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業(yè)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因果報應(yīng)的五個定律

業(yè)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因果報應(yīng)的五個定律

一、自作自受

  佛在《百業(yè)經(jīng)》中開示我們:一切善惡業(yè)果不會成熟于地、水、火、風四大之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上。所以我們?nèi)缃裨谏硇摹h(huán)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報,都必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惡業(yè),并非神靈、強權(quán)或自然力等他法加諸于自己的身心之上,而如今自作的一切,也必將于今生、來生或者遙遠的未來世,在自己的生理、心理、所處的環(huán)境上成熟它的果報。

  關(guān)于這一點,發(fā)生在波斯匿王身邊的兩件事會給我們很多啟發(fā):

  佛在世時,波斯匿王之女善光,聰明端正,父母憐憫,舉宮愛敬。一日,王對女兒說:“你很幸福,憑借父王之力,舉宮都對你愛敬。”女兒卻答道:“我憑自己的業(yè),感得這樣的福報,這并非父王的能力所致。”王聽后非常生氣,高聲說:“我倒要看看你自己的業(yè)力如何?”隨即密令侍從找一最貧賤的乞丐,將善光嫁與他。波斯匿王對善光冷嘲熱諷:“你憑自己的業(yè),不要再靠我,今后你自己獨立生活去!時間會檢驗?zāi)闼f的是否是真理!”此時善光仍然堅持無悔,并心無反顧地與乞丐離宮而去。途中,善光問丈夫:“你父母還健在嗎?”乞丐回答:“父母先前是舍衛(wèi)城最大的長者,如今已去世,留下我伶仃孤苦,日以乞食過活。”善光又問:“先父母的住宅還記得嗎?”“當時的宅院已被毀壞,只留下一片空地,地址還記得。”于是夫婦同到故宅,奇異的是,不論他們走到哪里,隨處都有地下寶藏自然現(xiàn)出。用這些寶藏,夫婦雇人造宅,一月未滿,宮宅已成。

  一日,王忽憶起善光,就問屬下:“公主現(xiàn)在生活如何?”有人稟報:“不瞞大王,公主如今的生活并不比大王差。”當天,善光遣夫?qū)⒏竿跽堉良抑?吹脚畠杭覍m宅莊嚴,王大為驚訝,就去問佛:“我女先世作何福業(yè),得以生在王家,身有光明?”佛對其講述往昔因緣:“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時代,佛涅槃后,有位槃頭王,建起一座七寶之塔供佛舍利,其大夫人見后即以天冠拂飾戴在像的頂上,又以天冠上的如意寶珠掛于塔頸,同時發(fā)愿:愿我將來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榮豪貴,愿我永離三惡八難之處。當時的夫人,就是善光的前身。后來迦葉佛出世時,有位婦人以美食供養(yǎng)佛僧,但遭到丈夫的阻攔,當時她委婉勸夫:‘我既已請來佛僧應(yīng)供,這回還是讓我滿愿吧!’結(jié)果丈夫聽從了勸告。這位婦人,也是善光的前身。其夫是乞丐的前身,由于阻礙供養(yǎng),遭受多生常常貧賤的果報,因后來聽從其婦之勸,所以依靠其婦而感召大富貴,離開其婦時仍然貧賤。”

  如果善光的幸福是來自于波斯匿王的蔭庇,那么她被父王驅(qū)逐后,必定會因此而貧困,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善光的幸福來自于她的善業(yè),所以波斯匿王可以驅(qū)逐其身,卻不能以此消除她往昔所積之福德,不可能以威勢將貧賤之苦加諸于她。

  一天,波斯匿王睡前,聽到兩內(nèi)官爭論,一人說:“我此生全仰仗大王過活。”另一人駁道:“不對!是自己的業(yè)決定了自己的人生,并不依靠大王。”當時王想:“說‘依王而活’者,可予獎賞。”于是遣人告訴王后:“等會我派人前來,你可重賞他。”又召來那位說“依王而活”者,令他送美酒給王后。誰知此人剛一出門,就鼻中出血,難以前行,遂請那位說“依業(yè)而活”者代他前往。隨即,王后即重賜錢財、衣服、瓔珞。內(nèi)官回來見王,見非所遣,王深感意外,就召來說“依王而活”者,問道:“我命你去,為何不去?”內(nèi)官以實情相告,王聽后嘆道:“佛語真實不虛!自己造業(yè)還自受報,并非他人所能主宰!”(看雪客注:前些年,河北某寺迎請佛指舍利,舍利從北京西站到該寺的幾個小時必須有人捧著,后某銀行行長以50萬拍得這項權(quán)利,但臨近那個時間,該行長突然全身哆嗦,指定在場的昌平某建材城老板去捧佛舍利……)

