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jīng)講記(二十一)
◎1997.08.28講于法云文教協(xié)會
法句經(jīng)講記(二十一)
釋傳道主講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貳、釋頌義及因緣
4.持戒者安 令身無惱
夜臥恬淡 寤則常歡
持,一音(池)ti5地祈切
一音【徐】chhi5出其切
臥,音(餓)g 7語號切
恬,一音(甜)tiam5地廉切
一音thiam5他廉切
寤,一音(悟)go7語度切
一音(晤)ngo7
能夠依于佛法修行,而「持」奉「戒」法德行「者」,是人類之中的最「安」隱吉祥者。因為持戒而內(nèi)心清涼、沒有害意,故能「令」其「身」(語)行不造惡業(yè),亦「無」熱「惱」違犯的追悔!敢埂估铩概P」床而眠,自然充滿「恬」靜「淡」泊與閑適;白日「寤」醒之際,「則」能「!箲选笟g」喜愉悅與平安。
由頌義看來,似乎只要持守戒律德行(因),即可得到吉祥安隱、身心無惱的福果。而其實,從因到果這一段漫長、艱辛又錯綜復(fù)雜的過程,若不是以佛法的正見作為前導(dǎo),而如實正觀緣起,如理反省思惟,如分抉擇取舍,則凈戒是不可能得到成就,亦不可能隨處而安詳自在的!
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凡夫的世界,而這個凡夫的世界,原是由一個個充滿自我執(zhí)見的個體集合所成。這些個體不但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知識水平,以及價值判斷;更重要的,每個人還都有著主我宰他的支配欲,以及自是非他的愛、慢、見、無明等煩惱。因此,往往就以自我為中心,而以好惡、利害、親疏為半徑,來畫圓區(qū)分異己。
可偏偏,人又是社群的動物;個人不可能長期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因此人們的輿論公意(組織認(rèn)同),對于個人的一切,始終有著制約與相當(dāng)?shù)挠绊。它既可能成為個人進德修業(yè)的增上助緣,但更可能成為向上勝進的障礙與困境,正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1,無疾而終』。尤其當(dāng)個人對道德與真理的堅持和努力,竟遭來不公義多數(shù)的曲解和漠視,試問:彼時,自己心中究竟還剩下多少對于真理與道德的堅持?『一傅而眾咻』2,假使連『一傅』都沒有了,那自己又當(dāng)如何于眾咻聲中,尋求繼續(xù)堅持的力量呢?
還記得父子騎驢的故事嗎?這對父子原本是牽著驢子,要上市集去賣的。走著走著,就聽到路人甲大發(fā)厥辭地對旁人說:『真是笨哪!父子兩人牽著一頭驢子走,憑白便宜了那頭驢子!』
父親一聽:是啊!自己還真是笨!不如就讓兒子騎到驢背上去吧!走著走著,又出現(xiàn)一個路人乙來評首論足:『這兒子真是不孝哪!竟讓父親走路,而自己騎著驢子!』好吧!好吧!既然人家都這么說了,那就讓兒子下來走路,自己騎上去好了!
才走了不一會兒,路人丙又跳出來說話了:『你這當(dāng)父親的,真是不仁啊!怎么自己舒舒服服地騎著驢子,卻叫兒子走路呢?』
嗯!這樣的確不妥,還是父子二人共騎吧!這下,旁人應(yīng)該不會再有什么意見才是!沒想到走著走著,又殺出一個保護動物的路人丁來抱不平:『這對父子也太缺德了吧!難道存心把那頭驢子給累死嗎?』
唉!這簡直就是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嘛!弄到最后,這對父子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了,父親一氣之下,索性拿了繩子將驢子捆綁好,然后和兒子一起抬著它上市集去!
這是個非常有啟發(fā)性的故事。人,實在是一種充滿煩惱迷惑,又十分容易受制于外境的動物。常在順境,則往往忘失自我,而狂慢自大;久處逆境,又不免灰心喪志,而自暴自棄!即使身處不順不逆境,內(nèi)在的煩動惱亂,又何嘗有過歇息的時刻?古德有謂:『八風(fēng)吹不動』3,但我們這愚癡無聞凡夫,卻是任何一種風(fēng),都可以吹得我們東倒西歪、迷失沉淪!我們的心,就是這般日復(fù)一日的,隨著外塵境界、內(nèi)在煩惱而或苦或樂、或悲或喜的煎熬無已,何時才真正做得自己的主人,不再為外境、煩惱所役呢?
