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講義

  心字是獨立的,般若波羅蜜多是能照、能顯;心為所照、所顯。其中多字,只是梵文的一種語尾詞,在金剛經(jīng)只言:‘波羅蜜’,本經(jīng)則在‘波羅蜜’之后,加上一個多字,只是屬于助語詞,并沒有特別的意義與作用。但若將之冠在心字之前,名‘多心經(jīng)’,那就差之毫厘,錯之千里了,千萬不可!

 。ㄋ模┙(jīng)字的解釋

  經(jīng)字梵語是:修多羅,或素怛纜,譯名契經(jīng),簡言為經(jīng)。契經(jīng)的意思是說:佛所說的經(jīng)典,既能上契諸佛所證的真理,又能下契眾生的根機。以其能契理故,可以傳誦萬世;作為人生的正軌,而取消人世間,種種邪倒錯謬的知見。以其能契機故,可以垂范天下,能適應任何時代的需要;而令各行各業(yè)的人士,喜歡信解受持;作為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補品,靈性食糧。所以被稱為‘契經(jīng)’。在雜阿毗曇心論第八卷中,解釋經(jīng)字,含有五種不同意義:

  一、出生義:佛經(jīng)能夠出生一切義理,出生一切功德;若然依之修行,不止可以出生甚深智慧,令人轉(zhuǎn)迷為悟,轉(zhuǎn)凡成圣,還可以出生佛果菩提。

  二、泉涌義:泉是水的源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譬喻佛經(jīng)所詮的義理豐富,猶如泉水之滔滔不絕,無窮無盡。隨人智慧之深淺,理解力之強弱,吸收多少,無不稱心如意。

  三、顯示義:佛所說的經(jīng)典,不但顯示世間法的意義;同時顯示出世間法的修證。既顯示俗諦理之有;又顯示真諦理之空。既顯示權教的種種方便;又顯示實教一佛乘的真理智慧?傊悍鸾(jīng)能夠?qū)τ谑ń缡シ驳囊勒蚬,一切諸法所含的義理,逐一闡明無遺,窮幽顯秘,生人慧解,所以經(jīng)是顯示義。

  四、繩墨義:繩墨,是古之木匠所用的墨斗,能定曲直,以助作業(yè)。譬喻佛經(jīng),可以辨別邪正、分析是非、能定真?zhèn)危涣钚扌腥嗣魇欠,知邪正,辨真(zhèn),而知趣向佛果菩提,不致墮落邪魔外道?/p>

  五、鬘結(jié)義:鬘結(jié),是用線穿起的花朵,使之連貫不亂,作為裝飾品。譬喻佛經(jīng)所詮的義理,能貫穿佛所說的五乘教法,令大小乘的義理,有序不亂,不致散失。

  此外,經(jīng)字還含有貫、攝、常、法等義。因為經(jīng)典,能夠?qū)⒎鹜拥囊淮鷷r教,如線貫珠,令不散失。又能攝持所應教度的眾生,令不墮落。還有,佛經(jīng)所說的道理,是真常不變的,放諸四海而皆準,不因時間的遷流而轉(zhuǎn)變,不因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而不適應,所以佛教的經(jīng)典,二千多年來,無論中外古今,不分國籍與種族,不限地理與環(huán)境,一直都為世界各國人士所崇拜、所景仰,的確是異于世間的一般書籍,因此不名為佛書,而被稱為佛經(jīng)。經(jīng)之一字是通題,通于佛所說的一切經(jīng);般若波羅蜜多心等七字是別題,別限于本經(jīng);通別合稱,故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三、本經(jīng)的翻譯

 。ㄒ唬┎煌淖g本

  佛陀誕生于印度,作為中國人的我們,竟然有機會閱讀佛陀豐富的遺產(chǎn)——佛經(jīng),全拜古代譯經(jīng)大師們之所賜。同時,我們要考核任何一部佛經(jīng)的真?zhèn)危倘灰獜娜?jīng)所詮的真理和宗旨去衡量;但另一方面,亦要從翻譯時代和譯者的學識與聲譽各方面去考察。所以譯題,是非常重要的。本經(jīng)前后共有十多種譯本,現(xiàn)在收藏于大藏經(jīng)中,只有七種,譯名固然有出入,內(nèi)文繁略亦異。七種譯本是:

  1.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唐三藏玄奘譯

  3.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唐摩竭陀國三藏法月譯

  4.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唐闕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譯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唐三藏智慧輪譯

