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jīng)中經(jīng)常提到的一些詞語

佛經(jīng)中經(jīng)常提到的一些詞語

三界

  三界指眾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無色界

  一、欲界

  欲界指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間包括人界四大洲、阿修羅,下至畜生、餓鬼、地獄等,因?yàn)榇私鐬槟信s居,多諸染欲,因此稱為欲界。

  二、色界

  色界指遠(yuǎn)離欲界的淫、食二欲,但是仍然具有清淨(jìng)色質(zhì)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沒有欲染,也沒有女形,眾生皆由化生;色界的宮殿高大,由色所化生,一切殊妙精好。因?yàn)榇私缟杏猩|(zhì),因此稱為色界。

  三、無色界

  無色界指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沒有物質(zhì)生活的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沒有任何物質(zhì)之物,也沒有身體、宮殿、國土,只有心識,住在深妙的禪定之中,因此稱為無色界。

涅槃

  涅槃,梵語nirvana,意譯為寂滅、滅度、寂、無生!涅槃經(jīng)》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埂洞髿称派痴摗氛f,涅槃的意義是「煩惱滅,三火息;三相寂,離諸趣」。《雜阿含經(jīng)》說,涅槃是「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所以涅槃就是四圣諦中的滅諦,是滅除貪欲、瞋恨、愚癡、無明、邪見、是非、煩惱的一種寂滅無染、物我雙忘、圓滿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

  當(dāng)初佛陀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正等正覺,這種正等正覺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是我們自己清淨(jìng)的本性,是真實(shí)的自我。能夠證悟涅槃,就能泯除人我關(guān)係的對立,超越時(shí)空的障礙,不被煩惱、痛苦、人我、是非、差別、障礙等種種無明所束縛而流轉(zhuǎn)生死。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入「涅槃」就是人生的解脫。

解脫

  解脫,就是解開繫縛,脫身而出的意思;自在,指自由放任,無掛無礙。解脫,是動態(tài)的行為;自在,是靜態(tài)的境界。解脫與自在,是一體的兩面,能解脫就能自在,能自在就能解脫。諸佛菩薩游諸國土,度化有情,示教利喜,無非就是要使眾生離苦得樂,得到究竟的解脫。

五蘊(yùn)

  《大乘廣五蘊(yùn)論》說:「蘊(yùn)者,積聚義。」五蘊(yùn)就是說,世間的有為法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種元素「積聚」而成的。五蘊(yùn)又稱「五陰」,陰是「蓋覆」、「遮蔽」的意思,意指眾生因色、受、想、行、識五法遮蔽了我們本來的真如佛性,因而受無量劫生死輪迴之苦。

須彌山

  佛教有很多東西來源于古印度教。古印度教徒曾以為在宇宙間有一座高山,名叫須彌山。佛教發(fā)展了這種西想象,認(rèn)為在山腰有四大天王神,在山頂有三十三天神,在山頂凌空處更有各種天宮天神。

  文獻(xiàn)記載,須彌山四周有七大海、七大山,順次圍繞。全山由風(fēng)輪、水輪、金輪三層支撐。須彌山是固定不動的,日月星辰都在此山四周圍繞。須彌山的最外層海水中,有東南西北四大洲,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拘羅洲。近代一些教徒發(fā)展了這種說法。認(rèn)為南瞻部洲就是地球。

  唐卡中,四周是大海,每一重海間一重山,至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咸海的四方就是東勝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拘羅洲,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shù)百小洲。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周、六欲天、至無色界四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個(gè)小世界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其間有三個(gè)千的倍數(shù),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須彌山安住于十字杵地輪之上。似一四面型的山,地步有四個(gè)方形階梯,上面是方形的頂、越上越寬廣。四大天王居山腰四面。

忉利天

  忉利天在須彌山山頂,又稱三十三天,因?yàn)樗腥齻(gè)天宮,即四面各有四個(gè)天,中間有一個(gè)天宮,共三十三天,中間的天宮叫帝釋天,是帝釋居住的天宮,“帝釋”,一些大德認(rèn)為就是我們俗稱的玉皇大帝。佛就是在帝釋天宮的善法堂講法的。

帝釋天

  帝釋天,又稱“帝釋”、“天帝釋”,亦做帝釋尊天,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既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因陀羅,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tǒng)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后來皈依佛教,就成了世尊釋迦牟尼的主要護(hù)法之一,地位比原來低了許多。他的形象一般為天人型,乘白象,右手拿三鈷杵,左手放于胯上。

八部鬼眾

  乾闥婆:華言香陰。謂不啖酒肉。唯香資陰。

  毗舍阇:華言啖精氣。謂其啖人精氣及五谷之精氣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麥也。)

  鳩槃茶:華言甕形。以其陰似甕故。即厭魅鬼也。

  薜荔多:華言餓鬼。以其長劫不聞獎(jiǎng)水之名故也。

  諸龍:龍眾。謂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二興云致雨。益人間。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龍。守轉(zhuǎn)輪王大福人寶藏也。