所以,要能堅持凈戒、令身無惱,且先學(xué)會克制自己的煩惱欲望,與擺脫外境的束縛牽絆吧!而為達這樣的克己與超越,又必得依于佛法的緣起正見,如實地認(rèn)識自己與世間,如理地觀察分析自己與世間一切成敗得失的因緣,從而充實自己、改進自己,使自己在進退之間的拿捏,得以如法、如分,并由此而更能同情于人、無害于人。能如此,那才許你做個吉祥安隱的持戒者,也才能在心安身安中「夜臥恬淡,寤則常歡」。
5.修戒布施 作福為福
從是適彼 常到安處
適,音(式)sek4時激切
彼,音(鄙)pi2邊己切
「修」持「戒」律德行,除了要能做到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敗德(包括會麻醉自己的毒品)之外,還要能夠使我們的意志、言語和身行正確、合理而適當(dāng);那末,因此持戒的功德,來世便可以得人身。
不僅如此,今生如果又能多行「布施」,將我們的智慧、我們的錢財、我們的體力、我們的知識以及修養(yǎng),用來服務(wù)他人,并造「作」種種利樂他人的善「!,即是「為」來世積集「!沟沦Y糧。有德行、又有福報,若能再加以聞、思、修慧的漸進熏修,便可「從」煩惱迷惑的此(「是」)岸欣然超越,而「適」往無有煩惱纏縛的「彼」岸。即使一時還未能悟證無生,也能因為煩惱日薄、善根增長,而「!股傅桨病乖旍o謐的善道之「處」。
很多宗教都教人布施,并且祇將布施的意涵定義在捐錢;然而,就佛法來說,布施是不一定出錢的,包括上面提到的體力、知識、修養(yǎng)等等的服務(wù)奉獻,都在布施的范疇。只不過,能夠?qū)⒆约核械呢斘锸┥岢鋈?除修福的意義而外,還含有宗教凈化的深義。
凡夫是很怕吃虧的,那怕被人占了一點便宜,對自己都是了不得的大事!有的人甚至還要惡狠狠地向?qū)Ψ椒旁捳f: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地討回來!對于自己所喜愛的東西,求之尚且唯恐不得了,現(xiàn)在居然還能夠施舍出去,那真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在眾多的法門之中,布施是最能夠與無我相應(yīng),而且對于我執(zhí)的放舍最有助益的。
就淺義來說,宗教鼓勵布施財物,可以積少成多;而且,透過宗教師的無私和公信力,還可以成辦很多的善事,讓很多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都得到利樂。比方說我們臺灣早期,在那個物資非常匱乏的時代,美國就曾透過天主教、基督教的教會,來代發(fā)一些救濟品給民眾。所以,當(dāng)時可以從教會領(lǐng)到面粉、奶粉、奶油、衣服等物品;原因就是借助宗教的公信力來發(fā)放,可避免被不肖的個人所私吞。又如證嚴(yán)法師所創(chuàng)立的慈濟功德會,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證。他們對于全球各地天災(zāi)人禍的救援,甚至還比當(dāng)?shù)氐恼畽C關(guān)更有效率,所以人們可以安心地將賑災(zāi)款項交托給他們。
常人總以為所謂的幸?鞓,便是不斷的擁有;擁有得越多、越稀罕、越精致,仿佛即可得到越大的幸福與滿足。但事實是否如此呢?也許在擁有之初,的確為自己帶來很大的滿足與優(yōu)越;但繼之而來的,卻是如何經(jīng)營它、以避免別人的覬覦,并且如何持續(xù)保有它,甚至于擁有得更多!為了達此目的,有限的人生不免又要展開一番的費心鉆營與『纏斗廝殺』;擁有,于是成為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但是,我們?nèi)裟軐⒆约核鶕碛械囊磺?真心誠意地分享他人、利益他人;甚且是為了付出,而去擁有,那末這樣的擁有,便饒富深意,而且變成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因為擁有,而能為人付出,在為人付出的過程,即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和快樂,而且這樣的幸福快樂,是任何人都奪不走的。因為在這過程,我們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一心一意地幫助他人得到利樂,故說布施不特與無我最為相應(yīng),更是慈悲(與樂拔苦)心行的最具體呈現(xiàn)!
6.何終為善 何善安止
何為人寶 何盜不取
7.戒終老安 戒善安止
慧為人寶 福盜不取
盜,音(道)t 7地賀切
這兩首偈頌因為是采一問一答的格式,所以合在一起作解說對照。第六章是提問:「何」等法,得以徹始徹「終」地名之「為善」?「何」種「善」,當(dāng)為吾人依靠「安止」?「何」者是「為人」類之中的最可「寶」貴者?「何」者又是「盜」賊匪寇所「不」能奪「取」的?
