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鼎祖銘禪師悟道因緣
古鼎祖銘禪師悟道因緣
杭州徑山古鼎銘禪師,徑山元叟行端禪師之法嗣,俗姓應,奉化人。祖銘禪師幼時不食葷腥,穎悟持重,年稍長,勤奮好學,通百家之書,尤好佛典。十八歲時,因為厭離世俗生活,往從金峨錫禪師學習出世法,二十五歲落發(fā)得度。受具足戒后,祖銘禪師即開始游方參學。他拜訪過江浙一帶很多大德,但是未能契入宗門之旨。
當時,元叟行端禪師在杭州靈隱寺當住持,法席興盛。祖銘禪師于是前往參禮。
一日,祖銘禪師入室,向元叟禪師請教黃龍見慈明之因緣。
[該因緣是——一天晚上,晚參結束之后,慧南禪師入室,向慈明禪師(石霜楚圓)請益;勰隙U師道:“慧南以暗短,望道未見,此聞夜參,如迷行得指南之車。然唯大慈,更旋法施,使盡余疑。”慈明禪師道:“書記領徒游方,名聞叢林,借使有疑,不以衰陋鄙棄,可坐而商略,顧(豈、難道)不可哉!”于是便令侍者搬來禪床,請慧南禪師坐;勰隙U師被慈明禪師的誠懇所感動,惶恐不安,堅辭不肯坐,并再三哀請慈明禪師為他開示。慈明禪師道:“公學云門禪,必善其旨。如云放洞山三頓棒,是有吃棒分、無吃棒分?”慧南禪師道:“有吃棒分。”慈明禪師一聽,便板起面孔,說道:“從朝至暮,鵲噪鴉鳴,皆應吃棒。”慧南禪師當即瞠目結舌,連連后退。慈明禪師道:“吾始疑不堪汝師,今可矣!”說完,慈明禪師便端坐不動,慧南禪師于是焚香作禮;勰隙U師禮畢,慈明禪師又問:“脫(倘或、或許)汝會云門意旨,則趙州嘗言‘臺山婆子,被我堪破,’且那里是他勘破婆子處?”慧南禪師被問得無言以對,汗下如雨。第二天,慧南禪師又入室請益。才隔一夜,慈明禪師象變了一個人似的,一見慧南禪師,便指著他的鼻子,詬罵不已;勰隙U師大惑不解,說道:“罵豈慈悲法施邪?”慈明禪師道:“你作罵會那!”慧南禪師一聽,言下大悟。后作頌,呈給慈明禪師,頌曰:“杰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有來由。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與路為仇。”慈明禪師一看,知道慧南禪師這次真正徹悟了,遂點頭印可。]
元叟禪師便問:“只如趙州道‘臺山婆子被我勘破’,慈明笑曰‘是罵耶’,你道二老漢用處,是同是別?”
祖銘禪師道:“一對無孔鐵錘!”
元叟禪師又問:“黃龍直下悟去又如何?”
祖銘禪師道:“也是病眼見空華。”
元叟禪師于是連聲說道:“不是!不是!”
祖銘禪師正要開口辯答,元叟禪師忽然大喝一聲。
祖銘禪師當下便豁然大悟。
從此以后,祖銘禪師道譽日隆,與之交游者皆雅望之士。雖然如是,祖銘禪師卻更加謙抑自持,待人平實,深為僧俗二眾所敬愛。后來,有很多叢林都爭相邀請駐錫,祖銘禪師皆一一婉言謝絕。一直到大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1333),祖銘禪師五十四歲時,才離開徑山,出世弘法。
祖銘禪師先后住持過昌國之隆教、浙江之普陀、中天竺等道場。一直到大元至正七年(1347),祖銘禪師才重新回到徑山,住持法席。一時門庭大盛,天下衲子,不憚步險,前來參禮。于是,朝廷特賜祖銘禪師“慧性文敏宏學普濟禪師”之號。
大元至正戊戌(1365)年,祖銘禪師將示寂,作偈辭世云:
“生死純真,太虛純滿。
七十九年,搖籃繩斷。”
寫完,便擲筆而逝。春秋七十九歲。
- 上一篇:復原福報禪師悟道因緣
- 下一篇:竹泉法林禪師悟道因緣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