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講義
(四)空無菩薩法
無智亦無得。
菩薩修學六度法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趣向佛道,是有智亦有得。但本經(jīng)獨說般若:所以智,是指觀照般若能觀之智,得,是指觀照般若所證得的空理。菩薩以般若智,照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等法,皆緣生無性,當體即空;而從現(xiàn)象界,深入諸法的本體,證得諸法的空相。智是能觀、能證,諸法空相是所觀、所證。能證之觀智是般若(觀照般若);所證之空相,亦是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是依實相般若的本覺理所起的始覺智,故始覺智的觀照般若,不離所證得實相般若的本覺理。能證所證,原同一體,不可分割;只是始本合一,智理一如而己。既無能證之觀智,亦無所證得的空理。故說:無智亦無得。
佛在金剛經(jīng)說:‘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若經(jīng)亦說:‘無智無證,即是證佛法身。’是以真正通達般若真空妙理的菩薩,是不會見有能觀之智,及所證空理之得,否則,便是能所未亡,法執(zhí)未空,怎可以進趣佛道?
或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是眾緣所成,屬生死染污之法,理應(yīng)遣除。為什么連聲聞、緣覺、乃至菩薩所修圣人之法,也要抹煞呢?當知般若真空理體,凡圣情盡,智慮都亡,根本不立一法;非但沒有凡夫染緣而起的蘊處界,也沒有二乘凈緣而起的四諦、十二因緣法,就是菩薩能觀的般若‘智’,以及由觀智所證‘得’的真空理,通通都是沒有自性,其性就是諸法空相。故說:‘無智亦無得’。
事實上,在俗諦理言,是有生死,也有涅槃;有凡夫法,也有圣人法。所謂:有事有理,有因有果,有修有證。而且是如來藏性的一部份,屬于不空如來藏;但不空如來藏,只是性之用,非性之體。藏性之體,是真空的真諦理;藏性之用,是妙有的俗諦理。本經(jīng)宗旨,是顯般若真空的理體,所以是不空而空。凡情圣智,一切皆空,不獨空凡夫法,連三乘圣人之法亦空;不止破凡夫的我執(zhí),亦破三乘圣人的法執(zhí)。二執(zhí)破,妄情盡,真心顯,才是實相般若的畢竟空,亦是本經(jīng)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心’。
八、般若的妙用
(一)得究竟涅槃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般若真空的智慧,不但照見五蘊皆空,同時照見凡夫的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二乘修證的四諦、十二因緣,以及菩薩修證的智與得,皆空無自性,皆不可得。結(jié)果,‘以無所得故’,得證究竟涅槃,得成無上菩提?芍獰o所得,才是真得;否則,有得必有失。
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譯為覺有情;即是覺悟了的有情,當然不同于一般迷染的有情。迷染的有情,由于缺乏般若真空的智慧,不知諸法現(xiàn)象,根本就沒有實我實法可得,內(nèi)執(zhí)身心為自我,外執(zhí)世界為我所有,根塵對立,心被境牽,身為物轉(zhuǎn),見不超色,聽不超聲,乃至嗅香、嘗味、覺觸,皆互相障礙,內(nèi)之六根,被外之六塵所限制,不能互相為用。加以人因有色身,在陸需屋,在水需舟,生活所須,又不能自供自給;不可能離群獨居,必須依賴社會群眾,往往被環(huán)境與人事牽制,怎得心無掛礙?
