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即心即佛”?

什么叫“即心即佛”?

  《華嚴經(jīng)》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和眾生的不同,只在于心的迷悟之間。一念不覺就是凡夫,一念覺悟就是諸佛,所以說“迷即眾生,悟即佛”。

  六祖大師和法海禪師談論“即心即佛”的問題,其實“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六祖大師的徒孫馬祖道一禪師,他繼承六祖大師的道統(tǒng),凡是有人來請他開示佛法,問他甚么是佛法,他總是一句:“即心即佛。”

  后來有人問他:“老師!你怎么跟人說法都是一句‘即心即佛\’呢?”

  馬祖道一說:“我告訴你,小孩子哭,不得不拿個餅干給他吃,這樣子給他有個安慰!”

  這人再問:“假如小孩子不哭了,你怎么說法呢?”

  馬祖答說:“那時要說‘非心非佛\’。”

  到底“即心即佛”是呢?還是“非心非佛”是呢?其實,都是一個東西。有時候,我們從肯定上來講,就是“即心即佛”;有時候則從否定上來認識“非心非佛”;佛非心,心非佛,因為佛不是妄心,妄心當然不是佛。

  在《趙州錄》里說:“即心就是有限量的,非心就是無限量的。”假如有人問:“如何是佛?”“無心就是。”“如何是心?”“佛在就是。”在《大乘贊》里也講:“如果不解‘即心即佛\’,就如同‘騎驢覓驢\’。”我們騎在驢子身上,又在找驢子,不知道自己的驢子在那里?下了驢子以后,“喔!我的驢子在這里。”如同一些人,常常把眼鏡戴在頭上,卻又到處找眼鏡。凡夫眾生騎驢覓驢的多得是,如果能認識驢子,那就是“即心即佛”。

  所以,《心王銘》說:“了本是心,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觀自心,自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傳心法要》也一再指示我們:“佛者,就是眾生心。”《大乘起信論》更說:“甚么是大乘?眾生心就是大乘。”

  住在陜西的無業(yè)禪師,初參馬祖道一禪師時,由于相貌魁偉,聲如洪鐘,馬祖禪師一見即取笑他道:“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無業(yè)禪隨即作禮,恭敬說道:“三乘文學,自信粗窮其旨;但禪門即心即佛,實未能了。”

  馬祖禪師見他來意真誠,就開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

  無業(yè)禪師問:“心、佛、眾生外,更有佛法否?”

  馬祖禪回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豈別有佛法?如手作拳,拳空如手。”

  無業(yè)禪師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馬祖禪師答道:“祖師今何在?且去別時來!”

  無業(yè)禪師不得已,告辭出門,馬祖禪師隨即叫一聲:“大德!”

  無業(yè)禪師回首。

  馬祖禪師問:“是甚么?”

  當下無業(yè)禪師跪下禮拜,哭訴道:“本謂佛道長遠,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

  學佛修行,說遠,須三大阿僧只劫;說近,當下即是。如懷璉禪師說:“古佛堂中,曾無異說;流通句內(nèi),誠有多談。”吾人心外求法,忘失自己,勞動諸佛祖師千說萬說。如同法海禪師不明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因此六祖大師告訴他:“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說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凈。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終于言下大悟,因此說偈歎道:“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佛和心的關系,并不是要等心滅了,才有一個佛出來;只要把妄心歇下,那就是佛。因此黃檗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我們不要把心和佛分開來,心和佛分開就是凡夫,就是眾生。如果我們能把真心跟佛調(diào)和起來,“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則當下我們與三世諸佛又有甚么兩樣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