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時覺知旁邊的人在玩手機就會起煩惱,如何處理?

  法量大和尚指引“榕蔭讀書會”的學員學習《阿含經故事選》經典選篇《時時刻刻不染著》,并就學員們在學習討論中提出的問題作了智慧的開示。

  學員說:我在參禪時如果覺知旁邊的人在玩手機,或者手機的光射到我的眼睛,就會起煩惱,雖然知道不要被它所轉,但還是煩惱。這時應用什么方法去處理?

法量大和尚:參禪時覺知旁邊的人在玩手機,就會起煩惱,如何處理?

  不用處理它。你若修安般念,就將心專注在你的呼吸上。若實在無法專注,你如果念佛有效就念佛,念《心經》有效就念《心經》,什么方法能有效地將煩惱降伏,你就用什么方法。當煩惱降伏下去,你馬上就回到正確的目標——你的呼吸上。

  什么方法有效你就用那個方法,甚至任何方法都不用,就閉著眼睛,放空一切,什么都不想,遣除一切。你觀察:一切念想都是妄想,我不應追隨這些妄想,應該讓心安住在智慧光明里,不被妄想所動。就這樣鍛煉自己,當你已經很舒服了,你又可以把心放在呼吸上。

  禪修有很多種方法:念佛,不凈觀,安般念,慈悲觀,四界分別觀——即分別觀察細審地水火風及其所生色法的生住異滅之真相,等等,這都是禪修的方法。還有,比如我們觀氣沉丹田,觀丹田的起伏,這些都是觀你的受,或像《楞嚴經》里的二十五圓通,每一圓通都是一個方法,這些都可以用。

  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善根跟什么相應。舍利弗尊者曾經教兩個弟子,一個修不凈觀,一個修呼吸觀。他們禪修了一段時間,很努力但都修不上去,就起煩惱、欲生退心。

  佛陀見到他們起了煩惱相,問他們怎么樣了?他們說出家修行幾年都不得力,沒能降伏自己的心,使心得定,很懊惱。佛陀告訴舍利弗尊者,請兩個徒弟將方法換一下,修不凈觀的修安般念,修安般念的修不凈觀。

  結果,兩人沒多久就能深入禪定。因為佛陀智慧通達他們一個在無量劫前曾是打鐵的,一個曾是染布的。打鐵的要拉風箱,他對風的一出一入觀察得熟悉、專注拉風箱,培育了與呼吸禪修相應的專注力,所以他修安般念就能相應,心能安住,很快得定;染布的對不凈很有觀察經驗,所以修不凈觀時,他馬上就能進入狀態(tài)。

  大阿羅漢大智慧都不能如實了知弟子們的根器,我們末世凡夫哪能知道自己跟什么相應呢?所以我們應廣學多聞,要多學,經常學,經常用。我們可以嘗試多種方法,修安般念不得力,就念佛,念佛一段時間不得力,可以觀真如,等等。只要將心寧靜下來,再慢慢尋找其它途徑。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廣學多聞,多學教理,對教理要通達。比如說,對37道品一定要了解,觀身不凈,要了解什么是身的不凈?如何觀?這些方法全都要學懂,牢記在心中,有朝一日,我們在用功的時候,可能馬上就找到相應的方法。

  學習需要慢慢累積,要懂得調整。我剛出家那幾年,唯識的看不進去,不知道講什么,沒信心、放棄不看了。后來,我先從自己感興趣的看,中觀、有部、《俱舍論》,看看哪一個有味道,我就是先看那個。當看多了,再回頭來看看原來不懂的問題,忽然都懂了。

  如果我們讀一本書實在讀不進去,就不要再讀了,在佛法的各種論典中尋找另外一本。比如說誦經,我一直對《金剛經》都很有信心、很喜歡,這是一個人的習氣。我們有這個習氣,就好好用。古人說“一通百通”。當我們把《金剛經》讀得很熟、有所思有所得的時候,再讀其他經典,就豁然開朗了。

法量大和尚:參禪時覺知旁邊的人在玩手機,就會起煩惱,如何處理?

  所以,我們修行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是我們找到路了,就要一門深入,咬定青山不放松,盡其一生,都是這樣。即使別人說多好的法門,我都不動;別人說修某個法門可以馬上成佛,我也不動。因為我知道什么時候成佛是依因緣定的,不是特修一個法門就可以馬上成佛的。

  我們對一個法產生信心之后,起正見、正行,就不會容易被迷惑。這個時候,我們正好一門深入。如果我們還不是這樣的話,就要廣學多聞,先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選擇一個法門,持之以恒。如果專門念佛的,我們讀三藏十二部都可以回歸到念佛上來,我們的愿求是西方極樂世界,所謂萬善同歸;持戒,就好好持戒,使戒體清凈,不染不犯,我們也能在這一生獲得廣大利益;如果修禪定,我們就修安般念,如果安般念訓練得力了,好像有感覺,我們就專注一心在安般念上。

  如果我們修了一年半載,或者三、五年都沒有感覺,那不妨換一個其他法門:或念佛;或修真如觀;或依《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保持正念和正知,一切妄想起來我們都覺而不隨,讓心保持在明覺當中。待心調柔后,我們也能進入到禪定、智慧當中,也能夠啟發(fā)我們的定力和智慧。

  修學,就要勤苦,要有大精進。學法要精進、得力,尤其是修禪定,一定要付出相應的努力。如果沒付出相應的努力,沒投入足夠的時間,我們不可能獲得禪定的利益。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六榕書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