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jīng)

《藥師經(jīng)》,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中文。和《地藏經(jīng)》一樣,《藥師經(jīng)》是贊嘆藥師佛行愿的佛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之一!栋浲咏(jīng)》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從一日乃至七日能夠一心不亂,此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詳情]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講義

\

一、前言

  在佛所說的經(jīng)典中,很多都顯示世間無常,四大皆空,五蘊無我,教人提高警覺,展現(xiàn)理性,認識真我;免被假我的蒙蔽,與私欲的牽制,起惑作業(yè),流轉(zhuǎn)生死。所以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可以貪戀世間物質(zhì)的享受,應該放棄個人名利財富的追求,收攝身心,遠離五欲;然后以「寡欲知足,安貧樂道」的態(tài)度來修學佛法,謀求結(jié)束生老病死的痛苦,解脫種種煩惱的束縛。還要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同時,推己及人,自覺覺他,利樂有情,希望「我與眾生,共成佛道」。
  唯獨本經(jīng),特別重視人間福利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致力解救人類種種災難與不幸,先用權(quán)巧方便的手段,令眾生所求皆遂,獲得現(xiàn)生的福樂,在滿足、富裕的環(huán)境中,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然后運用佛法的妙藥,治療眾生累劫積迷的心病。既啟發(fā)人的正智,教人知因識果,舍邪歸正,止惡行善,免墮三惡道;又教人布施持戒,修習禪定,開發(fā)智慧,積聚福德,直至福慧具足,圓成佛道,與佛一樣,平等無二。所謂:「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慧。」使未能舍離五欲享受的富貴人家,也能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廣修;,乃至得不退轉(zhuǎn),終證菩提;將世間可能障礙修行的名利財富,變作菩提路上的助道因緣,正是:「巧把塵勞作佛事」,打破一般人「富貴學道難」的觀念,是何等的殊勝?可以說:本經(jīng)是人類康樂富裕的寶庫,是創(chuàng)造人間樂園的藍圖;亦是建設人間佛教的基礎,是通往菩提覺道的橋梁。我們欲想推動佛教濟世益群的事業(yè),令所有人都消災障,增福壽,健康富裕,身心安樂,固然要受持讀誦本經(jīng);欲想建立人間佛教,促進人性的覺悟,令所有人都開佛知見,斷煩惱,了生死,成菩提,究竟離苦得樂,更要受持讀誦本經(jīng),以及修學本經(jīng)所說的藥師法門。

二、解釋經(jīng)題

  阿難請問經(jīng)名,釋尊答此經(jīng)名有三: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二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jié)愿神咒》;三名《拔除一切業(yè)障》。中文各種譯本,經(jīng)題雖有出入,但大都不離第一名題的范圍。今依玄奘法師的譯本,經(jīng)題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藥與琉璃光是譬喻,師與如來是人,本愿功德是法,故本經(jīng)的別題,在三單(單人、單法、單喻),三復(人法、人喻、法喻),具足一(人、法、喻)的七種立題規(guī)則中,是具足人、法、喻三種而立名。
  梵音「鞞殺社窶!,義譯名「藥師」;藥有治病之功,師有教導之義,故凡能知藥,能配藥,能教人用藥治病的人,皆可以名為藥師或醫(yī)師。藥有良藥,有毒藥,也有無上的法藥。能解除病苦,有益人身心的是良藥;損人健康,危害人生命的是毒藥;不止治標,還能治本,令人身心康復的是法藥。醫(yī)有庸醫(yī),有良醫(yī),也有無上大醫(yī)師。精通醫(yī)術(shù),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的是良醫(yī);醫(yī)術(shù)不精,用藥不當,損害病人健康的是庸醫(yī);若能知病知藥,標本俱治,身心兼顧,令人身心都健康的,就是無上大醫(yī)王。
  藥師如來,不僅知法知機,知病知藥,而且能對癥下藥,既可以醫(yī)治眾生生理上的種種疾病,還可根治眾生心理上無明煩惱的舊患?梢哉f:無病不醫(yī),無疾不治,無苦不拔,無樂不與;標本俱治,令人色身健康,慧命增長,甚至法身康復,故名「藥師」,用以譬喻佛悲心救苦的德行。
  梵音具足言:「薜琉璃,?喇婆喝啰阇也」,略稱「琉璃」,是一種青色寶,其體質(zhì)堅固,其色如蔚藍的天空,又如澄清的海水,內(nèi)外明徹,光能照物,因名琉璃光;用來譬喻佛由般若智光,掃除無明惑染的黑暗,照徹真如法界,親證諸法實相理,理智合一,光明遍照。此理智合一的心光,又名無分別智,佛依此無分別智,能出生分別一切差別相的分別智(后得智),故此心光,又名根本智。藥師佛以根本智證實相理,得佛果菩提;用后得智入俗利生,分別眾生不同的個性與病情,而施與種種不同的法藥,能夠徹底拔除眾生身心的重病,故名「藥師琉璃光」。
  「如來」,梵音「怛他揭多」,是佛十種通號之一。諸佛共證真如理,佛佛道同,謂之「如」;諸佛無不倒駕慈航,來人間說法利生,示現(xiàn)有生滅去來,謂之「來」。在藥師佛言:「如」是指琉璃光,譬喻佛智證理,如同十方諸佛;「來」是指藥師,表示佛本慈悲心,來入世間救濟眾生,施與種種法藥,普令眾生,離苦得樂;故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正是顯示佛超越的智慧,與廣大的慈悲。
  又藥師是解脫德,琉璃光是般若德,如來是法身德;法身是體大,般若是相大;解脫是用大。藥師如來成菩提時,圓證三德,具足三大,但三大不離一心,一心具足三大,三一圓融,不可思議,因此佛名:藥師琉璃光如來。稱念佛名的人,可以消災障,增福壽,故又名消災延壽藥師佛,但我們持名念佛時,應該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本愿功德」,是指佛因中行菩薩道時所發(fā)的誓愿,及其由愿行功力,所成就佛果上的功德。諸佛因中修行所發(fā)的誓愿,有通有別,通則指四弘誓愿,即:「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以及《十地經(jīng)》所說,菩薩應發(fā)供養(yǎng)、受持、轉(zhuǎn)*輪、修二利行、成熟眾生、承事、凈土、不離、利益、成正覺等十大行愿。別是指諸佛修行時,個別所發(fā)的宏愿。如千手觀音的六愿及十愿,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又如阿彌陀佛的二十四愿與四十八愿,釋迦牟尼佛的五百愿,以及棠藥師七佛如來的四愿,八愿,十二愿,乃至十方諸佛,各有其基本不同的宏愿,謂之本愿。
  本愿,必須修諸功德,憑借種種功德的力量,方可得遂本愿,所謂:「以愿導行,以行滿愿!谷缡窃感邢喾,始可成就功德;若然有愿無行,則愿屬虛發(fā),無濟于事。但行有正行,有助行,有共同的修行,亦有個別的修行;諸佛菩薩因中修行,除同發(fā)四弘誓愿,共修學六度、四攝等大乘法門外,還依據(jù)本愿個別而修行,是以成佛時其證理雖然一致,但其依正莊嚴,種種殊勝功德,卻彼此互異,故言:「本愿功德」。藥師如來,既發(fā)十二大愿,又能依愿起行,由愿行的功力,圓滿成就佛果上的殊勝功德;所以本經(jīng)的別題,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
  「經(jīng)」之一字是通題,通于佛所說的一切經(jīng)典。梵言「修多羅」,譯名「契經(jīng)」,意思是凡佛所說的一切言教或身教,無不上契十方諸佛所證的真理,下契一切眾生的根機。以其契理故,放之四海而皆準;以其契機故,歷萬世而恒新。不因時代的轉(zhuǎn)變而被遺棄,不因地理環(huán)境的互異而不適應;永遠能作為眾生的模范,社會的軌則。若然人皆能以佛法,作為生活的指南,以佛教的真理,作為社會的規(guī)則,一定可以遠離罪惡,拋棄災難,令社會安定繁榮,使群眾幸?鞓。特別是若能依照本經(jīng)所說的法門,如法受持,則無論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任何種族,都可以所求皆遂,遇險得救,遇禍成祥,甚至消業(yè)障,增福壽,成佛道,究竟離苦得樂,故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
  藥師琉璃光是教,如來是理,本愿功德是行,由萬行之因,而成就佛道的殊勝功德是果;是以本經(jīng)的經(jīng)題,概括教、理、行、果。教是了因佛性,理是正因佛性,行是緣因佛性。正因雖然本具,但必須由緣了二因方顯;故本經(jīng)所顯的理體,是以藥師如來全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為主體;以福慧二嚴,成就佛道為宗旨;以滅惡生善,拔障利樂為功用;以方等為教相。

三、介紹譯者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是本經(jīng)的譯題。唐,是譯經(jīng)時代,指中國唐朝;三藏法師,是譯經(jīng)者的德號;三藏,指佛所說的經(jīng)、律、論三大類的圣典。經(jīng)能令人明心見性,屬定學;律能規(guī)范人的三業(yè),屬戒學;論能令人分辨邪正,屬慧學;戒定慧三學,是佛法的總綱,故舉三藏即總括全部佛法。今言三藏法師,意思是說:翻譯此經(jīng)的人,并非普通一般的譯師,而是能夠精通經(jīng)、律、論三藏經(jīng)典,自己以三藏佛法為師,又能弘揚三藏佛法,為人天之師的大法師。
  玄奘,正是三藏法師的名號,本經(jīng)的譯者。關于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在中國舊社會中,婦孺皆知。不過傳說中的玄奘法師,與佛經(jīng)記載頗有出入,在本人拙作《一個偉大的留學生》中,曾將其偉大的事跡介紹相當詳盡。法師俗姓陳,是中國河南人,出身于書香門第,幼年即聰慧好學,自從跟二哥長捷法師出家后,即遍參名德,研究經(jīng)論,因當時佛教宗派很多,傳授各異,深感困惑,于是立志親往印度游學。在中國唐朝貞觀元年,偷度玉門關,爬雪山,越峻嶺,歷盡艱辛,終于到達印度,遍游諸國,苦學十多年,然后于唐貞觀十七年間,榮譽歸來,即奉唐太宗之命,在長安弘福寺,展開翻譯經(jīng)典的工作。先后譯出經(jīng)典共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多卷,與舊譯泰斗羅什法師,平分譯經(jīng)天下,在譯經(jīng)史上,寫下光輝燦爛,永垂不朽的一頁。此經(jīng)是在當年奉皇帝的命令而譯的,因言:「奉詔譯」。
  本經(jīng)翻譯為中文,共有五種譯本:
  一、是中國東晉時代,吉友法師初譯此經(jīng):名「佛說灌頂拔除罪過生死得度經(jīng)」,無獨立本,是附加在「佛說灌頂大神咒經(jīng)」中,屬最后一卷。
  二、是中國南北朝孝武帝時代,慧簡法師在鹿野寺再譯此經(jīng),名「藥師琉璃光經(jīng)」,但已失傳,不過在古藏經(jīng)目錄中,尚載其名,又在第三譯本序文中,亦曾述及此事,故信有此譯。
  三、是隋朝文帝大業(yè)十一年間,法護法師因慧簡法師,梵文譯華語欠佳,故復譯此經(jīng),名「佛說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
  四、是唐朝玄奘法師,奉唐太宗之命,又譯此經(jīng),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
  五、是義凈法師于遍游印度歸來時,復譯此經(jīng),名「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jīng)」。其內(nèi)容與奘師所譯的互有出入,特別是詳載佛說七佛名號,及其本愿功德,依正莊嚴等,則為奘師譯本所無。
  原因是七佛因中行菩薩道時,所發(fā)宏愿,雖然數(shù)目不等,但同是注重人間資生事業(yè)與現(xiàn)世福樂,同是本其慈悲愿力,消眾生的業(yè)障,救眾生的病苦,除人間的種種災害與禍患,令眾生轉(zhuǎn)疾病為安康,轉(zhuǎn)禍患為吉祥,免諸苦難,增福延壽,因此同名藥師佛,又名藥師七佛如來。而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愿,已包括前六佛所發(fā)的四愿與八愿,是以奘師略而不譯。由于中國人喜歡簡略,故玄奘法師的譯本,在中國弘傳至廣,現(xiàn)在講解此經(jīng),就是采用玄奘法師的譯本。

四、敘述本經(jīng)的緣起

  (一)六種成就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游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講解此經(jīng),可分為序分,正宗分,與流通分三大段。自如是我聞以下,是序分;自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以下,是正宗分;自「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以下,是流通分。
  序分中又可分為通序與別序,通序又名證信序,用以證明此經(jīng)的真實性;別序,是說明佛說此經(jīng)的因緣。以上這段經(jīng)文,屬于通序,亦即是六種成就!溉缡恰故切懦删;「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薄伽梵」是說法主成就;「游化諸國,在廣嚴城樂音樹下」,是處成就;「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以下是眾成就。如是以信、聞、時、主、處、眾等六種成就,證明此經(jīng)確實是佛金口親宣,是阿難親從佛聞。如現(xiàn)代的會議紀錄,必須要紀錄開會的時間、地點、出席人數(shù)、主席、書記,以及討論的議案等等,以示有史實可查,以取得大眾或后人的信任,甚至可作為法律效用的依據(jù)。
  「如是我聞」,是阿難秉承佛囑,在結(jié)集佛經(jīng)時,一切經(jīng)的開始,皆用「如是我聞」四個字,以異外道典藉,以釋爭端,以除眾疑。意思是說:如此經(jīng)中所說之法,是我阿難親從佛處得聞,非輾轉(zhuǎn)傳說,途聽道聞,或從天魔外道處得聞。又「如」是約諸佛所證的真理,「是」是約諸佛所說的言教;諸佛所說的言教,一定契合諸佛所證的真理,值得我們絕對的信任,故言如是。
  「我」有妄我,神我,無我,假我,真我,及自在我等不同。凡夫執(zhí)相迷性,妄認四大五蘊組合而成的色身為我,其實此五蘊色身,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生滅無常,幻妄不真,只是迷情眾生妄想執(zhí)著而已,故謂之妄我。
  外道于組合色身的五蘊法中,一一妄計有四種我:例如于色蘊中,執(zhí)即色是我,或離色是我,或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或色大我小,我在色中。其余受、想、行、識,亦如是分別計執(zhí)。又過去有我,現(xiàn)在有我,未來有我,再加斷常二見,共成六十二種神我。
  出世二乘圣人,知道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破我執(zhí),證偏空理,謂之無我,是約真諦理言。
  菩薩雖知五蘊無我,但為了入俗利生,不妨以「我」為五蘊和合假相的代名詞,隨順世間,假名為我,是約俗諦理言。
  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理,真俗圓融,空有不二,是即法身真我。
  諸佛果后施教,從體起用,分身塵剎,現(xiàn)大現(xiàn)小,一多無礙,是自在我。
  今阿難稱我,若論本門,該是法身真我,若在?門,該是假我。
  「聞」是耳根與聲塵對立,引發(fā)耳識聞音,加以意識了別音義而成聞。在世俗諦言,六根與六識只是個人的別相,我則是六根六識的總體,因此,不說耳聞而言我聞。
  「一時」,是明佛說此經(jīng)之時。因為世界各地,區(qū)域不同,歷法不一,年月日時,隨之而異;何況佛說法有時在人間,有時在天上,或在龍宮,各處時差距離甚大,故佛經(jīng)往往不說某年某月某日,僅以一時二字,概括佛開始講此經(jīng),直至法會圓滿結(jié)束的那一段時間,總名一時。
  「薄伽梵」是梵語,簡譯為世尊。有人認為佛的十種通號,是由如來計起,至佛字止,世尊二字,則是總稱佛的德號。因為「薄伽梵」含有尊貴、吉祥、端嚴、熾盛、名稱、自在等六義,屬于多含不翻,故此經(jīng)保留原音。
  「游化諸國,至廣嚴城,在樂音樹下!故侵阜鹫f此經(jīng)的地點。釋尊最初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于三七日中,為法身大士,說華嚴大教之后,為接引鈍根小智人,即隱實施權(quán),到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zhuǎn)四諦十二行*輪,然后游化摩竭陀,迦蘭陀…等十六國,有一次來到「廣嚴城」。廣嚴城梵語是毗舍離,因此國地廣物豐,亭臺樓閣,市容莊嚴;而市民既生活富裕,又能以道德學問嚴飾自己,因名廣嚴。當時佛是住在此城外的「樂音樹下」。此處屬于郊區(qū)幽雅別致的樹林,微風吹來,樹枝作出種種自然音響,猶如天人奏樂,令人喜歡樂聞,因名樂音樹;佛于此林間停留,在樹下結(jié)跏敷坐,故言「住樂音樹下」。
  「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以下是引法會大眾為證。其他諸經(jīng),不止舉其類,明其數(shù),還列其名,如《阿彌陀經(jīng)》,列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楞嚴經(jīng)》則除舉類明數(shù)外,還顯其位,嘆其德,然后列其上首之名;今此經(jīng)但舉類明數(shù),不列其名。大苾芻是小乘的一類,菩薩摩訶薩,是大乘的一類,國王大臣等是人天乘的一類。
  「苾芻」,是比丘的異譯,含義與比丘同,含有乞士、怖魔、破惡等三義,屬于多含不翻。又《大智度論》言:「苾芻」是印度一種草名,此草具有五種特性:一體質(zhì)柔軟,譬喻出家人能折伏粗暴行為,身心柔和;二蔓延四周,譬喻出家人能傳法度人,連綿不絕;三馨香遠聞,譬喻出家人戒德芬芳,為眾人所聞;四能治療痛癥,譬喻出家人能斷煩惱,貪瞋不起;五不背日光,譬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智慧光明。因此出家男眾名苾芻,女眾名苾芻尼。
  「眾」即是和合眾,是僧伽的譯義,此八千人等不止能修事和(見和同解,戒和同修,意和同悅,口和無諍,身和同住,利和同均),且已同證理和,轉(zhuǎn)凡成圣,得四果,證?盤,為眾比丘的上首,故言大比丘。其實,當時共同聚集在樂音樹下的比丘眾,不止八千之多,今但舉其年高德長,已斷煩惱,證阿羅漢果的大比丘為代表,故言「大比丘眾八千人俱」。此外,亦應該有比丘尼眾,不過在出家五眾中,以比丘為主體,故但舉比丘為出家眾的代表。
  「菩薩摩訶薩」,是一類能紹隆佛種,助佛轉(zhuǎn)*輪的法身大士。梵言「菩提薩埵」,譯名覺有情。凡已經(jīng)覺悟佛性本具,又能發(fā)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有情,皆可稱為「菩薩」,所以菩薩有初發(fā)心的凡夫菩薩,亦有淺位的與深位的圣人菩薩。今言摩訶薩,簡非初發(fā)心的凡夫菩薩,亦非位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位的淺位菩薩,而是已登十地,甚至證等覺的深位菩薩,故言:「菩薩摩訶薩」。此等為菩薩眾代表的大菩薩,其數(shù)共有三萬六千之多。當然,亦有其他無量無數(shù)的菩薩在座。
  「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是在家的佛弟子。國王是一國之主,大臣,是國王的輔助,包括文武百官在內(nèi)。婆羅門譯名凈裔,是佛未出世之前,印度四種階級中,最權(quán)威的宗教家,專門執(zhí)行祭祀的職務,由于當時印度社會,極度重視拜祭,因此產(chǎn)生一類地位特殊的祭師。居士,是擁有無量財富的資產(chǎn)階級,為工商界的領袖,屬于當時社會的優(yōu)秀份子;不過中國每稱在家學佛的人為居士,意思是居家之士,是不符合居士原本的意義的,F(xiàn)只舉出在座有地位、有份量的人,作為人乘的代表,至于其他參與法會的群眾,當然還有不少。
  「天龍八部」,是人乘以外的眾生。天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別,三界共有二十八天。龍有四種:一是守天宮殿的龍,不落人間,二是能興云致雨,利益人間的龍,三是能決江開瀆的地龍,四是守護轉(zhuǎn)輪圣王及大福德之人的寶藏之龍。不管是天龍地龍,都是畜生道中有不可思議神力,能護天,護人,以及擁護佛法的一類。
  八部,是在天龍二部外,加藥叉、干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六種異生,合名八部。國王大臣等是人,天龍藥叉等屬于非人,故言「人非人等」。人是諸佛主要教化的對象,非人是一類曾經(jīng)接受佛法熏陶,發(fā)愿護持佛法的善神。如是無論是小乘、大乘、人天乘,以及天龍八部,都有無量眾多,隨佛住在樂音樹下,態(tài)度恭敬,內(nèi)心尊重,散布在佛的四周,圍繞著佛,希望佛為他們宣說微妙的法門。

