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平實中的不平凡──記親近印公導師的殊勝因緣
平淡、平實中的不平凡──
記親近印公導師的殊勝因緣
釋傳道
一、薪火相傳
向來被敬稱為:人間佛教的播種者、人間佛教的領航者,而享有「玄奘以來第一人」1,「漢人來臺開墾四百年最偉大的思想家」2,及「世界佛教之光」3等稱譽的「佛國瑰寶」4──印公導師,于今年六月四日上午十點零七分圓寂了!就世俗的層面來看,導師的形體是與我們告別了;但從佛法的層面來看,他老人家的懿德風范,及忘己為人、任重致遠、護持正法的菩薩精神,仍然長存人間。只要四眾弟子依法修學,輾轉行之,亦即是導師的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愿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5這是導師不舍有情,而對自己、也對我們所作的慈悲承諾。祈愿在不久的將來,能與同愿同行者追隨導師,共同建設此人間而成凈土!
二、無盡感恩
今世能得人身,又得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自己真是滿懷感恩!不僅感念父母生養(yǎng)之恩,感念眾生互助之恩,感念師長教育之恩,更感念三寶、善士啟發(fā)法身慧命之弘恩。在無盡的感恩之中,尤其感念印公導師慈悲攝受之深恩。在學佛的最初十年,一切多半自行暗中摸索,正當自己困于傳統(tǒng)的佛教思想、制度,而苦尋不著思想的出路之時,幸而經由間接拜讀導師的著作,乃至直接的晉謁請益,這才終于尋得思想與行動的「源頭活水」。
從此,不但自己的疑團盡釋,宗派的隔閡冰消,更因而走出傳統(tǒng)談玄說妙之窠臼,跳脫寄情來世他方之迷惘;進而深信實現(xiàn)「人間凈土」是為釋尊本懷,而誓愿盡未來際奉行「人間佛教」──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凈化。這一切,都拜導師的法乳深恩所啟發(fā),因此對導師的感念最深!
三、為法忘軀
民國五十八年,應師范大學中道社學員之邀,一齊上報恩小筑拜謁導師。當時導師病體未愈,卻仍慈悲開示:從讀經入門次第,到一門深入的階次,旁征博引,如數(shù)家珍;諄諄善誘,如話家常;歷一個多小時的殷切垂示,真是如醍醐灌頂,令人感激涕零!
民國六十年,偕同現(xiàn)今已是中正大學歷史系主任的顏尚文同學,以及目前已自文建會文資中心主任退休的林金悔同學,這兩位大學青年去拜謁導師。彼時,導師剛剛經歷了兩次大手術,身體甚弱,所以侍者明圣師父特別叮嚀:談話頂多只能十五分鐘。但導師一談起佛法,就顯得精神抖擻,連一絲病容都沒有;反而苦口婆心地一再提醒我們:「研讀佛書,要用信仰的精神和態(tài)度為之;如果只當是作學問,或者資料的累積,那對身心、對生命,就一點助益都沒有!」
導師更對我們說明了如何以兩種方法,來勘驗學者的言行是否符合佛法:(一)所說與佛法的根本義理是否相合?(二)行為表現(xiàn)是什么樣子?「若光談修行或勸人作善,一般宗教也會啊!如以神通來建立佛教,外道也有神通,那佛教就和外道一樣了!現(xiàn)在的人,稍微有一些修行,就說前生后世、說神通,這不是真正的佛法。從佛陀證悟、說法的史實來看,佛世尊不是那樣的!雖然佛的身、語、意三業(yè)都可以教化,但是佛法的重點是教誡輪──用語言來引導你、啟發(fā)你,使你向上!
這種平實而不憚其煩的垂示,在侈談特異、神通的今日,不特是對癥的針砭正見,更是炎熱里的清涼劑!在這么一問一答之間,時間竟已過了將近二小時,害得侍者坐立難安,但也讓自己感動難忘!
其實,老人家的心情,我是深有所會的:懨懨的病體,能不能活得長久猶未可知,既然有人要來請法,他當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傾囊相授。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與悲愿,正是我佛弟子效法的典范!
民國六十八年,因事到慧日講堂,臨離開前,欣逢導師前來,我遂把握機緣,趨前請問疑義。因為自己出門在即,于是便與導師兩人站立而談。我方便請益,但導師仍詳盡垂示,用心講解;感動得我,亦全神貫注,一心諦聽!
