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生死,契合生死,利用生死

  凡夫之心總是不斷生滅,只是自己不曾察覺,也不會去注意。一般人對生死大事平時也無警覺,只有學佛的人才會用心去了解生死。

  佛陀在世時,他的周圍有很多大智慧者,如文殊菩薩將佛陀的教法弘揚至偏遠地區(qū),以其智慧發(fā)揮佛陀的精神,說明佛法的微妙,平常的人應該都能接受而開啟智慧。不過,卻還是有人問:“明明知道生死是虛妄的,為什么人們還是在生死中流轉(zhuǎn)?”這表示問話的人雖能接受文殊菩薩的教法,卻仍無法體會生死的究竟之道。

  現(xiàn)世間就像一個大染缸,在險惡的社會中,常人都迷茫于生死,很多人看到我都會說:“師父,請您為我加持,讓我開智慧。”其實,凡事都要靠自己下功夫。文殊菩薩所說的生死大法,周圍的人無法完全體悟,這是因為修行的工夫還不夠,所以需要不斷自我努力,并沒有什么人可以給你智慧,也不是誰就能為你加持。

  學佛,分分秒秒都要身心一致,不讓心念散亂。譬如坐下來時,身體靜止了,但是心靜定了嗎?若只是一味在文字上尋找生死的妙法,難免徒勞無功。有一位學僧請教禪師生死之法,這位學僧說:“明明知道生是無生法,我怎么還是在生死迷茫中流轉(zhuǎn)?”禪師回應他說:“你知道筍子長大了是竹子,而筍子是竹子生出來的;筍子長成竹子,又可拿去做竹筏。你用心想一想。”禪師的開示只是到此為止。

  大家也來想一想,筍子是竹子生的,筍子長大了是竹子,而竹子拿去做竹筏,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這段話其實是告訴我們: 知道生死倒不如體會生死;可以體會生死,不如契合生死;要契合生死,不如利用生死!

  只是知道生死,一旦面臨生死邊緣,往往就慌亂無措、煩惱不已,這是因為面對問題的人是“自己”。如果是發(fā)生在別人身上,我們大可理性的說“生是死的起點,死就是生的開頭”,一副看得很淡的樣子,這是對他人生死的體會。體會之后最好能進一步去契合,比如較親近的人往生,你會有惶恐、煩惱、悲哀的感受,這表示你還不能完全契合生死的道理。

  所以,不論生死的課題是發(fā)生在什么人身上,我們都要學會“一切放下”,再進一層做到“利用生死”。我常說“身是載道器”,將來到底何去何從,不是坐在那里說“知道”,生死就可以自己做主。最要緊的,是利用此有生有死的身體趕快去造作,訓練心不隨境轉(zhuǎn),造作未來的凈業(yè),消除一切煩惱業(yè)障

  “知生死,不如體會生死;體會生死,不如契合生死;契合生死,不如利用生死。”總之,我們要“利用生死”,難得來人生一趟,不要浪費時間,要好好利用人生,這才是真正體會、契合生死之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