  (二)文殊啟請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愿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yè)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zhuǎn)時,諸有情故。
  這段經(jīng)文是本經(jīng)的別序,敘述本經(jīng)發(fā)起的因緣。爾時,即無量大眾,圍繞于佛,渴望佛為他們說法之時;法會中有一位菩薩摩訶薩,名曼殊室利法王子。新譯名曼殊室利,與舊譯文殊師利,只是譯音稍異,譯義同是妙德,或名妙吉祥。法王是佛的德號,在法華經(jīng)中佛言:「我為法王,于法自在!狗ㄍ踝,是指能荷擔如來家業(yè),紹隆佛種的大菩薩;如國王的太子,將來一定可以繼承王位一樣。因為此經(jīng)所說,是佛果依正莊嚴,及諸佛果上教化眾生的利他功德,非法王之佛不能說,非智慧第一的法王子不能問,是以文殊師利菩薩,承佛威德神力所使,即從座位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印度的服裝,平時遮蓋兩肩,當禮佛,或請佛說法時,就要偏袒右肩,同時右膝著地,以表示恭敬尊重。
  若然在表法言:承佛威神,是表示依體起用;從座而起,是表示從空涉有,入俗利生;偏袒右肩,是表示上承佛德;右膝著地,是表示下濟有情;曲躬低頭,是表示愿意順從佛的意旨;合十指掌,是表示愿意實踐施、戒、忍、進、襌、慧、方、愿、力、智等十度,;垭p修。
  曼殊菩薩在請佛說法之前,先稱一聲「世尊」!表示至誠親切!肝┰浮,意思是說:我此刻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請佛「演說如是相類」的「諸佛名號」,以「及」諸佛原「本」因地所發(fā)的「大愿」,與其所成就佛果上的「殊勝功德」。為甚么?因為希望「令諸聞者,業(yè)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zhuǎn)時諸有情」的緣「故」。
  文殊菩薩說明啟請的原因,是為了利樂被業(yè)障所纏的眾生,令末法時代,一切有情,皆得業(yè)障消除,獲得身心安樂的利益;由是可知,文殊菩薩的啟請,純是出于大智與大悲。以其大智故,深知佛滅度后,由像法轉(zhuǎn)入末法時,眾生業(yè)障深重,特別苦惱,必須救濟;以其大悲故,非常悲憫同情,末法時代的苦惱眾生,希望拔眾生的苦,與眾生的樂;然欲想究竟拔苦與樂,就要仰仗諸佛的慈悲愿力,及其由愿力所成就的殊勝功德。因此,懇請釋尊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愿殊勝功德!
  「如是相類」,有通有別;通是通于其他經(jīng)典所說,如是相類似的佛號,及其功德;別則是指本經(jīng)所說的,藥師七佛如來的本愿功德。本經(jīng)下文說:「亦如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功德,等無差別!箵(jù)此可知,釋尊在說此經(jīng)之前,曾說阿彌陀佛等諸佛名號,及其大愿與功德,如是互相類似的法門。因為藥師彌陀,利生的方便,雖然偏重于現(xiàn)生與后世不同,但同是因中發(fā)愿,嚴凈國土,成就眾生,拯救有情,超出六道輪回的無上大愿王;琉璃極樂,同是七寶所成,功德莊嚴,眾生生者,皆是寶華化生,具足大丈夫相,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得不退轉(zhuǎn),終成佛道的清凈佛國土。釋尊慈悲,憫物長迷,不僅開示彌陀法門,教念佛眾生,厭離娑婆,求生極樂;橫出三界,揖別生死。同時還要演說:藥師法門,令受持者,得現(xiàn)生福樂,業(yè)障消除,不墮惡趣,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令娑婆世界的苦惱眾生,生前死后,都有真正歸依處,都可以離苦得樂;不致永劫沉淪生死,被困六道。文殊師利菩薩,深深體會佛意,并承釋尊慈悲愿力所驅(qū)使,起座啟請,故釋尊即為我們演說:藥師七佛如來的本愿,及其本愿所成就佛果上種種殊勝的功德。
  因為藥師七佛如來,因中行菩薩道時,所發(fā)別愿,相互類似,同是正視人間疾苦,而思以救濟的大乘行者;同是發(fā)愿當來成佛時,令聞名、稱念、禮拜、供養(yǎng)的眾生,即得業(yè)障消除,卻病延年,所求皆遂的菩薩摩訶薩;同是成就佛果殊勝功德,而能運用種種權(quán)巧方便,先令眾生獲得現(xiàn)生福樂,身心健康,然后啟發(fā)眾生的心智,導眾生舍邪歸正,去惡修善,乃至證得佛果菩提的無上大醫(yī)王?梢哉f:藥師七佛如來,因中發(fā)愿,以及果上利他功德,都共同互「相類」似,故如是相類等四句,是別指藥師七佛如來,及其因中所發(fā)的宏愿,與其本愿所成就佛果上種種殊勝的功德。
  「令諸聞者業(yè)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zhuǎn)時諸有情故!勾苏俏氖馄兴_,請佛演說諸佛名號,本愿功德的主要目的。佛經(jīng)言業(yè)障,是包括煩惱障與報障。眾生由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種根本煩惱,引發(fā)種種不良的心理,障蔽心智,不明事理,不信因果,是煩惱障;人因煩惱的擾亂,頭腦昏昧,心神不寧,導致種種不合理的行為,形成種種不良的習慣,障礙止惡修善,謂之業(yè)障;再由不善的惡業(yè),招致眾苦交煎的果報體,障生善處,障修佛道,長期沉溺六道生死,求出無由,是名報障。如是惑業(yè)苦三,循環(huán)不息,眾生也就不可能抗拒不幸的命運,而要接受種種災害與苦難。所以我們欲想離苦得樂,首先就要消除業(yè)障;然欲想消除業(yè)障,非仰仗諸佛本愿功德不可。
  佛滅度后,正法住世可分為三時五期。三時即是正法壹千年,像法壹千年,末法壹萬年。正法時期,佛教僧團,一切如法,有修有證,與佛在世無異;像法時期,出家修行的人多,得證圣果的人少,徒具形象,實已失真;末法時期,眾生善根短少,業(yè)障深重,加以魔強法弱,佛教團體,大都份不務真修,莫論證圣。此三時中,可分為五期:最初五百年,正法盛行,有修必證,名解脫堅固時期;第二個五百年,修習禪定的人多,獲得解脫的人少,名禪定堅固時期;第三個五百年,像法開始,人多舍禪定而好多聞,研究經(jīng)典,執(zhí)著語言文字,有解無行,名多聞堅固時期;第四個五百年,禪教俱衰,解行都無,人多不學習無漏法,但事有漏行,力修寺廟,建塔造像,以求人天福報,名福德堅固時期;第五個五百年,學佛的人,我執(zhí)熾盛,宗派林立,黨己非他,橫生爭端,名斗爭堅固時期。今言「像法轉(zhuǎn)時」,即由像法轉(zhuǎn)入末法時期,亦即由福德堅固時期,轉(zhuǎn)入斗爭堅固時期,眾生被業(yè)障所纏,眾苦交煎,無法自拔。曼殊室利菩薩慈悲,為令末法眾生,得聞諸佛名號,稱念,禮拜,供養(yǎng),即得業(yè)障消除,獲得學習佛法的利益,甚至證得佛果無上菩提的究竟快樂;故請釋尊演說,諸佛名號,及其本愿功德。

  (三)釋尊許說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愿功德,為拔業(yè)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zhuǎn)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說,我等樂聞!
  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現(xiàn)在于北方常喜世界成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成佛,名普現(xiàn)如來。原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師,經(jīng)言:「文殊師利大圣尊,一切菩薩諸佛母;十方如來初發(fā)心,皆因文殊教化力!菇耠[實施權(quán),現(xiàn)菩薩身,協(xié)助釋尊教化。此經(jīng)前文稱為「法王子」,今又被稱「童子」,意思是表示,文殊菩薩的般若智慧,圓明獨照,無諸雜染,既能荷擔如來家業(yè),亦如童子的純潔天真。又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隨類應化,身相不定,文殊菩薩喜歡現(xiàn)童子身,天真無邪,智慧靈巧,滿懷熱情,仁慈濟物,令人喜歡親近,承受教化,故被稱為「童子」。因為文殊菩薩的啟請,既可以利益末法眾生,又契合諸佛慈悲濟世的本懷,故佛雙贊「善哉」。
  纏是纏縛,眾生被自己多生多世,所作的種種業(yè)力牽制,猶如被繩子纏縛,失去自由,不得解脫一樣,極急于需要諸佛菩薩的援助與救拔。今文殊菩薩,基于大悲愿力,為救拔被業(yè)障所纏的眾生,請釋尊演說諸佛圣號,及其本愿所成就的功德,令聞者依法修行,即可解脫業(yè)力繩子的束縛,獲得生命的自由與安樂。故佛贊嘆其問得非常恰當之后,再叮嚀囑咐文殊菩薩,要專心一意,集中精神「諦聽」,同時還要善于思量考慮,運用智慧來辨別,抉擇,所謂:「慎思明辨」,以獲得深刻的理解與利益,然后許為宣說。
  曼殊菩薩既蒙釋尊贊嘆,叮囑勸勉,許為宣說,即滿懷喜歡的回答:當然啦!世尊的教誨,我們當然唯命是從,但愿我佛慈悲,立即宣說,我等在會大眾,是非常喜歡樂意聽聞的。
  以上是本經(jīng)的別序,敘述本經(jīng)發(fā)起的因緣,是由于文殊菩薩的啟請,故佛說此經(jīng),可以說:文殊菩薩是此經(jīng)的發(fā)起眾。

五、正說如來的本愿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凈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fā)十二大愿,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現(xiàn)在開始,進入本經(jīng)的正宗分,釋尊因曼殊室利菩薩的啟請,正式開始宣說本經(jīng)。此段經(jīng)文,顯示本經(jīng)是以藥師佛,果上依正莊嚴的功德,及其成就依正莊嚴功德的本因愿行為主體。
  在義凈法師所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jīng)」的經(jīng)文中,詳述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光勝,佛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彼佛如來,從初發(fā)心行菩薩道時,發(fā)八大愿,….…。
  又東方去此,過五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妙寶,佛號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初發(fā)心行菩薩道時,發(fā)八大愿,…。
  又東方去此,過六殑伽河沙佛國土,有世界名圓滿香積,佛號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初發(fā)心行菩薩道時,發(fā)四大愿,…。
  又東方去此,過七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無憂,佛號無憂最勝吉祥如來…,彼佛世尊,行菩薩道時,發(fā)四大愿,…。
  又東方去此,過八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法幢,佛號法海雷音如來,…彼佛如來,行菩薩道時,發(fā)四大愿,…。
  又東方去此,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善住寶海,佛號法海勝慧游戲神通如來…,彼佛如來,行菩薩道時,發(fā)四大愿,…。
  又東方去此,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凈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彼佛世尊,從初發(fā)心行菩薩道時,發(fā)十二大愿。
  玄奘法師既然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愿,已概括善名稱吉祥王如來等六佛的四愿與八愿,故僅譯藥師如來的十二大愿,作為藥師七佛如來的代表。是以本經(jīng)一開始,就是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凈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
  「東方」是群動之首,日出之初,象征著朝氣與光明!笟勝ぁ故怯《人拇蠛恿髦,舊譯名恒河,此河沙細如面,其數(shù)多而不可數(shù);當年,釋尊常在恒河流域一帶說法,每喜歡引用恒河之沙,以譬喻極多之數(shù)量。
  「佛土」指一佛所教化的國土,亦即是三千大千世界。今以一沙一世界言,從此娑婆世界的東方去,要經(jīng)過十個恒河沙數(shù)之多的佛世界,然后有一世界名凈琉璃?芍耸澜缇嚯x我們是何等的遙遠,比較起來,過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世界,就近得多了。又國土是十法界眾生依止之處,可分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土等四種;凈琉璃世界,是屬于實報莊嚴土。
  世界名凈琉璃,顧名思義,可知此世界是極其清凈,特別莊嚴。因為凈琉璃世界,不止是以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wǎng),皆七寶成,而且其國中有情,純是大丈夫相,無有男女的差別現(xiàn)象,無有四惡趣的眾生,連因不如意所發(fā)出的苦惱音聲亦不可得,「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顾詢袅鹆澜,是屬于東方的凈土。
  凈琉璃世界的教主,名琉璃光如來;凈琉璃世界是依報,琉璃光如來是正報。佛以琉璃光的般若智,照實相理,智理一體,心境一如,光明遍照,清凈無染,約所證境言,名凈琉璃世界,約能證智言,名琉璃光如來。
  「如來」,是佛十種通號之一,是仿同先德號:意思是說,今佛出世,如同古佛再來。又諸佛所證不生不滅的實相理體,即是眾生本具的真如自性,此性三世不遷,四相不改,在圣不增,在凡不減謂之如;體雖不變,而用能隨緣,眾生隨迷染之緣,而漏落生死,諸佛隨悟凈之緣,而成正覺。諸佛因悲憫眾生,迷而不覺,枉受生死,故來世間,說法利生謂之來。
  「應」,即應供,是堪為福田號。因為佛已經(jīng)惑盡智圓,堪受人天的供養(yǎng)。
  「正等覺」,即是正遍知,是遍知法界號。佛以實智證理究竟,是正知,以權(quán)智通達法界依正因果等事相,是遍知,權(quán)實不二,名正遍知。
  「明行圓滿」,亦稱明行足,是果顯因德號。明是智慧,行足是福德,佛以;鄱䥽,成無上道,顯示因地;垭p修,圓滿具足,故又名兩足尊。
  「善逝」,是善住菩提號。逝即逝世,六道眾生,背覺合塵,作善惡業(yè),被業(yè)所牽,長住生死,來去不得自由,是不善逝;二乘圣人,雖斷分段生死,變易尚存,住有余?盤,亦非善逝;諸佛五住煩惱凈盡,二死永亡,雖常住菩提覺道,但為利益眾生,倒駕慈航,隨流九界,非生示生,非滅示滅,來時乘愿而來,去時自知時至而去,來去自由自在,因名善逝。
  「世間解」,是達偽通真號。佛具十智,了知世間諸法,相妄性真,事理性相,通達無違。
  「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是攝化從道號。普通人以足智多謀,文武雙全謂之士,勇敢無畏,能擔當重任謂之大丈夫。在佛法言:但求自利是下士,自利兼他是中士,廣修六度四攝等法門,利益眾生是上士,二利究竟,萬德具備,名無上士。諸佛具足十力、四無所畏,悲智雙運,慈威兼施,能調(diào)御降伏剛強眾生,攝化一切有情,令兇惡者變?yōu)榱忌?令頑固者變?yōu)轳Z服,接受教化,歸向佛道,因名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
  「天人師」,是應機受法號。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無不以佛為師故。
  「佛」,是三覺圓明號。佛以始覺智,證本覺理,究竟覺悟故。又名覺悟歸真號,佛以自覺萬法惟心,心外無法之理,遍覺一切眾生,二利成就,修證究竟,回歸真如自性故。
  「薄伽梵」,具有端嚴、名稱、熾盛、吉祥、尊貴、自在等六義,屬于多含不翻,簡譯名世尊,是十界獨尊號。因為佛智是十法界之最,佛德為一切世間所尊故。
  以上十號,通于十方三世諸佛,謂之通號。藥師琉璃光,是佛的別號,今通別并稱,故言:「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彼世尊」,是指藥師如來,以釋迦世尊是此土的佛,故藥師如來是彼土的佛。彼土藥師琉璃光如來,原本從凡夫開始,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時」,即「發(fā)十二大愿」,而此大愿,既不同于凡夫,但求人天福報以自利;不同于二乘,但求出三界,了生死;亦不同于阿彌陀佛,嚴凈國土,成就眾生;也不同于釋迦牟尼佛,能于五濁惡世,教化眾生,開佛知見;而是愿意滿足一切眾生的希望,「令諸有情,所求皆得!故笤甘欠鹨蛑行扌兴l(fā)的別愿,「令諸有情,所求皆得」,是成佛后由本愿行功德力的實現(xiàn)。

  (一)生佛平等正報莊嚴愿

  第一大愿,愿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shù)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阿耨多羅」,譯無上,「三藐三菩提」,譯正等正覺,是佛果菩提的通稱。正等是平等的真理,正覺是無分別智;菩薩修行,功圓果滿時,以無分別的般若智,證平等不二的真理。此平等的真理,雖然生佛平等,圣凡無二,但眾生迷而不覺,外道覺而不正,二乘正而不等,菩薩之覺,雖正又等,但非無上,唯佛以如如智,證如如理,既正且等,九法界眾生,無能過之,故言:「無上正等正覺」。當佛由始覺智,證本覺理,究竟覺悟之時,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親證法身。
  「自身光明,照耀無量無數(shù)無邊世界」,是指佛的自受用報身。佛的自受用報身,是由無量功德智慧生,屬于佛果無漏不可思議的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可能理解,唯佛與佛能知。但諸佛為教化地上菩薩,往往現(xiàn)出他受用報身,光明熾然,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照,故言:「自身光明,照耀無量無數(shù)無邊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是指佛的應身。不但諸佛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釋尊的親弟阿難陀,以及轉(zhuǎn)輪圣王、梵王、帝釋,都具有此大丈夫之相。至于八十種隨形好,則是諸佛因中「三祗修;,百劫種相好」,所得的果報,唯佛具足,非一般凡夫或三乘圣眾可能擁有。
  今藥師琉璃光如來,因中行菩薩道時,發(fā)第一個大愿,就是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三覺圓明,三身具足,證得佛果無上正等正覺時,亦令一切有情,共成佛道,同證三身,與自己一樣,等無差別。因此,得生其凈琉璃世界的眾生,雖然未盡斷煩惱,未證佛道,但由于藥師如來原本愿力功德的加持,皆于雜色寶華中化生,都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正報莊嚴,與佛無異。

  (二)身光破暗開曉眾生愿

  第二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nèi)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wǎng)莊嚴,過于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yè)。
  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發(fā)第二個大愿,是希望將來成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內(nèi)在的智慧光明,能照徹法界(自受用身),外在的身相光明,能照應大機,(他受用身),猶如琉璃寶,晶瑩皎潔,「內(nèi)外明徹,凈無瑕穢」,而且功德莊嚴,好象須彌山王一樣巍然矗立不動。由于佛的報身「光明廣大」,普照無涯,周遍法界,所發(fā)出的光焰熾烈,互相映照,結(jié)成光網(wǎng),藥師如來所應化的琉璃光身,善于安住于此,由無量光線所組成光輝燦爛的焰網(wǎng)之中,故其光明,超「過于日月」。不止照耀無量無邊世界,同時照耀常處于幽冥中的地獄眾生;令人間天上,及惡道眾生,凡接觸佛的焰網(wǎng)光明,「悉蒙開曉」智慧的心眼,皆可以照破內(nèi)心無明煩惱的黑暗,使眾生在佛光與自已智光的照耀中,明白真理,認識自己,走向光明,進入菩提覺道。在菩提覺道上,隨各人的意志,去作各種有益身心,有利群眾的事業(yè);或隨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實踐六度萬行,廣修;,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即可完成佛道。以上兩愿,是著重自他佛道的證得,是依四諦中的滅諦而發(fā)的大愿。

