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僧寶傳 第二十四卷
禪林僧寶傳 第二十四卷
仰山偉禪師
禪師名行偉、生于氏、大名人也。幼寡笑語、頹然地坐終日。伏犀插額、眉目疏秀、人皆異之。年十九、游京師。聞寶相寺大乘師、方益有鑒裁、謁之。益曰、君風(fēng)神不凡。然非凌煙麒麟所宜置。正當袒肩荷擔如來、乃稱耳。偉欣然曰、此吾心也。愿執(zhí)役掃除。益以講學(xué)聚徒。偉甘勤力、挽車運粟。破薪佐炊、無所不為者。十三年、乃剃落受具。辭益經(jīng)行諸方。益令入洛。遂受賢首教於太三藏。成名繼其席常千人、講無定居。南游門弟子、有愿隨者、偉不卻。至淮上、所至禪林。盛藉藉聞宗師名、心怪之。館淮山古寺。見昔同學(xué)法亮黲衲勃窣。高其衣裙、布纏兩脛。驚曰、亮亦逃矣。呼俱行者、聚觀太息。亮笑敘寒溫而已。偉問曰、汝今稱禪者。禪宗奧義語我來。亮曰、待我死後、為汝敷說。偉曰、狂耶。亮曰、我狂已息、汝今方熾。即趨去。偉請其屬曰。亮聞見淹博、知法解義倍我。今甘爾、禪家、必有長處。乃獨行詣黃蘗。謁南禪師。依止二年。每造室、南公必斂目。良久乃語。偉曰、和尚見行偉、必合眼何耶。曰、麻谷見良遂來、荷鋤鋤草。良遂有悟處。我見汝來、但閑閉目。汝雖無悟、然且有疑、尚亦可在。偉滋不曉。時泐潭月禪師。與南公同坐夏積翠。月以經(jīng)論有聲。偉嘗侍座、聽其談?wù)。因讀小釋迦傳曰。韋尚書問仰山寂公。禪師尋常如何接人。寂曰、僧來必問來為何事。曰來親覲。又問、還見老僧否、曰見。又問、老僧何似驢。僧未有酬者。韋曰、若言見、爭奈驢。若言不見、今禮覲誰。以此故難答。寂曰、無人如尚書辯析者耳。月公稱善、偉亦以為然。南公獨曰。溈仰宗枝、不到今者、病在此耳。偉日夜究思、不悟其意。將治行而西、卜庵嵩少之下。為粥飯僧。夜與一僧同侍座。僧問、法華經(jīng)言。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何等語是陀羅尼。南公顧香爐。僧即引手、候火有無。無火、又就添以炷香。仍依位而立。南公笑曰、是此陀羅尼。偉驚喜、進曰、如何解。南公令僧且去。僧揭簾趨出。南公曰、若不解、爭能與么。偉方有省。偉律身甚嚴、燕坐忘夜旦。占一室謝絕交游。有過偉者、虛己座以延之。躬起炷香、叉手而立。南公聞之以為。大絕物、非和光同塵之義、面誡之。對曰、道業(yè)未辨、歲月如流。大根器、如云門趙州猶曰。我惟粥飯二時是雜用心。又曰、我豈有工夫閑處用。矧行偉根性、日劫相倍者。甯暇囿世情。事清談、諛悅?cè)恕⒃鑫蚁嗪。南公賢之。熙寧二年、南公歿于黃龍。江西使者、檄宜春。厚禮致、以居仰山。未期年、法席冠江淮。平昔同參、知名者皆集。道俗尊事之、謂之後身通智。性剛蒞事有法度。俾某人職某事、莫敢違者。嘗遣化十二輩。偉以其名付維那。使明日俱來、受曲折。及會茶輒失一人。偉問為誰、曰隨州永泰。偉方經(jīng)營中。首座曰、泰游山去。請以他僧備員、偉然之。俄有告者曰、泰實在。首座匿之、以欺眾耳。偉色莊使搜得之。泰自陳、怯弱懼失所受事。首座實不知也。偉令擊鐘、集眾白曰。首座巳分座授道。又老師所賞識。昧心罔眾、他人猶不可為。乃甘自破壞乎。首座屏息受罰、俱永泰者出院。諸方伏其公。泰後嗣其法、住黃蘗山。首座住溈山、嗣黃龍。偉夏夜坐深林、袒以食蚊蚋。會腸毒作、十日不愈。以刀絕之尺許、血流不止。門人泣曰、師獨奈何不少忍。曰、為其障我行道。蒲伏床上、無所利於物。得死不愈于生乎。元豐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說偈而化。後三日阇維、得五色舍利。骨石栓索勾連。塔于寺之東。閱世六十三、坐三十三夏。
