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禪與凈土(二)

  禪與凈土(二)

  如何憑自力了生死

  生死根源

  眾生因貪、嗔、癡,造黑白業(yè),由黑白業(yè)感苦樂果,長劫沉淪,難以出離。假若我們不想輪回于生死苦海中,就必須依佛法修行,求得出離。換句話說,學(xué)佛的主要目的便是要了生脫死。要想跨越生死大海,必須先找出生死的根源,就像醫(yī)生治病,要先找出病源。

  我們?yōu)槭裁磿猩滥?因為我們有妾想及執(zhí)著,釋迦牟尼佛說:‘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換句話說,妄想、執(zhí)著便是眾生的生死根本,要了生脫死必須斷盡妄想及執(zhí)著。不論顯教、密教,橫說豎說,都是這個目的。

  制心一處

  斷盡妄想和執(zhí)著最好的方法,是制心一處,也就是佛遺教經(jīng)所說:‘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能樹菩薩在誠王頌中說:‘大王!若人專注于一念,是為趣入善逝唯一道。’假如有人專門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念,是成佛的唯一道路。接著他又說:‘于此現(xiàn)前辛勤堅防護,由失念故,一切法俱壞。’當(dāng)一念現(xiàn)前時,要很辛苦的防護這一念,使他不亡失,使他能相繼。圭峰宗密禪師說:‘離此無門,舍此無路。’楞嚴經(jīng)說:‘十方諸如來,一路涅槃門。’寫路孫哈說:‘我之成佛,唯此一心不亂,別無余法。’臨濟祖師也說:‘前念已經(jīng)起時,不要隨著他轉(zhuǎn);未起的念頭,不要讓他生。你要能做到這樣,便超過三十年行腳。’古德亦云:‘若人心不起,精進無有涯。’不起心動念,是真精進。由此可知,斷盡妄想和執(zhí)著是成佛的唯一道路。

  尊者密勒日巴說:‘我已親嘗無生法,由觀心故得證悟,氣脈明點檀城本尊觀,大乘權(quán)巧方便耳,不能盡斷貪嗔根。’‘若欲即身成佛位,無散專一觀自心,密續(xù)了義之精華,六法攝盡應(yīng)勤修。’

  唐、宋以前的人根器很利,三言兩語便開悟了。為什么?主要在個‘歇’字。所謂:‘歇即菩提,但歇狂心,別無圣解。’人的根性不同,叫他不要散亂,他偏要散亂。明明是一樁事,他要想成七、八、十來樁事,看到雞就想到狗,看到狗想到貓,看到貓他就想到老鼠,看到老鼠又想到昨晚桌上的東西還沒有收,怕給老鼠偷吃了。類比聯(lián)想沒完沒了,永遠沉淪生死苦海,你叫他休歇他歇不了。于是祖師們用各種方法,各種手段,叫你放下,叫你一念不起,叫你不要打妄想。

  如何才能將心制之一處斷絕妄想呢?

  觀心

  我先介紹觀心的方法。你先念一聲佛,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觀心就是叫你觀話頭。什么叫做話頭呢?話還沒說以前,話之前頭就稱為話頭;這句話已經(jīng)說出來了,便是話尾。這一聲阿彌陀佛還沒念以前,就是話頭;念了一聲阿彌陀佛便是話尾。叫你一念回光返照單單的的返照這一念未生起之前的不生不滅性,也就是叫你高度集中心力,觀察這一念未生起之前的不生不滅性,也就是返聞聞自性。也就是觀心。

  我再重覆說一遍,你先念一聲阿彌陀佛,再看這一聲阿彌陀佛從何而起?當(dāng)這一聲阿彌陀佛未生起之前,就叫話頭,你一念回光返照,這一念未生起之前的不生不滅性,就叫觀心、觀話頭,也叫參話頭。參話頭必須有覺有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高度集中精力觀察,有覺就不迷,就是慧;有照就不亂,就是定。也就叫定慧等持。各位能懂多少就算多少,我沒辦法說得再簡略、再詳細。就是說你必須高度集中精力來觀察這一念未生起以前的本來面目。你必須觀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覺,覺就是不迷,就是慧。你必須有照,什么是照呢?一念回光返照,照在這一念未生起之前的不生不滅性,照就是定,定就是不亂。這就是定慧等持。這是禪宗的辦法。這一念越細微越好,可是必須很清楚,久之久之,業(yè)盡情空,就能開悟。