  (三)智慧方便滿眾所欲愿

  第三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自此至以下第五愿,是依道諦而發(fā)的宏愿。道,是佛弟子所修學的法門,廣則無量,所謂:「法門無量誓愿學!孤詣t可以說是三十七道品,再略則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此第三大愿,是依道諦中的慧無漏學而發(fā)。
  智慧是實智,屬于體;方便是權(quán)智,屬于用。如無智慧的實體,則無以起方便的妙用;若無方便的妙用,則無以顯示智慧的實體。今藥師如來發(fā)愿,得菩提時,以實智證理,以權(quán)智鑒機,從體起用,運用種種善巧方便,利益有情。
  量謂衡量、計量、度量、測量,凡衡量物之輕重,計量物之多少,度量物的長短,測量物的大小、淺深、厚薄,皆名之為量!笩o量」,是已經(jīng)超越世間事物的大小、多寡、長短、淺深、厚薄,如《攝大乘論》所言:「不可以譬類得知」。邊謂邊際、邊緣、邊界等;物與物之間有其邊際,人與人之間有其邊緣,國與國之間有其邊界。「無邊」,是已經(jīng)超越世間任何人與物的邊際、邊緣與邊界。
  佛的智慧言:「無量無邊」,因為佛以般若智,證實相理,此理離言絕相,不落邊際,既非凡情可計算測度,亦非小乘圣人的智慧可衡量或思量,故佛的智慧是無量無邊。藥師佛從無量無邊的智慧,所起的方便妙用亦無量無邊,故能普令一切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
  「所受用物」,即是我們?nèi)粘I钏枰馁Y生之物,例如衣、食、住、行、醫(yī)藥、臥具、娛樂等,都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zhì)享受。若然缺乏或短少,必然群起而爭,爭必亂,何止損害群眾,危及社會,而且因此作諸惡業(yè),流轉(zhuǎn)生死,招致無窮無盡的苦惱。藥師如來,為了取消人類現(xiàn)實生活的貧窮困苦,給予人類無窮無盡的享樂,更為了拔除眾生永劫沉淪生死的苦惱,給予眾生法身慧命無窮無盡的壽命,所以從無量無邊的智慧,運用無量無邊的權(quán)巧方便,來到人間,提倡五明學。
  先灌輸眾生論理學、心理學、語言學、醫(yī)學、科學各方面的知識;教導眾生發(fā)展工業(yè),開發(fā)資源,創(chuàng)造藝術(shù)、娛樂種種技巧,令眾生有建業(yè)知識,謀生技能,獲得物質(zhì)高度文明的享受,生活富裕,「皆得無盡所受用物」,不致貧窮困苦,「有所乏少」。然后運用內(nèi)明學,來開啟眾生的心智,令眾生明真理,知因果,識邪正,止惡向善,甚至惡性隱歿,佛性抬頭,成就戒、信、聞、舍、慧、慚、愧等七圣財,以提升人的德性,改善人的品質(zhì),使人樂于發(fā)揮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精神;樂于進德修業(yè),利己利人;樂于趣向佛道,覺悟成佛。如《華嚴經(jīng)》言:「菩薩于菩提,當于何求?當于五明處求!故且运帋熑鐏硇衅兴_道時,發(fā)第三個大愿,就是運用智慧方便,以五明學的權(quán)巧,來提高人類物質(zhì)的享受,同時也提升人類的智慧與質(zhì)素,徹底解除人類物質(zhì)與精神的貧乏,令人類物資富裕,精神飽滿,不致「有所乏少」。

  (四)令邪歸正導小向大愿

  第四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前愿是偏重人類資生事業(yè)的發(fā)展,以促進物質(zhì)文明;今第四大愿,目的是化邪歸正,擴展大乘佛教濟世益群的思想,是偏重于精神文明。
  「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故橇钊说辣娚,舍邪歸正!钙刑帷,譯名正覺,「菩提道」即正覺的康莊大道,反之便是邪道。藥師佛發(fā)愿將來成佛時,遇見有不正的思想,不正的信仰,不正的行為,不正的娛樂的人,都以正覺的思想,正覺的教育,正覺的行動來教導之,輔助之,令舍邪歸正,知因識果,信仰三寶,學習大乘佛法,走向正知正見的菩提覺道。
  聲聞,是一類因佛說法的音聲,得聞四諦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結(jié)果斷見思煩惱,解脫生死,證得阿羅漢果的圣人。獨覺,又名緣覺,是一類因聞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知世間諸法,皆緣生性空,無常無我,因而放棄世間五欲的享樂,如法修學,由十二因緣的流轉(zhuǎn)門,進入還滅門,而得斷煩惱,了生死的圣人;另有一類立志出塵之士,但生不逢佛世,唯有孤峰獨宿,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而悟知世態(tài)榮枯,生滅無常,不戀世事,專心修習禪定,引發(fā)無漏智慧,得斷煩惱,了生死,證真空?盤的圣人,名獨覺。聲聞人但斷見思煩惱,緣覺兼侵習氣,二者同是獨善其身的修行人,屬于小乘。但佛教的基本精神,卻屬于大乘。
  「大乘」即是一佛乘。諸佛出世,雖說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教法,但目的在于一佛乘。如《法華經(jīng)》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于眾生。」否則,「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則墮慳貪。」諸佛圣人豈是慳貪者?是以藥師佛發(fā)愿來世成佛,不止要令沉淪生死苦海中,行邪道的人乘眾生,舍邪歸正,安住于菩提覺道;還要令已斷煩惱,了生死的小乘圣人,回小向大,修學大乘法門,趣向佛道,不致滯留小乘,故言:「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此是依道諦中,定無漏學而發(fā)的大愿。

  (五)令修梵行得戒清凈愿

  第五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凈,不墮惡趣。
  梵言「尸羅」,譯名戒。戒能防非止惡,令人行為清凈,如《華嚴經(jīng)》言:「菩薩護持凈戒,于色聲香味觸,心無染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不染六塵,不起雜念!构食纸浼词恰感扌需笮小埂=溆性诩五戒,八戒,十戒;有出家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有《華嚴經(jīng)》所說的菩薩十戒:「一不舍菩提心戒,二遠離二乘地戒,三觀察利益一切眾生之戒,四使一切眾生住于佛法之戒,五修一切菩薩所學之戒,六于一切法無所得之戒,七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之戒,八不著于一切如來身之戒,九離思惟取著一切法之戒,十諸根律儀之戒。」還有《梵網(wǎng)經(jīng)》所說的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于所受戒,能嚴持不犯,名「得不缺戒」。
  「具三聚戒」,三聚戒又名三聚凈戒。一攝律儀戒:是受持佛所制的一切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之戒;律己修心,嚴持不犯,即是諸惡莫作,是斷德因,可修成法身果。二攝善法戒:是修持一切善法,例如修學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大乘法門,亦即是眾善奉行,是智德因,可修成報身果。三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大乘佛教的精神,在于慈悲濟世,利樂有情;故大乘菩薩,應該以弘法利生為出發(fā),以普令眾生離苦得樂為目的,是恩德因,可修成應身果。律儀戒是止持作犯;后二戒是止犯作持!笟Х浮故且,「墮惡趣」是果。
  藥師佛因中發(fā)愿成佛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藥師佛)法中,修行梵行」,必蒙我藥師如來佛光加被,「一切皆令得不缺戒」,何止圓滿具足比丘,比丘尼戒,同時還可以「具」足菩薩的「三聚戒」。假設有人,被惡業(yè)所牽,為境所轉(zhuǎn),「毀犯」禁戒,若然有機會聽「聞我」藥師如來「名已」,能一心稱名,恭敬受持,誓不再犯,即可恢復戒體,「還得清凈」如故,「不」致因毀犯禁戒之罪,而「墮惡趣」。此是依道諦中的戒無漏學所發(fā)的大愿。

  (六)令諸殘疾六根具足愿

  第六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丑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此是藥師佛因中行菩薩道時,緣苦諦境而發(fā)的別愿!溉糁T有情」,也許是特別指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為得生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有情,皆相好如佛,絕不會「諸根不具,…種種病苦。」
  「諸根」,指人身體中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人的體態(tài)怪異謂之「丑陋」,是身根有缺憾;心性魯鈍,專橫固執(zhí)是「頑愚」,指意根有缺憾;目不能視之疾是「盲」,指眼根不具足;耳不能聽之疾是「聾」,指耳根不具足;發(fā)音不亮是「喑」,指鼻根不具足;不能言語是「啞」,指舌根不具足;手足彎曲不能伸縮之疾是「攣」;兩足俱廢是「躄」;背向前彎不能直伸是「背僂」;惡瘡難愈,猶如痲瘋是「白癩」;神經(jīng)反常,心智不清是「顛狂」;此皆令人苦惱,引以為憾的疾病,都屬于個人別業(yè)所招的惡報。藥師佛為救拔此等眾生殘疾之苦,行菩薩道時,就發(fā)愿將來成佛,殘疾的人,聞其名號,若能一心受持,恭敬供養(yǎng),即可取消一切丑陋殘障的缺憾,「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病苦」。黠是靈巧,慧是聰明;「端正黠慧」,則不丑陋頑愚;眼根具足則不盲,耳根具足則不聾,鼻根具足則不喑,舌根具足則不。簧砀咦銊t無攣、躄、背僂、白癩等病;意根無缺,便不會顛狂,或愚魯專橫。眼等五根完具,是身不殘缺;意根完具,是心不殘缺。由于藥師佛本愿功德神力加持,凡聞佛名,而能稱念佛號的人,不僅身體的殘疾,獲得痊愈,而心理殘障的人,亦可得救,回復正常;所以佛號藥師,能為人世間的無上大醫(yī)王。

  (七)除病苦得身心安樂愿

  第七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y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jīng)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人的病苦不止于殘障,即使是六根完具的人,隨時隨地都可能發(fā)生疾病。雖然現(xiàn)代醫(yī)學昌明,但很多疾病仍然令群醫(yī)束手無策,何況貧病交逼?當一個人身患疾病,既缺乏醫(yī)藥救治,又無親人照顧,且無家可歸,求救無門,加以貧窮困苦,唯有坐待其斃,實在不幸,可憐得很。藥師佛愿意照顧此類貧病孤苦的有情,發(fā)愿將來成佛,憑其原本愿力功德,能令此等貧病交逼,眾多苦惱的眾生,一聞其(藥師佛)名,即得「眾病悉除,身心安樂。」此言:「眾病」,是包括人生理上、與心理上的疾病。人生理上的病,或可求助于世間醫(yī)藥,但心理上的病,就非乞靈于佛法不可。
  藥師佛不但能醫(yī)治人肓聾喑啞,四肢殘缺,六根不具,白癩顛狂,智商低能,種種生理上的奇難雜癥,又可以治療人心理上,因貪欲熾盛,所引發(fā)的斗爭病,金錢病,占有病;或因瞋恨心重,所導致的報復病,殘殺病,傷害病;或因愚癡、我慢所引起的社會病,政治病,罪惡病。令人消除有形或無形的病苦,轉(zhuǎn)身心重病,成為「身心安樂」。
  由于眾病悉除,恢復身心健康,就可以從事正常操作,發(fā)展事業(yè),重建家園,不但眷屬美滿,資生之物豐足富裕;且因聞名稱念藥師佛的功德,善根增長,自然消除三不善根的惡疾。除貪不善根的病,則知布施修福,樂意幫助一切人;除瞋不善根的病,就會發(fā)慈悲心,憐憫同情一切人;除癡不善根的病,即可增長智慧,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終證菩提。

  (八)女轉(zhuǎn)男身得滿菩提愿

  第八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愿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zhuǎn)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若有女人」,亦是指凈琉璃世界以外的眾生,因為凈琉璃世界的有情,純屬大丈夫相,無需轉(zhuǎn)女成男。本來佛性平等,無有高下,所謂男女,只是五濁惡世中,欲界眾生的差別現(xiàn)象而已;色界與無色界的有情,已無男女相,故男女性別,原無勝劣之分,更無所謂高等或低級的懸殊。即使是凡夫境界,煩惱的厚薄,業(yè)障的輕重,智慧的淺深,福報的勝劣,皆基于個人宿世業(yè)力因緣使然,非關男女性的區(qū)別。
  《法華經(jīng)提婆達多品》言:「女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因為清凈與垢染不同);二者帝釋(因為少欲多欲差別);三者魔王(因剛強懦弱相異),四轉(zhuǎn)輪王(因仁慈嫉妒各異),五者佛身(因萬德煩惱有別)!箤W佛之人志在出塵,梵王、帝釋、魔王、轉(zhuǎn)輪王,固非所求,不作也罷,至于佛身,僅限于不可即女身作佛而已,并非女人,不可以修行,斷煩惱,成佛道。至于修因證果,覺悟成佛的遲速,全視乎個人修行之精勤與懈怠而定,與男女性別無關?墒枪沤裰型猓砸阅行詾樯鐣行,所謂:「男主外,女主內(nèi)。」男性既掌握經(jīng)濟大權(quán),便可以為所欲為,每故意欺侮女性,壓迫女性,奴役女性,甚至詆丑女性,使女性在不平等的制度下,受盡委屈與折磨。
  時至今日,隨著時代巨輪的推進,女人,已非弱者,但由于社會重男輕女的惡習,根深蒂固,雖然同工同酬,但女性在家庭中,仍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兩性相處,吃虧的往往是女性;何況女性,畢竟要接受生兒育女的痛苦,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女性,厭惡女身欲求出離。藥師如來,為欲令此類女性,所求如意,故因中行菩薩道時,發(fā)愿當來成佛,若有愿意舍棄女身的人,得「聞我」藥師佛的「名」號,專心稱念,禮拜供養(yǎng),「一切皆得轉(zhuǎn)女成男」,而且具足大丈夫相;若能進修佛法,精勤不懈,終必「證得無上菩提」。

  (九)化導魔外攝入正見愿

  第九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wǎng),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于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梵語「魔羅」,譯殺者,或擾害。凡是障礙善法,破壞功德,殺人慧命,擾亂人身心的人和事,都屬于魔。可分為煩惱魔、五陰魔、生死魔、天魔等四種。煩惱魔,五陰魔,生死魔,固然令人困擾重重,心煩意亂,不能專心辦道;而天魔更有魔王,魔兵,魔將,魔子、魔孫及魔眷屬,都會運用種種魔術(shù)手段,網(wǎng)羅眾生,使人迷失本性,陷入魔網(wǎng),求出無由,謂之「魔罥網(wǎng)」。
  「外道」,指佛法以外的一般宗教,不明萬法惟心的道理,于心外求道,謂之外道!洞笾嵌日摗氛f,佛在世時,印度竟然有九十六種外道之多。于心外求道的人,不明真理,不識佛性,不信因果,邪見熾盛,往往修學種種無益苦行,如蠶作繭,自纏自縛,猶如人誤入荊棘叢林,入易出難,故言「墮惡見稠林」。
  魔與外道、惡見,皆屬于惑,是生死根本。眾生因煩惱惑而作業(yè)而受苦,如是惑業(yè)苦三,循環(huán)不已,被困苦惱深淵,無法自救。藥師如來為徹底消除眾生心中的迷惑,令斷除苦因,苦因既滅,則苦果不生。是以在因中行菩薩道時,即依集諦發(fā)愿,愿當來成佛,能「令諸有情,出魔罥網(wǎng),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有「墮」在「種種惡見稠林」中的眾生,悉「皆當引攝置于正見」。
  凡世間一切善法,合乎人倫道德,合乎法律秩序,合乎邏輯理論,合乎因果法則的見解,都是正見;凡能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而學習大乘佛法,廣修六度四攝等法門,利益眾生,趣向佛道的人,就是正知正見。今藥師佛乘本愿力功德,將被魔所困,被外道所纏的眾生,「引」出魔網(wǎng),導出惡見稠林,安置于正知正見的大乘佛法中,「漸令修習諸菩薩行」,當然可以圓滿具足菩薩道,終于「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可惜現(xiàn)代思想自由,人皆各持己見,自以為是;至于另有目的之人,故意標奇立異,邪說橫行,令一般無知市民,或急功好利的人,誤入歧途,自投羅網(wǎng),自毀前程。例如:目前世界各地,流行著種種邪知邪見的宗教,正在謀殺人的慧命,殘害人的身心,凡是正知正見的佛弟子,都應該受持及弘揚藥師法門,祈求藥師如來慈光加被,令邪知邪見的人,轉(zhuǎn)為正知正見,共同實踐利己利人的菩薩道,以杜絕社會種種罪惡發(fā)生,使我們的世界,變?yōu)槿碎g的凈土,幸福的樂園。

  (十)解脫災難令離憂苦愿

  第十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以下三大別愿,皆是緣苦諦境而發(fā)。佛說:人的富貴貧賤,窮通得失,或智愚賢不肖,皆是個人宿生業(yè)力使然;所以我們欲想富貴榮耀,幸福快樂,就要實行布施持戒,努力修善,自求多福。可惜眾生迷惑無知,不信因果報應分明,每妒忌他人的成就,而苦自己之不足,因而憤世疾俗,甚至挺而走險,作奸犯法,擾亂社會治安,當然要被「王法所錄」,接受國家法律的裁判。
  古之王法,設有笞、扙、徒、流、死等五刑,以懲罰犯罪的人。今言:「繩縛鞭撻」是笞刑,「系閉牢獄」是徒刑,「刑戮」屬于死刑。「及余無量災難凌辱」,是指王法以外的一切天災人禍,或是被惡人陷害,飽受凌辱。人的感受可分為苦、樂、憂、喜、舍等五種;今被種種逆境,導致「悲愁煎逼,身心受苦」是屬于憂與苦。藥師佛行菩薩道時,發(fā)愿拔除眾生的痛苦,不管是因觸犯國法,該受刑罰的人,或被人陷害,枉受無辜者,或是在王法之外,遭受其余天災人禍的逼害,致使「悲愁煎逼,身心受苦」的眾生,若得聞藥師佛的名號,即可以仰仗佛的本愿功德,與佛果上的「福德威神力」加被的緣故,皆得解脫,一切王法所加,以及其余無量災難、苦難、厄難、困難,與遭受他人的橫加「凌辱」,種種「悲愁煎逼」的憂苦。
  或有人問,被國法懲罰的人,若是冤枉,聞佛名號,即得解脫,是應該的;如果是五逆十惡的人,是罪有應得,若聞佛名號,即得解脫,豈非違背因果定律?當知若有福德因緣,得聞藥師佛名,一定是有善根,而又勇于改過的人,今因聞佛名,受佛感化,悔過自新,轉(zhuǎn)惡為善,念佛修行,必然蒙佛慈悲攝受,可以解脫災難,或重罪輕受,正是善因善果,誰說是違背因果定律?