  波斯匿王想將受用賜予前者,豈料未曾種此福因的前者卻無緣領(lǐng)受,而他不愿賜福的后者反以自己的福因居然得到。所以,苦樂果報都是自己的業(yè)力所感召,并非“萬能的主宰”所能賜予。

  基于以上自作自受之理,我們應(yīng)該明白惟有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未來的果報取決于自己現(xiàn)在的所作,前途和命運只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就看我們?nèi)绾芜\用自己的人生來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所謂的自愛、自立、自尊,就是在生命的每時每刻,對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都負有責任感,這樣才會一生無悔,迎來光明的未來。(看雪客注:雖然如此,但我們絕對不可因此就不去感恩各種助緣,否則未來世必定會有相關(guān)果報)

二、苦樂法則

  天邊無際的眾生,由于自愛的本能,無不希求安樂、逃避痛苦,即便我們覺得微不足道的蚊蟻,也是日日都在尋求安樂。然而大多數(shù)的眾生不明苦樂的法則,不知苦樂的來源,所以無緣踏上安樂的正道。他們往往背道而馳,想求得安樂卻未曾種下樂因,想遠離痛苦卻處處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離苦得樂呢?其實苦樂的根源只在我們的心、我們所造的業(yè)。

  每當我們生起善心、說愛語或者幫助他人的時候,總會內(nèi)心充滿歡喜;每當我們生起惡心、說粗語、損害他人的時候,總會覺得內(nèi)心難過、壓抑。這是人所皆知的淺近常識。它就發(fā)生在我們的內(nèi)心當下。而苦樂的范疇遠不止此,凡是一切適悅?cè)诵牡母惺芏挤Q為樂受,一切使人心不適悅的感受都稱為苦受,它包括外境、身體、心理所引起,發(fā)生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一切時處的感受。關(guān)于這一切苦樂感受的來源,成道的圣人比我們見得遠為深廣徹底,無數(shù)的佛菩薩都覺悟到宇宙中有一條永恒的法則,巨細無遺地貫穿于萬事萬法中。這條法則,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歸納道:

  “不論是凡夫還是圣者,他們身心相續(xù)中所有的安樂感受,下至地獄眾生得到一絲涼風的快感,都是往昔造集善業(yè)的結(jié)果,絕對不會有從不善業(yè)產(chǎn)生安樂的可能;相反,眾生相續(xù)中所有的痛苦逼迫,上至圣者阿羅漢相續(xù)中的苦受,都是往昔造作惡業(yè)的結(jié)果,絕對不會有從善業(yè)產(chǎn)生痛苦的可能。”

  “痛苦與安樂又有種種的差別,同樣這是從善惡業(yè)的種種差別,沒有絲毫混亂、各別相應(yīng)而感召得到的。”

  佛陀以其一切智智現(xiàn)量照見萬法的因緣,關(guān)于人道之中種種的苦樂差別從何而來,佛陀曾經(jīng)開示說:“國王、長者地位尊貴,是從禮敬三寶得來的;大富之人,財物無量,是從布施得來的;長壽之人健康無病,是從持戒得來的;相好之人容光煥發(fā)、膚色潔白,是從忍辱得來的;勤奮之人樂于福事,是從精進得來的;安詳之人言行審慎,是從禪定得來的;聰慧之人通澈明達,是從修慧得來的;又有人音聲清澈、令人喜聞,是因過去歌詠三寶得來的;有人身心清凈、無有病痛,是因過去修慈心得來的。”

  “做人奴婢,是負債不還、不禮三寶的果報;為人丑黑,是遮佛光明的果報;身材矮小,是輕慢人的果報;愚昧無知,是不求學的果報;性格專愚,是不教人的果報;為人喑痖,是誹謗人的果報;耳聾目盲,是不聽法的果報;身生惡瘡,是鞭撻眾生的果報;常遭獄難、扭枷其身,是籠系眾生的果報;為人口缺,是前生鉤魚口缺的果報……”

