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往生毋需圓伏惑業(yè),但需臨終暫伏煩惱
印光祖師、嘉祥法師:念佛人臨終,由己之凈心伏住煩惱,故感佛力接引。
印光祖師:凈土既是唯心所造,當云唯心,不當又言凈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凈土,何得祗是唯心,別無凈土之外境乎。唯心凈土者,以清凈心,念佛求生凈土。及至臨終,由己之凈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凈土《三編·復(fù)顧宗況居士書》
三論宗祖師嘉祥大師《勝蔓經(jīng)寶窟上》云:“清凈心,凈者信也,起凈信之心,又不雜煩惱心,名為凈心。”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對伏煩惱的定義:“問曰。彈指頃六十念。念念生滅。云何一心常念薩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相續(xù)次第生。總名一心。以相續(xù)次第生故。雖多名為一心。是時不令貪恚等心相續(xù)得入。”
凈空法師對暫伏煩惱的定義:沒有清凈還能往生?行!長期清凈不容易,一、二分鐘清凈可以,一、二分鐘沒有貪瞋癡慢可以,長久了不行,煩惱會發(fā)作,我把它短時間壓住,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凈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祖師開示:以折服現(xiàn)行煩惱為修心要務(wù)。
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傳印法師談“名字位伏煩惱與觀行位圓伏惑業(yè)”:
蕅益大師的修證,據(jù)他自己說是“名字即佛”位。不過,從他的實際實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當他徹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會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進地加功用行,歷事煉心,降伏煩惱,直至于完全到達“圓伏五住惑”的地位——觀行即佛位。
藕益祖師及《妙宗鈔》開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觀行位則圓伏惑業(yè)。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fù)唐宜之
《妙宗鈔》: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屬下下品。答理觀事定相即修 者。心雖不二。事雜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觀忘情。伏惑方發(fā)。故別惑初伏名觀行位見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見。分斷方得真見法界。今之行者觀 日觀氷及觀瑠璃。雖用法界心境而觀。而惑全未伏。 凡情尚濃方得名字見法界日。非觀行位。作此判者。 蓋約鈍根 於日等觀。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也。若利根者法界日顯便能圓伏。
若此三心但能圓伏即中三品。若全未伏當下三品。
藕益祖師關(guān)于念佛折服現(xiàn)行煩惱的開示:“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癡念猶自現(xiàn)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也。”
凈土十疑論(節(jié)錄) 智者大師關(guān)于念佛伏煩惱與往生之間的關(guān)系:
1、具縛凡夫,惡業(yè)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凈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
凈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fā)無上菩提心,求生凈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凈土。
2、眾生無始以來,造無量業(yè),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復(fù)作一切罪業(yè),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jié)業(yè)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來,修十善業(yè),應(yīng)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yè)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yè),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yè),不能排無始惡業(yè),得生凈土,無有是處。又云,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yè)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藕益祖師開示:“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癡念猶自現(xiàn)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印光祖師: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蓋彼雖未斷煩惑,由內(nèi)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彌陀慈悲之力,感應(yīng)道交。雖未斷煩惑,而煩惑不復(fù)用事,故得往生最極清凈之同居土。(文鈔三編卷一復(fù)恒慚法師書一)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fù)唐宜之
《妙宗鈔》開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續(xù)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
具體內(nèi)容見下:
據(jù)下 經(jīng)說。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稱彼佛名。心雖相續(xù)終不可類見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眾惡。臨終苦逼得遇善友為說妙法。雖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獄故。苦切稱名具足十念。既絕后惡即乘此念。托彼蓮中名下下品。今論始行樂習(xí)三昧親善知識。聞法了心。本具凈土依正諸法。標心具修十六 觀法。故先觀日令心堅住。望后諸觀此當末品。彼人雖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稱佛不散。亦為定攝復(fù)兼臨終勇決之力。故得預(yù)於第九品也。
