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印長老:人間佛教的生活禪模式

傳印長老:人間佛教的生活禪模式

  俚句曰:

  故人已赴準(zhǔn)提會,堪忍蒼黃三度更;

  堪喜遺人無價寶,生活禪法放光明。

  傳播佛教,有兩大環(huán)節(jié),最為要緊:一者契理,二者契機。契理,即上契佛教大乘菩薩道之真精神。契機,即適應(yīng)大眾,所謂下契眾生根機,順應(yīng)時節(jié)因緣,風(fēng)土人文,方便示導(dǎo)。佛法之傳播,若不契理,必流于世俗知見乃至外道邪說,而喪失其化導(dǎo)、出世之功能。若不契機,必不能融入社會,必見棄于大眾。

  禪宗,實乃中國佛教契理契機之完美體現(xiàn)者。在我國佛教史上,有數(shù)段光明,為世人所矚目。佛教初傳,言殊俗異,思維各別,故捍格多起,故有東晉道安等輩出,孜孜于佛教之中國化,為中國佛教開啟一片生機。此為中國佛教之第一段光明。迨至唐代,八宗并耀,如日麗天,宛如佛世,然佛教遠離大眾,貴族化、學(xué)術(shù)化之嫌亦日漸明顯。

  故有六祖大師等輩出,高揚“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力倡佛教之大眾化,為中國佛教重啟一片生機。此為中國佛教之第二段光明。清初廢除試僧制,遂致僧質(zhì)逐漸趨向低劣。晚清以降,愈顯佛門秋晚,僧綱不振,佛門淪為社會上無出路、欲自殺者避難之所,于社會現(xiàn)實殊無裨益,為大眾所棄,故有太虛大師等輩出,高舉“人間佛教”之大旗,倡導(dǎo)佛教之現(xiàn)實化,為中國佛教再啟一線生機。此為中國佛教之第三段光明。

  厥后,“人間佛教”之口號,蔚然為中國佛教未來發(fā)展之根本指針。中國佛教,不論在祖國內(nèi)地,或香港、臺灣,皆以“人間佛教”為宗旨,切實利益社會人群,紛呈異彩,氣象萬千。

  然于佛教人間化之過程中,亦有種種傾向,宜為有識之士之所警覺者:一者將大乘佛教降格為人天小乘;二者將人間佛教等同于慈善公益事業(yè);三者將禪修之功能簡化為心靈撫慰和疏導(dǎo);四者將人間佛教視作“詩化人生”、“休閑人生”之某種人本哲學(xué)理念。此四者皆偏于契機而疏于契理,故在堅持佛教覺悟、解脫、度生之本分上,屢有偏離佛教真精神之患。

  吾之同學(xué)伴侶摯友慧公老和尚,在秉承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虛云老和尚“四根一本一樞紐”思想之基礎(chǔ)上,立足于宗門之圓頓信解,提出了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以“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為特色之“生活禪”理念,從理論上消解了成佛與做人、出世與入世、生活與修行、宗門與教下、契理與契機、當(dāng)下解脫與究竟解脫、自利與利他等之間的對立,使之融為一體,成功地在佛教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此橋梁之切入點,以引導(dǎo)公眾按簡單、自然、純凈之方式去生活,按做人做事之二八方針去為人處世,把佛法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努力將佛法人格化,從而實現(xiàn)凈化人心、和諧社會、建立人間凈土之目的。

  慧公老和尚所倡導(dǎo)之“生活禪”理念,在繼承“人間佛教”思想之同時,因緊扣諸佛出世之本懷,緊扣中國佛教禪宗之特色,始終不忘覺悟、解脫、度生之菩提心,故避免了前面所言人間佛教在實踐過程中的四種偏頗。誠如識者所說,生活禪以祖師道的圓頓見地信心為眼目和核心,以菩薩的發(fā)心為基礎(chǔ),以解脫為目標(biāo),以明心見性、頓證法身為當(dāng)下之要務(wù),以菩薩行為悟前之加行和悟后之起用,以自他之解脫為終極目標(biāo),融禪凈律教等于一體,所以它雖然不是一個具體的修行法門,但是它可以在圓頓的見地和信心的引領(lǐng)下,含攝一切修行法門,而能為一切法門之宗要。

  目前,中國大陸佛教在“何去何從”之問題上,諸方雖多有探索和思考,然仍未有明確意向。其中有一傾向,尤值得吾人警惕和深思:有人指責(zé)中國漢傳佛教無修行次第,無下手處,空對空,故借口向藏傳、南傳佛教學(xué)習(xí),頻頻對漢傳佛教加以不顧史實之批判。依契理契機精神,慧公老和尚的“生活禪”理念,或為漢傳佛教之未來發(fā)展,再開啟一段生機和光明。

  今值慧公老和尚示寂三周年之際,重拈其人間佛教之“生活禪模式”,揭示末后一段輝天燭地之光明,以志永久懷念。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