何況人是貪心而又自私的動物,每為貪戀物質(zhì)的享受,貪圖權(quán)勢的擴展,貪圖事業(yè)的成功,貪圖財富的增值,貪圖名利的占有,貪圖家庭的美滿,貪圖妻兒的幸福,…樣樣貪求,事事牽掛,又怎得心無掛無礙?何止掛礙,而且常懷恐怖,恐怖事業(yè)失敗,恐怖名譽被毀,恐怖金錢耗盡,恐怖妻兒失散,恐怖死神降臨,恐怖…。即使是學佛的人,也有恐怖,恐怖道場不興旺,恐怖常住入不敷支,恐怖道業(yè)不成就,恐怖后繼無人,…念佛的人,又恐怖不能往生西方,無論僧俗,皆有掛礙,皆有恐怖。由于人心恐怖太多,思想也就混亂起來,是非倒置,黑白不分,‘以苦為樂,無常計常,無我計我。不凈計凈。’夢想自我擴展,夢想家族延綿,夢想長命百歲,夢想永遠快樂,…。一連串美麗的夢想,所謂:人無百歲命,常懷千歲憂;終日生活在顛倒夢想中,患得患失,己經(jīng)苦不堪言。若然不幸,當個人美夢粉碎,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時,更加苦惱。究其苦因,皆由不知真心的空相中,實無一法可得的緣故。
覺悟了的有情,因為修學般若,故能‘依般若波羅蜜多’真空的智慧,照見諸法皆空,知我們現(xiàn)前的身心世界,皆因無明錯覺幻現(xiàn)的妄想識心,構(gòu)想與執(zhí)著而有,猶如空中花,水中月,鏡中影,夢中事,幻妄不真;雖然,夢里情景宛然,但從夢中醒來,境物全非,實無一法可得。所謂:‘迷時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因而證無我,斷法執(zhí),能所皆空,無住無著,故得心無掛礙。
心無掛礙故,再不會為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動,或因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生恐怖。至此,心地光明,坦坦蕩蕩,不再執(zhí)我執(zhí)法,自然遠離顛倒夢想。進而以無所得之心,修無所得之善,‘宴坐水月道埸,大作夢中佛事。’直至因圓果滿,自然證得究竟涅槃,當?shù)梅鸸刑。如金剛?jīng)所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據(jù)說:過去有一位禪師,名金碧鋒,雖然能夠萬緣放下,一心入定,而且定力很深,當其入空寂定時,連此障礙的五蘊色身,亦能銷融于無形。有一天,陽壽該盡,鬼差要來捉他,但遍尋不獲,往問土地公。土地公公,教鬼卒敲打他放在座位旁邊的水晶杯,果然他立即出定。鬼卒馬上將鎖鏈套在他的頸上,要拉他走。他想,自己修行很用功,若能繼續(xù)進修,一定可以解脫生死,現(xiàn)在因為心中牽掛一物,竟然被鬼卒捉去,多么不值!于是他對鬼卒說:鬼大哥!請你讓我入內(nèi)方便一下再走。誰知他轉(zhuǎn)身入內(nèi),立刻打破那個心愛的水晶杯,即入禪定去。鬼卒不見他再出來,入內(nèi)一看,那里還有禪師的蹤跡?只見他留下字條說:‘若人要捉金碧鋒,除非鎖鏈鎖虛空;若然虛空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鋒。’這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修行人欲想解脫,一定要萬緣放下,心無掛礙。
‘究竟涅槃’是指無住涅槃,亦即是佛所證的大般涅槃。梵語涅槃,又名泥洹,譯名滅度、或解脫。意思是說:修行人到此境界,已經(jīng)滅盡滋潤生死根苗的煩惱,而得解脫生死的束縛,恢復(fù)身心的自由自在,故名滅度。
又梵語:波利匿縛累,玄奘法師譯名圓寂。圓,是指我們真空理體本具眾德,所謂:‘三覺圓,萬德備。’寂,是指我們的真空妙性,明妙殊絕,湛然常住,所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本無煩惱,亦無悲哀。古德說得好,‘真本圓,妄本寂’,是名圓寂。但此僅就理體本性言,若在修證方面解釋,則福慧具足,眾德俱備名圓,五住煩惱已脫,二種生死永亡,不再為主觀或客觀事物所纏縛,而能超然物外,自由自在名寂。可分為四類:
一、自性涅槃;是指眾生的自性。眾生的自性,原本清凈無染,不生不滅,圣凡同體,平等無二。即使是低級動物,如蚊蟲螞蟻之類,亦同具此性,故名自性涅槃。金剛經(jīng)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指眾生法爾天然,不假外求的自性涅槃而言。
二、有余涅槃:有余是指五蘊組成的色身。二乘圣人,以根本智,照徹緣生性空的真諦理,斷除三界見思煩惱,得小乘極果,證我空真如理,回復(fù)自性的清凈,獲得生命的自由與解脫,不再受生死煩惱的縛束,故名涅槃。但由過去業(yè)力所招致的果報色身,尚存在人間。所謂;‘子縛已斷,果縛尚存’,故名有余涅槃。
