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
。ㄒ唬┛諢o蘊處界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是故’,是承上起下之詞。承上諸法空相,起下文無色,無受想行識。意思是說:由于眾生的真心,原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法爾天然,空無一物的緣故,所以在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沒有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可得。
前說照見五蘊皆空,是約五蘊本身言;因為五蘊諸法,從因緣生,原無實性,其性即是空性,所以說:‘五蘊皆空’,F在,是約真心的實相理體言。眾生具足的真心,本來空寂,實無五蘊等諸法現象可得。前是從現象推論至空相的本體; 今是撥開現象的假相,但顯空相的真性,F象雖有,但其性本空,有等于無。所以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沒有五蘊可得,故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是說明眾生的真心,不但沒有組織眾生身心的五蘊諸法,亦沒有內在的六根,與六根所對外界的六塵。六根又名六入,入是涉入;眾生內的六根,能涉入外界的六塵;而外界的六塵,亦能涉入眾生的六根;如是根塵互相涉入而生識。六根為識所依,六塵為識所緣,是以六根六塵,是識所生之處,亦是識所依之處;故六根、六塵,合之名為十二處。
眼等六根是人體的器官,用生理學的名詞說:眼是視官,耳是聽官,鼻是嗅官,舌為嘗官,身為觸官,意為感官,這些都是父母所生的肉體現狀;粗而濁,但有形質,全無知覺。楞嚴經形容六根的相狀是: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桑,心如幽室見,被稱為六種浮塵根。
眾生的生命,除了浮塵根外,還有凈色根,作為浮塵根的所依?梢哉f:凈色根,是浮塵根的實體,浮塵根是凈色根的相狀;作為六根實體的凈色根,細而凈,猶如琉璃,非肉眼所能見;等如生理學家所說的神經細胞。生理學名為: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嗅覺神經、味覺神經、觸覺神經、以及感覺神經。
眾生的色身,只有視覺神經的凈色根,而無浮塵根的眼球,則像盲人;反之,但有浮塵根的眼球,而無視覺神經,則猶如死人,是不能發(fā)生眼的作用。當知眾生眼之所以能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主要原因是在浮塵根之外,還加上凈色根,才能發(fā)揮六根的功能。
色聲香味觸法,是眾生六根所對的六塵境界。塵是染污的,變動的;所以色等六塵,既能染污人的真心,又常在生滅變動中。六塵又名六境,因為六塵,是六根所對之境,作為引生六識的條件。例如:色有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乃至男女等形貌,是眼根所對境。聲有琴瑟管弦、鼓樂笙歌,甚至男女苦樂等聲音,是耳根聽覺所聞的對象。香有龍麝、旃檀、沉香、脂粉等香,包括一切香臭或非香非臭等氣味,是鼻根所嗅的對象。味有甘甜、咸淡、酸辛、苦辣,乃至一切美味或香或臭的飲食,都是舌根所嘗的東西。其余冷暖、澀滑、輕重、柔軟、粗糙、乃至肌肉、衣服都是身根之所覺觸。至于前五塵所落射的影子(法塵),則屬于意根所緣。
例如:昨天或很久以前,我們曾經看見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聽過一些悅耳的音樂,現在雖然事過境遷,但在我們心目中,仍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每當清閑之際,腦海中便會影現出曾經見過的美麗影子,或悠揚的音樂。有如電影機一樣,把前塵往事,一幕一幕的放映出來,這些就是法塵。