  (十一)饑渴眾生得妙飲食愿

  第十一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yè);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后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飲食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條件,若然缺乏飲食營養(yǎng),不僅身瘦形枯,百病叢生,且面臨死亡;是以世人無不為求飲食而奔馳。《楞嚴經(jīng)》說:「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段食,又名粗摶食:指色、香、味、觸等食物,可直接資養(yǎng)身體,間接資補精神。
  觸食:指人的眼等六根,與外界色等六塵接觸,產(chǎn)生色聲香味,冷暖澀滑種種反應情緒,令人心生喜樂,能長養(yǎng)身心,謂之觸食。
  思食:指人的思想與意志,能使人精神奮振,克制艱苦,甚至任勞任怨,以謀生存,謂之思食。
  識食:此識非指眼等六根,攀緣色等六塵所起之六識,而是指一切眾生,皆依賴而生存的第八阿賴耶識;地獄眾生及無色界有情,固然賴此識資持命根,而一切眾生,亦因此識資持業(yè)果,始可以延續(xù)生命,因名識食。
  三界眾生,皆依以上四食而住,至于出世三乘圣人,則以禪悅為食,或以愿力為食,以解脫為食,資養(yǎng)慧命;唯獨諸佛,已轉(zhuǎn)識成智,法身顯現(xiàn),智慧飽滿,無需再依食住。
  段食、觸食,純屬物質(zhì);思食、識食、以及禪悅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脫食等,皆是精神食糧。普通一般人,大都全力注意飲食營養(yǎng),爭取物質(zhì)的享受,而忽視精神食糧,致使人心失常,精神枯萎,百病叢生,仍然不知謀求挽救,努力?取精神食糧,令精神飽滿,身心健康,反而醉心物質(zhì)享受,心為形役,身為物轉(zhuǎn),每為物之得失而煩惱;尤甚的是為滿足一時口腹之欲,而屠殺生靈,冤結(jié)累劫,受報無窮;或為滿足一己的私欲,而強奪巧取,無惡不作,既作惡多端,則罪孽難逃,生受法律制裁,死墮惡道,受苦無量,佛眼觀之,實在可憐可憫。因此,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發(fā)愿將來成佛,凡為「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yè)」的眾生,若然得聞其名號,而能「專念受持」,即先以世間「上妙飲食,飽足其身」。
  「上妙飲食」,非指血腥臭穢的肉類,而是營養(yǎng)豐富,資補身心的天然食品,加以思想純善無惡的思食,與深信因果知見正確的識食,該是世間最上最妙的飲食。
  「法味」,指大乘佛教的思想,以及菩薩所修學的無量法門,能長養(yǎng)人的慧命,能令人法身健康,畢竟解脫生死之苦,獲得佛果無上菩提的究竟安樂。
  藥師佛對于為饑渴所惱,作諸惡業(yè),流轉(zhuǎn)生死的眾生,先以世間「上妙飲食」,令其安住于有漏善道,使之成為人間賢士;然后再進一步用出世間的「法味」,令其安住于無漏覺道,使之成為出世間圣人,乃至證得佛果無上菩提,究竟離苦得樂,故言:「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十二)貧乏眾生得妙衣服愿

  第十二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涂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衣服不止可以衛(wèi)體遮羞,還可以御寒避暑,保護肌膚,避免寒暑或蚊蟲的侵襲;是以衣服,亦是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護身之物。時至今日,人的衣服不但講究華麗美觀,還求款式新潮怪異,富貴的人,一件衣服,每以萬元計,可是貧窮人家,往往衣不蔽體,即使是粗衣舊服,亦無以自給。藥師如來為照顧此類貧苦群眾,因中行菩薩道時,發(fā)愿將來成佛,若有貧窮眾生,缺乏衣服,飽受蚊蟲侵襲,或被寒暑逼迫惱害,如果得聞藥師佛的名號,又能專心稱念,如法「受持」,自然獲得藥師如來本愿功德威神之力加被,即能「如其」心中「所好」,隨意「即得上妙衣服」。同時「亦得一切寶莊嚴具」,例如:寶石,鉆石,鉆戒,項鏈等首飾之類。
  「華鬘」,是用種種花,或用種種寶石制成的項鏈首飾;「涂香」,是種種名貴的香水;「鼓樂」,是各種流行的音樂;「眾伎」是各種樂器。此皆是人間富豪之家所用之物,今因?qū)P姆Q念佛的名號,即可「隨」其「心」意所愛好「玩」賞的一切華麗衣服,各種名貴首飾,高級化妝用品,以及娛樂所用的各種器具,藥師佛悉「皆」能「令」一切貧苦眾生,得到「滿足」,如意享受。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fā)十二微妙上愿。
  藥師佛行菩薩道時,所發(fā)的十二大愿,前五愿是依出世間因果,道滅二諦所發(fā)的大愿,偏重佛道的修證;后七愿是依世間因果,苦集二諦所發(fā)的大愿,正視人間福樂的增益,與疾苦的消除。前五大愿是與一切眾生樂;后七大愿是拔一切眾生苦。不僅解救人間現(xiàn)實的災難,令人福壽康寧,所求如意;同時令人離諸魔障,趣向佛道,成等正覺,究竟離苦得樂,因此被稱為「微妙上愿」。

六、琉璃世界的莊嚴

  復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fā)大愿,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說不能盡。
  釋尊再次告訴文殊菩薩: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fā)十二微妙上愿的功德,以及成就佛果菩提之后,其凈琉璃佛土的殊勝「功德莊嚴」,即使在「一劫」之中,或用「一劫余」的時間,亦「說不能盡」。
  梵語:「劫波」譯為時分,或時間。由一剎那開始,直至億億萬萬年,皆可名之為時分,因此佛經(jīng)將時間分為小劫、中劫、大劫,以統(tǒng)計時間的長短。佛說世界最初成立,由光音天上的天人下生,當時人壽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減至人壽十歲;此時人性兇惡殘酷,貪瞋癡熾盛,彼此相見,互起殺心,隨手所執(zhí),草木皆變成利器,由業(yè)力驅(qū)使,大殺七天,名刀兵災。由于人多行不善,殘殺無辜,非人吐毒,疾疫流行,感染即死,如是經(jīng)過七個月的時間,名疾疫災。又因人心邪惡,不務正業(yè),天龍瞋怒,久不降雨,因旱成災,五谷失收,人多餓死;未死之人,收集白骨,煎水取汁,飲以活命,歷時七載,名饑饉劫。能免刀兵災,能避疾疫難,能度過饑饉劫的人,大難不死,劫后余生,漸知善惡報應,而改過自新,立心向善,人壽亦隨之而增,真的「天增歲月人增壽」,直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如是一增一減名一小劫。積二十小劫為一中劫,積成、住、壞、空四個中劫(八十小劫),為一大劫,今言一劫,是指住劫。藥師如來因中行菩薩道時,由于行愿無窮無盡,佛果所證的功德也無量無邊,以釋尊的智慧與辯才,用一劫,或一劫余的時間,亦「說不能盡」。

  (一)國土清凈

  然彼佛土,一向清凈,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羅網(wǎng),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彼佛土」,是指藥師佛的國土,彼佛國土之所以「一向清凈」,名凈琉璃世界,原因是彼國眾生,純于雜色寶華中化生,皆具有三十二大丈夫相;無有女人,亦無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四惡趣眾生,即使是因不愉快而發(fā)出的苦惱音聲,亦不可得。不像娑婆世界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不像娑婆世界五趣雜居,五濁垢穢;也不像娑婆世界,崇山峻嶺,荊棘瓦礫,高低不平;而是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宮殿樓閣,皆珍寶所成!赋恰故鞘忻窬劬又帲械耐ǖ朗恰戈I」,高廣大廈是「宮」,重樓是「閣」。「城闕宮閣」以及其他軒堂明窗,裝飾羅網(wǎng)等物,皆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等七寶所成!敢嗳缥鞣健拱浲臃鸬摹笜O樂世界,功德莊嚴」同等,并無任何差別。因為琉璃極樂,皆是佛的本愿功德所成就的佛國土;藥師彌陀,都是佛從體起用,教化眾生的大權(quán)示現(xiàn);雖因眾生根性不同,施教的方式不一,東西各異,但若然攝用歸體,則理性無二,唯一真法界,何來東西之別?故言:「等無差別」。此明佛的依報莊嚴。

  (二)眷屬莊嚴

  于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shù)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其國」,指藥師佛的凈琉璃世界。此世界中有無量無數(shù)眾多的菩薩,從佛聞法,作為藥師如來的法眷屬。其中有二位大菩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shù)菩薩眾之上首」。上首,即是諸菩薩眾的首領;譬喻日、月光明,是眾星光的上首一樣。日光能破黑暗,表示菩薩的智慧光明,能照破眾生無明煩惱長夜的黑暗;月光能令大地清涼,表示菩薩的慈悲,能令眾生除熱惱,得清涼。
  又菩薩名日光,表示一切智,名月光表示道種智,佛名琉璃光,表示一切種智,若佛若菩薩,若主若伴,皆以般若智光,廣作佛事,利益眾生。
  因為日光與月光菩薩,是藥師如來的接班人,將繼承佛位,猶如世間的王太子,將繼承王位,執(zhí)行王政一樣;亦如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此娑婆世界成佛,補釋迦牟尼佛之處。又如西方極樂世界的觀音、勢至兩位大菩薩,在阿彌陀佛滅度之后,即于極樂世界,補佛之處,次第成佛,繼承佛位。日光、月光兩位法身大士,將繼藥師佛之后,在凈琉璃世界,相繼成佛,故言:「次補佛處」。
  「正法寶藏」,揀非世間上的邪法,而是出世間最妙至上的正法,此正法即是勝曼經(jīng)所說:「佛性者,是如來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凈藏。」日光、月光兩位大菩薩,位居等覺,智慧功德與佛同等,通達佛性,親證法身,所以「悉能」受「持彼」凈琉璃世界的「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正法寶藏」。

  (三)勸信愿生

  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愿生彼佛世界。
  釋尊既已介紹藥師如來,因中的行愿功德,及果上依正莊嚴,所以勸諸有情,發(fā)愿求生彼國;亦如偉佛說阿彌陀經(jīng)一樣,勸人發(fā)愿往生。善男子,包括沙彌、比丘、優(yōu)婆塞等;善女人,包括式叉摩那、沙彌尼、比丘尼、優(yōu)婆夷等。釋尊的意思是說:凡對藥師如來有信心的七眾佛弟子,都應當發(fā)愿,求生彼藥師佛的凈琉璃世界,一則可以避免眾苦,二則可以常隨佛學,飽餐法味,受眾妙樂。

七、本愿功德的殊勝

  (一)聞名滅罪免墮惡道

  以下是釋尊簡單介紹凈琉璃世界的國土清凈,眷屬莊嚴并勸導我們發(fā)愿往生彼國土,親近藥師如來之后,再介紹藥師如來,由本愿所成就佛果利他的殊勝功德。藥師佛利益眾生的功德,可分為四大類:一是聞名滅罪免墮惡道,二是持名增福得生善處,三是持咒治病終成菩提,四是供養(yǎng)消災獲福免難。聞名滅罪免墮惡道,又可分四點:

  (1)滅慳吝貪惜罪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凡利己又益人的事謂之善;凡損人利己,或損人不一定利己的事謂之惡。本來為善最樂,為惡遭殃,是必然的因果定律,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是永遠相隨,也永遠相類的。是以我們欲想幸?鞓,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上酝颈娚,「不識善惡」因果報應,一向「惟懷貪」戀物質(zhì)享受,慳「吝」不舍之心,「不知布施」,可獲無量福報。又「愚癡無智,闕于信」仰三寶的善根,只知「多聚財寶,勤加守護」,刻薄寡恩,分文不施,拔一毛以利天下亦不肯為。見有乞求幫助的人來,或慈善機構(gòu)向他勸捐,「其心」則生厭惡「不喜」,假「設」因人事關系,或因面子問題,「不獲已而行施時」,則「如割身肉」一樣,「深生痛惜」。
  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
  還有,世界上無量無數(shù)眾多慳貪的人,只知「積集資財」,愿意作為一名忠實的守財奴,連他自己本身的享樂,尚且不舍得受用分文,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分享自己的財富呢?殊不知世間財物,五家所共有,更不知百歲光陰一剎那,轉(zhuǎn)眼發(fā)白面皺,無常終于到來,結(jié)果,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副酥T」不肯布施,利己利人的「有情」,由于生前慳貪的罪業(yè),「從此」人道「命終」之后,即「生餓鬼界,或傍生趣」,受苦無量。
  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嘆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
  由于慳貪不舍之罪,墮落惡趣受苦的眾生,幸而往昔在人道中,「曾」經(jīng)「得暫」時「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已在八識田中,印烙下藥師佛號的種子。今由種子引生現(xiàn)行,故雖「在惡趣」中受苦時,忽然能「暫得憶念彼」藥師「如來名」,憑此憶念如來名號的功德,「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解脫三惡道之苦。而且憑佛力加被,「得宿命念」,能記憶前生由于慳貪之罪,曾經(jīng)墮落在惡道受苦,現(xiàn)在因怖「畏惡趣苦」,再不敢因好樂五欲快樂的享受,而損人利己,薄人厚我;反而能舍己為人,「好行惠施」,或見他人布施,亦能隨喜功德「贊嘆施者」。對于自己「一切所有」的財物,「悉無貪惜」之心,而能歡喜布施,或從事社會公益事業(yè)發(fā)展,以謀利益群眾,或在需要時,尚且可以漸由外財布施,進而「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等內(nèi)財布施,例如:輸血,或捐贈身體各部分器官,給來求助的人,何「況其余」身外的「財物」呢!
  是藥師如來以布施之藥,對治眾生慳貪之;所以慳貪有情,得聞藥師佛的名號,由佛力加被,便可以消滅慳貪無知之罪業(yè),得成就檀波羅蜜的利益。

  (2)滅犯戒謗法罪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于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有于尸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于佛所說契經(jīng)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于地獄,傍生,鬼趣,流轉(zhuǎn)無窮。
  「尸羅」是梵語,含有清涼、安穩(wěn)、安靜、寂滅等四義,簡譯為戒。「若諸有情」,指人道中學佛修行的七眾佛弟子!笇W處」,是指佛所制的戒,因為戒是佛弟子應當修學之處,例如:在家佛弟子,以受持五戒、八戒為其學處,出家二眾,以受持具足戒為其學處,菩薩以受持菩薩戒為其學處。故凡是佛弟子,都有應守的戒律,猶如社會群眾,必有其應守的法律一樣;若人犯戒,即毀私德,違背法律,是毀公德。如無正見,則損公益,不求多聞,是斷慧命。一個正信的佛弟子,或良善的公民,皆應嚴持佛戒,遵守國法,還要力求多聞,了解佛法,建立正知正見,深信因果,如法修證。所謂:「解行并進」。切忌曲解佛意,邪見熾盛,或得少為足,貢高我慢,淪落為魔鬼眷屬,自害害人。
  佛告曼殊菩薩,有人雖然于「如來」正法中,「受持諸學處」,但不能持戒清凈而「破尸羅」。有人雖不致破尸羅,犯殺、盜、淫、妄等根本大戒,「而破軌則」。軌則,是僧團共住的儀軌法則,大?盤經(jīng)說,出家人應常修七事:一歡喜和諧,猶如水乳;二恒共集會,講論經(jīng)法;三護持禁戒,不生犯想;四恭敬師長,及于上座;五料理愛敬,阿練比丘;六勸化修營,三寶住處;七勤加精進,守護佛法。若然七事不修,是「破軌則」。
  正見有世間及出世間之別,世間的正見,是知善惡,明因果,信四大皆空,五蘊無我,信修學佛法,可了生死,可證?盤;出世間的正見,不止理解諸法空性,還要深信人皆有佛性,人皆可以成佛,自己要發(fā)菩提心,勤求佛道,還要廣度眾生,令成佛道
  如果有人雖然戒行無虧,也能遵守僧團的儀軌法則,可是思想錯誤,心念不正,得少為足,甚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每每傳播謬論,導致別人曲解佛教,是「毀正見」。
  「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于佛所說契經(jīng)深義,不能解了!惯@又是一類知見雖正,但學識膚淺的修行人,往往固步自封,不肯親近善知識,多參飽學,對「于佛所說契經(jīng)」的甚「深義」理,當然「不能」理「解」明「了」。每以佛的不了義經(jīng),作為了義教,自誤誤人,實在罪過。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此又是一類思想有問題的學佛人。雖然肯廣學多聞,增長個人的佛學知識,卻因此貢高我慢,目中無人;虿粚>鸬,而學異端邪說,以為博學多才,殊不知反而因此,生起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自心的緣故,往往以為自己的見解正確,而說他人的知見不對,因為「自是非他」的結(jié)果,「嫌」棄毀「謗」了佛的「正法」,成「為魔」鬼的「伴黨」而不自覺!溉缡恰破戒、毀正見、棄多聞、起增上慢、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的愚蠢無智的人,不止自己的行為,淪落于邪知邪見,同時「復令無量俱胝(百億)有情,墮大險坑。」險坑,指三惡道,是陷害人的危險火坑,正所謂:一肓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此等自行邪見,又令無量百億眾多有情,墮落邪見陷阱的人,可謂罪大惡極,理應永遠墮于地獄、傍生、鬼趣三惡道中,流轉(zhuǎn)生死,無有窮盡。
  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舍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設有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愿威力,令其現(xiàn)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diào)意樂,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為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此明聞佛名號,即得離惡生善益。惡行指破戒、邪見、謗法等罪行;善法指正見、精進等善行。惡行的人,若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可獲得佛的本愿功德神力加被,而能舍惡行,修諸善行;由于轉(zhuǎn)邪歸正,轉(zhuǎn)惡為善,則善因得善果,再「不墮惡趣」,而得解脫三惡道之苦。
  假「設有」業(yè)障深重的人,雖聞佛的名號,仍然「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不能避免「墮惡趣者」,但「以彼」藥師「如來本愿威力」,能「令其現(xiàn)前暫聞」藥師佛的「名號」,以此聞名功德,罪惡眾生即可從彼惡趣命終,還生人趣,而且得正見精進,修學佛法,善于調(diào)攝身心,令自己意樂出家修行,便能舍離家庭,趣向非世俗之家,而入如來法王之家,在「如來」的正「法中,受持學處(戒律),無有毀犯」,并且正知正見,勤求多聞,故能了解佛經(jīng)的甚深義理,遠「離增上慢」,不再毀謗正法,不致墮落邪見為魔伴侶;如是「漸次修行諸菩薩」所修學的六度萬行,即可「速得圓滿」諸波羅密,而成就佛果菩提。
  此是藥師如來,用戒度、進度、慧度之藥,對治眾生毀犯、懈怠、邪見等病,故能令犯戒、邪見、不求多聞的眾生,聞藥師佛名號,即可消滅毀犯、邪見、謗法等罪,而得持戒、正見、多聞等利益。

  (3)滅嫉妒毀他罪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慳貪嫉妒,自贊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qū)役,恒不自在。
  人的富貴與貧賤,成功或失敗,皆由人宿世業(yè)力所使然,既非人與,亦非天賜,一切都是由自己自作自受?上廊藷o知,不肯努力自求多福,反而怨天尤人,每慳自己的所有,妒忌他人的成就,既貪求不已,心無厭足,且不喜他善,不耐他榮;往往自贊毀他,造種種惡業(yè),《瑜伽菩薩戒本》言:「他實有德,不欲贊美,他實有譽,不欲稱揚。」反而惡意中傷,讒言毀謗,令人間「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是非?起,道德淪亡,可謂罪業(yè)深重,當然要「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故芡甑鬲z,餓鬼道中種種劇烈苦果報應之后,即「從彼」惡趣「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既要忍受「饑渴逼惱」;又要常為人背負重物,「隨路而行」。畜生報盡,即使「或得為人」,仍然要受「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qū)役」種種苦楚,一輩子「恒不自在」。
  恒被鞭撻,是嫉妒的余報;饑渴逼惱,是慳貪的余報;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qū)役,是自贊毀他的余報?芍蚬麍髴z毫不爽,正報受盡,還要受其余報,我們誠應時刻警惕,勿作惡因,免招苦果。
  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罥,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若果此類有情,往昔在人道中,慳貪嫉妒之時,如有機會「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惡報受盡,善因種子發(fā)生現(xiàn)行,即得復憶念藥師如來的名號,又能「至心歸依」藥師如來,藥師如來即「以佛神力」,加被此等生居下賤,不得自在的有情,令得「眾苦解脫」,同時還得諸根聰明伶利,智慧多聞,恒常發(fā)心追求大乘殊勝的佛法,而且常得值遇善友提攜,遠離惡知識,永遠斷除魔罥網(wǎng),而能沖「破無明殼」的蒙蔽,枯「竭煩惱河」的沉溺。
  無明煩惱,纏縛眾生,障蔽心智,猶如人墮在殼中,不見天日;若能突破無明煩惱的障蔽,令人內(nèi)心智光顯現(xiàn),照見真理,謂之破無明殼。三惑煩惱,能令眾生長期漂流生死苦海,求出無由,猶如暴漲的河流,有滅頂之患,謂之煩惱河。今既能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又能如法修行,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力量,斷除貪瞋癡等根本煩惱,其余枝末煩惱的河流,亦隨之而枯竭,是名竭煩惱河。當知煩惱,是滋潤生死的源泉,是導致眾苦的根本;今既能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自然可以「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折磨。
  此是藥師如來以;鄱䥽乐,對治眾生不修福慧之。粦a貪嫉妒,是不修福德;自贊毀他,是缺乏智慧。由于眾生貧窮無福慧,故被慳貪嫉妒心所驅(qū)使,作諸惡業(yè),而招致三惡道種種劇苦。幸而往昔得曾聞藥師佛名,以及今復憶念的功德,即可消滅慳貪、嫉妒、自贊毀他之罪,而得解脫眾苦的利益。