  由此下至無間地獄的凡夫、上及圣者諸佛菩薩,宇宙無量時空之中的圣凡境界,有著種種苦樂的差別,每一苦報必有其對應(yīng)的惡業(yè)之因,每一樂受必有其對應(yīng)的善業(yè)之因,每一種業(yè)因必定恰如其分地顯現(xiàn)它的果報,既不會顛倒也不會紊亂。比如行善不可能感苦,造惡不可能得樂,又同樣是善業(yè),布施不是相好的根本因,持戒不是增財?shù)母疽。所?a href="/remen/shiji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世間的一切萬法都遵循著這個苦樂的法則,永遠不可能有什么超越性的變異。

  正因為它是世俗名言中一條永恒的法則,在這個宇宙無時無處不顯現(xiàn)它的存在,所以一切真善美的道德行為便有了依據(jù)和保證,一切圣賢立教皆基于此,一切生命的求證圓滿也必基于此,否則一切世間的美德、一切出世間的解脫都只會成為口中的立論,而變得毫無實義,義士舍身成仁、烈女堅貞守節(jié)也成了迂腐無義之行。如能對此生起堅固的定解,那么善惡、苦樂涇渭分明,我們一切身語意的行為必將唯善是趨。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對業(yè)果的決定無欺獲得不移正見,是為一切佛弟子的所有正見,是一切白法(善法)的根本。

三、因小果大

  佛陀時代,迦維羅衛(wèi)國與舍衛(wèi)國之間有一棵大樹,叫尼俱類樹,高二十里,枝葉散布,方圓覆蓋六十里。樹結(jié)果實常有數(shù)千萬斛之多,味美香甜,果實成熟自然墮地。一天,佛見比丘在樹下拾果,就對阿難說:“天下萬物都各自有往昔的因緣,人們修福,就象這樹,先是從一棵種子開始,以后逐漸生長,最終的果實卻會多得無量。”

  業(yè)的規(guī)律就是如此:即使是很微小的善業(yè),也能感發(fā)極大的樂果;即使是很微小的惡業(yè),也能感發(fā)極大的苦果。在自然界中,諸如桃李等的小小果核,能長出無量的桃李果實,與此外因果相比,內(nèi)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極為明顯。

  《賢愚經(jīng)》中有兩則公案:

  一天清晨,佛與阿難去城中乞食,途中看見一群小孩在做游戲,他們用泥沙堆砌宮殿、房屋,又做成倉庫儲藏“財寶”、“五谷”。其中有個小孩遠遠地見佛走來,凝望著佛的莊嚴相好,小孩內(nèi)心禁不住歡喜踴躍,即刻跑去拾取自己“糧倉”里的“谷子”,虔誠地用手捧著,想要供養(yǎng)佛陀,但身體矮小的他不能遞到佛的缽里,于是就對身旁同伴說:“我踩在你的肩上供養(yǎng)五谷,可以嗎?”同伴很歡喜地答應(yīng)了。于是踩在他的肩上,將土供養(yǎng)給佛。佛俯身接受了小孩的供養(yǎng),然后對阿難說:“你拿這土去涂我的房屋。”這天乞食完畢,返回祗桓精舍,阿難就將泥土涂在佛陀房子的一面。涂完之后,阿難見佛,佛告訴阿難:“今天這個小孩以歡喜心供養(yǎng)了泥土,這土涂沫了佛房屋的一邊。他以此功德,在我涅槃百年之后,當作國王,名阿輸迦。另一小孩,當作大臣,他們共同統(tǒng)治南閻浮提一切國土,興隆三寶、廣設(shè)供養(yǎng),他會把舍利分布到整個南閻浮提,且為我造八萬四千座塔。”這個小孩后世就轉(zhuǎn)生為印度的一代名王——阿育王。

  另一個公案:

  佛世之時,有批商人前往他國經(jīng)商,他們帶了一只狗。行至途中,人馬困頓,商人們就地休息。在閑靜之時,趁人不備,狗便去偷商人的肉,不幸被眾人發(fā)覺,遭受一頓猛打,腳被打斷,最后被棄于曠野之中。當時舍利弗以天眼看見此狗,攣躃在地,饑餓困篤,奄奄一息。尊者隨即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得食之后,立即飛臨,慈心哀切地將所得之食喂與狗吃。漸漸地病狗的身體得以恢復(fù),它內(nèi)心歡喜,變得踴躍異常。這時舍利弗就為它說法,不久狗便命終,轉(zhuǎn)生為人。后來,阿難問佛:這狗往昔造何惡業(yè),導致今生墮落為狗。佛告阿難:過去迦葉佛時,有眾比丘聚會一處,其中一年少比丘音聲清雅,梵唄唱贊十分善巧,人皆愛聽。另一老比丘,音聲濁鈍,不能經(jīng)唄,每每出聲自娛自樂,但此老比丘,實是沙門功德圓滿具足的圣者羅漢。當時年少的妙音比丘,見老沙門音聲濁鈍,自恃傲慢,就呵斥道:“長老出聲真象狗吠。”等他罵完,老比丘便喝道:“你認識我嗎?”年少比丘回答:“怎么不認識?你不就是迦葉佛時的比丘嗎?”上座點醒他:“我已成就阿羅漢道。沙門儀式,悉皆具足!”年少比丘一聞此言,頓時心驚毛豎、惶恐自責,隨即近前懺悔過失。當時老比丘接受了他的懺悔。因為這一惡口的罪業(yè),年少比丘在此后的五百世中,常受狗身,飽嘗痛苦。

  昔日迦葉佛時,有僧修定,因厭聞沙彌誦經(jīng),罵其似蛙聲,后來感得五百世為蛙。又色都佛時,有一樵夫,自念貧困,于是積資買一金錢,蓋在盛滿水的瓶上,持以供佛,后來感得生生世世手握金錢,用之不盡,直到釋迦佛時,出家也不須乞食,人稱為金錢比丘,后證阿羅漢果。又釋迦佛時,有一富人,其家產(chǎn)一象,便溺皆成金,富可敵國,有人問佛,佛說此人在色都佛時,因為敬佛,在佛像上將佛所騎的象,涂以黃金,所以感得此報。

  通過這些因果的事實,我們知道果報酬因并不是想象的那樣等量還報,往往會增至許多倍來酬還。不象播一粒種收獲上百斤果實那樣的增倍,內(nèi)心的造因感果更加希奇,一把泥沙的供養(yǎng)所得的是君臨天下的輪王之報,一句惡語所感的是五百世墮落狗身的漫長痛苦,所以心的變現(xiàn)能力要遠勝過外種生長的能力!都ň洹吩疲“雖作微小惡,后世感大怖,能有大損害,如毒入腹中;雖作小福業(yè),后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谷實成熟。”由此我們應(yīng)知微細的善惡業(yè),如影隨形,將會出生廣大的苦樂。因而對于微小的善業(yè)也應(yīng)勵力行持,勿以善小而不為;對于微小的惡業(yè),也應(yīng)勵力斷除,勿以惡小而為之。

四、未作不遇

  俗話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豆絕對不會長瓜。如是因才感得如是之果。如果沒有修集能感苦樂的正因之業(yè),就決不可能感受相應(yīng)的苦樂果報。

  我們想要秋收果實,必須在春天播下它的種子,中間細心護理:澆灌、施肥,加上自然方面的助緣: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這樣因緣具足,時節(jié)一到自然就能收獲成熟圓滿的果實。如果上述的必要條件不夠圓滿或者不能具足,那么結(jié)果必有相應(yīng)的缺陷,或者不可能產(chǎn)生。