色聲等六境又名六賊,因為這些外界的境象,透過人眼等六根的媒介,使人不由自主的追逐物欲,迷戀不舍,作諸惡業(yè);令人本身的功德法財,為之而虛耗、而消失。故楞嚴經說:‘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說明清凈真心的空性中,本無眼識,乃至無意識。因為眼等六識,是由于上面所說眼等六根,對色等六塵境界而引生。眾生因眼緣于色境,再由色境的刺激,而產生視覺的眼識;是以眼識的生起,必有其所緣的色境。其他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亦然。因為眾生身體中眼耳鼻舌身意等器官,受外界色等六塵的刺激,而引生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感覺等作用,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識心。
六種識心中,前五種識心,所依的是有形象的眼等五根;第六意識所依的,是沒有形象的第七識意根。前五識的功能是直覺的,全無分別作用,而且只能各緣一境,又只能緣現在境,不能緣過去或未來;相當于心理學家所說的‘感覺’。第六識則專長于分別計度,同時能回憶過去,預想未來,作為一切善惡行為的主謀;相當于心理學所說的‘知覺’。知覺是建立在感覺之上,還包括著很多的感覺。所以意識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有同時意識,獨頭意識,散位意識,夢位意識,以及定位意識的種種不同。
例如:當我們看到天空白色的東西時,視覺的感覺,只是那白色的一片片浮動著的東西而已。一剎那間,我們就知道那是云,或是一團叫做云的水蒸氣;這便是知覺。這種知覺在唯識學上,名為五俱意識,或名同時意識。因此意識,能與前五識同時發(fā)生作用;除非前五識不與外界接觸,否則,當前五識受到外界的刺激發(fā)生感覺時,此識便馬上自動幫助前五識運作。
比如:當我們的眼睛剛與外界接觸,被外界之色刺激而引起反應時,意識便立刻幫助眼識,分別那是黃色、青色,好色、不好色。當我們耳識才聞聲時,此識亦敏捷地幫助耳識分別這是男聲、女聲、動物聲、植物聲、可意聲、不可意聲。乃至身識覺觸時,此識也同樣的勤奮而又熱心幫助身識作種種分別;此是痛覺、快覺、冷覺、暖覺等,所以名‘同時意識’。
獨行意識,是離開眼等五官的感覺而獨立運作的識心活動,相等于心理學家所謂想像。因為此獨行意識,離開前面五種識心,仍然可以自行分別、推理、想像,如追憶過去,想像未來等。唯識學依此獨行意識,分為夢位、散位、定位三種。
當人們休息時,或在睡眠中,前五識都已經停止活動,但此意識卻仍然在活動中;甚而憑著它的幻想,而構造種種不同的夢境,名夢位意識。
又如我們眼等五識都離開色聲等外境了,但內心仍然是情緒紛紛,思潮起伏,這種現象,唯識家稱為散位意識。至于科學家的分析,哲學家的推理,文學家的思考,藝術家的想像,革命家的計劃,宗教家的意志等,都是屬于散位意識的工作。
至于定位意識,是一種心力集中而又統一的心境。這種心境的表現,是精神的集中,寧靜、和諧的境界,非一般人所常有的經驗;必須有相當修養(yǎng)工夫,或如法修習禪定的人,然后有這種經驗出現。
夢位意識,是顛倒錯誤的;表面上似真,事實非真;表面上似能推理,其實非理。唯識家名之為‘非量’知識。散位意識中,固有貫通前所經驗,成為推理不誤的‘比量’知識;但亦有錯誤的非量知識。其中,尤以后者居多。定位意識,則很少生起主觀的作用,只是一種明朗的意境,多屬‘現量’的直接知覺。