  (4)滅斗訟咒詛罪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yè),輾轉(zhuǎn)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冢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術(shù),而?詛之;魘魅蠱道,?起尸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
  「好喜乖離」,指個性乖張的人,喜歡搬弄是非,歪曲事實,說離間語,向甲說乙的不對,向乙說甲的不是,挑撥離間,鼓勵仇恨,目的是令彼此不和,從中取利,屬于口的惡業(yè)。更有一類好勇斗狠的人,每因小事,即互相斗爭,或口誅筆伐,甚至鬧上法庭,訴諸法律,結(jié)果兩敗俱傷,惱亂自己,又惱害他人。這種毫無道德修養(yǎng)的人,身則殺盜淫,口則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心則貪瞋癡,如是「以身語意」三業(yè),「造作增長種種惡業(yè)」,豈止「輾轉(zhuǎn)常為不饒益」自他的「事」,而且更進一步「互相謀害」;在力不敵時,不惜采取邪惡之術(shù),危害對方。例如禱「告山林樹」木的樹神,以及野「!构履怪g的鬼「神」,請求樹木鬼神代為報復;颉笟ⅰ闺u鴨牛羊等「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鬼神,請祂們傷害對方,以泄心中憤恨;驎鴮懽约涸购拗说拿郑捌渖桨俗,又造「作其形像」,以種種邪「惡咒術(shù)而咒詛之」;或以「魘魅蠱道」謀害對方。
  藥叉,即是夜叉,譯名疾捷;羅剎,譯暴惡;魘魅,譯名甕形,皆是惱害人的惡鬼!感M道」,劇毒謂之蠱,蠱惑之道,是集眾毒蟲于一處,讓它們自相殘殺,剩下最后一只,將它燒死,磨成粉末,暗中放入仇人的食物中,毒死對方。
  「起尸鬼」,是用咒術(shù),令死尸活動,然后給與刀劍,教令去斷彼仇人的性命,以及損壞其身體。此皆是瞋恨心重,又心術(shù)不正的人,所用不道德的惡毒手段,若不悔改,勢必墮落三惡道。
  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輾轉(zhuǎn)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陵,互為饒益。
  「是諸有情」,是指被謀害的人!溉舻寐劥怂帋熈鹆Ч馊鐏砻枴,便仰仗佛的威德神力,使「彼諸」陷害自己的「惡事」,悉皆不能危害,反而能令惡鬼惡人,「一切展轉(zhuǎn),皆起慈心」,變成「利益安樂」人間的善鬼善人,再「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彼此「各各歡悅」相處,于自己所有受用之物,即使貧窮困苦,亦能安守本份,生于歡喜知足想,不再為滿足自己無窮的欲望,而去侵害或陵辱他人,同時能「互相饒益」,和衷共濟。
  此是藥師如來,以忍辱之藥,對治瞋心的病,是以因瞋恨心而喜歡斗訟,惱亂自他的眾生,得聞佛名,即轉(zhuǎn)瞋恨為慈悲,轉(zhuǎn)兇惡為良善,轉(zhuǎn)互相侵犯,互相陷害,為互相饒益;令自已與他人,皆得安享其樂。

  (二)持名增福得生善處

  (1)得生佛國益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余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jīng)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苾芻、苾芻尼」,是比丘、比丘尼的異譯,是出家修行的男女二眾!膏w波索迦、鄔波斯迦」,即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譯近事,意思是親近三寶,事奉佛法,是在家學佛的男女二眾!讣坝鄡粜派颇凶印⑸婆说取梗侵杆谋娨酝獾纳硰、沙彌尼、式叉摩那,以及求受三歸五戒,或但歸依三寶,未受五戒,對三寶能生起清凈信心恭敬事奉的善男信女!赴朔铸S戒」是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及不往觀聽,八不非時食。前七種是戒,后一種是齋,合名八分齋戒。無論是已受五戒,或末受五戒的在家佛弟子,皆可以于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等六齋日,持此八分齋戒;蚪(jīng)常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長齋月,受持此八分齋戒,功德更大。因為佛經(jīng)說:四天王于此三個月中,巡視至南贍部洲;故于此三個月中,持戒修福,功德倍勝。
  「受持學處」,是受持佛制的禁戒。出家弟子,無論是受持沙彌、沙彌尼戒,是受持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或是受持菩薩的十重四十八輕戒,以及三聚凈戒;在家學佛的人,無論是受持五戒,八分齋戒,或在家菩薩戒,都有功德。若能「以此」持戒的「善根」功德,回向發(fā)「愿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的人,是應該可以往生極樂凈土的。今言:「而末定者」,可作兩種解釋,一是受持齋戒的人,只愿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佛所而已,但愿猶未堅,志趣未定。其次是僅憑此齋戒的善根功德,發(fā)愿往生,但信未深,愿未切,行又未精,資糧未備,得生與否,仍未決定;臨命終時,若遇惡緣,難免墮落。此類有情,「若」果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又能專心持念,則「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來指示其往生東方凈琉璃世界的道路。
  文殊師利菩薩,譯名妙德或妙吉祥,本門深遠,曾為七佛之師,今?門示現(xiàn)在娑婆世界助釋尊教化,是華嚴三圣之一,代表大智。 觀世音,得大勢二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三圣之二,觀音菩薩尋聲救苦,代表大悲;大勢至菩薩,以智光普照三涂眾生,令離諸苦,得無上力,代表大力。無盡意菩薩發(fā)心無盡,愿力無盡,代表大愿;寶檀華菩薩,以因行之華,莊嚴佛果菩提,代表大行;藥王菩薩,能以法藥,治療眾生身心重病,代表大用;藥上菩薩,能以無上法藥,供養(yǎng)大眾,代表大仁;彌勒菩薩,得慈心三昧,救護眾生,代表大慈。大智、大悲、大力、大愿、大行、大用、大仁、大慈,正是藥師如來具足的八種功德。
  又文殊了了見佛性,表示正見;觀世音尋聲救苦,表示正語;得大勢普利眾生,表示正業(yè);無盡意心愿無盡,諦觀不二,表示正思惟;寶檀華勤修萬行因華,表示正精進;藥王善治眾病,憐憫眾生,表示正念;藥上能令眾生法身健康,表示正命;彌勒修唯心識觀,表示正定!甘前舜笃兴_,乘空而來,示其道路,」是表示藥師如來從畢竟空的法身理體,起大智等八德的妙用,來指示眾生八種圣道的道路,引導持戒修福的人,往生其國。
  「即于彼界」是指彼東方凈琉璃世界!阜N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但不同于六道四生中的化生,六道胎卵濕化四生中的化生,仍然是由業(yè)力變化而成形;今持戒念佛的眾生,既非煩惱業(yè)力為因,亦非父母貪愛為緣,而是依據(jù)自己的善根功德,與藥師如來本愿功德威力,頃刻之間,即于彼凈琉璃世界,雜色寶華中,自然化生,且無男女性別,皆具大丈夫相,自身光明,與佛無異。
  或問,往生佛國何需八大菩薩引導輔助?又何必是于欲生西方而未決定者?當知我們出門旅行,即使是在自己的國家,或近在鄰國,初次前往,仍然需要導游帶領,何況遠在十萬億恒河沙佛國以外的凈琉璃世界?若無佛菩薩接引,如何辨別方向?又怎可以頃刻即到?因為彌陀法門,主張萬念放下,若能一心念佛,即與阿彌陀佛愿力相應,故臨命終時,佛來接引,而得往生。至于藥師法門,則偏重有情現(xiàn)實生活的享樂,以消災障,增福壽為主,若有一類眾生,雖慕極樂凈土殊勝,愿意往生,但信愿不深,資糧未備,又因現(xiàn)前身心眾苦交煎,未能專心持名,未必一定可以往生,后得聞藥師如來圣號,至心誦持,希望消災免難,增福延壽,兼愿往生藥師佛國,加以藥師如來本愿慈悲攝受,故臨命終時,由此土名稱普聞的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可往生。何況藥師彌陀,東西雖隔,行愿無異,國土莊嚴,亦無差別,但由眾生的愿力與福德因緣,佛及菩薩即接引往生。

  (2)上生天界益

  或有因此,生于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余惡趣。
  「或有」一類持戒的眾生,雖得聞藥師如來名號,亦能至心受持,可是但求人天福報;此時命終,亦可「因此」聞名持念的功德,得上生天界,享受天福。
  佛經(jīng)說:三界共有二十八層天,其壽命長短與福報大小,彼此各異;但同是屬于有漏之福,不能久享。當天福享盡,都有可能被宿世惡業(yè)所牽,再次墮落三涂受苦。是以永嘉禪師說:「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沟纸淠罘鸬姆鸬茏,功德善根深厚,報生天國,受勝妙樂;即使天上壽盡,「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余惡趣!

  (3)貴為人王益

  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tǒng)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蛏鷦x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正,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天人的壽命很長,在《俱舍論》說:「人間五十年,天上一晝夜,承斯壽五百,上五倍倍增。」即是說,欲界最下層的四天王天的天人,壽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忉利天的天人,壽長一千歲,以人間一百年為一日。乃至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則壽命十六千歲,以人間千六百年為一日。至于色界十八天,則壽命以劫數(shù)計,詳見俱舍論。今持戒念佛的眾生,雖然「天上壽盡」,但由于善根末盡,不致墮落惡趣,故「還生人間」,猶貴為帝王。
  佛教將人間帝王,分為轉(zhuǎn)輪王及散粟王兩類;轉(zhuǎn)輪王又分金輪、銀輪、銅輪、鐵輪等四種,分別掌管四大洲。鐵輪王管南贍部洲;銅輪王兼管南贍部洲及西牛貨洲;銀輪王除主管南西二洲外,還兼管東勝神洲;金輪王除管東南西三洲外,復管北俱盧洲。
  據(jù)佛經(jīng)記載,金輪王具足七寶千子,以道德威力感化四洲,普勸世人,共修十善,遠離十惡,身不殺、不盜、不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癡;可謂推行德政,使人皆思想凈化,人皆接受道德教育,建立理想的人格,共同過著美滿又幸福生活。所以說:「統(tǒng)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挂虼,被稱為轉(zhuǎn)輪圣王。
  「剎帝利」,是古印度四種姓中,執(zhí)掌國法,治理國家的王族。四大部洲中,國家眾多,而每個國家,皆有其國王或總統(tǒng),是以此類人王,其數(shù)多如散粟,因名散粟王!钙帕_門」,是專管宗教祭祀禮儀的祭師;「居士大家」,是富有多財?shù)钠髽I(yè)家;都是屬于人道中尊貴的族類。持戒念佛生天的人,因善根深厚,雖然天上壽盡,亦不會再墮落三惡道,而還生人間,依其福報大小,或貴為轉(zhuǎn)輪圣王,或為人王,或生婆羅門,居士大家,不止衣食豐足,「多饒財寶,倉庫盈溢」,而且自身「形相端莊」,家庭美滿,「眷屬具足」;既「聰明智慧」,又身體健康,「勇健威猛,如大力士」。令人畏敬服從。這些福氣,固然是自己持戒修善的結(jié)果,而亦是因聞名稱念,藥師如來圣號的功德所致。

  (4)轉(zhuǎn)生男身益

  若有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于后不復更受女身。
  現(xiàn)代文明社會,雖然實行男女平等制度,但事實上,很多國家,未必盡然。除非是乘愿再來,為度女性,而現(xiàn)女身的大菩薩,否則,女人是有很多理由,討厭女身的。釋尊說:「若有」厭惡女身的「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而能「至心受持」,必蒙藥師佛慈悲加被,來生將不再受女形,而且生生世世,皆得大丈夫身,直至成佛,「不復更受女身」。

  (三)持咒治病終成菩提

  (1)佛觀病苦入定說咒

  復次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愿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攣干消,黃熱等病,或被魘魅蠱毒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滿愿;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曰:
  南謨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薜?璃?喇婆喝啰阇也?呾他揭多耶?阿啰喝帝?三藐三勃陀耶?怛侄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莎訶。
  爾時光中說此?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
  瘦攣是肺病,干消是糖尿病,黃是黃疸病,熱是大熱癥,等是等于其他傷寒,感冒,以及人體各部份器官可能發(fā)生的疾病。此外,或被怨敵咒詛召請「魘魅」作祟而致病,或被人暗中放置蠱毒而致病…?傊娚募膊《喽啵m然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達,藥物昌明,但被發(fā)現(xiàn)的病癥更多、更復雜,很多不治之癥,往往令人夭折,謂之「短命」;或中蠱毒,壽末盡而命終,謂之「橫死」。
  人致病的原因雖多,但最主要的是眾生的體質(zhì),由地水火風四大原素組合而成,每因四大不調(diào)而生病,四大衰退而老,四大分散而死;所謂生老病死苦,人所難免。又人每因貪求滿足一己的私欲,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損人利己,薄人厚我,結(jié)怨多端;但限于環(huán)境,非聚會一處,共同生活不可,是「怨憎會苦」;恩愛眷屬,無奈逼于環(huán)境,各散東西,或為壽命所限,生別死離,是「愛別離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雖然滿懷希望,雄心萬丈,可是現(xiàn)實無情,往往事與愿違,令人失望,是「求不得苦」;還有,眾生的生命,由五陰所造,當物質(zhì)與精神無法平衡發(fā)展時,何止問題百出,而且百病叢生,令人身心飽受煎熬,是「五陰熾盛苦」。此外,還有自然界的災害,人事界的沖突與人為的禍患,隨時隨地,都可能降臨每個人的身上,故佛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然眾苦中,又以病苦為甚;多少人因為病而放棄學業(yè)的進。慷嗌偃艘驗椴《系K事業(yè)的發(fā)展?又多少人因為病而悲觀,而厭世,而自毀前程?特別是被惡疾纏身的人,群醫(yī)束手無策,藥物罔效時,終日臥床呻吟,求生既不得,求死亦不能,多么苦惱!「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愿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實在可憐可憫,因此,為「欲令是等」眾生,「病苦消除,所求愿滿,」故「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
  『三摩地』,譯名正定,又名等持,即等持身心,專注一境。藥師如來,「既入定已」,即「于肉髻中出大光明」。肉髻,是三十二相中的肉髻頂相,又名無見頂相,是佛全身最高貴的所在。佛于此放大光明,又在「光中演說大陀羅尼」神咒,是表示從最高的定力,發(fā)出最高級的智慧,又從最高級的智慧,流出不可思議的妙用,是以能拔除眾生的病苦,給予眾生「所求愿滿」的快樂。
  梵語「陀羅尼」,譯名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又名能持能遮,意思是能持一切善法,攝一切功德,令不散失;能遮障一切惡法,令不生起?煞譃樗模
  一聞陀羅尼,是于佛的教法,聞持不忘。
  二義陀羅尼,于諸法義理,總持不失。
  三咒陀羅尼,依禪定功力,發(fā)出秘密語,有不測的靈驗。
  四忍陀羅尼,是于諸法實相理,安住不動。今藥師如來于定中所說的,是第三種咒陀羅尼。
  咒,又名真言,是諸佛菩薩,從禪定中所發(fā)的秘密語,有不可思議的妙用,能令持誦咒語的人,善根增長,罪惡消滅!洞蟪肆x章》言:「菩薩依禪能起咒術(shù),為眾除患,第一靈驗,名咒陀羅尼;菩薩依禪備起多用,隨用別論,即有無量陀羅尼門!菇袼帋煼鹚f的咒,在無量陀羅尼門中,是「除滅一切眾生苦惱」的咒陀羅尼。咒語,在四例五不翻中,是翻字不翻音,與秘密故不翻。今不妨略述其義如下:
  「南謨」即南無的異音,譯為皈依或敬禮。「薄伽伐帝」,即薄伽梵的異名,譯名世尊!疙@殺社窶嚕」,譯藥師,「薜?璃」,譯琉璃,「?喇婆」譯光,「喝啰阇也」譯王,「呾他揭多耶」譯如來,「阿啰喝帝」譯應,「三藐三勃陀耶」譯正等覺,綜合而言:即是皈依世尊,藥師琉璃光王如來,應正等覺。
  「怛侄他」,意思是:即說咒曰,唵字以下,才是咒陀羅尼的開始。「唵」字應讀翁音,在佛菩薩言,是總攝四智菩提,以及一切佛果無漏功德;又能掃除一切邪惡染法,圓成一切清凈善法。所以唵字,是總持中的總持,因此一切咒的開始,皆冠以唵字。在持咒人言,唵字應該是含有皈命、敬禮、供養(yǎng)、警覺、攝伏等義,意思是持念諸佛菩薩的咒語時,除志心皈命敬禮,三業(yè)清凈,供養(yǎng)三寶外,還要提高警覺,抑制妄念,專一誦持,即可攝伏一切魔怨,蒙諸佛菩薩加持護念!疙@殺逝,鞞殺逝」,都是治病所用的藥物,「鞞殺社」,是能用藥治病的藥師,今雙舉鞞殺逝,意思是藥師如來,既用藥物治愈眾生,生理上的種種疾病,還用法藥治愈眾生,心理上的種種煩惱病,令眾生身心重病,悉皆消除。「三沒揭帝」譯普度,「娑訶」譯速成就,綜合其大意是:藥師佛以藥醫(yī)治眾生身心眾病,普度一切眾生病苦的大愿,速得成就。
  當藥師佛在「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而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令十方世界中,「一切」受病苦逼迫惱害的「眾生」,接觸佛光,業(yè)障消滅,即得「病苦皆除」,取消疾病纏身的苦惱,享受安康穩(wěn)定,幸?鞓返纳。

  (2)持咒治病得滅苦益

  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凈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
  持咒不同誦經(jīng)念佛,誦經(jīng)一定要了解經(jīng)中所詮的義理,依照佛所開示的法門,及修學的方法去實行,始可得益。念佛雖然貴在一心,但也要知道佛的名號所含的意義,及佛的本愿功德,以啟發(fā)自己的信心,然后專心持名。唯獨念咒,但憑信心與恒心,三業(yè)凈勤,便可得益;無需了解咒語所含的意義。因為咒的含義很多,且屬于諸佛菩薩,在定中所發(fā)的秘密語,屬于秘密不翻,即使翻譯,亦往往掛一漏十,或此土言語,無法表達其含義與境界,所以不必力求了解,但能集中意志,一心持誦,自然有一股潛在的力量,令持咒的人,達到自己所求的愿望。
  據(jù)傳說:從前有一個不務正業(yè)的人,為貧賤所逼,流浪異國,冒充貴族,竟被異國公主招為駙馬,自此顯貴,傲氣凌人,尤其每逢進食時,都借故大發(fā)脾氣,公主無奈,唯有求助于中國商人,以謀挽救婚姻危機。商人授予公主一偈:「無親往他國,欺誑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勞復作瞋!共诟拦,當駙馬發(fā)脾氣時,即高聲誦念。駙馬以為公主,已知穿他的秘密,不敢再發(fā)脾氣;其實公主并不了解偈語的內(nèi)容,只是深信中國商人所授的方法,如說實行而已。我們持念諸佛菩薩的咒語也是一樣,以深信不疑的心去誦持,雖不明白咒語的內(nèi)容,卻與佛菩薩的愿力相應,而獲得靈妙難思的利益。
  特別是藥師佛在「除滅一切眾生苦惱」的正定中,所說的咒語,對病苦眾生,尤具特效。故釋尊囑咐曼殊菩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誦持藥師如來所說的神咒。本來念經(jīng)持咒,最好是自己修持,不過若因病重,不能自念,可由親屬或別人代替。為病人持咒時,先要洗澡、漱口,常保持身心清凈,然后用病人的飲食、藥丸、藥水,或無蟲的凈水等物,持咒一百零八遍,然后給與病人服食。
  「一心」是意業(yè)清凈,「澡漱」是身業(yè)清凈,「誦咒」是口業(yè)清凈,如是以清凈的三業(yè),持咒加, 持病人的飲食與藥物,自然仰仗藥師神咒不可思議的功力,令病人業(yè)障消除,「所有病苦,悉皆消滅」。

  (3)持咒滿愿得延壽益

  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
  「所求」,是眾生心中的愿望,「至心」是三業(yè)清凈,「念誦」,是用至誠懇切的心,念念不忘,誦持無間,甚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持咒之心,與佛慈悲拔苦與樂之心,連在一起。自然若有所求,都「皆得如」愿「是」償,無論是求消災,求免難,求財富,求健康,求長壽,甚至求速斷煩惱,求疾證菩提,無不皆得稱心如意;何止卻魔除病,還可以延年益壽,所以說:「無病延年」。

