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慧明法師:《心經》第十七講
上一次我們講到了“無苦集滅道”,什么叫苦?什么叫集?什么叫滅?什么叫道?我一一作了說明。這四個字就是因果關系,一個是凡夫世界的因果,一個是圣人世界的因果。
如“苦”和“集”是凡夫世界的因果,我們現在感受到“苦”是有原因的,那是“集”給我們造成的因。什么叫集?也就是不斷的進行造作,憑著凡夫的習性、業(yè)力不斷的造作、積累造成了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苦。
這個“苦”字是佛教當中的常用詞,也是被大家所誤解的,認為佛教很消極的一個字。其實這是一個很積極的字,因為苦是現實。
苦的范圍上次我也講了根本的有八苦,普通的講,也就是我們生命當中天天發(fā)生的煩惱本身就苦,沒有煩惱的人我想是沒有的,所以苦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的。
佛教不逃避現實,直接面對,了解、了知這個“苦”。“苦”的因在我們的“集”—造作,就是在對事物不懂、不了解、不透明、不陽光的前提下就做了很多事情。
圣人世界的關系一個是“滅”,一個是“道”。
什么叫“滅”?講的俗一點就是把凡夫世界的苦全部消滅掉。那反過來是什么呢?是快樂,在生命當中升起了無窮無盡、不要任何條件的、自然的快樂。這個叫“滅”,佛教中也叫“涅槃”,也叫“到彼岸”,也稱為“圓寂”。
在寺院,方丈、首座或者是哪一個德高望重的出家人過世了以后,我們稱他“圓寂”,這是給過世的這位高僧、有德之士一個美好的祝福。其實“圓寂”就是到了圓滿的快樂的境界,圓滿地消滅了一切煩惱,這個“滅”就是這個道理。
為了達到“滅”的境界、“滅”的狀態(tài)、“滅”的結果,就要修道。“道”是因,“滅”是果。
這個“道”有很多道,可以理解為方法、可以理解為道德、可以理解為大道,不管是方法、大道還是道德、修為,它的結果都是為了達到這個“滅”來做準備的。為此“苦、集、滅、道”是世界的因果和出世界的因果,佛教把“苦、集、滅、道”稱為四圣諦,就是四種世界和出世界的真理。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到鹿野苑初轉法輪(就是剛剛開始弘法)的時候,給當時的五位比丘講的就是這“苦、集、滅、道”四圣諦。今天在《心經》上佛說“無苦集滅道”,也就是說苦集滅道根本就不存在的。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說“苦、集、滅、道”,到般若會上他就否定了自己說的“苦、集、滅、道”,而說“無苦集滅道”,這使大家很疑惑。大家會說:佛講話也不算數。開始的時候說有四圣諦,結果又說沒有四圣諦,那是怎么回事呢?佛說法是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嗎?
這是佛的智慧!因為他看到當時的五比丘缺少圓滿的智慧,他們的因果可以證道阿羅漢,因此佛對五位比丘就說了稱為阿羅漢的法門,阿羅漢的法門就是“苦集滅道”,修“苦集滅道”最后得到的結果就是成為阿羅漢。
什么叫“阿羅漢”呢?翻譯成我們中國的語言,叫做“無生”。大家上次聽十二因緣的時候也聽到了什么是“生”,生了肯定要老、要病、要死;生肯定要死;生的本身很苦;死的本身也很苦。作為阿羅漢修這個“苦集滅道”以后,他就可以達到無生,也就是再也不會來到這個娑婆世界。
投生了,他已經入了“無余涅盤”,達到了不生的境界,了脫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煩惱;當然他缺乏像佛一樣的慈悲心。如果有慈悲心,他肯定會來到這個世界度化眾生。但是他們畏懼娑婆世界的苦、畏懼娑婆世界的生生死死,所以他們舍棄了、放下了,他們的靈魂——精神世界達到了不來到這個世界的境界,了卻了我們人世間的一段一段分段生死,所以叫做“無生”。
今天這個《心經》是對誰來說的呢?我對剛才一句話“對人說人話,對鬼說鬼話”要糾正一下,佛說的四諦法是對羅漢來說的,所以是羅漢的法門;現在的的“般若”法門是對大菩薩來說的,因此要說“大般若”法門。
“大般若”法門就是《心經》里面講的“無”的法門,“空”的法門,也就是說能夠徹底地、明白地闡述世界和出世界真相的法門。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就是無苦無集無滅無道。就好似娑婆世界的凡夫世界本身就沒有苦,娑婆世界本身就沒有造起煩惱的條件,娑婆世界本來就沒有道可修,也沒有佛的境界可增。
那我們怎么辦呢?我們一天到晚建廟、拜佛、誦經、皈依、放生都是為了修道,《心經》里面怎么說沒有道可修,沒有煩惱可存,也沒有苦可得?那是怎么回事呢?
