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4 不凈觀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4 不凈觀

  復(fù)次,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滿種種不凈物之此身,觀察此身,上至頭發(fā),下至跖底,如:「于此身有發(fā)、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液、粘液、關(guān)節(jié)液、尿!怪T比丘!猶如兩口之袋,填進(jìn)種種谷物,即:稻、粳、綠豆、豆顆、胡麻、糙米,具眼者開解之,得觀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滿種種不凈物之此身,觀察上至頭發(fā),下至跖底,[知]:「于此身有發(fā)、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腋、粘液、關(guān)節(jié)液、尿。」

  如是,或于內(nèi)身,觀身而。挥谕馍,觀身而住;又于內(nèi)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挥谏,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xiàn)前。彼當(dāng)無所依而住,且不執(zhí)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南傳長部二 大念處經(jīng)278)

  復(fù)次,諸比丘!比丘善觀此身,從頭頂至足底止,皆為皮膚所覆,其中充滿種種不凈,即:「于此身有發(fā)、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脾、肺、腸、臟腑、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洟、滑液、小便也!怪T比丘!恰如有兩口之袋,以充[填]種種谷物,即:稻、粟、綠豆、豆顆、胡麻、米。以此,具眼者出而觀察「此是稻、此是粟、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大米也。」

  如是,比丘善觀此身,從頭頂至足底止,為皮膚所覆,其中充滿種種不凈,即:「此身有發(fā)、髦、爪、齒、皮、肉、筋、胃、髓、腎、心、肝、肋、脾、肺、腸、臟腑、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洟、滑液、小便也!谷缡牵趦(nèi)身隨觀身……不執(zhí)著世間。如是,比丘于身隨觀身而住。

  (南傳中部一 念處經(jīng)73-74)

  不凈觀,梵語 a-.ubhā-smrti,巴利語 asubhānupas sin。又作不凈想。為五停心觀之一。即觀想自他肉體之骯臟、齷齪,以對治貪欲煩惱之觀法。不凈觀與數(shù)息觀,共稱為入道之二甘露門,而不凈觀以無貪之善根為自性。南北傳阿含經(jīng)所列舉全身觀有三十一物、三十二物、三十五物及三十六物,在此以三十六物來分三類說明:

  (一)外相十二物,發(fā)、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

  (二)身器十二物,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

  (三)內(nèi)含十二物,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臟、熟臟、赤痰、白痰。

  全身每一物的相狀、功能及如何液漏,盡可能的以實際解剖物為第一取相,相片次之,從頭頂至腳底為止依序觀察,取其腥臭膿流厭惡相,最后熟練到猶如口袋中取出五谷雜糧一般,即刻可分辨出此是稻、此是粟、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大米……。

  觀察內(nèi)身的種種不凈;觀察外身的種種不凈;內(nèi)外身亦如是,或者觀察自身不凈厭惡生起時,令厭患增上,觀生法而住;觀察自身恐懼不適令滅離去,觀滅法而。挥^生滅法亦如是而住。這些依身的觀察自然會有「身是存在」的念頭,但此身是多難系苦非依止之處,應(yīng)當(dāng)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zhí)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xí)不凈觀的目的。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