  (4)持咒往生得菩提益

  命終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轉(zhuǎn),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yǎng)者,常持此?,勿令廢忘。
  至心誦持神咒,不止現(xiàn)生卻病延年,有求皆遂,還可消除業(yè)障,增長善根,「命終之后」,得往生彼凈琉璃世界,聞法修行,得不退轉(zhuǎn),乃至由發(fā)心菩提,進而得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直至究竟菩提。
  「是故曼殊室利」以下,是釋尊結(jié)勸受持!甘恰钩猩铣种淇蓞s病延年,可滿所愿,可往生佛國,終成菩提的緣「故」,佛告「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yǎng)者」,應當時常受持誦念,此藥師如來所說的神「咒」,切勿疏懶廢棄,忘記受持。
  「至心」是專一不亂,「殷重」顯非怠慢,「恭敬」表示尊重。若用香、花、燈、果等物質(zhì)是財供養(yǎng),深信受持,誦念無間是法供養(yǎng)。無論是用財供養(yǎng),或法供養(yǎng),都要三業(yè)清凈,至誠恭敬,既專一又精進,如是持之以恒,始可得益。

  (四)供養(yǎng)消災獲福免難

  (1)供養(yǎng)三寶得護念加持

  1.供養(yǎng)三寶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凈信男子女人,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名號,聞已誦持;,晨嚼齒木,澡漱清凈,以諸香花,燒香涂香,作眾伎樂,供養(yǎng)形像。于此經(jīng)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義;于彼法師,應修供養(yǎng),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
  「凈信」,揀非迷信或誤信,因為迷信或誤信,皆含有錯誤的成份;今此凈信,是含有信實、信德、信能等三義。信諸法實相理,是眾生本具的佛性,故人皆可以成佛,是信實;深信佛、法、僧三寶,皆具有真實功德,能救濟眾生,令人離苦得樂,是信德;信自己如法修行,一定可以斷煩惱,成佛道,是信能。果能成就信實,信德,信能的信心,就是「凈信」。凈信的男子女人,是能聞、能持、能供養(yǎng)的人。
  「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名號」以下,是所聞、所持、所供養(yǎng)之境。如來有三身,《成實論》言:「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是應身如來;《起信論》言:「本覺名如,始覺名來」,始本合一,是報身如來;《金剛經(jīng)》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是法身如來。我們不但要恭敬供養(yǎng),受持應身如來,更要恭敬受持報身如來與法身如來,以及受持如來「所有名號」;應正等覺,是如來所有名號中的「應供」與「正遍知」兩種。正遍知是般若德,顯真諦理;應供是解脫德,顯俗諦理;如來是法身德,顯中道理。我們因聞藥師佛的如來、應、正等覺的名號,而聯(lián)想到佛的三德,進而明白佛所說的三諦理,如說修行,才是真正的「聞已誦持」。
  聞于耳是身業(yè),誦于口是口業(yè),持于心是意業(yè)。三業(yè)恭敬之外,還要「晨嚼齒木,澡漱清凈。」二千多年前,還沒有發(fā)明牙刷、牙膏等清潔口腔的日用品,當時的人,晨早起來,用楊柳樹的樹枝,放在口中咀嚼以漱口。漱口完畢,還要洗澡,然后以諸香花,或燒香,或涂香,及用種種樂器,作眾伎樂,供養(yǎng)藥師如來的「形像」,如是內(nèi)則三業(yè)清凈,外則壇 場莊嚴以供佛,是供養(yǎng)佛寶。
  另一方面「于此」說明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的「經(jīng)典」,或自己書寫,或教人書寫,在現(xiàn)代言:該是自己出錢,或勸導他人出錢印贈此經(jīng);以及「一心受持,聽聞其義」,如法修行;是供養(yǎng)法寶。
  同時,亦供養(yǎng)演說弘傳此經(jīng)的法師。法師有五種:一受持法師,二讀經(jīng)法師,三誦經(jīng)法師,四解說法師,五書寫法師。受持讀誦是自利法師,演說書寫,流通正法,是利他法師。我們固然要供養(yǎng),受持讀誦以自利的法師,更加要恭敬供養(yǎng),演說書寫利他的法師;因為由法師演說此經(jīng),眾人始知藥師佛的功德殊勝,而發(fā)心受持讀誦,或書寫流通。所以我們于彼演說經(jīng)典,令正法流通的「法師應修供養(yǎng)」,凡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所有資身之具」,包括飲食、衣服、臥具、湯藥,與交通等;使弘經(jīng)法師在衣食無缺,一切便利的環(huán)境中,專心演說經(jīng)法,利樂眾生,續(xù)佛慧命,是供養(yǎng)僧寶。
  2.諸佛護念
  如是便蒙諸佛護念,所求愿滿,乃至菩提。
  若能如前文所說,「如是」用清凈的三業(yè),恭敬供養(yǎng)三寶,則不僅藥師如來歡喜,十方諸佛無不歡喜,「便蒙諸佛護念」不舍,令供養(yǎng)三寶的人,「所求愿滿」,在佛法中,精勤修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3.文殊加持
  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當誓于像法轉(zhuǎn)時,以種種方便,令諸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
  當釋尊開示至能恭敬供養(yǎng)三寶,便蒙諸佛護念時,曼殊菩薩為加持后世眾生,即對釋尊發(fā)誓,愿于釋尊滅后,「于像法轉(zhuǎn)」入末法時,以種種善巧方便,令一切具足凈信的善男子、善女人,都有機會,「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眾生在睡夢時,亦令其在不知不覺中,耳根得聽聞藥師佛的名號,醒后即能受持稱念,供養(yǎng)三寶,而獲得諸佛護念。同時對釋尊詳述供養(yǎng)經(jīng)典的方法,令末法眾生,依之受持,而得諸天守護的利益。
  4.諸天守護
  世尊!若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華香、涂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yǎng);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掃灑凈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余無量百千天眾,皆詣其所,供養(yǎng)守護。
  文殊菩薩對釋尊言:末法時代,若然有人以恭敬心、尊重心,受持讀誦,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又復為他人解說開示,此經(jīng)所詮的義理;或自己書寫,或教他人書寫此經(jīng);又以花、香、涂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等供養(yǎng)此經(jīng);更用五色彩絹,作袋盛放此經(jīng);并于灑掃清凈的高處,設壇安放此經(jīng);當如是安奉供養(yǎng)經(jīng)典之時,四大天王及其眷屬,并其余無量百千天眾,護法善神,皆來守護。
  四大天王: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天王天,居三界諸天之下,距離人間最近,可以護世護人,故又名護世四王!覆⑵溆酂o量百千天眾」,是指四天王天以上,忉利天等諸天。如果有人能夠:一、自己受持讀誦此經(jīng),二、為他人演說開示,此經(jīng)的義理,三、自己書寫及教人書寫此經(jīng),四、恭敬尊重,香華供養(yǎng)此經(jīng),五、作彩囊盛放此經(jīng),六、于凈處設高座安奉此經(jīng);則四大天王,及諸天善神,為了尊重法寶,也為了隨喜功德,就會降臨此供奉經(jīng)典之處,守護道場;免諸惡鬼神,擾亂破壞。
  5.免諸橫死
  世尊!若此經(jīng)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復橫死;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設已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文殊菩薩又對釋尊說:若在此藥師「經(jīng)寶流行」的地區(qū),有人能夠恭敬受持讀誦,則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的力量,及聞藥師佛名號,而能憶念受持的功德,「當知是處無復橫死」。
  橫死的原因很多,或因疾病,缺乏醫(yī)藥而橫死,或因觸犯法律,受刑罰而橫死,或因天災人禍,或因交通意外而橫死,或被魘魅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而橫死!斗ㄈA經(jīng)陀羅尼品》有十羅剎女,發(fā)愿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jīng)者》,其中最后一名就是「奪一切眾生精氣」的羅剎女;此等女鬼,由于業(yè)力驅(qū)使,生啖血肉,及攝取人的精氣,以維持生命。不修善業(yè),或作惡多端的人,善神遠離,諸惡鬼神即得其便,奪其精氣而致橫死。本經(jīng)下文救脫菩薩告訴阿難尊者,橫死有九種之多。但在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流行的地方,若有人能至心受持讀誦,或但聞佛名而能稱念佛號,便可以避免種種橫死,亦「不復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即使已被惡鬼奪其精氣,今因得聞佛名,又能受持讀誦,供養(yǎng)經(jīng)典,即蒙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神力加被,還得恢復精力,健康如故,而且獲得「身心安樂」的利益。

  (2)受持法門可獲福免難

  1.受持方法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曼殊室利,若有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凈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食清凈食,澡浴香潔,著清凈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樂歌贊,右繞佛像,復應念彼如來本愿功德,讀誦此經(jīng),思惟其義,演說開示。
  因為文殊菩薩,誓于像法轉(zhuǎn)時,用種種善巧方便,加持末法眾生,令得聞藥師佛名號,聞已誦持,及供養(yǎng)三寶,便蒙諸佛護念,諸天守護,無復橫死。不僅事實如此,而且對末法眾生,有很大的利益。因此釋尊雙舉「如是」,以印證其所說,及贊許其弘愿;同時開示供養(yǎng)受持,藥師法門的方法,令末法眾生有所遵從。
  佛告曼殊室利:若果有凈信的善男子、善女人,欲想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首先應該造立藥師佛的形像,或用木雕刻,或用金、銀、銅、鐵鑄造,或用泥塑,或用彩色繪畫,藥師七佛如來的圣像;在清凈的地方,設立供養(yǎng)佛像的殿堂,在殿堂的中央,敷設高座以安置佛像;又在佛像前散種種花,燒種種香,用種種幢幡、寶蓋,莊嚴供佛的殿堂。
  其次,就是在七日七夜中,受持八分齋戒,食清凈的素食,及過午不食;還要日日澡浴香潔,與更換清凈的衣服,令身業(yè)清凈。同時不可產(chǎn)生垢穢污濁的心,而起清凈心,亦不可因憤怒而產(chǎn)生害人之心,而起慈悲心;不但同情愛護,利益安樂自己的父母眷屬,而且愛護同情利益安樂,一切凡有生命的有情;平等與一切有情之樂(慈),平等拔一切有情之苦(悲),平等隨喜一切有情的功德,而不生嫉妒(喜),平等舍棄一切人我是非的觀念,而不生執(zhí)著(舍)。無垢濁心即是不貪,無怒害心即是不瞋;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平等心即是不癡;不貪、不瞋、不癡就是意業(yè)清凈。然后用清凈的身心,「香華供養(yǎng)」佛的形像;用清凈的身心,「鼓樂歌贊」佛的功德;用清凈的身心「右繞佛像」。
  繞佛是表示恭敬,其匝數(shù)不定,有繞佛三匝、七匝,或百千匝;中國以左為大,印度以右為大,是以繞佛皆從右而左,又右旋表示順從佛教,趣向菩提。最后用清凈的身心,稱念藥師佛的圣號,與想念佛的本愿功德;用清凈的身心「讀誦此經(jīng)」,及思惟此經(jīng)的義理;更要用清凈的身心,為眾生演說開示此藥師經(jīng),就是口業(yè)清凈。
  綜上可知,受持藥師法門的方法是:一、造立佛像,二、廣修供養(yǎng),三、三業(yè)清凈,四、鼓樂歌贊,五、右繞佛像,六、稱念佛號,七、想念佛的本愿功德,八、讀誦此經(jīng),九、思惟此經(jīng)義理,十、為人演說開示此經(jīng);果能如是以清凈的三業(yè),恭敬受持以上十法,一定可以獲得增福免難的利益。
  2.受持獲福
  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果能如前所說:三業(yè)清凈,如法供養(yǎng),受持藥師法門,則「隨所樂求,一切皆遂」。人的愛好彼此不同,但長命富貴,兒孫滿堂,都是一般人所共同追求的愿望。特別是財富,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股踔晾,趨之若騖。人有了利,還要求名,求壽,求子孫滿堂;否則富而不貴,或貴而無壽,或壽而無嗣,都是人生的缺憾。故世人除了熱衷名利,追求長命富貴外,還要生兒育女,承歡膝下;不然,一生勞苦積蓄,誰來承繼?殊不知「富貴榮華像春夢,百歲光陰一剎那!故篱g財富,五家共有;壽命雖長,終非永恒。一旦無常到來,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上天堂,入地獄,唯有自作自受,兒孫怎能代替?何況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六道輪回,求出無由,何等苦惱?藥師如來,憐憫此輩愚癡無智的眾生,故運用權(quán)巧方便,先施以人間福祿,隨人所樂求,一切皆得稱心如意,「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然后施以出世間種種功德法財,令生福德智慧之男,育慈悲有相之女,進而證得法身無量的壽命,貴為法王,登法王位,行法王權(quán),名遍十方,利樂有情。
  學佛的人,應該由追求世間的長壽,進而追求法身的無量壽;由追求世間的富饒,進而追求出世間無量的功德法財;由追求世間的官位,進而追求佛果無上菩提的法王位;由追求世間的男女,進而追求佛道智慧之男、慈悲之女為目的,這也是藥師如來悲心救苦,利樂有情的本愿。
  3.受持免難
  受持藥師法門,不但可以增益壽命與財富,獲得兒孫滿堂的福祿,甚至證得佛道法身無窮無盡的壽命;同時還可以避免現(xiàn)實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苦難。以下是釋尊略說,受持藥師法門,可免各種災難的功德。
  一免百怪出現(xiàn)難
  若復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于住處,百怪出現(xiàn);此人若以眾妙資具,恭敬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為患。
  惡夢,亦怪事之一;人皆有夢,但人皆不知因何有夢。佛言夢境,是由眾生顛倒妄想分別心生;所謂:顛倒妄想,是指人的意識。意識有二:
  一是俱生意識,即是與眼等五識,同時生起分別作用的意識;例如眼對色起分別好丑,是眼識的作用,若然內(nèi)心同時生起愛惡取舍之念,便是俱生意識的功能。
  二是獨頭意識,當眼等五根,不對境起分別時,或人熟睡,前五識都停止工作時,此意識單獨行動,或緣前五識分別外境時,所遺留的前塵影事,或緣未經(jīng)前五識分別的法塵,謂之獨頭意識。
  二乘圣人,雖已斷意識,但意根尚在,法執(zhí)未亡,時或有夢;唯獨諸佛,已轉(zhuǎn)識成智,故得無夢。人發(fā)夢的原因有五:
  一、由外境引發(fā):眾生因內(nèi)有識心分別,故能接受外境牽引,導致夢境。例如已故的親友,因思念自己的親屬或朋友,當其熟睡之時,便來與其神識相會;或信佛虔誠,感佛菩薩現(xiàn)身說法,指示正途,或來摩頂授記…,都是好夢,當然靈驗。若人生平,作惡多端,被諸惡鬼神所纏,因此惡夢連連;或被怨敵咒詛,邪術(shù)逼害,發(fā)生種種恐怖境象,這種惡夢亦多靈驗。
  二、因曾經(jīng)歷:例如日常生活中所發(fā)生一切如意及不如意的事;或因新聞媒介,得知外界發(fā)生各種幸與不幸的消息,印烙于心,夜則夢見,多不靈驗。
  三、預感先兆:有人特別敏感,將發(fā)生吉祥或不吉祥的事,先于夢中得見,成為事發(fā)的先兆。如果有人預感不祥,若能供養(yǎng)三寶,自求多福,或可阻止不幸的事件發(fā)生;所以此類預感先兆的夢,或靈驗,或不靈驗。
  四、由意識分別:因為人的意識,常懷某種希望,思慮在心,便在夢中出現(xiàn),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此由人的意識想象而致夢;想善則夢見好事,想惡便有惡夢出現(xiàn),皆虛妄無憑,不會靈驗。
  五、因病所致:當人病危,神志不清,往往夢見很多不尋常的事,或說夢話,皆非事實。
  今言:「忽得惡夢,見諸惡相」,該是諸惡鬼神為患,或被怨敵咒詛所致。怪鳥指貓頭鷹、烏鴉之類,突然飛來屋檐聚集;或于住宅之內(nèi),發(fā)生種種怪異的事,如燈光自息,器皿自破,怪聲頻傳,或黑影幢幢,此等怪事,皆是個人或家庭,將發(fā)生不幸的先兆。若能依前文所說,供養(yǎng)受持藥師法門,「以眾妙資具,恭敬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及至心稱念佛的圣號,則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的事,「皆悉隱沒,不能為患」。
  二免一切怖畏難
  或有水火,刀毒懸險,惡象獅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蝎,蜈蚣蚰蜒,蚊?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yǎng),一切怖畏,皆得解脫。
  水火是自然界的災害,刀槍毒藥臨身,或懸崖涉險,皆是人為的禍患;至于惡象獅子虎狼熊羆等,都能危害人的身命,令人遇之心生恐怖。但若能依前文所說供養(yǎng)之法,恭敬供養(yǎng),憶念受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圣號,則一切怖畏境象,悉皆消滅,而得解脫。因為人之所以被水所溺,為火所焚,皆由宿業(yè)所招;或為惡獸所傷,毒蟲所害,皆因內(nèi)心充滿貪瞋癡等毒素,故招致外毒來侵。今既能受持藥師法門,承佛本愿功德加持,自可消除宿業(yè),增長慈悲;內(nèi)毒既消,則外毒豈能為患?所以得免一切怖畏之難。
  三免外侵內(nèi)亂難
  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是眾生共業(yè)所感,屬于國難,都會禍國殃民,給人間帶來疾苦。特別是我們生逢亂世,生活于內(nèi)憂外患中,生命財產(chǎn),都受威脅,怎能安枕無憂?際此憂患不安之時,若能依前文所說供養(yǎng)之法,修持藥師法門,專心憶念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圣號,承此供養(yǎng)受持的功德,與藥師如來本愿神力加被,自可消除眾人的共業(yè),得免外侵內(nèi)亂的災難。
  四免毀犯墮落難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余天,唯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芻二百五十戒,苾芻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yǎng)者,必定不受三惡趣生。
  前三難通于一切人,今此難則限于佛弟子,佛弟子毀犯禁戒,墮落惡道,亦是苦難之一。佛的戒律品類很多,在《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說:戒有上中下品,五戒是下品,指在家男女所應受持的戒;十戒是中品,指出家沙彌、沙彌尼所受持的戒;具足戒是上品,指比丘、比丘尼所受持的戒。然則菩薩戒,該是上品的上品;因為前三戒只是菩薩戒的前方便,正如善戒經(jīng)所說:必須受持五戒,始可受沙彌、沙彌尼十戒;必須受持沙彌、沙彌尼十戒,始可受比丘、比丘尼戒;具足戒受持清凈,然后可以進一步受菩薩戒。
  菩薩戒,是指《瑜伽菩薩戒本》所說的四十三戒,或《梵網(wǎng)經(jīng)》所說的十重四十八輕戒;具足戒中,比丘戒是二百五十,比丘尼戒是三百四十八。今經(jīng)中說:「菩薩四百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應當別有戒本或經(jīng)論所載,留待他日查證。
  戒是修行的根本,成佛的基地。《大智度論》說:若下持戒生人間,中持戒生六欲天,持戒又修四禪八定,生色無色界天。上持戒又分上中下:下持戒清凈,得阿羅漢道;中持戒清凈,得辟支佛;上持戒清凈,終得佛道。是故凡佛弟子,皆當受持佛所制的戒,直至一期壽盡,生命終止之前,都不應該再事奉其余天魔外道,「惟當一心歸佛法僧」,或受持下品五戒,或受持中品十戒,或受持上品具足戒,甚至受持上上品菩薩戒。如果「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而能夠發(fā)露懺悔,痛改前非,又能專心稱念,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自可蒙佛本愿功德威力慈悲攝受,得免墮落三惡道的苦難。
  五免女人難產(chǎn)難
  或有女人,臨當產(chǎn)時,受于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贊,恭敬供養(yǎng)彼如來者,眾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當今醫(yī)學昌明,產(chǎn)科技術(shù),日益進步,婦女生產(chǎn),雖然痛苦難免,但已非災難;不過,如果產(chǎn)婦生理發(fā)生問題,或母子互有宿怨,將會導致難產(chǎn),何止痛苦萬分,且生命危在旦夕。此時產(chǎn)婦本人,若能至誠懇切,稱念藥師如來圣號,或其家屬代為受持藥師法門,恭敬供養(yǎng)三寶,則不僅眾苦皆除,轉(zhuǎn)危為安,順利生產(chǎn),而且所生之子,絕不會丑陋殘疾,或是夭折;而是六根具足,相好端莊,聰明伶利,人見人愛,自少而壯而老,皆平安穩(wěn)定,少病少惱,不被非人類的鬼神,奪其精氣。
  或有人言:婦人產(chǎn)子,最為污穢,此時念佛,豈非猥瀆神靈?當知諸佛菩薩,并非一般內(nèi)心仍有喜怒愛惡之情的神靈,而是超越三界六道一切是非好丑,染凈諸法的出世間圣人;凈與穢的分別,愛與惡的情懷,皆是眾生境界,與佛菩薩無關;何況諸佛菩薩,等視眾生,猶如赤子,眾生患難,不問凈穢,無不施救。例如慈母,眼見子女墮落毛坑,必然舍命搶救,絕不會因厭惡其臭穢,而袖手旁觀,任由其溺斃。故眾生有難,不管是在水里火里,無論是凈是穢,但能專心稱念佛的圣號,必然得免于難,無需置疑;不應該僅憑一己的固執(zhí),妄生分別凈穢,自誤誤人。

八、問答除疑勸信受

  (一)問答決疑顯能信希有

  前文釋尊贊說,藥師如來種種功德,微妙難思,恐人聞而不信,將招致謗法墮落之罪;是以于此欲借問答,以除眾疑。本來文殊菩薩,是此經(jīng)的發(fā)起眾,但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對于佛的境界當然明了,怎會不信?因此,釋尊唯有征問阿難,是否能夠信受?以顯信受的功德。

  (1)佛問阿難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不?
  阿難譯名慶喜,是佛堂弟,于佛成道日降生,后從佛出家,佛弟子中,多聞第一;于佛所說十二分教,皆能信受不疑,且持佛法藏,永憶不忘。今釋尊稱揚贊嘆,彼凈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依正莊嚴,行果功德,此正是諸佛最深奧、最秘妙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盡知,等覺菩薩猶如隔紗觀月,朦朧不清,何況阿難示現(xiàn)凡夫,當然對于佛所證之實相理體,感覺高深莫測,即使是佛從理體所起,濟物利生的方便妙用,亦無法理解,唯有從信接受,故佛問阿難:「汝為信不」?