從人世間的本來面目來說、再從佛的最高境界來說、從娑婆世界的真實相來說,一切的世界和出世界都跟一個字有關系,那就是“空”?嗟扔诳,空等于苦。為什么這樣說呢?苦沒有一個不變的本性的存在。你以什么為苦呢?定個標準出來?沒有的!真的是沒有的!以什么為樂?也真的是沒有。
我十四、五歲的時候,感覺到做農民確實很苦,六月的夏天,背被太陽曬著,兩只腳插在滾燙的水稻田里,把秧一根一根的插下去,真的很苦,在這個時候,我能夠在大樹底下坐一下、喝一杯水,太陽照不到,那是多么的快樂,這個叫“苦”和“樂”。
對一個犯罪分子,明天要去殺頭槍斃了,那他什么是苦什么是樂?這個犯罪分子一定會想如果讓我像慧明法師當年一樣在水稻田里工作、太陽曬著插秧,即使插到天亮也可以,只要能留下命就可以了。這樣他很快樂了。明天要去槍斃了,他當然很痛苦了。所以我認為非?嗟木辰鐚λ麃碇v卻是非?鞓返囊粋結果。
當年梁武帝跟寶志公禪師一樣,有一天梁武帝拉著寶志公禪師去看戲。歌舞升平,梁武帝又鼓掌又搖頭,開心得不得了。
戲演完了以后,他問寶志公禪師:“你看這個戲開心嗎?”禪師說:“我沒有在看戲,我也不知道開心不開心。”梁武帝馬上手一拍:“大膽,你敢在我面前說謊,我們兩個明明坐在一起看戲,你難道開心不開心還不知道?”禪師說:“我在你面前一點也沒有說謊,我真的沒有在看戲。”
梁武帝問:“那你眼睛睜的那么大在干什么?”禪師說:“我在念叨我自己的生和死”。皇帝還是不信,禪師說:“你如果不信,可以到監(jiān)獄里面找一個明天要殺頭的人犯,請他來看戲,然后跪在戲臺前面讓他的頭上頂上一盆水,你對他說你好好的看戲,看完這部戲,你頭上的這盆水一滴都沒有晃出,我明天赦你無罪。”
梁武帝真的叫了一個死刑犯跪在地上頂著水看戲,看完以后,寶志公禪師對梁武帝說:“你去問問他,他有沒有在看戲?”皇帝過去一問,那個犯人就說沒有在看戲。皇帝問他:“你跪在地上眼睛睜著干什么?”犯人說:“我在想我明天的死和生,我全部的精神都在這個盆上。”這個時候皇帝才相信禪師的話。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對當時的苦和樂有著直接的關系,并不是說蹲在水稻田里就很苦,也不等于說你在看戲,戲很精彩你就會很快樂。苦和快樂不在事物的本身上面,在各人的精神狀態(tài)上。
你說人世間的苦和樂以什么來鑒定它呢?每一個的苦和樂都不一樣,你把它定性為哪一個苦哪一個樂呢?在同一個人的身上也沒有辦法去鑒定它?嗪蜆返谋旧砭蜎]有固定的、沒有永恒的、沒有不變的?嗟谋举|就是空的,這是佛的最高境界。
佛說世界沒有苦,確實沒有苦;世界也沒有滅,滅就是快樂,以何為快樂?像剛才的例子來看,也沒有定性的。滅就是空,空就是滅。那么對苦所造成的因,就是集呢?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也是沒有的!就是有,佛說也是假有,假有的東西怎么可以說它是有呢?