  參公案

  禪宗第二種方法,非常有力,并且最快,也是末法時代的人最容易修成的辦法,實在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是什么呢?就是參公案。在歐美及日本常參的公案,就是‘無’字公案。唐朝有個大祖師,趙州從稔,學(xué)人問他:‘請問和尚:狗還有佛性沒?’趙州答覆他:‘無。’你就這樣想: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趙州是古佛再來,是個大祖師,出家人不能打妾語,為什么他說‘無’?你就高度集中精力參這個‘無’。他跟觀心主要不同的是疑情越重越大越好,重到什么程度呢?天昏地暗你都不曉得,冷熱饑寒都沒有了,整個都變成‘無’了。吃飯也是‘無’,行住坐臥也是‘無’,禮佛也是‘無’。就像禪門三柱作者所講:‘這頓飯不是我吃的,是“無”吃的;地不是我掃的,是“無”掃的。’

  你如果能真正進入這種惰況,你很快就能歇盡狂心,你很快就會開悟,這是成佛唯一的捷徑。為什么呢?我們的心太散亂,一個簡單的事情要想得很復(fù)雜,明明是一個一,偏要想到成千上萬。見了狗你就想到貓,看見了貓又想到雞,見了雞又想到鴨,永遠想個沒完,永遠在生死苦海中沉淪。所以教你參公案,把你的心嚴格地集中在一點,其他妄想就難以生長了。

  但是你開始參‘無’時,參著參著「無’跑了,趕快把他抓回來,有了妄念,不要隨妾念轉(zhuǎn)。管他多少問題,你統(tǒng)統(tǒng)不理他,你只參‘無’。釋迦牟尼佛說:‘眾生皆有佛性。’為什么趙州說‘無’?你就只參‘無’。久之久之心力自然容易集中,心力集中,妾念少了,智慧就增長了。晝夜不停地參這個‘無’,不斷地參,行住坐臥念念不要離開這個‘無’。要參這個‘無’,最好的辦法是打坐,為什么要用坐呢?因為坐的方法較穩(wěn)固,心不容易散亂。

  打坐有幾個要點:

  第一要盤腿坐,手結(jié)印。左腿在上,左手便在上;右腿在上,就右手在上。通常禪宗是用左手、左腿在上面,為什么呢?有降伏性,能壓制你心不散亂;凈土宗、密宗多是右手、右腿在上面。結(jié)單跏、雙跏都可以,假如你不能夠結(jié),兩腿交叉也可以。萬一還不行,就端坐在椅子上。腿不一定結(jié),但手要結(jié)定印,兩個大姆指微微相拄,這有什么好處呢?可以使身心安定不易散亂。

  第二點,脊椎骨一定要伸直,絕對要直。舌頭微住上顎,雙臂微向前張,下顎微向后縮。

  第三眼睛要保持適宜的視量?辞懊嫒哌h的地方,寬度以不超過一牛軛寬為限。為什么要把眼睛固定呢?因為根隨識轉(zhuǎn),眼最容易動,所以先要把眼固定。但是千萬不要閉眼,所謂開眼不做夢,閉眼容易昏沉,產(chǎn)生種種幻想。一定要把眼睛睜著,看前面三尺遠的地方。

  保持上述的坐姿,只參個‘無’,這疑團越大越好。坐的時間以不超過四十五分鐘為佳,因為超過了四十五分鐘,容易疲勞,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坐四十五分鐘后,起來跑十五分鐘;中國禪堂的跑法是左手擺,右手甩。跑圈子一定是右繞,待精神旺盛了再坐。如果你心力高度集中,坐的姿勢一定是合乎標(biāo)準(zhǔn)的,心力一散亂,姿勢馬上就變。各位還要注意,后腦勺不能吹到風(fēng),兩膝蓋也不能吹風(fēng)。

  知道正確的坐法以后,要怎么修持呢?你早上起來漱洗完畢,就開始運動運動,高度集中心力,好好用功,開始打坐,早晚都如此,乃至睡夢中,都要繼續(xù)用功,不可放逸散亂。