凈空法師對未到定的定義:
如果在凈土法門,說實在的話,連那個初禪的定我們達不到,我們也能往生,這我們放心,得大自在!初禪是真得定。我們要什么樣的功夫?我們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沒得定。沒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這種定在佛教里有個名詞叫「未到定」,雖然修定沒成功,沒有達到這個標準。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還只能在欲界。但是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能夠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們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禪天,我們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帶業(yè)往生。你說完全沒有,沒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個二、三十分,這樣程度才能往生,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的,不至於在這一生把我們這么好的一個機會錯過。所以一定要修,要認真的修。
蕅益大師開示:
問,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國,疏中不及。豈以此經(jīng)七日入定乃生,故揀去剎那生滅之一念邪。若釋一以義不以數(shù),大本不應(yīng)系十念后。若止如經(jīng)文,作一念喜愛,何不動如來佛剎,不以愛戀得生。
答,按寶王論,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鈍根之人,臨終十念脫苦。一念者,一心不亂之一念也。當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斷非剎那生滅之散心,亦不必四禪四空之禪定,故云一念喜愛。阿閦經(jīng)喜戀心,本指欲染。(藕益祖師這里說的很清楚:臨終十念一念絕非生滅心。龍樹菩薩下文說:非生滅心則現(xiàn)行煩惱就被折服。)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八十三開示:“問曰。彈指頃六十念。念念生滅。云何一心常念薩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相續(xù)次第生?偯恍。以相續(xù)次第生故。雖多名為一心。是時不令貪恚等心相續(xù)得入。”
藕益祖師《阿彌陀佛要解》開示:
問: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愿。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
藕益祖師: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佛陀十大弟子之論議第一迦旃延子尊者開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為散心念佛境界
關(guān)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xù),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fā)出無動智!舶硶覛称派痴摼硭氖、七帖見聞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羅漢釋!
印光祖師:念佛往生人臨終十念相續(xù)自力暫伏煩惱而感通佛力加持圓伏惑業(yè)得以往生。
(1)《妙宗鈔》:未能伏惑屬下三品,下品下生定為名字初心,
(2)《印祖文鈔·復(fù)陳薪儒居士書》下品下生:“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
(3)印光祖師:有唯心凈土, 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不凈, 何能即得往生?v逆惡罪人, 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凈心, 感生西方之凈土。
(4) 印祖對凈念的定義:
①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復(fù)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趧t汝縱有凈功,可以與佛相應(yīng),蒙佛接引。一經(jīng)此種動作,破壞凈念,決定仍復(fù)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回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續(xù)編·復(fù)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5)蕅益大師《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疏》:
、偃粲诿治恢,圓聞一實境界而生于慧,則心無雜;
、诼勎颐,聞十方佛名,聞大乘深經(jīng),即名字位中聞慧也。)
佛經(jīng)及凈宗十一祖省庵祖師、印光祖師開示:往生哪些靠自力哪些靠佛力
凈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師開示:
《凈土文》云:‘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當知身無病苦,則求在于佛。心不顛倒,則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設(shè)使臨終一念顛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難免。佛雖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凈業(yè)人,不可一念遠離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顛倒心也。”
印光祖師:凈土既是唯心所造,當云唯心,不當又言凈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凈土,何得祗是唯心,別無凈土之外境乎。唯心凈土者,以清凈心,念佛求生凈土。及至臨終,由己之凈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凈土《三編·復(fù)顧宗況居士書》
“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愿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yīng)之,如水清月現(xiàn)也。若心不清凈,不至誠,與貪、嗔、癡相應(yīng),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xiàn)也。月乃世間色法,尚有如此之妙。況阿彌陀佛,煩惑凈盡,;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者乎?”