修道到底有沒有?如果這個道是可以修的話,成佛了也會下地獄。因為可以修,說明這個事物可以做成功,也可以做失敗的,成佛了還會下地獄嗎?因為他已經覺悟了,人世間的事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道不在修,道本身就存在任何一個地方。
想當年河北的趙州禪師在當時很有名,很多人去向他請示,有人問他:“禪師,我們修道應該怎么修?”禪師說:“沏茶去。”有人問他:“禪師,道在哪里?”他說:“瓦礫當中”“狗蹶子中(就是被太陽曬干的狗屎里面)”,他是這樣回答的。
大家聽了以后非常的奇怪。但是這個社會卻有很多人為道被道壓死,為德被德壓死,為信佛被佛壓死,為做善事被善事壓死,壓得喘不過氣來,這種現象到處都是。佛性平等。今天在座的各位跟慧明法師、跟釋迦牟尼佛佛性都是平等的,從來都沒有增加過,從來都沒有減少過。
那佛為什么會成為佛呢?我們凡夫為什么還是凡夫?那就是顛倒的原因。什么叫“顛倒”呢?佛說沒有的、假的、空的,而我們認為有的、是我的、應該是我所有的、也是我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真實的,跟佛的觀點正好相反。所以佛可以成佛,我們人還是凡人,就是那么點差別。
佛說:“無苦、無集、無滅、無道”,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假象、因緣和合而成的,它的當下本質都是在運動和變化當中,為此佛說“無苦、無集、無滅、無道”。
有人會說:“法師,那我們就不要修了。”不要修,你總得有事干呢,叫你不干事做得到嗎?做不到的!既然沒有道可修,我們佛也不要信了,不信佛你去干什么?你能夠做到不信佛、不信基督、也不信其它一切的神,那就很了不起了;如果做好不信錢、不信權、也不信面子。你更了不起,這個生命真的是脫胎換骨了,快樂就在當下。
人能做到嗎?有善根的、對人世間的覺悟性強的、對宇宙的一切認知是正確的,慢慢的會做到的,一般人很難做到,因為我們內心世界對外部世界錯誤性的慣性你處理不了。比方說我拿大木頭放在這里,其實放的小一點也可以的,但是人的慣性是“好大喜功”。拿過來給人家看,人家說:“慧明法師,那個木板那么厚、那么大,這個值多少錢呢?”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嘆,這是人的的行為。
其實修道、傳道不需要那么大的寺院。道是無的、空的,要那么大寺院干什么?道是不可以讓人去努力得到的,那怎么能夠體現呢?放下、看破、再看破、再放下……我們從開始到現在,從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到四諦法,一路上過關斬將的過來都是站在一個看破的概念上在說道?床黄,肯定放不下。人都是憑著自己努力想象、再努力再想象,為所謂的理想在奮斗著。
像我當年一樣,國清寺當個小和尚也很好的,現在說不定成為千萬富翁了。那個時候國清寺佛事很多,給來做佛事的華僑提桶、倒水,每天紅包港幣有二百元,為了讓自己有文化、有知識,希望將來不因趕經懺為目的,能當個法師,我就去讀書;讀書的時候我想一定要站上講臺,結果就站上了講臺;站上講臺以后我覺得應該在佛學院當個領導;當了領導以后干什么,想要自己去建一個寺院,結果就跑到這里來了,一路上就是在折騰、折騰、再折騰、再折騰,到現在講到《心經》的時候覺得都沒有意思的,真的是沒有意思的。折騰了那么多干什么呢,還不如把那么多折騰的時間、折騰的經歷全部放在生命上,讓它多放下、多看破呢。
看破、放下了,不成佛也成為菩薩了。人做不到了,難呢,但是佛說的法是真的。一路上努力過來的人,到最后快要臨死的時候,你問他這輩子怎樣的認知呢?
上次一個老人家快臨死的時候,頭腦很清楚,給他講了一些話,他的兒子、媳婦、女兒站在傍邊看,他不認識了,兩行眼淚留了下來,為什么?舍不得啊,不敢面對。這個跟我們一路上走,要努力這個、努力那個是一樣的!所謂的紅塵白浪兩茫茫,你們是在紅塵當中拼命地打滾、努力、搞事業(yè)、搞名譽地位,我們出家人在白浪當中努力、打滾、當會長、當方丈,又能怎樣?所以紅塵白浪兩茫茫。
按照《心經》來講,都是無的,只是你自己在造業(yè),可能給大家增加一點人天福報,因為建廟、塑像、做公德,讓大家來捐獻,大家積累點人天福報。我還可能遭罪,他拿來塑佛像的錢可能被我用在買瓦片上了。人都是自己折騰自己,看不破就放不下,放不下就不自在。
《心經》一路上走過來二百六十幾個字都是叫人看破、放下,告訴我們佛不是修的、不是爭的、不是吃素吃出來的、不是拜佛拜出來的,佛是叫你看破、放下,顯現出來的,本來就存在的,像一面蹭亮蹭亮的鏡子一樣,灰塵積得太厚了,你的光發(fā)揮不出來了。
所以佛說哪里有道可修?哪里有煩惱和造業(yè)?哪里有苦可除?哪里有快樂可實現?這都是欲望。你想成佛不是欲望嗎?不是貪心嗎?佛說的想成佛也是貪心,不過有個鑒定,欲有善欲和惡欲,善的和惡的不一樣,同樣是貪,一個是善的一個是惡的。不管善的還是惡的,它的本質就是空的。
有人會說:“法師,既然空的,什么壞事都可以去干個遍?”空了你還會去干壞事嗎?空了你還會不做善事嗎?佛性體現了,它表現出來的是無緣的大慈、同體的大悲。
把所有的一切放下才體現了佛性,那就是空了,你還會去干壞事嗎?不會了,只會干好事,并且干好事的精神是持續(xù)的、時間是長久的、生命是不息的。因此“無苦、無集、無滅、無道”。
- 上一篇:《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下一篇:最后一頁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