綜上,可知意識是包括現實人生的一切心理活動,同時支配著整個人生的行為和意志。因為其中包括有現量、比量、與非量的意境,所以人世間一切是非曲直的分析,善惡美丑的觀念,人我自他的糾纏,社會團體的紛擾,無一不是這個精神界的杰作。它固然可以使人成為慈悲的菩薩,亦可以使人變?yōu)閮磹旱牧_剎。雖然此識能支配人生,但亦不過是因第七識私我因緣而產生的知覺而已;因緣生法,既無自性,當體即空,在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沒有這些錯訛復雜的現象存在,因此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等是內在的六根,色等是外界的六塵,眼界等是中間的六識。六根有六根的界限,六塵有六塵的界限,六識有六識的界限;如眼根以色塵為界,色但為眼界所緣,眼所見唯色,非聲香味等。耳以聲塵為界,聲但為耳所緣,耳唯聞于聲,非以色味觸等為所聞。……乃至意識亦只是以法塵為界,法塵但為意所緣,意所緣不能超越此法塵。此外,眼識的引生,亦必限于眼根,非眼根不能引發(fā)眼識。故眼識亦唯以眼根為界;其他五識亦然?傊毫,六塵,六識,各有各的界限不同,故合之名十八界。
經中的‘無’字,含有兩種意義:
一是由于因緣假合故說:‘無’。因為眾生的眼等六種識心,是由六根與六塵,互相對立,互相牽引的因緣而產生,若然離開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塵,那么,依之而有的六種識心,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故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意識界’。即是說:因緣生法,都無自性,都是空的。所謂:‘一切皆空’。有智慧的人聽說:‘一切皆空’,立刻就會明白是甚么一回事了;但對于還未能理解真空意義之人,就要首先為他說明五蘊皆空。如果對五蘊皆空還不明白,就要再說:六根與六塵的十二處都是空的;假如仍然不明白,就要更進一步說明:六根、六塵、六識的關系,是彼此互相為因,互相為緣而生起,完全是在相對依賴的關系下存在,本無自性,當體即空,所以說;‘無’。
其次是:不起妄念分別故‘無’。當我們六根對六塵時,若果不起妄念分別,自然‘無’根與塵種種虛妄的境界。此非孔夫子所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而是當我們徹底明白般若真空妙理時,心正在焉,如皓日當空,明察秋毫之際,而能夠視而不貪色,聽而不戀聲,食而不愛其味。不貪則不取,不取則不為物所轉,反能轉物,于是內而忘我,則無六根;外而忘境,則無六塵;于其中間,不起分別取舍之心,即無六識。根塵識三俱皆空寂,自然靈光獨耀,內外中間,融歸真空之性。至此,還有甚么六根、六塵、六識可言呢?所以,為了破除凡夫因根取境,由境牽心,而產生妄想識心的執(zhí)著。故說:‘無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意識界。’
傳說:洞山禪師自小出家,師傅教他念心經,每念至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心生疑惑,不覺摸摸自己的眼睛,拉拉自己的耳朵,又捏捏自己的鼻子,心想,明明是有眼耳鼻舌…,為甚說無呢?因此請教師傅?上膸煾,是個老實修行的人,只知道誦經,但不求甚解,被小徒弟一問,真的不知如何作答。但覺得這個孩子,宿根深厚,將來必成大器,因此,特別用心栽培他,及長,鼓勵他游方參學,終于成為一代禪師。
(二)空無緣覺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般若真空,不但無凡夫迷執(zhí)的境界,亦無二乘圣者覺悟的境界。此中所說無無明等十二因緣,是辟支佛所修的法門。梵語辟支佛,譯名緣覺,或名獨覺。生逢佛世,親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人,名緣覺;或生不逢佛世,只憑自己宿植善根,獨宿孤峰,‘春睹百花開,秋觀黃葉落,’觀察萬物,緣生緣滅,生滅無常之理而悟道的人,名獨覺。無論是緣覺或獨覺,都是從因緣而悟道的圣者。