三、無余涅槃:斷惑證真,與前相同;所不同的是此類圣人,己經(jīng)離開人間。不僅精神獲得自由自在,同時也拋棄了眾苦積聚的五蘊色身,不再來三界受生,遠離五陰熾盛的苦惱與逼迫。大智度論說:‘圣人今世,所受之蘊盡,更不復(fù)受,是名無余涅槃。’
四、無住涅槃:無住,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這是大乘菩薩,斷盡無明煩惱,而證得法空真如的境界;亦是大乘學者,向著菩提覺道邁進的最后收獲。至此真窮惑盡,事理交融,四智具足,五眼圓明,不再為分段、變易生死的縛束,亦不再為塵沙、無明等煩惱的糾纏;有的只是真理自由自在的生命。
諸佛菩薩,雖然已經(jīng)證得涅槃,回復(fù)真理生命的自由自在,但慈悲為懷,不忍眾生沉淪生死受苦,而自己獨享真理生命的快樂,故不住涅槃,倒駕慈航,隨流九界,出生入死,教化眾生;但能本其深邃的智慧,照徹事理,了解緣起性空,心不執(zhí)著,不再為生死煩惱所污染,如皎潔的明月,在漫長的黑夜里,不被黑暗的勢力所遮蔽,反而沖破黑幕,給人類帶來智慧光明的照耀。維摩經(jīng)說:‘在于生死不為污行,住于涅槃永不滅度。’正是佛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寫照。因為諸佛菩薩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其悲智雙運故,亦不住于中道;而窮未來劫,永遠往來生死之間,教化群迷,利樂有情,故名無住涅槃。
本經(jīng)所說的‘究竟涅槃’,是指無住涅槃。因為菩薩以般若智,觀諸法空,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離相修善,結(jié)果,三惑盡,三空顯,三障銷,德智俱圓,慧無不寂;以無所得的心,證得究竟涅槃。這就是般若真空不空的妙用。
(二)得無上菩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堤。
梵語佛陀耶,簡稱佛,譯名覺者;覺是覺悟、覺察義。佛以內(nèi)在智慧的潛能,觀察外界宇宙萬有,緣起性空的真理,發(fā)現(xiàn)大地眾生,皆具有原始智慧的佛性,如夢初覺,如醉初醒,體悟其中原理,了解人的本性,故名覺者,亦即是人性的自覺。自此,佛便本著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的責任心、正義感,運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及在覺悟真理的過程中,所得的經(jīng)驗與方法,公開介紹給眾生;使眾生在佛的智慧照耀下,明白真諦,認識人生,乃至和佛一樣,獲得真理的歸宿,是名覺他。自覺是智,覺他是悲;自覺是自利,覺他是利他。小乘人但能自覺,不能覺他,有智無悲;菩薩既自覺,又能覺他,悲智雙運,但不究竟。唯有佛自覺覺他都圓滿,自利利他都究竟,不止悲智雙運,而且悲智合一,;劬咦,是名覺行圓滿。故佛是一位大覺大悟而又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圣者。
者,是含有生命體的代號。為甚么佛字,不譯為覺人,而譯名覺者呢?因為人的范圍太小,僅限于人類,者的范圍大,不但包括人以外凡有知覺的生命,同時包括十法界中,最高級(佛)與最低級(畜生)的生命。故經(jīng)言:‘凡有心者,皆當作佛。’正因為凡是有心識活動的眾生,不管是圣人、是凡夫、或人道以外的一切生命,無論其誕生在甚么時代?(現(xiàn)在、過去、或未來。)甚么地方?(十方世界)甚么種族?(水族、陸族、人族或畜族,)只要能覺悟真諦,發(fā)現(xiàn)本具的真空理體,都有機會成佛(如法華經(jīng)說:龍女即生成佛。)所以佛,不止有一位,現(xiàn)在有佛,過去、未來同樣有佛;這個世界有佛,他方世界也有佛。所以說:‘三世諸佛’。
三世諸佛,是顯其數(shù)量之多。這么多的佛,是依據(jù)甚么方法使自己成為宇宙之大覺呢?觀世音菩薩說:如是眾多的三世諸佛,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而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佛所證的極果。梵語‘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藐’譯為正等,‘三菩提’譯為正覺,合名‘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是顯示佛果菩提的高超,無以再上。阿羅漢、辟支佛、有菩薩在其上,菩薩亦有佛在其上;唯有佛高于一切,三圣六凡,都在佛之下,無能過其上者,故名無上。