  (2)阿難答信

  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來所說契經(jīng),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yè),無不清凈。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大德」,是顯示佛的智慧福德究竟圓滿,含有極尊重的敬意。「契經(jīng)」,是顯佛所說的教法,無不契理,契機。若不契理則失法之體,若不契機,則失法之用;故凡佛所說,皆能上契諸佛所證的真理,下契眾生的根機,因名契經(jīng)。阿難能夠「于如來所說契經(jīng),不生疑惑」,主要原因是深信十方「一切如來身語意業(yè),無不清凈」。眾生因意業(yè)不凈,充滿貪瞋癡,故身則殺盜淫,口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特別是人皆為自己的利益,或為面子問題,往往顛倒是非,妄言誑語,欺騙對方。諸佛圣人,三惑盡,三德圓,故三業(yè)清凈,離諸過失,凡有所說,無不真實。如金剛經(jīng)言:「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是以令人深信不疑。
  世尊以下,是阿難舉喻以明其信心。妙高山,梵語須彌盧,譯為妙高,眾寶所成,為諸山之王,安然不動。日月宮殿,居于須彌山腰,繞須彌山而運行;除非壞劫三災起時,始可令日月墮落,令須彌山傾動。今阿難言:即使可以令天上的日月宮殿墮落,可以使妙高山王傾動,而他對諸佛所說契經(jīng)的信心,亦不動搖,絕對不懷疑。

  (3)不信之失

  世尊!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反生誹謗,彼于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zhuǎn)無窮。
  信有淺深,信而不解,是淺信;信而能解,謂之深信;深信則如樹生根,堅牢不移名為信根。阿難自己對佛所說,雖然深信不移,但又憂慮末法眾生,不能信受,反生誹謗,招致墮落。故對佛言:有很多眾生,因「信根不具」足,故「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不能理解,心生疑惑,只憑自己妄想識心思惟:「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就可以獲得如是殊勝的功德利益呢?由于智慧淺薄,不能理解佛的境界,因此不信,反而生起誹謗之心,何止于生死長夜中,失去學習佛法的利益,并且因誹謗佛法的罪過,將要墮落諸惡趣中,流轉(zhuǎn)生死,受苦無窮。

  (4)無疑免墮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由于阿難說出不信的過失,故佛接著告訴阿難:是諸有情,若果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而能夠以清凈的信心,至誠恭敬的受持佛的圣號,不生起絲毫懷疑迷惑之心,則必蒙佛力加被,得生佛國,或生善處,不會再墮落惡趣受苦。如果說:至心受持藥師法門的人,還會「墮惡趣者」,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說:「無有是處」。

  (5)能信希有

  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薩。阿難!人身難得,于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復難于是。
  「此是諸佛甚深所行」,是指諸佛行愿的功德,亦即是諸佛權(quán)實二智的境界。諸佛以實智證理,權(quán)智鑒機,然后從體起用,分身無量,于十方界,利樂有情;此等權(quán)實不二,真俗圓融,事理無礙,悲智雙運的事,既非一般凡夫所能想象,亦非二乘圣人,或權(quán)乘菩薩可能理解,故言「難可信解」。今阿難堅決言信,不過是憑佛威神之力,由尊敬而起信仰之心而已,并非對佛果功德親自體會如實信解。因為聲聞、緣覺二乘圣人,只斷見思煩惱,智慧有限,是無法理解佛所證、所行的境界。至于「未登地諸菩薩等」,是指別教地前菩薩;別教十信位菩薩,僅伏見思,位在外凡。初住只斷見惑,七住能斷思惑,八、九、十住斷界內(nèi)麈沙,伏界外塵沙;十行斷界外麈沙,十回向始伏無明,皆在內(nèi)凡位。此等三賢位菩薩無明未破,法性未顯,豈能如實際理地而信而解?即使登地菩薩,分斷無明,分證法身,雖能信解實理,但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又不知三地的境界;既下地不知上地,又豈能得知,諸佛所行之處?故言:「皆悉不能如實信解!
  「唯除一生所系菩薩」,指別教等覺菩薩。在別教言,斷盡十二品無明,便登妙覺位;一生所系菩薩,已斷十一品無明,于四種變易生死中,仍有最后一番變易生死未了。四種變易生死是:
  一方便生死:初二三地菩薩,為利益眾生,留惑潤生(即無明住地惑),方便示現(xiàn)有生死;滅此生死,可入四地。
  二因緣生死:四五六地菩薩,由無明所生無漏有分別業(yè),示現(xiàn)八相成道;滅此生死,可升七地。
  三有有生死:七八九地菩薩,由前因緣感得變易異熟果,仍有后有的生死;滅此生死,可入十地。
  四無有生死:即改變易脫,一期果謝,更無有生死。
  今一生所系菩薩,位居補處,是最后一種無有生死,此一生之后,即進入妙覺果位,完成佛道,再無生死矣!以其位與妙覺位相鄰,故「能如實信解」諸佛甚深所行。
  在生死輪回中的眾生,不止如實信解佛果功德難,就是敬信三寶亦難。尤其是欲界五趣雜居地,欲想保持人身不失,并不容易,故言:「人身難得」。
  雖得人身,而能敬信三寶的人并不多,試看我們的世界,數(shù)十億人口中,敬信三寶的能有幾人?而敬信三寶的佛弟子中,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而又能至心誦念的人又有幾何?至于能如前文所說,如法受持藥師法門的人,更是少如鳳毛麟角了。是以釋尊告訴阿難,第一是得人身難,其次是敬信三寶難,再其次是得聞藥師如來的圣號難;有人得聞藥師佛圣號,又能至心稱念更難,若能進而依前文所說,如法受持藥師法門,恭敬供養(yǎng)三寶,讀誦思惟,為人演說,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當然是希有難得,能難可貴了!

  (二)結(jié)佛德無盡勸人生信

  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愿;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愿,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此文顯示諸佛甚深行處,難可如實理解,不易信受的原因。因為藥師如來因中修行,無論是行菩薩道,是所發(fā)的大愿,或是廣度眾生的善巧方便,悉皆無量無邊。無量菩薩行,唯是因行;無量善巧方便,通于因地果上,化物利生的方式;無量廣大愿,則貫徹無量菩薩行,與無量善巧方便,總攝因果。藥師如來不僅是佛果上的善巧方便,無量無邊,說不能盡;即使是因中行菩薩道時的廣大行愿,亦無量無邊,說不能盡。本經(jīng)所說佛的本愿功德,只是略說而已,若廣說之,即使用一劫的時間,或超過一劫的時間,亦說不能盡。因為劫所代表的時間雖長,但畢竟有盡時,而藥師佛的廣大行愿,及其善巧方便,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所以用語言解說是說不完的。
  此顯示藥師佛的因行與果德,是廣大無涯,無有窮盡。因此,受持藥師法門的人,可以滅惡生善,可以增福延壽,可以消災解難,「凡有所求,悉皆稱遂」,是絕對真實的,我們應該信受奉行。這亦是釋尊說法的權(quán)巧方便,利用與阿難的問答,以解除眾生心中的疑惑,以助長我們的信心,勸導我們對于藥師法門,應該絕對相信,至心受持勿疑。

九、受持可延壽解難

  (一)救病危得續(xù)命延年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
  此是結(jié)集經(jīng)者的敘述。當釋尊略結(jié),藥師如來因地果上功德,皆無量無邊,說不能盡,勸人信受勿疑之時,法會大眾之中,有一位大菩薩,名曰救脫;顧名思義,可知這位大菩薩,常懷慈悲救苦之心,恒謀解脫眾生的災難,是以德立名。因為藥師法門,偏重于解救人間疾苦,消災免難,增福延壽,所以由救脫菩薩,來代佛宏揚消災延壽的法門,最為恰當。
  即從座起等四句,是身業(yè)恭敬,白佛言是口業(yè)恭敬,當然由意業(yè)虔誠,然后策動于身口;三業(yè)恭敬,是在佛前問答一定的儀規(guī)。

  (1)病危垂死

  大德世尊,像法轉(zhuǎn)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唇干燥,見諸方暗,死相現(xiàn)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
  「大德世尊」,是救脫菩薩尊稱釋迦牟尼佛,「像法轉(zhuǎn)時」,是指末法時代。釋尊滅度后,由像法轉(zhuǎn)入末法時,魔強法弱,眾生福薄,善根淺,業(yè)障深,故常為種種禍患所困,苦惱不堪。諸眾生,是指人類眾生!搁L病羸瘦,不能飲食,喉唇干燥,」都是「死相現(xiàn)前」的癥狀。依佛法言:病危的人,當死相現(xiàn)前,若見「諸方黑暗」,該是將墮落惡道的現(xiàn)象;當此將死之際,父母親屬等人,圍繞在病人床前,束手無策,唯有因內(nèi)心無限的悲哀而啼泣。

  (2)神識受審

  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
  彼垂死的人,自身臥在床上,前一剎那昏迷不覺,后一剎那,即見琰魔使者來「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根據(jù)佛經(jīng)說:人的果報體五蘊色身是「本有」,當四大分散,色身壞滅時名「死有」,死已未生,于其中間是「中有」,中有壽盡,轉(zhuǎn)生他處是「生有」;如是四有循環(huán)不息,生死輪回亦無了期。
  本有隨眾生的業(yè)力不同,壽命長短亦不一;中有壽命,少則七日,多則四十九天,當然亦有例外的;生有與死有,則時間極短,但亦彼此互異。「神識」,是指中有;即俗人所謂靈魂,實則是「去后來先作主翁」的第八阿賴耶識。
  法王有三種:一是推行十善,以正法治世的,名轉(zhuǎn)輪法王;二是鐵面無私,治理地獄眾生的,名琰魔法王;三是證實相理,于諸法得大自在的,名無上法王。今言琰魔法王,即是治理地獄眾生的法王,俗稱閻羅王;專執(zhí)掌審判處理地獄眾生,罪福報應的職責。說其有福,但一日三時,烊銅灌口,自然現(xiàn)前,不免業(yè)苦;說其無福,則由共業(yè)增上,為執(zhí)法王,管理地獄眾生,善惡苦樂,由他分配。
  閻羅王審判眾生罪福輕重,全以「俱生神」的呈報為依據(jù)。俱生神,是眾生的第八阿賴耶識,此識常與眾生在一起,時刻不離;眾生日常一切善惡造作,皆印烙于此心識中,含藏不失,作為未來受報好丑的種子。臨命終時,一切善惡業(yè)相,即從此識心中顯現(xiàn),琰魔法王隨之「推問其人,算計所作」善惡,而處斷其所應得的罪福報應。

  (3)受持延命

  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zhuǎn)讀此經(jīng),燃七層之燈,懸五色續(xù)命神幡,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或經(jīng)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識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善不善業(yè),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yè)果報故,乃至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yè)。
  「時」,指垂死的人,諸根未壞,又未轉(zhuǎn)生之時,即阿賴耶識將離未離軀體之際!钙邔又疅簟,指燈有七層,每層七盞,共四十九盞;燃燈表示七佛如來,智光普照病苦眾生,令業(yè)障消除。
  五色續(xù)命神幡,是用五色彩絹造成的長幡,幡中寫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懸幡表示佛建立法幢,既可以鎮(zhèn)壓諸惡鬼神,驅(qū)逐邪魔,又可以慈光加被病苦眾生,令病人在佛的智光照耀,及法幢高懸,慈威加被之下,可度諸苦厄,轉(zhuǎn)危為安,生命得以延續(xù),因名「續(xù)命神幡」。故當病人垂危,神識昏迷時,若有親屬,或善知識,「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延請出家僧眾,讀誦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同時「燃七層之燈,懸五色續(xù)命神幡」,就可以承此功德,令彼垂死的人,神識可以還回色身中,令生命延長不死。不過,此是壽命未盡的病人,始可度過厄運,延續(xù)生命;若然壽盡命終的人,承此皈依誦經(jīng),燃燈造幡功德,只可增長善根,得生善處,生命是無法挽回的,故言:「或有是處,彼識得還!
  神識得還的人,對于自己曾經(jīng)在琰魔法王處受審,以及親屬代為皈依,誦經(jīng),燃燈,造幡等事,如在夢中所見,心中明白了解。無論是經(jīng)七日,或經(jīng)三七,五七,七七日然后神識得還,彼識還時,皆如從夢中醒來,同時能記憶夢中所經(jīng)歷的事,由是得知善與不善的業(yè)力,所得的果報,如影隨形,絲毫不爽。既然由自己親見,證明作如是業(yè)因,必招如是果報,而且是自作自受,無人或可代替;則今后自當改過自新,力行眾善,乃至生命受到威脅,大難臨頭,亦寧可犧牲性命,也不敢再造作種種惡業(yè),免招致墮落惡道受苦。
  綜上,可知病危續(xù)命之法是:一、親屬代為歸依藥師如來,二、請眾多僧人讀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三、燃七層長明燈供佛;四、懸掛五色續(xù)命神幡。

  (4)結(jié)勸受持

  是故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yǎng)。
  此是救脫菩薩,在介紹歸依誦經(jīng),燃燈造幡以延長壽命的法門后,結(jié)勸凡有善根,有信心的男女眾等,皆應該發(fā)心受持、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同時隨自己的力量所及,用種種香花燈果幢幡等物,恭敬供養(yǎng)藥師如來,以解救厄運,謀求增福延壽。

  (二)供養(yǎng)修福解諸厄難

  (1)藥師法門受持儀式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曰:善男子,應云何恭敬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續(xù)命幡燈,復云何造?救脫菩薩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余資具,隨力所辦,供養(yǎng)苾芻僧;晝夜六時,禮拜行道,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jīng),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彩幡,長四十九?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救脫雖然是悲心救苦的大菩薩,但是示現(xiàn)居士身,阿難雖屬小乘,卻是出家僧,故阿難稱救脫菩薩為善男子,而救脫菩薩稱阿難為大德。當救脫菩薩在佛前詳說救病危,應歸依誦經(jīng),燃燈造幡以延命,并結(jié)勸大眾受持之時,阿難為令末法眾生,明白受持的具體方法,特別提出請問救脫菩薩,關于病危的眾生,「應云何恭敬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至于續(xù)命神幡及長明燈,又應該怎樣制造?
  救脫菩薩答:若有病重的人,欲想脫離病苦,而自己又無能為力,親自受持藥師法門,則其眷屬應當為其病人,實行以下八種受持的方法:
  一、在七日七夜中,受持八分齋戒。
  二、應以飲食及一切資生之具,隨自己力量所能辦到的財物,用以供養(yǎng)出家僧人。
  三、于晝夜六時禮拜行道,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
  四、讀誦此本愿功德經(jīng)四十九遍。
  五、燃四十九盞燈。
  六、造彼藥師七佛如來的圣像,并于一一像前,各置七盞燈,且一一燈量大如車輪,在四十九日中,令其光明不絕。
  七、造五色彩幡,長四十九?手(即以手度物,成人的手伸張有六或七寸,四十九?手,約有三四丈長)。
  八、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即每日放生一次,連續(xù)四十九天,或于四十九日中,放四十九類眾生)。
  修以上八種功德,自然可以度過危險厄運的災難,不致被諸兇橫惡鬼所攝持,而得恢復健康,延長生命。

