,但佛是會主,且當(dāng)普賢菩薩說完十大愿王后,佛即出定為之印證,贊言:善哉!對其他善知識所說:不思議解脫法門,佛亦了然而默許,佛是主,菩薩是伴,主伴共宣,故言:‘世尊與諸圣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法門’。
‘時’指當(dāng)此會之時,亦是法會完畢之時,除佛及普賢等大士外,還有眾多聽眾,故下文列出五類不同的聽眾。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shù)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為上首,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上文是總結(jié)時眾受持,時會眾可分為五類:
一是文殊菩薩,及其所率領(lǐng)屬下諸大菩薩,及其所成熟的六千比丘是一類。
二彌勒菩薩,并其所率領(lǐng)于賢劫相繼成佛的諸大菩薩是一類。
三無垢普賢,及其所率領(lǐng)住灌頂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與十方佛剎極微塵數(shù)菩薩,來聚集華嚴海會,共聽普賢菩薩,宣說十大愿王的功德,諸大菩薩是一類。
舍利弗及諸大聲聞,包括緣覺等眾一類。
初學(xué)佛初發(fā)心的人及天龍八部等又是一類。
所成熟六千比丘,是指覺海而為上首約六千比丘,當(dāng)初文殊菩薩,辭佛往福生城時,舍利弗亦辭佛并率其徒眾初出家的六千比丘同行。及至途中,舍利弗勸諸比丘,歸依文殊,文殊觀諸比丘為說:‘十種無疲厭心,一積集一切菩提心,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yǎng)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羅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嚴凈十方佛剎心,八教化調(diào)伏一切眾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提心,十為成就一切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波羅密,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心力……。’
諸比丘聞已,得普照法界三昧,成為文殊菩薩的法眷屬,因此六千比丘,及曾受文殊菩薩教化的眾多菩薩,是以文殊菩薩為上首的一類,是屬于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的大道心眾。故說:‘文殊師利菩薩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賢劫,是指現(xiàn)在住劫而言,劫以時間言,時間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如剛過去的住劫,名莊嚴劫,現(xiàn)在的住劫,名賢劫,未來的住劫,名星宿劫,F(xiàn)在住劫中,共有二十小劫,釋迦牟尼佛是于住劫中第九小劫,人壽百歲時,降生娑婆世界成佛。
大悲經(jīng)說:當(dāng)劫初此三千大千世界欲成時,有大水聚,凈居天子,觀此水中,見有千莖諸妙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知有賢人一千,同劫成佛,因名賢劫。于賢劫千佛中,最初是拘留孫佛,其次是拘那含牟尼佛,及迦葉佛,第四是釋迦牟尼佛,第五是彌勒佛。釋尊于第九劫減劫中成佛,彌勒于第十劫減劫中人壽八萬歲時成佛。之后,有師子佛等,共九百九十五位佛,相繼出現(xiàn)于世,其最后佛名樓至佛,此九百九十六位當(dāng)來成佛的諸大菩薩中,以彌勒菩薩而為上首。當(dāng)時亦在華嚴海會,共聽普賢菩薩說此十大愿王,是在佛前當(dāng)來成佛的一類。
一生補處,一生,指僅此一次受生而言,補處,是當(dāng)補佛之處。慈恩法師釋一生補處共有三位,一是一生所系,二是最后身,三是坐道場身。菩薩上生兜率陀天,是一生所系,唯有當(dāng)來一次受生是能系,下生時即是最后身,及坐道場身。
又菩薩有五種生:
一是除災(zāi)生,是由愿力為大魚等,于饑饉時,濟諸饑乏;或為大醫(yī)生,救諸疾;或為善巧,善和斗爭;或為國王,如法息苦;為大天神,斷邪見行,為水為火,為車為舟,為種種物,息除災(zāi)患。如維摩經(jīng)言:‘或作日月,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fù)作火風(fēng),劫中有疾病,現(xiàn)身作草藥;劫中有饑饉,現(xiàn)身作飲食,劫中有刀兵,為王起慈悲’等。
二者隨類生:菩薩以愿自在力,于旁生等惡趣中生,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維摩居士:‘入諸酒肆,能立其志,入諸淫舍,示欲之過,為說正法’。
三者大勢生:稟性聰慧,壽命形色,種姓高貴,最為殊勝。能斷眾生,輕慢等過。
四者增上生:受十五果,自在化導(dǎo),隨所應(yīng)生。
五者最勝生:此生資糧,豐富具足,如釋尊生于王族,能成正覺,作諸佛事。
今言一生補處,于前五種生中,攝前四種,若已下生,住最后身,即第五種攝灌頂位,亦即是受職位。菩薩十地位滿,進入等覺,得百萬阿僧祇三昧,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勝職位。如世間太子將受王位,取四海水,以灌其頂;等覺菩薩,將入佛位,名灌頂位。華嚴海會中,能一生補佛之處,位居灌頂?shù)拇笃兴_固然眾多,而來自十方種種世界,其數(shù)如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的諸大菩薩更多,此等諸大菩薩,是以普賢菩薩而為上首,是灌頂位的一類。故言:‘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位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除十方種種之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shù)諸大菩薩摩訶薩眾’。