正等,是說一切眾生,無有能與佛齊等者。因為六道眾生的知覺,是妄知非真覺;二乘雖能覺悟諸法皆空,但味著于空,只期自度,無心度人,是心不平等。菩薩雖能本著自覺覺他的精神,自利兼他,但自覺覺他仍未圓滿,雖居二乘之上,仍在佛果之下,仍然不等。唯有佛陀,不但所證的真理平等,而且能等視眾生,猶如赤子,平等教化,故言正等。
正覺,揀非一般眾生的不覺,揀非外道的邪覺,亦非二乘但求自利的正覺,也不是菩薩自覺覺他未能圓滿的正覺,而是佛以正智的心,覺悟平等的理;又能平等教化眾生,正而且等,覺行圓滿,無過其上者,因名,‘無上正等正覺’。
三世諸佛,因中修行,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到彼岸的智慧)的功力,照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現(xiàn)象,雖然緣起性空,但諸法的真性,是空而不空,故能不著于空;雖然諸法的真性,能隨緣幻生諸法現(xiàn)象,但諸法的現(xiàn)象,是有而非有,故能不著于有。如是空有皆不著,而能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直至三覺圓,萬德備,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金剛經(jīng)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可知三世諸佛,所以成為宇宙之大覺,完全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沒有般若真空的智慧,是絕對不可能成就佛果菩提的。我們欲想覺悟成佛,得佛果無上菩提,當然應(yīng)該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高僧傳記載:在中國南北朝時代,有梵僧名佛圖澄,由天竺國來中國洛陽首都弘法,有神通,能知過去未來事。有一次,他在后晉石虎軍中,其城被數(shù)十萬敵兵所困,石虎請問佛圖澄,如何解圍?澄教王下令,全城人齊聲稱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日夜不要間斷。如是念了一夜又一日,次晚半夜,突然全城光明遍照,猶如火焰,引起城外圍兵注意。敵軍看見很多天兵天將,從空而降,嚇得急急退兵逃走。因為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是大乘究竟法,具大威德,諸天擁護。既然全城人都誠心稱念,故感動天王,遣令兵將,前來保護城池,故得解圍。
- 上一篇:修福修慧修凈土
- 下一篇:理性、感性與覺性三者的區(qū)別
- 仁德上人:起心動念為火,般若大智慧為水
- 仁德上人:什么叫般若智慧呢?
- 濟群法師: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永明延壽:般若無相不受一塵,云何廣辯四緣及諸因果?
- 燈云法師:如何運用般若智慧獲得幸福
- 慈法法師:常觀常自在——慈法法師開示《心經(jīng)》
- 印順法師: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星云大師:“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 星云大師:“般若”對我們有什么妙用呢?
- 凈慧法師:心經(jīng)中的智慧
- 文珠法師:三寶的含義是什么?三寶的分類有哪些?
- 文珠法師:學佛為什么一定要皈依 皈依的功德是什么
- 寬謙法師:緣起性空在生活中的點滴應(yīng)用 世間行般若
- 星云大師:佛教般若的妙用
- 文珠法師:文殊菩薩圣誕細說智慧的詳細分類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成剛法師:佛經(jīng)里常出現(xiàn)的“般若”到底啥意思?
- 賢崇法師:“空”的生活——《心經(jīng)》給人之啟示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賢崇法師:《心經(jīng)》今說—以空性洞鑒人生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