經文在無明與老死之間,簡略了行等十支,應該加上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等,共成十二支,名十二因緣。此十二因緣,有流轉門與還滅門的不同。
流轉門,是說眾生輪回六道生死的因緣,其中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因果。由于眾生的生死無窮無盡,如水的川流不息,又如車輪的旋轉不停,故名流轉門;屬于污染的緣起,是迷情眾生的苦因苦果,亦是順觀的十二因緣。
還滅門,是教導人解脫生死輪回的方法,若能依之逆觀十二因緣,就可以滅除煩惱生死,還歸真理的故鄉(xiāng),因此名為還滅門。在三乘教法中,是辟支佛乘的解脫道,屬于清凈的緣起。
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是詳述眾生的生命,由細至粗,自高而下的過程。迷途眾生,最初因無明不覺,迷失真心,走向黑暗的苦惱世界。無明是甚么呢?無明,可以說是一切煩惱的祖宗,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本來,眾生的真心,是純潔無瑕,清凈本然,妙明覺照的。無奈眾生一念妄動,產生欲有所明的妄覺,這妄覺,就是‘無明業(yè)相’。
由于無明妄覺欲有所明,于是幻覺內有能見的見分,外有所見的相分;能所對立,輾轉迷執(zhí),由三細而六粗,遂有迷理無明,迷事無明;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塵沙無明,見思無明;執(zhí)法無明,執(zhí)我無明;生育出無窮無盡的煩惱子孫;于是,真心被重重無盡的無明黑幕包裹起來,失卻原來的靈明覺照。自此,眾生不再認識真心,反而認妄作真,以為妄想識心就是自己的心,遂被妄想識心所支配,所驅使,胡作非為,由業(yè)感果,輪回六道,流轉生死,求出無由。所以,無明是兩種生死的根本,亦是一切罪惡的源泉。
行:行是行動,即是眾生心識的活動,亦可以說是妄想識心盲目的沖動;屬于思心所的主體,是五蘊中行蘊所攝。由此‘行’的思心所,令眾生做作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的行為,由是引生下一期的生命,叫做行。
識:是指第八阿賴耶識。此識是眾生的精神主體,生命開始,是被過去業(yè)力所牽,挾持著過去生命所造作的善惡業(yè)種子去投胎,隨業(yè)受報;當眾生壽盡命終時,此識最后離開生命體,所謂:‘去后來先作主翁’。因為投胎時,男的中陰身,憎父愛毋,女的中陰身,則憎母愛父;就憑此一念憎愛的分別心,被稱為識。
名色:是指由心物和合而成的胎相。眾生的心識,被業(yè)所牽,投入母胎時,由一念憎愛之心,攬父母的精血而成胎。胎相雖然具足心物兩種元素,可是受想行識等心法是無形無相,不可以示人,而且初投胎時,六根未成,識心不能發(fā)揮其功能,但有心之名,沒有心的實際作用,所以不稱為心,只稱為‘名’。初投胎時,形體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稱身,但稱為‘色’。故合稱‘名色’。
六入:即是眼等六根。名色在母胎中,漸漸長成,具足眼等六根,于出胎之后,對外面的六塵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觸:觸是觸覺,是嬰兒初出母胎,與外界接觸時,產生冷暖澀滑的感覺。雖然,但六根與六塵,只有接觸的機會,還沒有能力分別美惡好丑,而產生起愛惡之念。即使是兩、三歲的嬰孩,仍然是天真純樸,根塵接觸,亦只有單純的知覺而已。
受:受是領受。是人的五官與外界事物接觸的反應情緒。當小孩年紀稍長,四至十歲時,知識漸開,開始感覺到環(huán)境的優(yōu)劣,而嘗受到或苦或樂的滋味。這完是情感的作用,是五蘊中的受蘊。