舍利弗是梵語,譯名鹙鷺子,因母立名。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原是金龍陀佛再來,今內(nèi)秘菩薩行,外現(xiàn)是聲聞,以度小乘根基眾生,先令一切眾生,入佛教出家學(xué)佛,然后令回小向大,趣向佛道。
目犍連,譯名采菽氏,佛弟子中采菽氏甚多,因以摩訶二字揀別,合名大目犍連,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與舍利弗年少為友,同師外道,各有一百弟子,后因聞馬勝比丘轉(zhuǎn)說佛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而感悟歸佛,助佛教化,是聲聞弟子的上首。故言:‘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經(jīng)文先列菩薩眾,后列聲聞眾,應(yīng)概括辟支佛眾,是小乘圣者的一類。
‘并諸人天一切世主’以下,是明雜類,人是當(dāng)時在座聽法的人間眾生,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層天眾。龍有天龍,人龍,地龍,及王龍等四種,是就其職位而言,天龍是執(zhí)持天宮殿,令不墮落者。人龍是主理人間水源,能興云致雨;地龍是主持山河大地;王龍則守護王之寶藏。又就龍的形態(tài)言,有四種不同,一虬龍:是頭有角的龍;二鷹龍:是有翼的龍;三蛟龍:是有鱗的龍;四驪龍:是有如意寶珠的龍,屬于龍王之類。
龍有三苦,亦名三惱,或三患,一熱風(fēng)或熱沙著身,燒其皮肉痛入骨髓,以為苦惱;二惡風(fēng)暴起,吹其宮殿,失諸寶物,以為苦惱;三金翅鳥搏食,諸龍怖畏,常懊苦惱。龍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時,二風(fēng)吹云散時,三修羅收云入海時,四雨師放逸懈怠時,五眾生造孽過重時,龍?zhí)爨霖?zé),雨亦不下。
夜叉亦名藥叉,譯捷疾,有翅能飛空,嗜吃嬰兒,居下天,守天城門。干達婆譯尋香,是天帝樂臣,帝釋須奏樂時,燃香,即尋香至。
阿修羅,譯名無端正,男丑女美,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又名非天。
迦樓羅,譯名金翅鳥,身有四寶色,翅羽嚴麗,兩翼展開,相去三百三十六里,有胎、卵、濕、化四生,以龍為食。
緊那羅,譯名疑人,形似人,體是畜,頭有角,是天帝歌臣。
摩侯羅伽,譯大腹行,是大蟒蛇類,年老不死而成神。人,指人道中眾生,非人,指人道以外一切眾生,總攝天龍八部以外一切眾生,此等眾生,因佛慈悲教化,早種善根,凡佛說法海會云集時,亦來恭聽,如歸慈父,若趣醫(yī)師,是法會外護之一類。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是結(jié)集經(jīng)典的圣者,敘述當(dāng)時法會大眾,聞法之后的反應(yīng)情緒,凡在法會中,無論是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之眾,或是當(dāng)來下生成佛的大菩薩眾,或位居補處,住灌頂位的十方極佛剎微塵眾,或是列席旁聽的二乘圣眾,或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聞普賢菩薩說完十大愿王功德,經(jīng)佛印證之后,無不皆大歡喜,心生信解,受持奉行。
慈恩法師在圓覺疏中,引文殊所問經(jīng)說:歡喜奉行有三義:一是說者清凈,不為取著名利所染;二是所說清凈,以如實知諸法體故;三得果清凈,以時眾聞法得益故。由是因緣,法會大眾,聞法之后,皆大歡喜,由信生解,因解起行,故言:‘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本品開始,是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及諸大菩薩,說其修持十大愿王,不可思議境界的心得,甚至四十卷華嚴,亦不外是五十三位善知識各說其修行所得的不思議解脫境界而已。今最后卻說:‘聞佛所說’,是歸功于佛,因為佛是法會主,菩薩是伴,菩薩于佛前說,經(jīng)佛印許贊嘆,即等如佛說,故說:‘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上一篇:三皈五戒的意義
- 下一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 明一法師:《華嚴經(jīng)》中的“不可說”
- 文珠法師:三寶的含義是什么?三寶的分類有哪些?
- 文珠法師:學(xué)佛為什么一定要皈依 皈依的功德是什么
- 文珠法師:文殊菩薩圣誕細說智慧的詳細分類
- 正慈法師:不讀誦華嚴經(jīng)不知佛家之富貴
- 星云大師:修學(xué)華嚴的利益
- 文珠法師:四大菩薩
- 文珠法師:從母親節(jié)談到佛教孝道
- 文珠法師:藥師法門
- 文珠法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講義
- 文珠法師:八正道是青年步入人生正軌的良方
- 法藏大師:華嚴經(jīng)文義綱目
- 法藏大師:華嚴經(jīng)普賢觀行法門
- 諦閑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夢參法師:華嚴經(jīng)梵行品新講
- 太虛大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講錄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 正凈法師:華嚴念佛三昧論淺釋
- 寬運法師: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七
- 寬運法師: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二十六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