心清月現(xiàn),何可死執(zhí)以論。須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現(xiàn),聲聞有聲聞之清現(xiàn),菩薩有菩薩之清現(xiàn),唯成佛方為究竟清現(xiàn)也。若如法說,其余一切皆非清現(xiàn),唯佛方是清現(xiàn)。蓮池大師所說,便成錯謬。不知自己完全未開正眼,故有此種盲論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現(xiàn),乃觀行之清現(xiàn)。聲聞斷見思,乃相似之清現(xiàn)。菩薩在內(nèi)凡位,從初信至七信,亦與聲聞同。八九十信破塵沙,證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無明,證法身,此分證位之初位。至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覺,四十一位,乃分證之清現(xiàn)。唯佛方為究竟清現(xiàn)。(印光祖師這里明確點出:念佛人最終進入觀行位圓伏惑業(yè)才能感通凈土現(xiàn)前而往生,而前面歷代祖師已經(jīng)說明念佛人臨終達到十念相續(xù)名字位暫伏煩惱散心念佛清凈心就可往生,所以,佛力作用就是把念佛人從名字位暫伏煩惱散心念佛清凈心狀態(tài)提升至觀行位圓伏惑業(yè)定心念佛清凈心境界而往生。)
《稱揚諸佛功德經(jīng)》云: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舍,阿彌陀佛將諸眾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壞斯等正覺之心」
凈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祖師開示:
一 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是學(xué)道通途。
二 以深信愿。持佛名號。為凈土正宗。
三 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 以折服現(xiàn)行煩惱。為修心要務(wù)。
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原理:
圭峰禪師開示:‘妄念若起,都不隨之,縱有中陰,業(yè)不能系。
印光祖師關(guān)于“念佛折服現(xiàn)行煩惱”與“往生關(guān)系”的開示: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或小聲念,或心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
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
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印光祖師: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斷不能生。勿道工夫淺,即工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圣氣分相隔故也。至疑工夫淺,戒品未全,不知臨終一念之關(guān)系甚大。勿道向來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臨終果能聞善知識開導(dǎo),及他人助念,已隨之念,其左右眷屬善巧將護,不使其起情愛及瞋恨心,皆可往生。善導(dǎo)和尚臨終正念文,當亦看過,何須致疑。
---復(fù)章緣凈居士書三
印光祖師:“良以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欲凈其心,非持佛凈戒不可。果能持戒,則貪瞋癡心,不發(fā)現(xiàn)行。戒定慧道,徹底圓彰。恒沙功德,無量妙義,不求自得,具現(xiàn)心中。所謂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過。況又加以真信切愿,執(zhí)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現(xiàn)生固已心佛不二,臨終不生凈土,將何生乎?v令根機陋劣,未能如是。而以嚴持佛戒之清凈身心,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迨至臨終,感應(yīng)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帶業(yè)往生,固已永脫輪回,高超三界。常時親炙彌陀,自可速證法身。況已業(yè)盡情空者哉。其有自詡高明,藐視戒律,及與凈土,謂自性清凈,有何善惡持犯自他凈穢。但任天真,即如如佛。從茲口口談空,步步行有。聽其言,則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則卑入九地之下。生為法門之敗種,死作泥犁之主人。較彼帶業(yè)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況上焉者乎。其有欲現(xiàn)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梵網(wǎng)經(jīng)心地品菩薩戒疏注節(jié)要跋)
凈空法師開示--念佛只要有一兩分鐘伏住煩惱的功夫,就可以往生。
有同修問我:要不要研究《楞嚴經(jīng)》、《華嚴經(jīng)》這些大經(jīng)?我就搖頭,不必了。你要是研究那個,一生研究不了!用一生的光陰去研究,一點用處也沒有,毫不相關(guān)!我勸他一部經(jīng)下手,好好的回去念五年、十年,其他的都不要搞,把心念清凈。果然心清凈,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清凈心就是佛心,清凈心的運用就是無量智慧、無量佛法,這是學(xué)佛的秘訣,許多人不知道!