  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唐三藏法成譯

  7.佛說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宋西天三藏施護譯

  以上七種譯本,雖然經(jīng)題不同,內(nèi)文亦詳略互異,但其要旨則一。中國民間流傳誦念最廣的,應推玄奘法師的譯本。現(xiàn)在我們所講解的,就是以玄奘法師之譯本為依據(jù),故本經(jīng)的譯題是:‘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二)譯經(jīng)的時代

  唐朝,是此經(jīng)翻譯的時代,唐高祖李淵,自隋恭帝禪位后,即建都長安,國號曰唐,改元武德。武德九年,傳位于世民。世民即位,號太宗,改元貞觀,勵精圖治,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導致唐朝鼎盛。佛教自秦漢之間傳入中國后,經(jīng)兩晉及南北朝的傳授演繹,至隋唐之際,不僅思想成熟,教義精密;且派別競起,宗門林立。而其宗派及教義,又為我國佛教之精華,是以隋唐兩朝,實為中國佛教之全盛時期。

  尤其是最令人興奮而永志不忘的,乃于隋未唐初,我國古都洛陽猴氏縣之東郊陳堡谷,誕生了一位溝通中印文化的第一功臣,以及我國佛教新譯時代權威的玄奘法師。其所翻譯的佛經(jīng),內(nèi)容豐富,詞藻純潔,體裁自然,而且文學色彩濃厚,文字組織精密,以及偈頌歌贊的謹嚴格調(diào),文法字句的精警老煉,不但給予我國文學極大影響,和對唐代文藝復興有莫大貢獻;兼且成為當時思潮的主流。可見唐代之佛學隆盛,已臻極點;但促進其如此隆盛的原因,該是玄奘法師的功勞。本經(jīng)就是在中國文化鼎盛之唐朝,由負有盛名的玄奘法師所翻譯的。

 。ㄈ┳g者的德號

  三藏法師,是譯者的德號。三藏:指經(jīng)藏律藏、和論藏。經(jīng)藏明心詮性,為定學所攝;律藏規(guī)范三業(yè),為戒學所攝;論藏分別邪正,為慧學所懾;戒定慧三無漏學,是整個佛法的總綱。所以,舉三藏二字,便包括整個佛法的要義。

  法師二字,含有三種不同的意義:

  一從字義解釋:法是軌則義,師是訓匠義。事有軌則為規(guī)范,必合于情理;物經(jīng)訓匠提煉雕刻,必臻于美善。同樣,凡能以佛法的規(guī)則,來指導自他的行為,使之合乎正軌;用佛法的慧劍,來雕刻自他的人格,使之同臻完善的人,皆可稱之為法師。

  二從佛法解釋:法是佛法,師是師范。能精通三藏佛法,堪為人天師范的出家人,均可稱之為法師。

  三從自利利他解釋:若以三藏教法自奉為師,依之修持的人,名自利的法師;能夠?qū)Ρ娧菡f三藏教法,化導眾生,為人師范的出家者,是利他的法師。

  現(xiàn)在,這位譯師,不但是精通三藏,自奉佛法為師的法師,亦是以三藏佛法,規(guī)范自他行為,雕刻自他人格,堪為人天師表的自利兼他的法師,故名三藏法師。這位三藏法師是誰呢?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師。

  在我國佛經(jīng)翻譯史上,譯師雖多,但被榮稱三藏法師的卻甚少,其中,最負盛名的不外是羅什、覺賢、玄奘、不空等,史家稱為四大翻譯家。在四大譯師中,尤以玄奘、羅什為首屈一指的尖銳人物。凡羅什、玄奘譯的佛經(jīng),其譯題俱冠以三藏法師四字。因為這兩位譯師,是中國佛經(jīng)翻譯界的兩鉅子;羅什為舊譯時代的泰斗,玄奘則為新譯時代的權威者。奘譯之卷陜雖富于羅什,而什譯之范圍,卻廣于玄奘。印度大乘佛教,不外中觀與瑜伽。羅什所弘為中觀法門,開我國天臺、賢首二宗之先河;而玄奘所傳,則為瑜伽法門,為我國法相唯識宗的始祖。所以二師勢均力敵,智等譽齊,實為瓜分中國佛教史天下的杰出人物,F(xiàn)此譯題,在譯者姓名之前,冠以三藏法師四字,正顯示此譯者,并非平平凡凡的人,而是一位劃時代性的翻譯家。