第七章則回答說:持守「戒」善德行,得以徹始徹「終」地,即使「老」死到來,都得到吉祥「安」樂。持守「戒善」德行能得人身,又能增進現(xiàn)實世間的自他和樂,所以當(dāng)為吾人依靠「安止」。
有智「慧」的人,能夠善觀察自他及世間的因緣變化,他不但足以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還能夠以此而利益他人,幫忙他人超脫煩惱迷惑,所以智慧是「為人」類之中的最可「寶」貴者。
善用自己的身語意三業(yè),來廣植「!沟、服務(wù)利他,這樣的功德法財,是技藝再怎么高超的「盜」賊,都「不」能奪「取」的。
世人多數(shù)是既沒有自信,又缺乏安全感的,所以總要試圖抓住些什么來鞏固自己、壯大自己,譬如權(quán)勢、譬如金錢、譬如名位等等。似乎有了這些東西的『裝飾』,走起路來就格外『有風(fēng)』,做起事來也格外帶勁。但這些財富、權(quán)勢、名位……,都是依眾多的因緣條件而有的,一旦構(gòu)成它的任何一個因緣條件改變,它的內(nèi)容就隨之而產(chǎn)生變異,甚至終于完全消逝;所以是不可恃怙,又依賴不得的。佛就曾開示過四非常偈,說道:『積聚(的財富)皆銷散,崇高(的權(quán)位)必墮落,(親友的)合會要當(dāng)離,(生命)有生(則)無不死!坏拇_,這無常的世間,究竟什么才是值得我們安心依止的呢?
本偈告訴我們:「戒善安止」──純潔而高貴的道德戒行,才是真正可以作為我們終生依止的。因為一個有德行的人,無論去到哪里,都可以讓人放心,而無須加以防備。在任事方面,他謹(jǐn)守本分、克盡己責(zé);在待人接物上,他慈悲寬容、善待一切,他是人們心目中的好友伴、好同事及好同參。盡管外在的一切可能得而復(fù)失,但是一個有德行又有智慧的人,卻不會因此而喪失他的人格特質(zhì)與內(nèi)在的力量,這道德善行的堅持,才是真正可以令自己與他人吉祥安樂的!
修持戒律德行,可保人身不失;但是得生人間,若沒有修學(xué)智慧和福報,恐怕這道德的堅持,到頭來只換得內(nèi)心的抑郁和不平,而終究要為這現(xiàn)實與污濁的塵世所淹沒。所以道德固然重要,還須有智慧來凈化它,才不致在順境、逆境中變了質(zhì);但徒有智慧,如果未修福報,則不僅不能成就菩薩行,恐怕連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
佛世就有則故事說到:在過去生,有師兄弟二人,一人專修智慧,一人專修福報,兩人在修行上,始終各有所偏。經(jīng)過幾世之后,修福報的這一位因為作惡,而墮畜生道,遂轉(zhuǎn)生為一頭大象。這頭大象由于宿世的福業(yè),再加上屢屢在對外的征戰(zhàn)中,幫國王贏得了勝利,所以國王非常寵愛它,就賞賜了很多的瓔珞珠寶,加披其身。不但它所吃的食物超勝常人,又有專人侍候,即連它住的地方,都布置得有如皇宮一般華麗。
而這一位專精修慧的師兄,則因為用功修行,而終于在佛座下證得了阿羅漢果。只是,他向來不修福報,不曾服務(wù)利他,也不與人結(jié)緣,所以常常在出外乞食之時,托了空缽回來。
一日,他托著空缽,經(jīng)過這頭大象住的象宮,一眼見著自己的師弟轉(zhuǎn)世為一頭大象,身上還掛滿了瓔珞珠寶,忍不住就向前在它耳邊輕輕地對它說:『師弟啊!我們就是在過去生中,一直偏頗的修行,今日才落得如此的下場啊!』
大象聽了師兄的話,憶起自己因為修福不修慧,而造惡墮落,不禁流下了懺悔的眼淚,連食物都不肯再吃。
國王得知他所鐘愛的大象,竟然拒絕進食,內(nèi)心不覺大為焦急。問了侍衛(wèi),又只知有一位沙門來過,卻不知沙門對它說了什么,竟使它流淚拒食。于是國王便來到釋尊駐錫說法的精舍,向釋尊請問心中的疑義。釋尊于是告訴國王這位沙門和大象過去生的因緣,并說了以下的這首偈頌:『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一說「應(yīng)供薄」)。』故知除了戒善,福德、智慧的兼修并備,對于佛法的修學(xué),是多么重要了!(待續(xù))
【注釋】:
1.《大學(xué)》第六章〈釋誠意〉:「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
2.《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3.此為蘇東坡所作之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fēng)」,系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biāo)哪婢场?/p>
- 上一篇:法句經(jīng)講記(二十二)
- 下一篇:法句經(jīng)講記(二十)
- 欲望的壓抑與紓解
- 從解脫道到菩薩道
- 法句經(jīng)講記
- 法句經(jīng)開示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八)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七)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六)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五)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四)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三)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二)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一)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九)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八)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七)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六)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五)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四)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三)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