愛:愛是貪愛,當人由少年進入青年時期,欲望既開,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塵境,心生貪戀執(zhí)著就是愛;愛,包括喜怒哀樂等各種不同感覺的情緒。例如:這是我所愛,即心生歡‘喜’;若被他人奪我所愛,便生嗔‘怒’;若然喪失我所愛,一定悲‘哀’不已;或能盡情享受我所愛,便感覺快‘樂’。若是順我所愛,便生‘愛欲’之心;或違我所愛,便生厭‘惡’之念。時刻都在喜怒哀樂愛惡欲的圈子中打滾,消耗了寶貴的生命而不自覺,故古人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這就是愛的煩惱。
。菏且环N占有欲。人生由青年轉入壯年時期,愛欲熾盛,對于名利財富,貪求不已,諸般百計,欲據, 為己有;甚至不奪不饜,是名取。
有:有是有因有果。由于前際愛的追求,取的占有,不覺造了很多或善或惡的業(yè)因;有了業(yè)因,非受生死輪回的果報不可。所以招致后際的生、老死之果報體。
生:是生命,亦是接受果報體的開始。眾生現在所造作的善惡業(yè)力,必然招致未來受生的果報體。但受果報時再造業(yè),業(yè)再感果。所以生字,通因通果。若對前的愛取有言,則屬未來受生之果;若對后的老死言,則屬于未來感果之因。
老死:諸根衰頹是老,身壞命終是死。有生必有死,這是現象界必然的定律。眾生的生命亦然,自出母胎后,由幼而少、而壯、而老,匆匆數十寒暑,一期報盡,終歸于死。本來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永無了期。眾生的生命,就是這樣一期又一期的延續(xù)下去,演變成無窮盡、無止境的生死洪流,而眾生的苦惱,也就無量無邊。
十二因緣,不外是惑、業(yè)、苦三道。無明和愛、取三支屬于煩惱惑道(無明為過去惑,愛取為現在惑)。行和有二支是屬于業(yè)道(行是過去業(yè),有是現在業(yè))。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屬于苦道。古人偈言:‘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yè)道;從識至受并生死,七事共成一苦道。’
‘惑、業(yè)、苦’三道,為一切有情輪回生死的總綱。依過去世‘無明、行’的惑業(yè);招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道。復由現在世的苦道,引生現世‘愛、取、有’之惑業(yè)。再依現世的惑業(yè),受未來世的苦道‘生、老死’。如是依惑造業(yè),由業(yè)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業(yè),再受苦;髽I(yè)苦三,如連環(huán)鉤鎖,循環(huán)不息,故招致無盡的生死輪回,起信論名之為:‘流轉門。’我們欲想截斷生死洪流,登涅槃彼岸,擺脫惑業(yè)苦的束縛,必須修學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死滅。因為無明,是生死的根源。眾生自從無始以來,一直都在‘惑業(yè)苦’的軌道上兜圈子,不能跳出生死輪回。辟支佛這一類圣人,卻能夠觀察到這點,心生畏懼,厭離生死,故揮智慧的寶劍,斬斷無明與行的惑業(yè),于生死的洪流中,掌握生命之舵,駛向涅槃彼岸,終于拋棄生死,登陸真理之邦,獲得生命的自由與解脫。
因為辟支佛的智慧,知道人生的憂悲苦惱,是由于無常轉變的‘老死’而來;老死則因‘生’命而有;導致生命的延續(xù),皆因‘有’業(yè)力的牽引;而業(yè)又因妄‘取’生。為什么要妄取呢?原因是眾生被貪‘愛’的心所驅使;愛又從何而來?是從感‘受’的妄情而來;受因何而有?是因六根與六塵接‘觸’。觸又因‘六入’而生。六入又因‘名色’;名色的生長,則由‘識’心投胎;識心投胎的主因,是由過去‘行’為造作的業(yè)力所驅使,業(yè)力牽引識心投胎,等如憑罪狀而入獄一樣。若無業(yè)力,識心就不會被逼去投胎受報。業(yè)又從何來而來呢?業(yè)是由‘無明’而生。由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追究生死根源,罪魁禍首,實是無明。
