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識遮障有四調(diào)適
第二識遮障有四調(diào)適(一者洗浴調(diào)適。二者飲食調(diào)適。三者行道調(diào)適。四者坐禪調(diào)適)
一洗浴調(diào)適者。三時行法調(diào)。秋夏內(nèi)既熱。于洗浴非妨。春冬二時既寒。善須調(diào)適。若行人身羸多以水澆腹。則發(fā)痢疾妨廢行道。若能將慎調(diào)適得所。則無患難不妨行道。若上廁別著不凈衣。宜以灰汁香湯熟洗三洗。浴時以手薄拭令凈。其浴室極須如法。若有力能辦者。當造四間好舍。悉令相連。間間密隔其內(nèi)差互。皆安小門悉令相通。莊嚴一間以為道場。其次一間香泥涂地以為凈室。擬安上凈衣服。及供養(yǎng)灰火。其次一間亦以香泥涂治。擬安香湯火爐。一間作浴室及安次衣。行者若欲入道場時。先于浴室凈澡浴。以凈板承足。赤體入次凈室。入已卻閉門。當以香湯灑身已。香煙熏身之足。然后入上凈室。入已還卻閉門。當著衣服入于道場。若欲出道場時。先入凈室脫去衣服。赤身入于浴室。著次凈衣然后而出。每常如此。若行者要須行道。急時力未能辦如上室者。當近道場之側(cè)作一室。與道場相通。若猶不辦者。當以凈席凈縵幕等權(quán)時遮障作室。亦得通道場。結(jié)凈皆以香泥涂治。如道場無別。擬安上凈衣及以次凈衣。此二衣雖同一室。然須別處莫令相觸。又浴室中安新凈鞋履一緉。澡浴已香湯灌之。并須以楊枝凈口。著凈鞋履。赤身入次凈室。乃至上凈如上所說。雖不及前法護凈亦得行道。若不如是護凈則不如法。徒行無益。乃更招罪。是故行者努力護之。日三時浴者不可闕也
二飲食調(diào)適者。行者以食為命。憑之進道。若過飽則身急。百脈不通。好多沉睡。若過饑則心懸不能觀行。身弱不能行道。若能調(diào)適饑飽得所。則身能行道。經(jīng)云。有命有食。有身有道。依色報命而得法身慧命。若不宜身食不得食之。若強食則發(fā)宿病。若識其性。即知此性熱此性冷。此能發(fā)病則不可食。此能資補應(yīng)可食之。若調(diào)適得所。七日行法得成。若先來腹內(nèi)病患。護行法故。忍食白飲白餅即差。勝余治也。是故行者應(yīng)善知節(jié)度。勿令因食為患閡也
三行道調(diào)適者。行道必藉腳以進步。善須將護也?勺鳉中迅。務(wù)令寬大細軟。勿使研腳生瘡。行若過急腳即楚痛。行若過緩法復不成。若先太急后則致患。故須初行道時三日徐行。漸調(diào)適已疾行非妨。若是寒時行疾風扇下分冷。則腹內(nèi)脹滿發(fā)痢。即宜加坐令下分暖。治之即差。行者當須善識對治。為之利益。若對治睡眠可加行。行若散動可加坐為對治也
四坐禪調(diào)適者。加趺正坐。以左腳置右腳上。以左手置右手上。牽衣近身對臍。開口三吐胸中穢氣。開口吐熱氣。閉口內(nèi)冷氣。然后閉口齒才相拄。閉眼才斷外光。然后平面而住以要言之。令身不寬不急。若寬則頭低垂。若急則胸背煩痛。故不寬不急是身調(diào)相。當調(diào)息令不澀不滑。若出入有聲及不細即是滑相。若結(jié)滯不通則是澀相。若隨息連綿微微然遍諸毛孔出入。則資補四大易得禪定。取要言之?勺远牪宦劼曊。是息調(diào)相。當調(diào)心令不浮不沈。若覺觀攀緣則是浮相。若無所記錄即是沈相。浮則可以止攝歸心性。知性不動。沈則可以觀察起。令念慮明白。雖無能觀所觀。而法性平等非垢非凈。即是實性。然此實性。不為二十五有生死所垢。亦不為萬行所凈。是則垢凈雙泯。無垢無凈猶如虛空。名為畢竟清凈。亦名心性真如心性法界。諸佛之本源。一切眾生之實際。正觀了達無間現(xiàn)前。是名思惟諸佛一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