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南禪美學思想嬗變軌跡(一)

  自馬祖道一開創(chuàng)洪州宗后,中國禪宗便進入了由早期禪宗過渡到中國式禪宗的新時期,南宗禪學也由前期(慧能—神會時代)轉(zhuǎn)入了后期,馬祖禪成了中唐之后的南宗禪學的正脈。正如胡適所指出的:“至唐之慧能、道一,才可說是中國禪。中國禪之中,道家自然主義成分最多,道一是最好代表。”“神會一派不久便衰敗。道一門下不久成為正統(tǒng)。‘中國禪’至此始完全成立。”〔1 〕馬祖道一對南禪門人所普遍認同而且經(jīng)常使用的著名命題——“即心即佛”作出了新的詮釋,并且在他晚年提出了與他早年所主張的“即心即佛”命題相悖的命題——“非心非佛”?梢哉f,從慧能、神會一系的“即心即佛”到馬祖道—的“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的轉(zhuǎn)換,展示出南宗禪學及其美學思想嬗變的軌跡。

  一

  “即心即佛”是洪州宗美學思想的重要命題。

  慧能的再傳弟子馬祖道一(公元709—788年)〔2 〕所開創(chuàng)的洪州宗,在唐貞元、元和年間(公元785—820年)逐漸取代神會門下而成為南宗禪的正脈。道一門下極盛,弟子眾多,在禪宗史上可謂空前絕后!蹲嫣眉肪硎摹督黢R祖》稱:“大師下親承弟子八十八人,出現(xiàn)于世及隱遁者莫知其數(shù)”〔3〕; 《五燈會元》卷三《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和《古尊宿語錄》卷一《馬祖道一大寂禪》均稱:“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zhuǎn)化無窮。”〔4 〕唐人陳詡《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謂:“大寂之徒,多諸龍象,或名聞萬乘,入依京輦,或化洽一方,各安郡國。”〔5 〕《傳法正宗記》卷七謂道一是“以其法歸天下之學佛者,然當時之王侯大人慕其道者,北面而趨于下風,不可勝數(shù)”〔6〕。

  但必須指出,馬祖禪之所以在中唐之后成為南宗禪的正脈,主要是其對慧能的禪學及其美學思想作了重大發(fā)展。

  禪宗美學是生命美學,突出地體現(xiàn)在“禪”的內(nèi)涵上。在禪宗那里,“禪”的內(nèi)涵已經(jīng)不是傳統(tǒng)禪學所說的只是“靜心思慮”之意,而是指眾生之本性(人人本來具有的自性),是眾生成佛的因性。禪宗又把它稱之為本地風光、自己本分、本來面目。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分析“禪”之“源”乃“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此性是禪之本源”〔7〕。 作為達摩學說的《少室六門集》中的第六門《血脈論》稱:“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圣所測。”〔8 〕禪宗所追求的就是那個“父母未生時”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乃是一個人最深的內(nèi)在或自我或本來生命”,而“禪是生命的本身”〔9〕。禪宗美學始終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人的生命活動,探索現(xiàn)實的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及其價值。它認為審美活動乃是一種圓滿具足、自在任運、絕妄顯真的生命活動,一種現(xiàn)實的人的最高生命存在方式。在慧能的禪學及美學思想那里,注重的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們當下的鮮活之人心,這在實際上把活潑潑的人之為人的本性(生命)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三無”說(“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10〕)實際上是對審美活動的圓滿性、自由性和純真性的一種概括,它把人的內(nèi)在生命提到了本體的高度,要人們于“無念、無相、無住”的當下之心中去“自識本心,自見本性”〔11〕,去尋找自我,揭示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價值〔12〕。而馬祖道一對慧能禪學及其美學思想的重大發(fā)展,就是把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突出到十分顯著的地位。在洪州宗那里,已把慧能注重“心”發(fā)展到注重“人”,指出“人”就是“佛”;“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無異,始為道矣。”〔13〕十分強調(diào)從當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去證悟自己本來就是佛,佛就是人的自然任運的自身之全體。所以宗密在《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中評洪州宗的禪法特點是:“洪州意者,起心動念,彈指動目,所作所為,皆是佛性全體作用,更無別用。全體貪嗔癡,造善造惡,受苦受樂,此皆是佛性。”〔14〕這不僅指出了洪洲宗把現(xiàn)實的具體的當下之人心作為佛,而且把現(xiàn)實的具體的當下之人的全體作為佛。在慧能那里,禪被視為人人所具有的本性(又主要是指人們當下的一念之心),是人性的靈光,是人性之美的集中體現(xiàn)。在馬祖道一這里,隨處都采取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的立場,禪就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當下之人的“全體作用”,也就是人的活潑潑的生命之靈光,這樣,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及其鮮活的內(nèi)在生命這個“無價大寶”〔15〕就成了美的最集中的體現(xiàn)。馬祖道一對慧能禪學及其美學思想的重大發(fā)展,集中地體現(xiàn)在他所主張的“即心即佛”的命題之中。

  “即心即佛”是馬祖禪的重要命題。印順在《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第九章第二節(jié)《洪州宗與石頭宗》中指出,“即心即佛”是洪州宗的“原則”。據(jù)《祖堂集》卷十四《江西馬祖》記載,馬祖道一經(jīng)常教誨弟子的就是“各信自心是佛”:“(道一)每謂眾曰: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因而,“自心是佛”就成為馬祖禪的基礎(chǔ)和出發(fā)點。道一門人參謁他時,每每參問的也是“即心即佛”問題。汾陽無業(yè)(公元760—821年)〔16〕前往參拜,見面就問:“三乘至教,粗亦研窮,常聞禪即心是佛,實未能了,伏愿指示。”道一答曰:“即汝所不了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即是迷,了時即是悟;迷即是眾生,悟即是佛道。”無業(yè)于“言下豁然大悟,涕涙悲泣”曰:“本將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方得始成,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一切萬法從心化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17〕汾陽無業(yè)這段深有感觸的開悟之語,通俗明白地說明了“即心是佛”的基本含義。“即心是佛”是建立在堅信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的“自心是佛”和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是“無價大寶”,而且堅信“佛不遠人,即心而證”〔18〕的基礎(chǔ)之上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