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觀音經疏·釋西方義

  請觀音經疏·釋西方義

  【經】爾時世尊告長者言:“去此不遠,正立西方,有佛世尊,名無量壽。彼有菩薩,名觀世音,及大勢至,恒以大悲,憐愍一切,救濟苦厄。汝今應當五體投地,向彼作禮,燒香散華,系念數息,令心不散,經十念頃,為眾生故,當請彼佛及二菩薩。”

  【疏】言“不遠”者。西方去此二十恒河沙,何故言“不遠”?一解云:“于凡是遠,于圣不遠。”今解不爾。若機緣未熟,雖近而遠。若機緣熟,雖遠而必應,故言“不遠”。

  “西方”者。佛法之中,乃非時、方、數,陰、持、入所不攝。但隨俗故,亦有時、方,使人信受。言“西”者,若依五行,西即是金。金王決斷剛直之義。若對四諦,即道諦。道是能通,用智慧見理。此言彼有大智觀音,能以無閡陀羅尼,消此之毒。故“西方”用表道諦也。又解云:日從東出,而入于西。此明東土釋迦,能發(fā)生物善;西方之佛,能斷除眾生之惑。生、滅兩機,在此二土,故言“西方”也。

  “無量壽”者。佛有二種無量:一生身無量,此則有量之無量也;二法身無量,此是無量之無量也。今釋迦、彌陀,俱是法身之無量。此化緣短故,故生身是有量。彼佛化道長,非人天所知,故生身是無量,而實有數也。

  耆阇凜師解云:“釋迦為應,彼佛為真。執(zhí)應不能除毒害,見真則能消伏毒害。”今不用此解。但此土、西土,同是應佛。凈穢相形,故有優(yōu)劣。若作真語,不復得移動、辨其優(yōu)劣。若彼是真佛,土應極凈,此則不可。若作本跡語:“此為跡,彼為本,本跡相傳。”望此語則寬,雖然,今亦不用。哪知釋迦是跡,無量是本?二佛各有本跡,哪互為本跡?此又不可。今明此土為穢,彼即為凈。今穢國眾生見思毒害,欲借凈土來破其病,是故請于彼佛。

  四念處(節(jié)錄)四種三昧皆修念佛破障道罪

  四三昧為第五停心也。此四三昧,皆修念佛破障道罪。自有人數息,覺觀不休。若念佛,若稱佛名,即破覺觀,帖然心定。故《普門品》云:“若有眾生多于貪欲,常念觀音,即便得離。”破根本無明!秲裘吩疲“一念知一切法,是為坐道場。”皆是念佛法門也。 常行,出《般舟》,諸佛倚立現前,睹法界佛也。常坐,出《文殊問般若》,系緣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

  半行半坐,出《方等》、《法華》,如是作已,卻坐思惟諸佛實法!斗ㄈA》云:“當成就四法:一為諸佛護念”云云。此語初心行人,久行道者,如安樂行,常好坐禪,在于閑處,修攝其心。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作是懺悔,名大懺悔云云。

  非行非坐,通四法:一通眾經;二通諸善;三通諸惡,如賢者軍戎、家業(yè)等,不妨用心;四通無記,行住坐臥語默,皆是摩訶衍,以不可得故。(《四念處》卷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