不知過了多久,隱約覺得旁聽的人愈來愈多,回頭一望,才發(fā)現(xiàn)身邊已圍了一圈人。原來,用餐打板聲已敲過半小時了!大家都覺得好奇,到底是什么問題,讓一向準時的導師渾然不覺,專注到連敲板聲都聽而不聞。我于是再一次領會到導師為法、為眾生的慈悲,以及古人「廢寢忘食」的深義。
四、平實接眾
民國八十四年,安排當時已任職文建會的林金悔先生,陪同藝文界人士──梁華綸(文建會文資中心秘書)、趙東暉(中國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副館長)、何恒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院長)、葉紹國(淡大教授)、李文賓、柯耀東、程雪亞、蘇獻隆、彭瓊華(畫家)、李谷摩(畫家)伉儷、柯錫杰(攝影家)一行十三人,前往永光別苑拜會導師,老人家的平易可親,讓大家的請益就像圍爐夜話一般溫馨。
眾人離開以后,林先生因東西忘了拿而折返。當他進屋的剎那,看到正在閉目養(yǎng)神的導師,似乎好累好累;但是當導師聽到腳步聲,一睜開眼睛看到他,就像有一股力量迅速泛上臉龐,瞬間又回復了先前的神采。林金悔先生心中一動:原來,老人家是打著精神來與大家講話的。見他從頭至尾不露一絲倦容,其實是不忍讓人有心理負擔之故啊!
八十七年,帶領妙心寺慈恩護法會一行,到臺中華雨精舍拜謁導師。那一次,記憶很深刻的就是老人家童心未泯地,用手將皺皮拉起,還莞爾地說:「老病不中用了!」惹得眾人都哈哈大笑!「病,是多年的故友,幾十年常在一起,也不覺得有什么不好的!」這充分顯露了導師對于自己一生多病的態(tài)度。末了,老人家還慈悲地開示大家:「要有正信、正見、正行!善盡自己的本分、職責,革除不良的積習,這才是學佛的通途!
還有一次,與「妙心人間佛教研修院」的學員,及南部《妙云集》讀書會的會員一行,到華雨精舍拜見導師。當日,導師慈示我們:「研究佛法,要能培養(yǎng)溫故知新的精神,而且還要能夠受用佛法。因為佛法是宗教,宗教是離不開實踐的:總是叫我們減少煩惱,叫我們增長慈悲心,叫我們對佛教有熱心、熱忱,來護持圣教;而且覺得眾生非常苦惱,應該如何予以救度……。時時這樣用佛法來指導自己、警策自己。」
還說:「真正學佛的,要能諒解人家的苦痛,要用佛法來熏陶自己,還應該時常在佛法里改變氣質。向來時常發(fā)脾氣的,脾氣慢慢少發(fā)了;向來懶惰不肯做事的,慢慢肯發(fā)心了,這至少就有一點好處了。假使連自己都對佛法沒有信心和受用,還拿什么教人家生信心呢?如果你越學越煩惱,或者你學了,自己覺得了不得,就瞧不起人,那就和研究世間的學問一樣,變成非佛教了!」
由導師這種種對信眾的開示,可知他老人家從不陳義過高,而多重于佛法在生活日常的躬行實踐。從他接眾、處眾的種種平實、平易,正顯示了他在平淡、平實之中所孕育的不平凡,真正值得我們禮敬、稱嘆與效法!
五、深度專訪
八十五年六月九日,陪同正在撰寫《印順佛教思想研究》博士論文的丘敏捷居士,到華雨精舍對導師作深度的訪問。其間,我特別拈出導師三系(論)教判,來請示真常唯心的禪者開悟的問題。導師劈頭就一語道破地說:「真正的開悟(即見道位),那是破我見我所見;沒悟就是沒悟,一悟即是永悟!那有什么大悟多少次,小悟多少次的?那是外行話!一般禪觀者所謂的『開悟』幾次,多數(shù)是有所體驗而已;真正徹底的破我見,那須再破(再悟),又怎會再有個真常(我)心存在呢?」導師就這么提綱挈領、深邃簡約地層層析理,令人聽來頗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之快意!
八十七年十月十七日,丘敏捷居士再次造訪導師,真沒想到九三高齡的導師,竟已慈悲地閱畢論文全書,他并且期勉作者要用信仰的心來研究佛法,對于自他、身心,方有裨益。
88.2.9于華雨精舍(左為丘敏捷居士)
導師對于后學這般的關懷鼓勵與殷殷期許,無怪乎要被尊為「播種者」。他老人家不但以他的等身著作,為臺灣佛教,乃至世界佛教撒下正法的種子;還以他的德學之風與慈悲之水,勤加灌溉這一畝正法之田,讓人不得不由衷懷念、贊仰這位人間永遠的導師!
六、拍攝點滴
民國七十八年,因警覺到導師的聲音愈來愈微弱,遂興起拍攝導師紀錄影帶的計畫,以嘉惠后學既讀其書,又能睹其神采影像,惕勵道心!于是,先與臺北「映象觀念工作室」的呂欣蒼先生,商討編寫腳本,后經導師慈允而開始拍攝工作。這期間因緣錯綜、極盡曲折,一直到八十二年──前后歷經四年,全片才制作完成。其后,經與昭慧法師討論,而終定名為《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印順導師》。此錄影帶的拍攝發(fā)行,當也是激發(fā)日后慈濟大愛臺,拍制《印順導師傳》的因緣之一吧!