  如果你真想了生脫死,參禪就可以,行住坐臥不斷的參,吃飯也參,辦公也參,參得天昏地暗,一點也不要放松,一下子也不要離開‘無’。

  ※ ※ ※

  我綜合回答各位的問題。當(dāng)你坐時,最要緊的要把‘無’抓得緊緊的、牢牢的,參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提起疑情,這疑情要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坐久了,你就知道它的效力。‘無’是個疑情,是個問號。每天練習(xí),時間久了,會有大益的?刹豢梢詥蜗‘無’這個字?可以呀!但是你慢慢想,久之久之‘無’字就是疑情。若坐時呼吸不能調(diào)好,就是因為你不專心;專心了,自然能調(diào)好。要是覺得昏沉,坐在椅子上,頭和手盡量往后伸展,下顎向上伸,用力做幾次,再做三次深呼吸,頭腦就清醒了。有妄念不要管它,只把‘無’參得清楚明白。初參禪是不容易專精,久之久之,今天參,明天也參;跟妄念很熟,用功很疏,生朋友我天天和他在一起,就變熟朋友;熟朋友每天疏遠它、少來往,久了也生疏了,和‘無’打成一片,久之久之根、塵、識俱舍,心、意、識全亡,你就很快會開悟,行、住、坐、臥都如此;各位注意,這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也是成佛的捷徑。

  為什么我要各位早晨坐呢?因為頭腦清楚,精神體力最好,所以每天早晨坐四十五分鐘最好。腿疼你不必管它,我跟各位舉個例子,禪門三柱的作者說:我腿疼得要死呀!他師父說既然腿那么疼,干脆我搬張椅子給你,他說我不要,那怕死了我也不要。他師父說如果你能繼續(xù)這樣,一定會開悟。結(jié)果他就一直拚命拚命,拚到最后開悟了。這是成佛的唯一道路。假如你不能走這條路,你就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坐的時候可以把后面墊高,墊高有什么好處呢?坐得比較舒服,可以把脊椎骨撐直。坐時還要注意,兩拇指微微接觸,和鼻子、肚臍保持在一條直線上,為什么要成一直線?使身體不致左右傾斜,這種坐法最穩(wěn)固,除了這種坐法以外,不管你坐在多舒服的沙發(fā)上,絕難超過一小時,身不動搖。這種坐法,雖是五、六小時,一彈指也就過去了,你可以坐得很穩(wěn),這是很好的坐姿,可以幫助你心力集中。

  參‘無’跟觀心有差別,觀心是心越細越好,參禪是疑情越重越大越好。大到什么程度呢?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這個‘無’。有人跟你說話你聽不見,吃飯也是食而不知其味。禪門三柱作者講:今天早上吃飯不是我在吃的,是‘無’在吃的;地不是我掃的,是‘無’掃的。參禪的難處在什么地方?就是你一分一秒也不能離開這個‘無’字。你一放松,天懸地隔,你就要老老實實地把它抓住,一點一滴也不要放松,沒有絲毫雜念,把這‘無’抓得緊緊的、牢牢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疑團非常大,大到整個宇宙都是‘無’,這疑團很重,壓得你想吐吐不出來,想吞吞不下去,你覺得好苦好苦,你參來參去,參久了,很快就會開悟。我給各位舉個例子,有一對夫婦到夏威夷渡假,他們帶了沖浪板和孩子,恰巧日本安谷禪師在夏威夷舉行禪七,他們兩夫婦輪流在家看孩子,輪流去參禪。結(jié)果丈夫先開悟了,妻子一想:我這笨老婆怎么可以嫁給開悟的先生呢?非得拚命參不可,在睡夢中也參,結(jié)果也開悟了。各位注意,他們從前一點佛法也不懂,而卻能在一個星期以內(nèi)開悟,這是近代人的故事。

  誠如禪門三柱所說的:在你工作時,這‘無’會跑掉,可是工作一停止,這‘無’馬上就清清楚楚,這也是降伏狂心最好的辦法。我再把幾個偈抄給各位做參考,這些是佛法的精髓,實在是太重要了。‘二六時中,禁語如啞,發(fā)奮勇心,截斷貪欲,若能決心依一切空,必可跨越生死大海。’‘善男子!如火因因燃,無因則滅;于所緣境,心火熾燃;若無所緣,心當(dāng)熄滅。’

