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修證指要 《禪門鍛煉說》要略 四 落堂開導(dǎo)
禪門修證指要 《禪門鍛煉說》要略 四 落堂開導(dǎo)
已經(jīng)入室搜刮精當,無錯路矣。然學(xué)家參究,如逆水行舟。(中略)是故堂中開導(dǎo),事為最急。開導(dǎo)非三日五日一轉(zhuǎn)而已也,要須一日三時,勤勤開導(dǎo)。開導(dǎo)之法,當相其機宜,觀其勤惰,中其緩急,事雖難定,略言其端,大約有四:一曰悚立志,二曰示參法,三曰警疲怠,四曰防魔病。而所最忌者,扯葛藤、說道理。
何謂悚立志?(中略)欲下參究之初,先令樹鐵石心,發(fā)金剛誓,以為前導(dǎo),寧骨斷筋枯,非洞明大事不止也。寧喪身捨命,非徹透牢關(guān)不休也。具此透脫生死堅固誓愿,則發(fā)疑情也必真;辨此擔荷佛祖剛強志氣,則參究也必力。疑情真,參究力,焉有不究竟徹悟者乎?
何謂示參法?古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故疑有十分,斯悟有十分。
而世有教人死守話頭,不起疑情者,此參禪大病也。蓋參禪雖不可胡亂卜度,而亦不可死守話頭。但守話頭,則所系者枯椿,所沉者死水,所磨者刀背而已矣。若非發(fā)起真疑,機輪內(nèi)轉(zhuǎn),即坐至驢年,亦不得悟了。學(xué)人喜行此路,則沉空滯寂,久之以窠臼為樂,竟不信有悟矣。師家喜以此教人,則以枯木堂禪為極頭,聞他家機下省發(fā)人,必然生謗矣。而孰知事,大不然也。蓋生死心切,則生疑,疑生悟。故長老當禪眾靜坐,須示令放下萬緣,寸絲不掛,將話頭上截關(guān)竊,銳意研窮,研窮無路,然后并心下句,盡力挨拶,挨拶力竭,從頭又起。久久,情識盡,知見忘,悟道易矣。此不易之參法也。
何謂警疲怠?參太平禪者,從容和緩,半浮半沉,如水浸石,無進無退。即或苦參,而工夫難於成片。即或成片,而卒急不得省悟。以無人鞭策而激發(fā)也。參猛利禪者,人雖易省悟,然正參時,上根利智,有進無退;機器中下者,猛利一回,筋力倦怠,易進而亦易退,故須長老勤勤而鞭策也。鞭策之法,寧緊峭,毋寬松;寧毒辣,毋平順;寧斬釘截鐵,毋帶上拖泥。時時以苦言厲語,痛處著錐,茍有血性者,必仇怒而向前矣。
何謂防魔病?初機識性,狂亂萬端,所以開示話頭,必須上截關(guān)鎖。關(guān)鎖縝密,搜刮精嚴。意地邪思,不能帶影。學(xué)家所以止有悟道而無著魔也。萬一師家觀機器,授話不重關(guān)鎖,任其紛飛業(yè)識,狂亂思惟,則熟人熟境,暗地奔騰,異見異聞,識田擾亂。初參學(xué)人,無智慧以照破,無道力以攝持;蛞苫虿,或喜或悲,突然竊發(fā)而魔事作矣。(中略)若長老勤勤開導(dǎo),用意防閑,則無此患矣。至於致病多端,不能備舉,最易犯者,無如迸氣胸前,以為勇猛,及灰心冷坐,以求澄湛,二者為甚也。蓋參禪秘要,只在真實騰疑,而不在乎迸氣。自元代以來,有邪師者,多教人豎起脊梁,咬定牙關(guān),緊捻雙拳,高撐兩眼,內(nèi)實無真疑而外形猛狀,日以硬氣迸塞胸膺,其勢必至於心痛而咯血。(中略)其次坐冷禪者,亦不起真疑,死心參究,一上禪床,惟萬端排遣,消歸無事,意想或生,即以一口氣不來等話,密念幾回,遂認四大非有,萬法俱空,灰心泯智,澄湛不搖,以為工夫極則,勸令經(jīng)行,心慮打失,寸步不移,坐至歲深,血脈不舒,易成浮腫而亦多火證,此實病在膏肩,而世醫(yī)拱手者也。
欲除諸患,存乎善知識不惜疲勞,日至堂中,勤行開導(dǎo),或發(fā)其堅志,或示以真參,或警其疲怠;次則摧蕩其識情,劃抹其知見,掃除其岐路,剿絕其病根,則魔病眾患,無從竊發(fā),而學(xué)人真悟,不難冀矣。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