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宗門故事 >

恕中無慍禪師悟道因緣

  恕中無慍禪師悟道因緣

  臺州瑞巖空室恕中無慍禪師,昆山薦嚴(yán)妙道禪師之法嗣,俗姓陳,本郡臨海人。無慍禪師少時有出世之志,后從徑山元叟行端禪師落發(fā),并于昭慶律寺受具足戒。此后,無慍禪師開始游方,初往凈慈,禮謁靈石芝禪師,次往湖州資福,參一源靈禪師,末后投臺州紫籜(tuo)山竺元妙道禪師座下。

  初登紫籜山,無慍禪師隔著一條小溪,望見對面有一老僧正坐在磐石上,旁邊站著一位侍者,風(fēng)度蕭然,如畫中之應(yīng)真。無慍禪師猜想這位老僧必是妙道禪師,于是具禮展拜。后一打聽,果然如是。

  無慍禪師于是便跟著妙道禪師來到丈室里。

  無慍禪師正要開口請問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之公案,妙道禪師卻大喝一聲。

  在這突如其來的一喝之下,無慍禪師通身汗流,疑情頓消,遂呈偈曰:

  “狗了佛性無,春色滿皇都。

  趙州東院里,壁上掛葫蘆。”

  妙道禪師覽其偈,為了進一步試探無慍禪師腳跟是否真的站穩(wěn)了,便笑道:“恁么會又怎得?”

  無慍禪師一聽,便拂袖而出。

  妙道禪師遂予印可。

  無慍禪師悟道后,曾經(jīng)告訴同參們說:“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決不在言語文字上。我輩若不遇者(這)老和尚,幾被知解埋沒一生。他日設(shè)有把茅蓋頭(指卓庵住山傳法),當(dāng)不忘所自。”

  無慍禪師最初出世于明州靈巖廣福禪寺,后移住臺州瑞巖凈土禪寺。

  無慍禪師曾經(jīng)上堂云:“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眾伎。大眾還識得心也未?若識得心便識得意,識得意便識得諸識,識得諸識便識得妄想。妄想滅則諸識滅,諸識滅則意滅,意滅則心滅,心滅則一切滅。所以道,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說到這里,無慍禪師便大喝一聲,接著說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什么過?”說完便下座。

  [工伎兒,隨著鑼鼓等樂器之節(jié)拍,表演各種雜技動作的演藝者。和伎者,調(diào)弄音樂以配合演藝者進行表演的伴奏者。]

  此外,無慍禪師曾自設(shè)三關(guān),勘驗前來參學(xué)禪客,契則留住,不契則逐出。這三關(guān)是——

  “穩(wěn)坐家堂,因甚主人翁不識?掀翻大海,摑碎須彌,平地上因甚抬腳不起?眼光爍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盡,因甚不見?”

  無慍禪師對當(dāng)時叢林中玩弄話頭公案、不務(wù)真修實證的虛假作法,多有指斥——

  “近代宗風(fēng)不競,直指之要往往流為戲論。踞曲錄床(禪床)稱宗匠者,要籠罩新學(xué),以古人徹骨徹髓為人直指句子,盡拈將來,如鄉(xiāng)村中老教授,教年少弟子讀上大人一般,者一句是對機語,者一句是肯他不肯他語,者一句是相應(yīng)帶語,者一句是不落玄妙語,密地商量,以為宗旨。一個傳一個,謂之傳法度生。如斯卑劣,不足枚舉。若是有志荷擔(dān)者,不必求人說禪病,但自退步,向腳跟下,密密體究,豈無到家時節(jié)耶?”

  無慍禪師住持瑞巖的時候,道譽日隆,江湖英俊,爭相參禮。當(dāng)時大元統(tǒng)治者對佛教非常崇信,國內(nèi)高僧大德多受其賞賜,唯無慍禪師獨不屑世榮,保持著衲僧的本色。

  在瑞巖住持了三年之后,無慍禪師便辭去住持之職,獨居松巖頂上。洪武十七年(1384),無慍禪師應(yīng)弟子居頂禪師之邀請,歸寧波翠山養(yǎng)老,兩年后便圓寂。春秋七十八歲。有辭世偈云:

  “七十八年,無法可說。

  末后一句,露柱饒舌。”

  無慍禪師生前著有《二會語錄》、《三庵雜錄》及《凈土詩》行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