  (2)受持八法解救國難

  復次,阿難!若剎帝利灌頂王等,災難起時,所謂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彼剎帝利灌頂王等,爾時應于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諸系閉;依前所說供養(yǎng)之法,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由此善根,及彼如來本愿力故,令其國界,即得安隱;風雨順時,谷稼成熟;一切有情,無病歡樂。于其國中,無有暴惡,藥叉等神,惱有情者;一切惡相,皆即隱沒。而剎帝利灌頂王等,壽命色力,無病自在,皆得增益。
  剎帝利,是古印度四姓階級之一,專管國家軍政大事。灌頂王,古代太子受位時,用金瓶貯四大海的水灌其頂,然后策立為王,表示能統(tǒng)一天下,四海歸屬,等如現(xiàn)代帝國元首的加冕典禮。既為一國之主,其職責當然是保衛(wèi)社稷,令國家富強,人民安樂。但若國王本身福薄障重,又不知推行德政,修福積德,則國家將災難頻生,民間禍患連連,屬于國難級的災害,有以下幾種:
  一人眾疾疫難:即是國內(nèi)疾疫流行,令人感染即死。例如傷風、感冒、霍亂、鼠疫、天花、白喉等病。進步國家,藥物發(fā)達,以上疾病多受控制;但落后國家,藥物缺乏,人民習慣既不清潔,又缺乏衛(wèi)生設備,疾疫流行,最易感染,一旦染上疾病,小則妨礙工作,大則危害性命,可謂損民傷財,實在不幸,所以屬于國難。
  二他國侵逼難:侵是侵犯國家土地,逼是逼害人民。若遇不守公約的野心家,侵犯國家主權(quán),危害國民時,國王當然要發(fā)兵對抗;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何止勞民傷財,并使生靈涂炭,民不聊生,亦是國難之一。
  三自界叛逆難:即是國家內(nèi)亂,起因有二,一是執(zhí)政者多行不義,觸犯眾怒,導致群起反叛,謀求推翻暴政;其次是因一小撮野心家,想奪取政權(quán),興兵作亂,二種都會禍國殃民,皆是國難。
  四星宿變怪難:星宿是天上二十八星之一。天文學家名為恒星;其體光亮,其數(shù)甚多,照耀成群,難計其數(shù),自然散布于空中,疏密分合有一定的區(qū)域。今其散布的區(qū)域,突然發(fā)生變化,象征政權(quán)將變,國家多難,是不吉祥的預兆。
  五日月薄蝕難:日是恒星之一,為太陽系中心,直徑約一百三十九萬一千公里,為地球的一百零九倍;質(zhì)多金屬元素,表面溫度高達攝氏七千度,故為氣體狀態(tài);其體光明熾熱,為其他恒星光與熱的來源。地球與之向背而為人間晝夜之分;環(huán)行其周,遂成四時。
  月是地球的衛(wèi)星,其表面凸凹不平,明暗不一,繞地球而轉(zhuǎn),亦隨地球繞日而行;其體無光,因日有光。故其受日光照耀的一面,正向地球時,即是農(nóng)歷月的十五,古名之曰望;背地球時,是農(nóng)歷月的初一,古名為朔;斜向地球時,故有上弦月及下弦月之分。天文學家認為月繞地球,地球繞日,如朔望日適遇黃道白道相交,則日、月、地同在一直線上;在朔則月居地、日之間,月體蔽日,因見日蝕;在望則地居日、月之間,地影蔽月,因見月蝕。若朔望而黃白道不值交,或黃白道值交而不遇朔望時,則均不能相蝕。普通四次,最少兩次俱是日蝕,最多七次相蝕時,則日蝕占五次,月蝕占二次;或日蝕占四,月蝕占三。每十八年間日蝕四十一次,月蝕僅二十九次;唯日蝕僅能于一處見,月蝕則各地皆見,故就全球言:日蝕多于月蝕;若就一地方言:則月蝕多于日蝕。日月之蝕,原為天空的自然現(xiàn)象,不足構(gòu)成災害;但若一旦變異,使天體混亂,則是不祥的先兆。
  六非時風雨難:空氣的流動是風,迅速而有力;若然無風,則火煙直上,翳悶異常。最好是柔風、輕風,所謂:「微風徐來」,花草樹木,無不受惠,人亦心情舒暢。若遇強風,則植物受損,人畜不安;若遇烈風、臺風,豈獨植物受害,且摧毀人的房屋財產(chǎn),更危害人的性命,而形成不可抗拒的災難。
  雨,是云間密度甚大,其中濕氣積成微細水滴,再漸次集合成較大水粒,其重量超越空氣之浮力,即下降成雨。雨少則旱,雨多成災。依佛經(jīng)言:宇宙一切莫不有主,故風雨雷電,各有神靈專司其職。若然人間作善者眾,則諸鬼神,各守其職,令風雨調(diào)順,五谷豐收,民眾安樂。若國人作惡的多而行善者少,則天神震怒,諸惡鬼神,乘機作怪,不應風而風,不應雨而雨,形成水災、風災,即是非時風雨難。
  七過時不雨難:過時不雨,便成旱災;不止五谷失收,且饑饉隨來,民生艱苦,導致社會不安,形成災害,亦是國難的一種。
  以上七種災難中,前三種是人為的國難,屬于人禍;后四種是天時失利,屬于天災。當一個國家,陷于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時,身為國王大臣,誠應急思挽救。挽救之法有二:一是于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諸系閉」;二是依前文所說: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前者是悔過,后者是修善。前者是轉(zhuǎn)瞋恨心為慈悲心,以仁政代替暴政,以杜絕人為的禍患;后者是仰仗藥師如來的威德神力,消除共業(yè),以避免天降的災害。因為牢獄所拘禁的,或是罪有應得,而今已悔過思善的人,或為暴政所害,枉受冤獄者;今大赦天下,令冤獄得申,罪犯的可以重新做人,實行德政,撫慰人民,自然可以避免他界侵逼,自界反叛的國難。
  至于疾疫流行,星宿變怪,日月薄蝕,非時風雨,過時不雨等災害,皆眾生共業(yè)所感。今能受持藥師法門,供養(yǎng)三寶,改往修來,舍惡行善,則本此慈悲心的善根,以及三寶加被,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神力的扶持,則天災自消,遇禍成祥。不止「令其國界,即得安隱,風雨順時,谷稼成熟;一切有情,無病歡樂」,而且「于其國中」,再「無有暴惡藥叉等神,惱有情者」,至于前面所說的七種國難,「一切惡相」,亦皆得隱沒。
  剎帝利灌頂王等,由于悔過修善,及受持藥師法門的善根功德,既可消除國家的災害與禍患,同時也增加自己的福力,故其「壽命色力,無病自在,皆得增益!褂墒强芍,受持藥師法門,何止可以消災解難,同時亦可以增福延壽。

  (3)除眾病苦解脫厄運

  阿難!若帝后妃主,儲君王子,大臣輔相,中宮彩女,百官黎庶為病所苦,及余厄難;亦應造立五色神幡,燃燈續(xù)明,放諸生命,散雜色花,燒眾名香;病得除愈,眾難解脫。
  「帝后」,是皇后,「妃主」,是皇后以外的其他妃嬪,「儲君」,是候補王位的太子,「王子」,是太子的兄弟輩,「大臣」,是國家重臣,「輔相」,是輔助大臣處理國家大事的高官,「中官」,是古之太監(jiān),專管理王宮事務!笂榕,是王宮中照應帝王與后妃的女子,「百官」,指國家所有大小官員,公職人等!咐枋,是普通一般市民。不管上至貴為帝王后妃,百官大臣,下至農(nóng)夫工人,或升斗市民,都是血肉之軀,原非鐵鑄,不能無;一旦惡疾纏身,群醫(yī)罔效,真實是苦;何況人生之苦,不止于病,其他天災人禍,隨時可以降臨。若然不幸身遭病苦,或遇厄難的人,應該依照前文所說的八法,至心受持藥師法門,造幡燃燈,香花供養(yǎng),誦經(jīng)念佛,放生修福,承斯善根,及佛本愿功德加持,即可消除病苦,解脫厄運,健康長壽。

  (4)修諸福德可免九橫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云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救脫菩薩言: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是故勸造續(xù)命幡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jīng)苦患。
  阿難恐怕末法眾生,對于受持藥師法門,可以消災解難,增福延壽,懷疑不信。因為依據(jù)因果定律,人的壽命長短,皆由個人業(yè)力所定,誰也不能改變;為何受持藥師法門,可令死相現(xiàn)前的人,得延續(xù)壽命,甚至在四十九日中,神識仍可得還?故再次問救脫菩薩:「云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
  查實,死有多種,有人福壽俱盡而死,當然無法挽回性命;有人壽未盡福盡而死,則修諸福德可以補救,而得續(xù)命延年;有人福壽俱末盡,但被惡魔所纏,或遭厄難而橫死,則受持藥師法門,由自己善根力,及佛的本愿功德力,就可消除業(yè)障,解脫厄難,而得增益壽命,不致橫死;正是善因得善果,并不違背因果定律。故救脫菩薩答言:「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
  釋尊曾說眾生有九種橫死,故受持藥師法門,可消災免難,延長壽命,正是對不該死而慘遭橫死的人而說。以是之故,救脫菩薩特別勸導眾生造續(xù)命神幡,與燃燈供佛,修諸福德。因為能修福積德的緣故,便可以享有其應得的壽命,不再經(jīng)歷危險,受諸苦患。
  阿難問言:九橫云何?救脫菩薩言: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y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y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于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
  阿難又問:「九橫云何?」意思是:九橫是那幾種呢?救脫菩薩答:如果有人得病雖輕,但缺乏醫(yī)藥,又無人照顧;或遇庸醫(yī),藥不對癥,「實不應死」,而被誤殺橫死。
  又有一種人,誤「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怖,心思搖動,不能把持自己正知正見,于是抽簽問卜,查問尋覓禍根,殺雞鴨牛羊種種眾生,祭祀鬼神,并稟奏神明,求呼諸魑魅魍魎,請乞消災賜福,保佑平安,欲想藉此冀望延年益壽,可惜「終不能得」遂其所愿,反而因愚癡無智,顛倒迷惑,輕信邪師邪說,殺生作孽,「遂令橫死」,而且死后還要「入于地獄」受苦,「無有出期」,這種人就是九種橫死中的第一種。
  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獵嬉戲,?淫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者、橫為火焚。五者、橫為水溺。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啖。七者、橫墮山崖。八者、橫為毒藥、厭禱、?詛、起尸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饑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余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
  第二種橫死是:因為觸犯國法,被判死刑;或無罪而被冤枉,「橫被王法之所誅戮!
  第三種橫死是:因為喜歡打獵、嬉戲、酗酒、賭博,或耽戀淫欲,放縱自己,狂嫖爛賭,不知節(jié)制,過度消耗精力,被邪神惡鬼,乘虛而入,遂橫為非人的鬼神,奪其精氣而置于死地。
  第四種橫死,是喪身火災。
  第五種橫死,是被水溺斃。
  第六種橫死,是橫為毒蛇蚖蝎,獅子虎狼種種惡獸所啖食。
  第七種橫死,是因不小心,在山谷中,墮落懸崖峭壁,死于非命。
  第八種橫死,是橫被毒藥、厭禱、咒詛、起尸鬼等所害致死。
  第九種橫死,是為饑渴所困,不得飲食而死。無論是被他人拘禁,不得飲食,或自甘絕食,或因饑荒之年,缺乏飲食,皆因饑渴困乏以至壽末終而橫死。
  以上九種都是意外身亡,不該死而死;此外,還有其他交通意外,飛機失事,地震山崩,令人意外喪命的,皆屬橫死,故言:「其余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

  (5)結(jié)勸受持免遭眾難

  復次,阿難!彼琰魔王主領世間,名籍之記。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于信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燃燈造幡,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最后,救脫菩薩重申琰魔王,賞善罰惡的職責,而勸導眾生止惡修善,免墮惡趣,遭受眾難。善之最,莫過于孝順父母,恭敬師長,供養(yǎng)三寶,己立立人;惡之極,是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于性戒。
  五逆是:一弒父,二弒母,三弒阿羅漢,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殺害父母,背恩忘義,當然罪大惡極。而阿羅漢是出世圣人;和合僧,是修行辦道,續(xù)佛慧命的僧寶;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皆人間福田,應該尊敬供養(yǎng),今反而殺害圣人,或用不正當?shù)氖侄,挑撥離間,令僧人煩惱,不能安心辦道,皆是罪惡中最重的罪惡。
  出佛身血,是說提婆達多推石害佛,為護法神金剛寶杵所碎,碎石擊佛足趾出血;故凡是惡意害佛的事,都可說是五逆罪之一。
  佛法僧三寶,是一切善法的大本營,是黑夜明燈,苦海慈航;如果有人蓄意破壞塔寺,燒毀經(jīng)像,侮辱僧尼,即是「破辱三寶」,罪當墮落無間地獄。
  古代君臣之法,等如現(xiàn)代國家的憲法,社會的秩序;若然有人故意觸犯法律,破壞秩序,擾亂治安,禍國殃民,即是「壞君臣法」,亦屬重罪。
  戒有遮戒與性戒之別,遮戒,是佛所制遮止不得作之戒,或是國家規(guī)定應守的法律;性戒,是戒除人性中的惡法,例如殺、盜、淫、妄等是人性中的罪惡行為,無論受與不受佛戒,皆宜戒止,不應觸犯,犯之即是毀于性戒。
  「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于性戒」,皆是罪大惡極,犯之必墮無間地獄,所受之苦,是一切苦中之最。因此,救脫菩薩代佛勸導眾生,應當依前文所說受持之法,燃燈造幡,放生修福,香花供養(yǎng),至心稱念藥師如來圣號,或恭敬讀誦《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承此善根,可仰仗藥師佛的本愿功德加被,即可消除業(yè)障,得度脫無間重罪,免被琰魔法王「考而罰之」的厄運,不再遭墮落地獄所受的眾多苦難。
  或有人說,我一生從未犯罪,更不曾造五逆十惡的事,殊不知人的犯罪,有明知故犯,有不知而犯,或無意而觸犯,或今生雖未曾犯,而過去生中,或許已犯,誰能保證自己,過去多生多世中,不曾犯此重罪呢?
  懺悔文說:「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谷私杂胸澆_癡,故人皆曾經(jīng)犯罪,然則由因招果,勢必難免墮落惡道,我們?yōu)榱俗跃,也為了現(xiàn)生增福延壽,更為了來世得生佛國,誠應恭敬受持藥師法門。

十、藥叉神誓愿護法

  (一)藥叉大將感恩護法

  爾時,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所謂;宮毗羅大將,伐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安底羅大將,頞爾羅大將,珊底羅大將,因達羅大將,波夷羅大將,摩虎羅大將,真達羅大將,招杜羅大將,毗羯羅大將;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
  爾時,是當救脫菩薩,結(jié)束宣說藥師法門受持儀式,并勸導眾生志心受持,免遭眾難之時。在會聞佛說法的十二藥叉神將,因感佛法乳之恩,發(fā)大誓愿,歸依三寶,護持流通此藥師法門。
  藥叉,在六道中屬于鬼趣攝;但福報大,多住天上,或居深山,或居偏僻的海島。其性情有窮兇極惡的,也有良善和順的,溫純而善良的藥叉,都是信仰三寶,擁護佛法的護法神;例如毗沙門天王,所統(tǒng)領的藥叉神將,多是三寶弟子,且在佛教護法神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此十二名藥叉,是眾多藥叉的首領,因名大將。
  宮毗羅大將,譯名蛟龍,因其頂有金龍相,是住在印度王舍城郊區(qū)的一個山上,誠心擁護佛法。有一天,釋尊從靈鷲山下經(jīng)過,提婆達多暗中從山上推落一塊大石,意欲害佛,被宮毗羅大將看見,即用金剛杵迎檔大石,石為之粉碎,只有一小塊碎石,落在佛的足上,佛的小趾微破出血,即是「出佛身血」的典故。
  伐折羅大將,譯名金剛;迷企羅大將譯名金帶;安底羅大將,譯名破空山;頞爾羅大將,譯名沉香,珊底羅大將,譯名螺發(fā);因達羅大將,譯名主;波夷羅大將,譯名鯨;摩虎羅大將,譯名蟒蛇;真達羅大將,譯名一角;招杜羅大將,譯名嚴熾;毗羯羅大將,譯名工藝善巧。此十二藥叉大將,每位都有七千藥叉眾為其眷屬,都在此法會聞佛說法。
  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于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jīng);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yǎng)者,我等眷屬,衛(wèi)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愿求,悉令滿足;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jīng),以五色縷,結(jié)我名字,得如愿已,然后解結(jié)。
  當時十二位藥叉大將,及其眷屬,同在佛前發(fā)聲宣誓,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顾幉婕葘俟砣z,自然不免有惡趣的恐怖。藥師如來有無量功德,無邊愿行,能令聞名者,即得消除業(yè)障,善根增長,所以當藥叉大將及其眷屬,得聞藥師如來的圣號之后,便不會再有惡趣的恐怖。因為欲報答佛恩,故發(fā)愿「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
  藥叉大將及其眷屬,既親受佛法的利益,故發(fā)心盡形壽歸依三寶,守護佛法,還發(fā)愿同心協(xié)力,為一切眾生盡種種義務,作種種利便,令一切眾生脫離苦厄,而得「饒益安樂」。無論任何國家,任何鄉(xiāng)村,任何城市,任何空間,甚至深山叢林,郊野之間,只要是有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之處,或有人能恭敬供養(yǎng),稱念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圣號,藥叉大將及其眷屬,悉皆保護守衛(wèi),此受持藥師法門的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同時令諸有情,一切愿望,一切所求,皆得稱心如意。
  此外,或被惡病纏身的人,欲求度過厄運,解脫病苦,亦應該讀誦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同時用五種顏色的絲線,用梵文或中國文字,結(jié)成宮毗羅等十二藥叉大將的名字,直至得遂所愿,疾病消除,度過厄難,然后將結(jié)解開。因為十二藥叉神將,與藥師如來因中所發(fā)的十二大愿,有很密切關系。太虛大師說:十二神將,是佛果的化身,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布,而變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如是等法,…令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今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如來,欲令十二大愿一一實現(xiàn),而化作十二神將,守護保衛(wèi)受持藥師法門的人,令得消災解難,增福延壽,以遂本愿。是以疾病纏身的人,欲度苦厄,結(jié)成十二藥叉大將的名字,等如展示佛的十二大愿。當然獲得藥師如來慈悲攝受,消除業(yè)障,即得解脫厄難,卻病延年,所求如意。

  (二)釋尊贊勸利樂有情

  爾時,世尊贊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當藥叉大將,發(fā)愿歸依三寶,及護衛(wèi)受持藥師法門的人,令除病苦,脫諸災難,得滿所愿時,釋尊因為藥叉大將,既能上報佛恩,又能發(fā)愿下濟有情,自利兼他,非常難得,故雙贊善哉,并結(jié)勸言:「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就應該時常如汝等所言:利益眾生,令一切有情,皆得安樂。

十一、問經(jīng)名受持流通

  (一)阿難請問經(jīng)名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jié)愿神?,亦名拔除一切業(yè)障,應如是持。
  以下是此經(jīng)的流通分。欲想流通此經(jīng),當先得其名,使人易于記憶受持,以流通正法。故當佛贊勸藥叉大將,護法護人之時,阿難即請問釋尊:應當以何名,稱前面所說的法門?而「我等」現(xiàn)在法會大眾,以及將來末法時代的眾生,又應該「云何奉持」?故佛告阿難:此法門可有三種名稱: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二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jié)愿神咒」,三亦名「拔除一切業(yè)障」。初名是從經(jīng)的體相而立名,是顯示藥師如來依正莊嚴之體,及其因中本愿與果上化物的功德之相而立名。其次是從利益眾生的妙用而立名,因為十二神將,誓愿負荷有情,凡有所求,皆得稱遂,應驗神速,因名神咒。還有,受持藥師法門的人,可仰仗佛的本愿功德,拔除一切業(yè)障,而得解脫眾苦,消災免難,增福延壽,是以第三名,是依據(jù)佛拔苦與樂的功德而立。「應如是持」,是佛叮嚀囑咐阿難,及我等末法眾生,應該如是從這三方面的理解去受持此經(jīng)。

  (二)大眾信受奉行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段經(jīng)文是結(jié)集佛經(jīng)的圣人,敘述佛說完此經(jīng)時,法會所有人,及各種族類的眾生的反應情緒。經(jīng)文除列出諸大菩薩,及小乘圣眾外,還舉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等,作為人眾的代表;天、指三界諸天人,龍是龍族眾生,藥叉是八部之一,健達縛,即干達婆,譯名尋香,以香氣為飲食,是天帝釋主管樂器的大臣,天帝要演奏音樂,燒香時聞香即至。阿素洛,即是阿修羅,譯名非天,此類眾生,脾氣暴惡,瞋恨心重,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揭路荼,又名迦樓羅,譯名金翅鳥,是大孔雀神。緊捺洛,即是緊那羅,譯名疑神,能歌善舞,是天帝釋的歌舞大臣,其形似人,唯頭生一角,故名疑神。莫呼洛伽,又名摩?羅伽,是大蟒蛇等變化成神的一類。菩薩、聲聞、國王等是人類;天龍八部等,屬于非人類。當世尊釋迦牟尼佛,說完此經(jīng)時,在法會聽法的不管是人類或非人類,「一切大眾」,聞佛說完此經(jīng),無不「皆大歡喜」,樂意信受,依教奉行。
  現(xiàn)在,我亦講完此經(jīng)了,希望各位聽眾,也能法喜充滿,引發(fā)清凈的信心,依照此經(jīng)中所說的方法,恭敬受持此藥師法門,以利己利人。因為藥師如來,本愿弘深,功德廣大;無苦不拔,無樂不與,無難不救,無病不治,無災不消。既關懷人類現(xiàn)實生活的福樂與不幸,健康或疾病,更照顧人類來世的上升或下沉;愿意消除眾生的疾苦,解除人類的災難,令人皆生活美滿,增福延壽;更樂意助長人類的智慧,恢復人類法身的健康,以及協(xié)助世人,開發(fā)如來藏性的功能,令所有眾生,都可以脫離生死苦海,共證無上菩提。所以我們無論是身病或心。皇莾(nèi)在煩惱,或是外來的苦難;是生理上的缺憾,或是心理上的毛病;是個人的禍患,或是家國的災害;不管是追求世間的壽命與財富,抑或是出世間的功德法財與法身慧命;但能依照本經(jīng)中,釋尊所開示的受持方法,以及救脫菩薩所說的受持儀式去實踐,皈依三寶,誦經(jīng)修福,燃燈供養(yǎng),以及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圣號,皆得所求稱遂,如愿以償。所以,各位聽眾,我們?yōu)榱俗约,也為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國、甚至為了全世界、全人類的和平與幸福,應該迅速歸投藥師如來座下,至心皈依,誠懇懺悔,恭敬受持藥師法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