我們想取消人生的‘老死’,就要不去受生;要不受生,首先就要消滅無明。欲想消滅無明,必須反妄歸真,舍識用根;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破除我法二執(zhí)。如是妄盡情空,真心顯現,無明自然消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直至生滅,則老死皆滅。前因既滅,后果不生,即可永斷生死,回復真心的清凈,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流轉門是觀察世間生死的緣起,還滅門是進修出世解脫的法門。雖然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為原則的十二因緣流轉門,能令有情流轉生死;但依據‘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為原則的十二因緣還滅門,亦可使人超越生死。這是辟支佛所覺悟而又證得的境界。
但在菩薩的般若正智,照見諸法皆空時,不管是流轉門,或是還滅門,一律都不存在。何止無明空無自性,無明以下的行、識、名色、六入,…乃至生、老死,無一不是空無自性;除了妄想執(zhí)著,根本就沒有實質存在。所以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然則,在真心的空相說:不但沒有凡夫流轉門的十二因緣法,同時也沒有圣人還滅門的十二因緣法。這樣,當然是沒有無明,乃至沒有老死,亦沒有無明盡,乃至老死盡,故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三)空無聲聞法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四諦理,是聲聞人依之修行而悟道的法寶,屬于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梵語舍罪婆迦,義譯聲聞。是指一類因聞佛說法的音聲而悟道的圣人。
諦是審實義、觀察義。意思是說:聲聞人得聞佛說四諦法,而知道眾生輪回六道生死,的確是苦(苦諦),同時又了解生死苦惱的根源,皆因眾生內心積集貪、嗔、癡等煩惱,策動身口意三業(yè),造作殺、盜、淫、妄等罪惡行為而形成的(集諦);若然能夠取消內心貪嗔癡等煩惱的積集,就可以解脫生死的苦惱,證得涅槃究竟的快樂(滅諦);但欲想離苦斷集,一定要切實修道(道諦)。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修道的功力,斷除見思煩惱,就可以轉凡成圣,證得我空真如之理,所以亦名四圣諦。
苦諦:苦是逼迫性。眾生自從迷真逐妄以來,就與苦結下不解之緣。不管壽命長短,都一直在苦難中度過。不是八苦交煎,就是三苦光臨。我們的身心,除了常常受到內在心理上、與生理上的八苦逼迫外,還要接受來自人事界或自然界的種種侵襲與惱害。例如,人事界的刀兵盜賊,侮辱侵害,威脅壓迫,譏誚怒罵,妒害讒謗,怨毀仇殺,拘禁刑罰等種種侵犯的困擾;以及自然界的水火雷電、寒暑風雨、旱潦瘟疫、蛇蝎虎狼等禍患的傷害,此外,隨時隨地都可能發(fā)生種種意外,令人苦上加苦,這就是三苦中的‘苦苦’。
即使有人能夠幸免‘苦苦’的襲擊,但世事無常,好境不永,賞心樂事,轉眼成空。或因事業(yè)失敗,宣布破產;或因家境衰落,不堪回首話當年,所謂樂極生悲,面對‘壞苦’,能不黯然神傷,感慨奚之?
就算你是個擁有名利財富,健康快樂,享用如意的幸運兒,既無天災人禍之憂,亦無慘敗之苦;但寒暑遷流,歲月不再來;世界有成住壞空,物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一旦死神降臨,即成永訣。最慘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這種‘行苦’逼人,能不悲哀?
