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辨“愛自己的敵人”與“慈悲六道眾生”

  略辨“愛自己的敵人”與“慈悲六道眾生

  宗舜法師

  世界上的某些宗教,高舉著“博愛”的旗幟,提出要象自己的親人一樣,去愛自己的敵人。相反,佛教不但不提“博愛”,而且把所謂的“愛”,稱為“染污希求”。《瑜伽師地論》說:“凡諸所有染污希求,皆名為愛。”(卷九十五)《法句經(jīng)》更進(jìn)而指出:“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好喜品第二十四)佛教把“愛”作為生死輪轉(zhuǎn)之因,要求每一個學(xué)佛者都要斷除。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因此以為,佛教不如那些講“博愛”的宗教有“愛心”、有人情味。其實(shí),這是對佛教的誤解。

  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博愛同樣是一種希求,不可避免地就有了能愛的我和所愛的人。有了能、所的差別,可愛與不可愛的種種條件即隨之產(chǎn)生,如一般人所看重的地位、財(cái)富、品行、容貌或者宗教立場、宗教觀點(diǎn)等等。這些無常的因緣一旦發(fā)生了變化,苦樂的感受也會隨之改變。德國哲學(xué)家叔本華曾指出:所謂幸福,只是前一欲望已經(jīng)滿足,而后一欲望還未生起的那一剎那間的感受而已。人的欲望如瀑流,是不可能有間隙的。這樣,便注定了所謂幸福的感受也是無常的,緊跟在無常后的就是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從這一角度來看,“愛”根本就是“苦”的源泉。所以,世間有“愛之愈深,痛之愈切”的說法。

  對此,佛陀十二因緣的角度指出,凡夫以無明為內(nèi)相,以渴愛為外相,進(jìn)而取一切為我,產(chǎn)生牢不可破的我執(zhí),對三界發(fā)起貪愛,不思厭離,不求解脫。這種對三界的貪,也叫“愛結(jié)”!峨s集論》說:“愛結(jié)者,謂三界貪。愛結(jié)所系故,不厭三界。由不厭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yīng)!(卷六)《入阿毗達(dá)磨論》更是形象地指出:“愛結(jié)者,謂三界貪,是染著相,如融膠漆,故名為愛。愛即是結(jié),故名愛結(jié)!(卷上)正因?yàn)檫@樣,有情不斷地起惑、造業(yè)、受苦,經(jīng)歷生、老、死等所代表的痛苦。而解脫者也正因?yàn)闇绯藷o明和渴愛,故世間的種種痛苦也隨即消滅。

  “愛自己的敵人”這句話看上去似乎思想境界很高,細(xì)加分析,卻不盡然。既然以他人為“敵人”,緣這個“敵人”的相分,心中不可能不產(chǎn)生敵見。有了敵我的分別,就算勉強(qiáng)自己去愛敵人,也不會將心中的憤恨、厭惡變成歡悅、欣喜。這種愛,其實(shí)是對自己的欺騙。

  佛教不談“博愛”,更不要我們首先在心中建立一個“敵人”的概念,再去虛偽地用所謂的“愛”來標(biāo)榜自己的高尚。佛教主張的是“慈悲”。愛護(hù)眾生,給予眾生歡樂叫慈;憐憫眾生,解除眾生苦難稱悲!洞笾嵌日摗氛f:“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蟠日,念令眾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愍眾生苦亦能令脫苦!(卷二十七)

  對“予樂拔苦”,蓮華戒菩薩在所造《廣釋菩提心論》中說:“菩薩見諸眾生受種種苦時,無怨無親,起悲愍心,平等觀察,而為求度。又一切眾生,無始以來,輪回流轉(zhuǎn),菩薩未嘗于一眾生不起親友想,起是平等心故,即以是行,于十方一切眾生,普遍觀察,若見一眾生有苦惱者,菩薩愛之如子,即當(dāng)代受,不令眾生,受是苦惱!

  可見,佛陀首先教導(dǎo)我們,不存怨親的分別,對一切眾生都給予無差別的悲愍心,視眾生如親友,如獨(dú)子,代他受苦,予他法樂,并用一切方便解除他的苦厄,最終安立一切眾生于大涅槃中。這種大慈悲,遠(yuǎn)遠(yuǎn)勝過博愛。

  慈悲的核心,在于無分別平等心的發(fā)生;圻h(yuǎn)法師在解釋《觀無量壽經(jīng)》中“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一句時說:大慈悲有三種,“一眾生緣,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于眾生自然現(xiàn)益!叻ň,無心觀法,而于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無所分別。三者無緣,無心觀如,而于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義疏》卷下)這種無分別,表現(xiàn)為通常所說的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既然不計(jì)條件地予樂,沒有彼此地拔苦,不僅沒有敵我的對立,更將自己與眾生融為一體,不但對人類,也推廣到傍生等趣的眾生!睹茏诜x精要》記載:“阿底峽尊者常見貓犬,亦撫其頂曰:‘汝信心清凈啊!’由這樣慈悲心的生起,才能消滅一切嗔恚惡怨,使世間轉(zhuǎn)染為凈。

  慈悲的另一核心,在于對三輪體空的了達(dá)。一般的人在布施時,容易對自身起驕慢心,對受施者起愛憎念,對所施物起吝惜心。菩薩對眾生的慈悲則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既不見我為能施者,他為受施者,或法或財(cái)?shù)葹樗┲。不存在我相人?也就不會起我慢、求名利、望回報(bào)。不住一切相而興慈悲,才真正可稱為大慈大悲。這種大慈悲,不僅能為一切眾生作大義利,而且還能增益菩提心。所以,《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明確地說:“菩提心者,從大悲起,為成佛正因、智慧根本!(卷四)要成就一切智智(成佛),也必須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日經(jīng)》卷一)

  在凡夫地的我們,雖然不能立刻具足大慈大悲,但我們在修行中,可以時時處處貫穿這樣的慈悲:在我們無力作大的財(cái)施、法施、無畏施的時候,可以布施由衷的歡喜、發(fā)自心底的贊嘆,一句及時的鼓勵,一聲關(guān)切的問候……在我們無力解除眾生身心的劇痛的時候,可以伸出援助的手,幫一把、扶一把,甚至可以靜下心來,體會一下痛苦眾生的苦痛……

  慈悲是無上的法財(cái)。滄海尚且可以變?yōu)樯L?何況世間種種虛幻不實(shí)的名聞利養(yǎng)、財(cái)色享樂呢?世間的許多人,拼命的追求,挖空心思地希望能貯藏、能永享,甚至盼能不斷地“生利”,其結(jié)果仍舊是“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nèi)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fù)相隨……”(《普賢行愿品》)

  但是,慈悲卻可以貯藏。不僅可以永遠(yuǎn)永遠(yuǎn)地貯藏下去,還會發(fā)芽、生根、開花、結(jié)果:

  “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無護(hù)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在所得利……”(《法句經(jīng)》)

  讓我們一起來隨喜慈悲的功德,培育心中大慈大悲的幼苗吧!

  定稿于丁丑夏初安居中

  發(fā)表于《臺州佛教》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