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從“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南禪美學(xué)思想嬗變軌跡(四)

  四

  “即心即佛”說關(guān)于審美體驗的探究。

  禪體驗是禪宗區(qū)別于其他佛教宗派的獨具的特質(zhì)。禪體驗又稱般若觀照,般若就是智慧性(眾生之本性)。參禪者如要自在解脫,就必須“起般若觀照”,“以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39〕。禪體驗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生命體驗,一種審美體驗,因為審美體驗是對于人的自身價值以及生命意義的一種體驗活動,是生命意義的瞬間感悟。因而禪體驗是“以悟為則”〔40〕的,要在“悟”中“識心見性”〔41〕,領(lǐng)悟和把握自己的本來面目,呈顯生命之美。“悟”的內(nèi)涵則涉及禪宗的審美體驗論。在禪宗那里,般若體驗(審美體驗)乃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種洞察,是基于本覺自性的一種直觀,是將能所消融于自心的一種體味。“悟”又涉及禪宗的審美認識論,其“認識”并非通常所說的主觀對客觀的認識,而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種洞察、直觀與體悟。這樣,禪宗的審美認識論與審美體驗論是同一的。在洪州宗那里,“即心即佛”之“即”,具有“不假修證,當下即得”之義,即一剎那間“自識本心”從而獲得解脫的個體體驗。馬祖道一曾明確指出對“道”(禪)的領(lǐng)悟和把握是不需要“修證”的。他說:“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42〕,因為佛是“自家本心”,“自家本性”,因而“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禪”〔43〕,而應(yīng)該讓“平常心”(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的當下之心)“自然逍遙”,無取無舍、無所執(zhí)著的自在任運,就能“會其道”、“體會大道”,或者說,只要領(lǐng)悟到自心本來清凈如同佛性,不必漸修苦行,只需返觀內(nèi)心,就可明珠在握,深契本來面目,呈顯人性美之光!蹲嫣眉肪砣端究丈奖緝艉蜕小酚涊d:中使楊光庭向馬祖道一參問佛法,馬祖曰:“若求作佛,即心是佛;若欲問道,無心是道。”又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自心得,若悟無心,佛亦無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中使深受教誨說:“京誠大德皆令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求佛,今和尚曰: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本來清凈,不假修行,故知前虛用功耳。”這種“不假修行”而“佛自心得”,當下即得而“無心是”的禪風(fēng),就與傳統(tǒng)佛教在追尋清凈心靈境界時需要經(jīng)歷一個長期修行的過程的主張迥然有別,其本來面目的呈顯、般若體驗(審美體悟)的獲得是在一剎那間的意識轉(zhuǎn)換中閃現(xiàn)的。

  必須指出,“即心即佛”說在慧能一神會的禪學(xué)思想中,也是主張“不假修證、當下即得”的;勰苷f:“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脫”〔44〕。他竭力倡導(dǎo)“自心頓現(xiàn)真如本性”〔45〕,強調(diào)佛與眾生的區(qū)別只在一念之間的意識轉(zhuǎn)換,所謂“迷來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46〕,強調(diào)心靈的體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神會也反對修證,他說:“眾生本自心凈,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脫。”〔47〕他一再批評北宗禪的一心二門的漸修是“障道因緣”,而且明確提倡頓悟,他說:“聲聞修空住空被空縛;若修定住定即被定縛;若修靜住靜,被靜縛;若修寂住寂,被寂縛。”〔48〕他在《大乘開心顯性頓悟求真宗論》中,明確指出“分別是妄心,不分別是自心”,因而從分別(“妄心”)到不分別(“自心”)只需一念之轉(zhuǎn),在一剎那間即可以達于涅槃境界,因此,“其漸也,積僧祗之劫猶處輪回。其頓也,如屈身之臂頃登妙覺”。他批評北宗禪的“觀心”修行“是障菩提”〔49〕,認為正確的禪法是“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50〕;他以一念頓悟來反對北宗的“以方便顯”,他指出覺與不覺只在一念,“若一念相應(yīng)”,便可成佛,“只顯頓門,唯在一念相應(yīng),實更不由階漸”〔51〕?傊,他與他的老師慧能一樣,是把頓悟視為獲得般若體驗的重要途徑與方式的。但由于慧能、神會思想深處仍存在著“凈”與“染”、“真心”與“妄心”的二元分別,那么,“即心即佛”之“即”心就只能是“即”清凈心、真心,而且,必須通過修行去除卻污染心、妄心,以獲得對自性清凈心的領(lǐng)悟,從漸修中獲得般若體驗。這樣,就與他們所主張的不假修證、在“一念相應(yīng)”的“頓悟”中獲解脫的主張相矛盾。比如神會說:“無明依佛性,佛性依無明,兩相依,有則一時有,覺了者即佛性,不覺了即無明。”〔52〕他仍然對人心作“無明”與“佛性”的二元分別。據(jù)《荷澤神會禪師語錄》記載,他在回答蔣義山法師關(guān)于既然眾生皆有佛性,為何有人能見而有人不能見的問題時說:“眾生雖有真如之性,亦如大摩尼之寶,雖含光性,若無人磨治,終不明凈,差別之相亦復(fù)如是,一切眾生,不遇善菩薩善知識教令發(fā)心,終不能見差別之相,亦復(fù)如是。”這與北宗神秀主張“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何其相似乃爾。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