所以,凡是有生命的動物,尤其是人,無論是男女老少,或是富貴貧賤,身邊永遠散布著苦惱的影子;何止三苦、八苦,簡直是無量之苦。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眾生困居三界,恒受眾苦逼迫惱害,令人恐怖畏懼,故佛說:此是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
集諦:集是積聚義、招感義。人生之苦,究竟是從何而來?佛說:‘集是苦因,苦因集有。’何謂集?集就是積集。積集甚么?積集根本無明煩惱,積集枝末無明煩惱,積集無量無邊的煩惱。因為眾生心中積集煩惱,策動身心,造諸惡業(yè),作為感果之因;是以人生之苦,皆因煩惱集諦而來。既非天降地生,亦非神賜人與;完全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滅諦:滅是消滅煩惱的苦因,就可以取消生死的苦果,而證得涅槃寂‘滅’的快樂,因名滅諦。雜阿含經說:‘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名為涅槃。’故知涅槃,是斷盡見思煩惱,解脫生死束縛后,所證得我空真如的生命。聲聞人證此,精神上獲得寂靜與輕安,清涼與自在,內心再不為煩惱的束縛,所以滅,又名解脫。
道諦:道是通往涅槃解脫的管道。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人生是苦,而且找尋出集是苦因,同時又知道真理生命之所在,那么,我們就應該放棄五欲,實行修道。佛陀指示給我們通往涅槃的道路很多,在小乘言,廣則有三十七道品,略則是八正道,再略,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依戒修定,因定發(fā)慧,自然可以斷除煩惱,解脫生死,到達涅槃快樂的彼岸;由苦惱的凡夫世界,通往圣人自由自在的涅槃城,因名道諦。
概括而言:現實人生畢竟是痛‘苦’的,致苦之因,是從貪等煩惱惑積‘集’而來:如果我們想到達寂‘滅’解脫、安樂自在的世界,就應該一心修行辦‘道’。
苦是集的果,集是苦之因,滅為修道之目的,道為證滅和斷苦的工具?嗉B是現實世界的苦因苦果;滅道二諦屬于真理世界的樂因樂果。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逃不出因果的定律,然而果不離因,無因不受果。若畏苦果,當斷苦因;好愛真理生命,自當修學三無漏道。這是佛陀最初教化凡夫與小乘的善巧方便。
昔日釋尊成道后,即往鹿野苑為五比丘說這四諦法。一共說了三遍:一名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名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三名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是名三轉四諦十二行*輪。
為什么要連續(xù)說了三遍呢?因為眾生的根性利鈍不等,初轉是直接開示四諦的真相,利根的人一聞即悟,自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但佛又顧慮及那些根性稍純的人,初次聽法,未能直下省悟;因而重說一遍,警省勸修,使中等根機的人,信受奉行。最后又恐一般劣根性的眾生,不能信解;因而引己為證,諄諄善誘,鼓勵勸勉,使聞法眾生,見賢思齊,因此不得不說三遍。
小乘人依苦集滅道四諦法修行,即可獲證阿羅漢小乘極果,所謂‘我生已盡,(證苦諦智),梵行已立,(證滅諦智),所作已辦,(證道諦智),不受后有,(證集諦智)。但這只是小乘圣人,未解法空的修證,是佛昔日曲就凡夫程度,所設立學佛的初級課程,屬于化城,未到寶所,非究竟的佛法,F在本經的宗旨,是破有顯空,所以在般若真空的理體言,既無生滅之苦集,亦無修證之道滅;即是說,真心的空相中,并沒有生死‘苦’的感覺,沒有貪愛‘集’因可斷,亦無寂‘滅’的涅槃可證,更無解脫之‘道’可修。所以說:‘無苦、集、滅、道’。是空聲聞法,令小乘人破除法執(zhí),而能回小向大,廣學般苦,趣向佛道。
- 上一篇:修福修慧修凈土
- 下一篇:理性、感性與覺性三者的區(qū)別
- 仁德上人:起心動念為火,般若大智慧為水
- 仁德上人:什么叫般若智慧呢?
- 濟群法師: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永明延壽:般若無相不受一塵,云何廣辯四緣及諸因果?
- 燈云法師:如何運用般若智慧獲得幸福
- 慈法法師:常觀常自在——慈法法師開示《心經》
- 印順法師: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星云大師:“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 星云大師:“般若”對我們有什么妙用呢?
- 凈慧法師:心經中的智慧
- 文珠法師:三寶的含義是什么?三寶的分類有哪些?
- 文珠法師:學佛為什么一定要皈依 皈依的功德是什么
- 寬謙法師:緣起性空在生活中的點滴應用 世間行般若
- 星云大師:佛教般若的妙用
- 文珠法師:文殊菩薩圣誕細說智慧的詳細分類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成剛法師:佛經里常出現的“般若”到底啥意思?
- 賢崇法師:“空”的生活——《心經》給人之啟示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賢崇法師:《心經》今說—以空性洞鑒人生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