  富單那:華言臭餓鬼。是主熱病鬼也。

  夜叉:華言勇健。有三種。一地夜叉。二虛空夜叉。三天夜叉也。

  羅剎:華言速疾鬼。又云可畏。以其暴惡可畏故也。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傳入中國后神明雖同但性質(zhì)已完全改變,變成象征“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四尊神。其中無畏天王更名為持國天王,本來象征智慧,現(xiàn)代表“風(fēng)”﹔滅怖畏天王更名為增長天王,本來意味著諧樂眾生,現(xiàn)代表“調(diào)”﹔雖勝天王更名為廣目天王,本來意味著覆護(hù)眾生,現(xiàn)代表“雨”﹔除怖畏天王更名為多聞天王,本來意味著救援眾生,現(xiàn)代表“順”。

  四大天王造型及所持法器,說法頗不一致,各大廟門亦不相同。中國大陸有謂:東方持國天王,著白色,托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著青色,執(zhí)劍;西方廣目天王,著紅色,握蛇;北方多聞天王,著綠色,掌傘。四人均作胡貌梵相,鎧甲介胄。

五大明王

  明王最為人知最流行的是五大明王。在新、舊兩譯的《仁王經(jīng)》中,出現(xiàn)了五大明王的名稱。他們是:

 。1)不動明王:他是明王之中最重要的尊格,被稱為不動尊或無動尊,與觀音和地藏菩薩并列,成為民間佛像的三大主尊。不動明王居于五大明王中心位置,亦即居于首位,另四尊明王圍繞在他身邊。不動明王和大日如來關(guān)系密切,被視為大日如來的化身或使者。西藏大多數(shù)不動明王的造像都是三頭六臂或一面八臂的忿怒尊,右手拿劍,左手握羅索,而且多是坐像,少有立像,是沿襲了印度教的忿怒尊的濕婆神的信仰。

 。2)降三世明王:第二位是東方的降三明王,意為“降服三個(gè)世界”,他經(jīng)常和不動明王并列成一對出現(xiàn),是密宗名第二的金剛薩多。降三世明王也是由印度教的忿怒尊濕婆神演變出來,其造像多是三頭六臂或一面八臂的恐懼模樣,其額頭中央有濕婆神特征的第三只眼睛,身上穿著虎皮裙,兩足之下分別踩著相當(dāng)于濕婆神的大自在人及其明妃烏摩,表示自己比模仿對象更強(qiáng)有力。降三世明王兩手的小指在胸前勾合結(jié)成降三世印,表示降伏過去、現(xiàn)在、未來與佛教為敵的一切障礙。

 。3)軍荼利明王:第三位是南方的軍荼利明王,意為“盤繞的東西”。由圖像來看,軍荼利明王身體各部,都戴著蛇的裝飾物。軍荼又意為“拙火”,乃是象蛇一樣沉睡于身體海底輪之靈熱。軍荼利明王又和不死妙藥“甘露”的信仰有密切關(guān)系,故軍荼利明王亦稱為甘露軍荼利明王。

  軍荼利明王的造像,通常是一面八臂,左足稍稍上舉,做出踏空的姿態(tài),而中央的左右兩手各自伸直食、中、無名指,然后再用大拇指掐住小指,將兩手在胸前交叉,這種威嚇對方的印相,是軍荼利明王的代表姿態(tài),其余的手,分別拿著金剛杵、寶輪、三叉戟等法具,表示以他強(qiáng)大的力量祛除種種障礙。

 。4)大威德明王:第四位是西方的大威德明王,意為“具有大威力德性”。他被視為文殊菩薩的眷屬或化身。大威德明王的一項(xiàng)特性,是他一定騎著水牛,這是反應(yīng)原始社會所謂魔神征服水牛的神話。大威德明王的造像多是六面、六臂、六足的姿態(tài),因此,又此,又有“六足尊”之稱。他的六只手所握持的東西是劍、戟、棒、索、弓、箭。但演變到最后,大威德明王竟然是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的形態(tài),同時(shí)臉部成為牛面。

  (5)金剛夜叉明王:這是五大明王中的最后一位,也是五大明王中唯一擁有“金剛”的稱號的一位,與擁有古老歷史的其他明王比較,金剛夜叉明王似乎是后來才出現(xiàn)的尊格。

  金剛夜叉明王的造像的特色,是他臉上的五只眼睛,有兩對是兩只眼睛左右上下并排,然后在額頭中央,再放置第五只眼睛。五只眼和三張臉,使人有恐怖之感。除此之外,金剛夜叉明王將左腳舉高,擺出了丁字形站立的姿勢也很特別。他的左右第一只手,分別握著金剛鈴和金剛杵,顯示他是金剛界體系的尊格。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