 。ㄋ模┳g者的故事

  玄奘,是譯者的法號,俗姓陳,名緯,河南洛陽人,母早逝,父陳惠,本是清康的地方官;后因厭倦官宦之角逐生涯,便棄官隱居,專心學問。師剛年滿十歲,即蒙慈父見背之痛,成為人間的孤兒;因此,前往洛陽凈士寺,投靠其兄長捷法師。

  長捷法師,不特學豐德長,且為當時負有盛名的人物;每設法會,弘經(jīng)布教。奘師因得聞佛理,并對佛教發(fā)生濃厚興趣,遂立志出家。但當時的人欲想出家,并不容易,必須經(jīng)過國家考試,在思想、學問、品德、年齡各方面都合格了,還要獲得皇帝賜給度牒,始可出家。所以,當時出家不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也是最有意義,最榮耀的事。

  隋湯帝大業(yè)四年,皇上劾令度僧廿七名出家。這道圣旨一經(jīng)頒布,那些有意出家的秀才、學士們,都從遠途趕來參加選度考試?墒亲≡诼尻柕男,反而不敢報名參加,因為他那時年僅十三,還未足夠二十歲出家的年齡。

  考試那天,來自四方的秀才、學士們都齊集試場,緊張而肅靜地恭候主考官的降臨?蓱z,年紀小小而又極端渴望出家的玄奘,只抱著幽怨而羨慕的心情,在試場門外踱來踱去,徘徊不已。主考官來了,他驚奇地瞧了玄奘一眼,便差使下屬把玄奘帶到他的跟前。原來,這位主考官姓鄭名善果,不但是一位佛教徒,同時對于相術也有深刻的研究。他看見玄奘相貌端莊,舉止不凡,知道他的前途一定很遠大。于是查問他:是誰家的孩子,跑到試場來做什么?玄奘經(jīng)他一問,就壯著膽子把自己的身世、年齡、志愿、以及到試場來的希望,通通告訴他。這位主考官真想不到他小小的年紀,竟有這么偉大的志愿,不但非常欽佩,并且特別替他寫了一本奏章,向皇上請愿。結(jié)果:獲得皇上的例外核準。因此,他便在凈士寺出家,改名為玄奘。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認為出家人大都是消極、悲觀;他們的生活,是那么消沉、枯燥、無聊,但事實上并不是。尤其是隋唐出家人的生活,都是那么積極、向上,他們不但了解人生是甚么,還懂得人生應該做些甚么!不獨希望自己解脫人生的痛苦,獲得生命永恒的快樂;同時,也希望一切人都能夠離苦得樂。他們永遠永遠點亮生命的火把,執(zhí)持真理的慧炬來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救濟自己,也救濟他人。玄奘法師的哥哥長捷法師,就是這么一位博學多才,精通儒釋,而恒以真理的慧炬,照耀自己和他人的佛學專家。

  玄奘法師自從出家做了小沙彌之后,便與哥哥長捷法師住在一起,專心研究佛學,絕不肯把時光空過,蹉跎歲月。直至年滿二十,在成都受了具足戒后,才離開兄長,到處游學;又隨法常、僧辯兩位法師,研究俱舍論。二師不但稱贊玄奘為佛門千里名駒,并鼓勵他游學印度。而其本人,亦因當時宗派大多,傳授各異,深感困惑,于是便決心前往印度求學。

  武德九年,唐高祖?zhèn)魑唤o第二太子世民,改元貞觀。玄奘和幾位同志,聯(lián)同上表,請奏皇上準予他們前往印度留學。但那時唐朝開國未幾,西突厥雄踞中亞,新疆以及阿富汗一帶小國,都仰突厥鼻息;唐朝政府為了國防關系,嚴禁人民出國。因此,玄奘們上表被退回,雖再度上表,亦未獲準奏,始終拿不到出國護照。但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反而更積極地籌謀出國留學的計劃。結(jié)果:于貞觀三年,偷度玉門關,冒禁孤征。

  一路頗多艱險,曾渡沙漠八百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糧食既缺,水草亦無。且單騎獨行,常遇諸惡鬼怪,奇形異狀,法師心誦心經(jīng),身向前行,毫無畏懼。結(jié)果:千辛萬苦,終于貞觀五年進入印度,遍歷諸國,廣學圣教,通達各種言語文字,到處受人歡迎和優(yōu)待。后到那爛陀寺,從當時負有盛譽的佛學泰斗戒賢論師學習唯識,以及瑜伽師地論等大乘經(jīng)典;又多次參加宗教辯論大會,均獲勝利。自此,聲望日隆,進升為那欄陀寺的副主講,成為全印度佛學界的名學者,受到當時知識份子的熱烈歡迎。