贊曰、法句經(jīng)言。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觀偉施為、宜若起心者何哉。永嘉曰、晝夜精勤、恐緣差故。不惜身命、以知恩故。偉方畏緣差、負法道之恩。引云門趙州、以自較渠。恤是真是妄哉。非志列秋霜、何以若此耶。
東林照覺總禪師
禪師名?偂⑸鷦χ萦蓉G施氏。母夢男子、頎然色如金。握白芙蓉三柄、以授之。但一柄得、馀委地。覺而娠、後誕三子。伯仲皆不育、總其季也。年十一依寶云寺文兆法師出家。又八年落發(fā)。詣劍州大中寺、契思律師受具。神觀秀異、鸞翔虎視。威掩萬僧、偉如也。初至吉州禾山、依禪智材公。材有人望、厚禮延之不留。聞南禪師之風(fēng)、辭材至歸宗。久之無所得而去。歸宗寺火、南公遷石門南塔。又往從之。及南公自石門、而遷黃蘗積翠。自積翠而遷黃龍?偨栽谘伞6曛g、凡七往返。南公佳其勤勞、稱于眾?傋载撁苁、大法旨決、志將大掖臨濟之宗。名聲益遠、叢林爭追崇之。南公歿、哭之不成聲。戀戀不忍去。明年洪州太守榮公修撰、請住泐潭。其徒相語曰、馬祖再來也。道俗爭愿見。元豐三年詔、革江州東林律居為禪席。觀文殿學(xué)士王公韶、出守南昌。欲延寶覺禪師心公。寶覺舉總自代?傊荨⑷デр爬。王公檄諸郡、期必得之。竟得之新淦殊山窮谷中、遂應(yīng)命。其徒又相語曰。遠公嘗有讖記。曰、吾滅七百年後。有肉身大士、革吾道場。今符其語矣?傊、遂聞天子。有詔住相國智海禪院。總固稱山野老病、不能奉詔。然州郡敦遣急於星火。其徒又相語曰。聰明泉者、適自涸矣。[遠公所酌之泉、在方丈之西也。]凡兩月而得旨、如所乞。就賜紫伽梨、號廣惠。其徒又相語曰、聰明泉復(fù)涌沸矣。元佑三年、徐國王奏號、照覺禪師?傡恶淖佑写缶。槌拂之下、眾盈七百。總嘗燕坐、私相告曰。方丈夜有白光、天香郁然。其得眾心如此。山門遣化、多邊徼瘴霧處。有死於其所者。總必泣設(shè)位祭奠、盡禮薦拔。以故人人感動。羅漢系南禪師、佑公之子。有禪學(xué)、未為叢林所信。至東林、總大鐘橫撞。萬指出迎、於清谿之上。於是諸方傳之、號小南。其成就後學(xué)、又如此?傋〕质辍B屋崇成、金碧照煙云。如夜摩睹史之宮、從天而墮。天下學(xué)者、從風(fēng)而靡。叢席之盛、近世所未有也。六年八月示疾。九月二十九日浴罷安坐。泊然而寂。十月八日全身葬於雁門塔之東。閱世六十七、坐四十九夏。
贊曰、余嘗游東林、覽觀太息。念其創(chuàng)御名之功、叢林之盛。非愿力大士、莫能為之也。東坡詞曰。堂堂總公、僧中之龍。呼吸為云、噫欠為風(fēng)。是事且止。聊觀其一戲、蓋將談笑不起于座。而化廬山之下、為梵釋龍?zhí)熘畬m。渠不信夫。
- 上一篇:禪林僧寶傳 第二十五卷
- 下一篇:禪林僧寶傳 第二十三卷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