  我再給各位舉幾個例子——

  六祖壇經(jīng)上記載,從前法達參六祖時,他磕頭頭不著地。六祖就講:‘禮本折慢幢,你頭不著地,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xí)何事?’法達說:‘不錯,我在誦法華經(jīng),已經(jīng)誦了三千部。’六祖叫他放下,他就放下,即時就開悟了,說偈曰:‘經(jīng)頌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明朝有一祖師,聽見他師父說:‘各位如果七天不斷地用功,一定開悟,如果不能開悟的話,你把我的頭砍去。’他這么一聽,深信不疑。他那時候正在拉肚子,一天要拉七、八次,他一想廁所來回跑,好浪費時間,干脆蹲在馬桶上,一坐就不起來了。他就坐在那里參,這么晝夜不停的參,他一方面拉肚子,一方面參,參到第六天,大地一片光明,到第七天,他真的開悟了。

  鹽官有位當(dāng)家?guī)?小鬼來抓他;他對小鬼講:‘大德!你曉得!我是當(dāng)家?guī)?平常忙著大眾的生活,實在沒有時間修持,可憐我出家一場,求您老人家慈悲,寬限我七天吧!’小鬼說:‘我沒這個權(quán)力,我現(xiàn)在去請示閻魔法王,如果閻魔法王答應(yīng)了,我七天后再來,假如閻王不答應(yīng),我瞬息即至。’小鬼走了,他也不管它來不來,就坐在那里,全心全力參禪。七天以后小鬼來,已找不到他了。這是七天開悟的第二個例子,這種例子非常非常多。

  我再舉一個放不下有多危險的實例,半點放不下你就了不了。從前有個祖師叫金碧峰;它是個很典型令人提高警覺的例子,告訴我們?nèi)粝肓松撍?必須先放舍得干干凈凈,有半點放不下,就修不成。

  小鬼來抓金碧峰峙,全碧峰的禪定工夫已經(jīng)很深很深,小鬼老找他不著,天天在找他。土地公看到小鬼可憐,就告訴他說:‘你找他找不到,我跟你說,那不是有個水晶缽嗎?’小鬼一看,不錯!是有個水晶缽盂。‘你就敲他的水晶缽盂,你一敲,他就出定,把他抓住。因為這是他最心愛的東西,他什么東西都可放下,就這水晶缽放不下。’于是小鬼就敲他的水晶缽盂,水晶缽一響,金碧峰就出定了。一出定,小鬼把他鎖住了。金碧峰說:‘大德呀!我會被你鎖住,害就害在這水晶缽盂。它是我的大敵人,我必須把它摔了,再跟你去。’小鬼說:‘好!’小鬼把煉子一松,金碧峰用雙手舉起了缽,用力地摔破了。當(dāng)下小鬼也找他不著了。此時金碧峰在空中哈哈大笑,說了一首偈:‘閻王要拿我金碧峰,猶如鐵煉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各位如果要修持,一定要把一切都放舍得干干凈凈,放不下連入門都不可能。

  日本有個雕刻家,他雕塑了一尊不動明王像,他把不動明王像供在巖前瀑布后面。瀑布的水從山上落下來,在水潭里形成好多水花泡沫,泡沫有的流一尺遠破滅了,有的流二尺遠破壞了,有的流四尺、八尺遠破滅了。有的到幾十尺遠消失了?吹竭@情景,他當(dāng)時就想啊!人生也不過如此,有的一生下來死了,有的幾年死了,有的活幾十年死了,最多活不過一百年。他想到這里覺得生死好可怕,回去就把自己關(guān)在浴室里,關(guān)了七天,也開悟了。如果你能下定決心,你也一樣。

  ※ ※ ※

  禪門三柱簡介

  現(xiàn)在我介紹禪門三柱這本書。禪門三柱是近代歐、美、日本人士參禪開悟的心得報告。這本書我希望各位最好看一看?催@本書有什么好處呢?這本書是以現(xiàn)代語講出他們修學(xué)開悟?qū)崒嵲谠诘男牡脠蟾妗_@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這其中包括有婦女、中學(xué)生、六十多歲的老人,包括了各行各業(yè)的人。他們開悟的經(jīng)歷,足可以做我們的借鏡。他們能開悟,我們也能開悟,他們能成就,我們也能成就,他們?yōu)槭裁磿_悟呢?能夠放下一切不管,所以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能夠成就。

  我不得不佩服日本許多高明的地方。拿參禪來講,在中國都成了廣陵散了,為什么在日本還能流傳?為什么它到現(xiàn)在還能成就行人,有幾點要向各位說明:

  一、在日本打坐參禪家家都有,從婦女到小孩、老人都會,像家常便飯,與我們念阿彌陀佛一樣普遍。但它一年只在這個地區(qū)打一次禪七,使你感覺非常難得,因此去參加的人會提高警覺,集中全副的精力,牢牢的抓住機會,不敢懈怠,過了這個禪七,就要等到明年,今年不能開悟,還要等到明年,因此大家都在拚命。

  二、每一個人都基于這種心理去參加禪七,因此每一個人都拚命。你打坐時看到人家拚命,不拚命不好意思,非得用功不可。

  三、有一個好行堂。因為打坐時只要心力集中,坐的姿勢就一定合乎要求,四平八穩(wěn)的;心一散亂,姿勢就馬上變了。行堂看見你姿勢變了,就狠狠的打你。

  四、每天都有獨參。什么叫獨參呢?中國話叫考功。老師一個一個依序的問:‘“無”是什么?’你答不出來,馬上他就打你,或者把你罵一頓!

  ‘你拿不出“無”來,你來干嘛?滾!’他天天都要問,這壓力很重。在這四種壓力之下,你非得拚命不可,那怕是死,你都會拚命。因為這四種壓力,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壓迫他的心力高度集中在‘無’字上,心不散亂。在禪七時他只要把你的心力壓迫到高度集中在這一點上,他的目的算是達到了,因此他每年每年都有人開悟。

  一個老和尚說:‘從前開悟的人多,為什么?因為年紀輕,體力夠,打的香板有份量;我現(xiàn)在年老了,體力不夠,打得人家不疼了所以啊!開悟的人少了。’由此可見人是有惰性的。

  結(jié)論

  各位我們從出生一直到現(xiàn)在,都是一步一步邁向死亡,從古到現(xiàn)在,從中國到外國,沒有不死的人。假如生前不認真的修持,死后必墮無疑,時不我與,修持趁早,戒之!勉之!

  換句話說,要了解生死可怖,你一天一天接近死亡,來日無多。普賢菩薩警眾偈:‘如少水魚,漸有何樂?’壽命一天一天減短,減短的結(jié)果,通常是要墮三惡道,要不相信,檢查一下你自己的起心動念就知道。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我現(xiàn)在奉承你兩句,你就覺得迷里迷糊的;要是我損你兩句,你就橫眉豎目,怎么還有解脫的希望呢?所以說:‘若能決心依一切空,必能跨越生死大海。’要一無所有,要舍得干干凈凈,到什么程度呢?要舍盡六根、六塵、六識,也是禪宗祖師所說:‘根、塵、識俱舍,心、意、識全亡。’

  佛世有一五通梵志,善說法要。有一天,他正在說法的時候,閻魔法王痛哭流涕,他就問閻魔法王:‘你為什么痛哭呢?’閻魔法王就講:‘你雖有五通,未得漏盡,數(shù)日之后,必將墮生我類,是以悲惜!’他說:‘你能不能救我呢?’‘我沒有力量救你。’‘誰能救我呢?’他說:‘釋迦牟尼佛能救你。’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說法。于是五通梵志就用他的神力以兩手各持一棵合歡梧桐樹,到靈鷲山去見佛。見了佛后,佛喊他:‘梵志!’他說:‘有!’‘放下!’他就放下一只手的梧桐樹。佛又喊他:‘梵志!放下!’他又把另一只手的梧桐樹放下。佛又喊他:‘梵志!放下!’他說:‘世尊啊!我現(xiàn)在兩手盡空,還要放下什么呢?’釋迦牟尼佛就說:‘我不是叫你放下手中的花,是叫你放舍根、塵、識,叫你把根、塵、識舍得干干凈凈的,乃至無一可舍,方是爾免生死處。’我們做不到,是因為對生死不可怖。為什么鹽官祖師七天能開悟?因他不開悟,小鬼要抓他,他便被抓走了。因此希望各位要深信佛是真實語,法是真實語,僧是真實語。

  我再講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和尚離開他師父,到了一間小廟,在這小廟幫人做佛事,收入很不錯,于是他便不走了。他師父知道了便寫一封信給他,說:‘你才出了醬缸,又入了酒甕。’酒甕是北方腌酒菜的壇子,小口大肚。醬缸是腌堿菜的大缸。于是他就生了大慚愧心,發(fā)大勇猛,大精進,很快的就開悟了。

  我們?nèi)裟苋缋?a href="/remen/ru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如法的修持,我們必然也會成就的。

精彩推薦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