  不遭人妒是庸才,以玄奘法師這樣超卓的成就,也就難免讒妒者的麻煩了。特別是在公元六世紀的印度,佛學異常發(fā)達,可惜宗派也特別多,尤其小乘與大乘之爭更烈。那斕陀大學,是一向研究大乘的最高學府,自玄奘法師榮任副主講之后,大乘的趨向更加顯著了。因此,常有許多小乘學者,跑來那爛陀寺與玄奘法師拗辯。但沒有一個不被玄奘法師犀利的詞鋒,和正確的理論所擊退。于是那些小乘學者對大乘的毀謗與攻擊,更加激烈,而嫉妒與反對玄奘法師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當時玄奘法師,最受戒日王的敬崇。戒日王為了主持公理,和尋求和平解決大小乘間的糾紛,而于貞觀十六年,在曲女城召開特別的宗教大會,邀請五印度各國的國王,大小乘的名僧,以及婆羅門教徒來參加。

  大會開始那天,到會者有來自十八國的國王,和三千多名的佛學專家,以及那欄陀大學本身的一千多名學生,數(shù)百位教授,此外,還有異教徒二千多人。戒日王也親自率領全部侍衛(wèi)、妃嬪、宮女、以及文武百官,趕來主持大會,同時懇請玄奘法師,為這次盛大宗教辯論會的主講。

  玄奘法師接受了這項重大的任務后,首先把稱揚大乘的講稿‘真唯識頌’寫好,然后站在高高的講壇上,當眾高聲朗誦,并對在會大眾宣誓:如果有誰能夠駁倒講詞中的任何一字一句,他情愿斬首謝眾。結(jié)果:一連講了十八天,始終沒有誰敢出來應戰(zhàn),反而側(cè)耳傾聽,心誠悅服。于是,玄奘法師在一片熱烈的掌聲和歡呼中,結(jié)束了他的演講,接受了在會大眾賜給他‘全印度第一位佛教權威學者’的榮譽。十八位國王,紛紛把名貴的禮物獻上,并向玄奘法師道賀,但都被奘師婉謝拒受。

  戒日王只好選一匹大象給法師坐騎,游行全城,給全國學生與民眾瞻仰膜拜,并告諭他們:‘這位中國和尚留學生,是全印度第一位的佛學專家。他在大會上講了十八天,也等了十八天,始終沒有一人敢發(fā)言與他駁辯。’

  玄奘法師在戒日王和文武百官陪伴下的壯烈隊伍中游行,沿途接受觀眾們的歡呼和散花致敬,真是榮耀極了;但這光榮并不是偶然或僥幸所得,而是他自己在十幾年來辛勤的收獲,和在大會上拿性命賭博換取得來的。

  玄奘法師的成就,不僅是他個人的光榮,簡直是中國民族的光榮,中國留學生的光榮,以及中國佛教界的光榮。因為在我們中國,竟然誕生這么一位了不起的偉大人物。他的偉大,不僅是他的思想、人格、天才、和意志;而且是他具有進取的雄心,堅毅的魄力,果敢的精神,以及學業(yè)的成就,和對佛教文化的貢獻。

  有人曾經(jīng)這樣歌頌玄奘法師:‘在宗教界,玄奘是一個偉大的宗教家;在哲學界,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在史地界,他是一個偉大的旅行家;在留學史上,他是我國最偉大的留學生。用今天翻譯的眼光來看,他是我國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翻譯家。’真的,玄奘法師不但是一位崇高的宗教家、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和最有成就的留學生;而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

  因為他的一生為了真理而奮斗的過程,足以代表我國民族的個性。他僅僅為了追求一個目標,便奮不顧身地冒險出關,單騎匹馬向著四顧茫茫的沙漠邁進。翻峻嶺、越雪山、渡險津、拒爵祿……無一不表現(xiàn)他那種不屈不撓,不畏難,不退縮的英雄氣概;甚至在宗教辯論大會上,為了真理的建立,不惜把寶貴的性命,來作孤注一擲。像這樣‘頭可斷,身可亡,而志不可奪’的學者,還有誰能夠否認他的偉大呢?

  還有更偉大的,是他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佛教的貢獻;假如沒有他的出現(xiàn),唐朝的史實也許要改觀。因為我國唐代學風之盛,而且佛教思想榮登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實拜玄奘法師所賜。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