現(xiàn)在問題癥結(jié)就是如何做到「我無一切心」,一切心就是一切妄心、一切分別心、一切執(zhí)著心、一切貪心、一切愚癡心、一切傲慢心、一切嫉妒心,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你沒有這個一切心,釋迦牟尼佛對到你也就啞口無言,他什么法也沒有了。就好像醫(yī)生一樣,你有病,他是醫(yī)生,他給你治病;你沒有病,他對你,他不叫醫(yī)生了。我沒有病,你怎么可以說醫(yī)生?我有了病,才有人叫醫(yī)生,才有藥;如果人沒有病,他沒有醫(yī)生也沒有藥,都沒有了。你的心清凈了,一切諸佛就沒有法,沒有佛法。你才曉得,佛法修學(xué)就是修清凈心而已。
修清凈心,要那么多經(jīng)典嗎?不需要。這么多經(jīng)典,統(tǒng)統(tǒng)是修清凈心的方法。為什么佛說這么多方法?因為每個眾生根性不一樣!阜ㄩT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門里面,不管是哪部經(jīng)、哪部論,你只選擇一門,用我講的方法去修學(xué),統(tǒng)統(tǒng)都得清凈心。
既然「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隨便念什么經(jīng)就好,你為什么偏偏叫我念《無量壽經(jīng)》?平等無有高下是從理上講的,真正念到清凈心,真的沒有高下。問題就是你去念,念個五年、十年,是不是真的念到清凈心?如果五年、十年清凈心還得不到,怎么辦?那你就不如念《無量壽經(jīng)》、念阿彌陀佛,為什么?心雖然不到真正的清凈,有個一、二分相似的清凈你就能往生。其他的法門、其他的經(jīng)典,一定要得到真正清凈心,你才能成就。
清凈心的等級,在佛法里大分為三等,最下等的是把見思煩惱念掉。見煩惱: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沒有了;思煩惱:貪心、瞋恚心、愚癡心、傲慢心、對圣教的懷疑心,這五條也沒有了,這是得到下品清凈,超越三界,小乘里面講證阿羅漢果。你有沒有能力得到這樣清凈心的標準?中等的標準是要把塵沙煩惱斷掉,證得菩薩的果位,上品的清凈心是要把無明煩惱斷掉。無明煩惱斷掉成佛,塵沙煩惱斷掉成菩薩,見思煩惱斷掉成阿羅漢。你自己試著辦,看你能達到哪個標準。
最下的標準達不到,換句話說,你還是六道輪回,你不能超越。不如學(xué)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帶業(yè)往生,阿彌陀佛幫助你。沒有清凈還能往生?行!長期清凈不容易,一、二分鐘清凈可以,一、二分鐘沒有貪瞋癡慢可以,長久了不行,煩惱會發(fā)作,我把它短時間壓住,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臨命終時,二、三分鐘當中你壓住了,那不就往生了嗎?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首先佛光照注,得到加持的力量,使你的清凈心得到真正的清凈。
羅什大師譯《阿彌陀經(jīng)》,譯「一心不亂」是有道理的,梵文原文是「一心系念」,羅什是義譯。什么時候得一心不亂?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你本來是一心系念,佛光一照就變成一心不亂,把你的功夫加一倍提升,這樣往生的。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凈緣。
阿彌陀經(jīng)疏鈔演義 (第一七七集) 1984/12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77
慧律法師:臨終暫時伏惑就能往生
見思惑還沒有斷的人,也可以往生,這個叫做帶業(yè)往生。這重點在哪里呢?還沒有斷見思惑,
有一種叫做伏惑,伏惑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暫時不起惑,
這個往生極樂世界才有希望,這個才是重點。
- 上一篇:菩薩戒義疏
- 下一篇:第四內(nèi)律要決二意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仁禪法師:智者大師臨終時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 大安法師:智者大師與廬山東林寺的因緣
- 凈界法師:智者大師把凡夫眾生分成兩類
- 智者大師:法華三昧懺儀
- 智者大師:方等三昧行法
- 智者大師:第四內(nèi)律要決二意
- 智者大師:第三禁法者
- 智者大師:第二識遮障有四調(diào)適
- 智者大師:方等秘法具六緣第一
- 智者大師:方等三昧行法 序
- 智者大師:略明修證相第五
- 智者大師:明初入道場正修行方法第四
- 智者大師:明正入道場三七日修行一心精進方法第三
- 智者大師: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第二
- 智者大師: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
- 智者大師: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
- 智者大師:菩薩戒義疏
- 智者大師:請觀音經(jīng)疏·釋西方義
- 智者大師:觀音義疏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