猶記得首度在永光別苑,拍攝工作告一段落,正待告假離去之時,導師靠在躺椅上,若有所感地緊緊握住我的手,慈祥地對我說:「學佛修行,不要怕苦!不要怕人少!要重質不重量,正信正見重要!度一個算一個,二個就是一雙……。」導師這番一心為正法,重質不重量的剴切垂示,至今仍縈繞在耳,讓我感動莫名!并終身尊奉為利世度生的圭臬!
八十九年十二月九日,早年歸依導師,今已移居美國的雷通明博士伉儷,偕其上足曾景山居士同至妙心寺,并說明此次乃專程回國晉謁導師。經與侍者明圣師父聯(lián)系,獲知導師正好回到嘉義妙云蘭若,遂于十四日,偕同中正大學教授顏尚文伉儷,及高雄信眾暨攝影團隊一行十五人,前往禮座。
89.12.14于妙云蘭若(坐導師身左為雷通明博士)
當談到佛教思想與律制的異見異義時,有人就請問導師說:「如果佛世也有現(xiàn)代科技,可以將佛說的實況拍攝下來,那現(xiàn)在大概就不會再有見諍了吧?」沒想到導師立刻斬釘截鐵地說:「還是有異見,一定有見諍!」是的,眾生的根性、程度不一,怎可能沒有異見異義呢?由此可見導師之高明、思路明晰而銳利!
七、最后篇章
作為一個佛法研究者,導師畢生的研究成果,固然已深獲學術界的肯定與推崇;但導師他老人家卻一再地在其著作中揭示弟子:要重視佛法的宗教性(信仰與實踐)。從自己親近他老人家的殊勝因緣中,從他老人家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平易近人、平實可親、平凡可學中,益發(fā)覺得導師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宗教家!盡管有人稱他論師,稱他思想家、理論家;但是從他的菩薩身影,我所看到的,確是一位將自己的言語身行,與佛法緊密結合的可敬大德!
如華人向來避諱談「九」,去(九十三)年,當徒眾們歡歡喜喜地為導師祝賀百歲嵩壽,他老人家卻坦蕩而如實地澄清說:「不!我今年九十九!」甚至在遺言中,他老人家仍鄭重付囑后人:舍繁文縟節(jié),不發(fā)訃文,不傳供,懇辭花圈、花籃、挽聯(lián),遺體從速火化等細節(jié)。
可喜的是:他的弟子、學生們,在百般不舍中,仍選擇了謹遵師命,為導師的一生,譜上最完美的休止符!縱觀導師一生的行止,以至圓寂,其不?渖衿、不顯異惑眾,在在皆為佛教界留下永恒的典范!在祈愿導師乘愿再來之余,也殷切的期望導師的及門弟子、徒眾與學生,承繼他老人家的遺緒──關懷凈化此人間,甚至「青出于藍而甚于藍」!那末,導師便也始終不曾離去,因為,他的法身慧命,將代代相承,留傳人間!
傳道敬書
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十四日
【注釋】:
1.佛教史料學者藍吉富教授說:「在中國佛教史上,唐代玄奘以來,弘揚印度佛法最卓然有成的大德,印老當是其中第一人!(引自《佛教弘誓電子報》第116期(2005年6月12日):〈玄奘以來一人而已〉一文)
2.九十四年六月七日,傳道、昭慧法師暨江燦騰博士,于東森新聞臺「青蓉K新聞」節(jié)目接受專訪時,佛教歷史學者江燦騰博士于訪談中所說。
3.九十四年六月十一日,印順導師追思贊頌會于慈濟香山聯(lián)絡處舉行時,香港覺光長老于會中贊頌說:「印順導師是臺灣佛教之寶,是中國佛教之寶,是世界佛教之寶。是臺灣佛教之光,是中國佛教之光,是世界佛教之光!」
4.九十年三月十五日,陳水扁總統(tǒng)至臺中華雨精舍拜會印順導師,并致贈「佛國瑰寶」賀幛,以表對導師德學成就之尊崇。
5.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頁70。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靜波法師:因緣觀是觀事物存在的假象是不真實的
- 仁德上人:緣聚歌
- 靜波法師:因緣果報千差萬別 所以人生有缺陷
- 大安法師:因特殊因緣導致八關齋戒破了怎么辦?
- 紹云法師:修道沒有一定功夫的人在緣上要注意
- 凈界法師:什么因緣能夠生天王?除十善業(yè)外加修四無量心
- 凈界法師:珍惜當下能夠聽聞佛法的因緣
- 正如法師:什么是萬物第一因?緣起
- 能弘法師:怎么用一念心性面對外在的因緣?
- 靜波法師:通達了因緣,就會當機立斷
- 法藏法師:如何調適解決與師長的惡因緣,才能夠安?
- 智隨法師:命運、人生是怎么形成的?
- 靜波法師:出家人的責任
- 性空法師:性空法師:真正的閉關需具備這些因緣條件
- 靜波法師:腳踏實地 堅持不懈
- 慈法法師: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靜波法師:學習認錯,能增上道德人格
- 靜波法師:佛陀曾空缽而返
- 靜波法師:凡事因緣要成熟才可以成就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