  世上的一切所求,都不可能憑空從天而降,自有它產(chǎn)生的因和緣。所以真正明白因果規(guī)律的人,就會按照因果的規(guī)律來積極地創(chuàng)造自己的命運。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理想,但如果不主動地種下正因、積聚順緣,那所謂的理想都將成為空想而幻滅。不論是希求那方面的成就,都必須首先明白成功的因與緣,然后隨順因緣,腳踏實地付諸實踐,方才有成功的可能。比如要做一位名醫(yī),首應(yīng)發(fā)行醫(yī)濟世的大心,然后依止高明具德的老師,依教奉行,學習老師的醫(yī)德與醫(yī)術(shù),另一方面潛心研究醫(yī)典、積極投入實踐,主動為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自然會成為名醫(yī)。出世間的學佛修道要想得到成就,同樣需要具備因緣,先要真實發(fā)大菩提心,然后如法依止上師,勤積;二種資糧,這樣有一份因地的行持就會成就一分果地的功德。倘若心高如天,行為下劣如地,妄想得到修行的受用,豈不似緣木求魚、水中撈月一般毫無結(jié)果?宇宙的因果律至公至正,他從來不會偏袒一方、厚此薄彼,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降罪或賜福予人。人只有順應(yīng)緣起的規(guī)律,但自默默耕耘,天道好還,當有加倍得報的一日。

五、已作不失

  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已造作的善與不善的業(yè),必定會感受苦樂的果報,善惡的業(yè)力不會因為時空的轉(zhuǎn)換,而無緣無故地減弱或者消失。雖然業(yè)力的成熟有快慢的不同,有的現(xiàn)前感受,有的需要經(jīng)歷漫長的時劫,等到因緣聚合才會受果,但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沒有任何一種業(yè)會被時間、水、火等外法所毀滅。就象智悲光尊者所比喻的那樣:“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xiàn),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xiàn)前。”所以我們所造的一切善惡業(yè),雖然暫時沒有顯現(xiàn)果報,但這些最終不可能不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一旦業(yè)力成熟,即使是斷除業(yè)障的圣者也要感受自己的業(yè)果,何況我們凡夫?

  曾有一日,佛在精舍正為弟子說法,突然徑直走來一位孕婦,指著佛陀說道:“沙門!你害人不淺!你讓我懷孕又將我拋棄,我到處找你都找不著,原來你在這里逍遙享福,現(xiàn)在你說你如何安置我?”

  其實這女子并未真的懷孕,她受外道的指使,將臉盆捆在肚子上,偽裝有孕在身,企圖誹謗佛陀。當然她的伎倆最終還是被佛弟子發(fā)現(xiàn)了。

  在場的弟子詫異非常,心中不禁疑惑:為何解脫的圣者如佛陀仍會遭受果報?當時舍利弗就代為問佛,是何因緣致使此女誹謗佛陀?佛告眾弟子:“久遠以前,在一王城中,有一賢女名‘善幻女’,她對修行人非常恭敬,時常予以供養(yǎng),尤其是對‘無勝’和‘常觀’兩位法師。無勝法師修持精進、德行高尚,頗受大眾敬重,而常觀法師,世俗習氣卻很深重。雖然善幻女每日都以同等供品供養(yǎng),但在態(tài)度上難免有凡夫的分別,對無勝法師她有更多的恭敬。日子一久,常觀法師心里不平衡,不禁生起強烈的嫉妒之火,逢人便說善幻女一定與無勝法師有私通,雖然表面上是同樣的供品,私下卻對無勝法師另有厚意。當時雖有人勸告,但他仍然不斷地造謠誹謗。

  “那位常觀法師就是我的前身,因為惡意誹謗有德的修行人,曾經(jīng)遭受無數(shù)千年地獄猛火燒身的苦報。雖然現(xiàn)在我已得解脫,但余報未盡,所以今生還要遭到同樣惡意的誹謗!”

  所以即使是圓滿成就的佛陀,也示現(xiàn)因往昔的誹謗,在歷經(jīng)久遠劫后,仍然絲毫不爽地感受惡業(yè)的報應(yīng)。

  又昔日有人想出家,阿羅漢觀其八萬劫內(nèi)無此善根,故不許可,后佛言其在八萬劫前,曾于山中遇虎,驚慌攀樹,并失聲叫了一聲“南無佛”,以此善根而得出家、證果。

  所以,食少金剛亦決不消,一聲“南無佛”,這八萬劫前無意所造之善因,在因緣成熟之際,也自然現(xiàn)出它的果報。

  我們往昔所造的一切惡業(yè),如果沒有以對治力懺悔,那么在今生與來世乃至千萬劫后終將感受其苦果,在未成熟之前,絕不可能自動消失。反之,往昔一切的善根如果未被邪見、嗔心等摧毀,也必將次第成熟樂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