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2005 年1 月16 日講于古佛禪林
各位居士:下午好!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個老題目:“覺悟人生,奉獻人 生”。這兩句話從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開始就講這個內容,所有古圣先 賢講說的道理也不外乎這兩句話。所謂的覺悟,佛教叫智慧,有智慧才能 覺悟人生;奉獻,佛教的原話是慈悲,有慈悲才能奉獻人生。覺悟人生的意 義,就是以覺悟的心態(tài)勤修戒、定、慧來直面人生;奉獻人生的意義,就是 要息滅貪、嗔、癡,貪心大的人,嗔心大的人,愚癡的人,叫他來奉獻人 生,他做不了。覺悟人生,就是要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的精神來奉 獻人生。這兩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要落實覺悟人生,就要不斷地優(yōu)化自身的素質,不斷地來改造自己。 這句話講了幾十年了,實際上改造自己是一句非常好的話,非常有意義的 話,每一個人不管承認還是不承認,來到世間就是在改造自己。對于每天 所面對的萬事萬物,所面對的各種繁雜的社會關系、人事關系,我們要不 斷調整心態(tài),想種種辦法去適應它。那就是在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觀 心態(tài)去適應外在的人和事。
我們所改造的對象是什么呢?佛教把它歸納成三件事,用三個方法去 改造三件事。三個方法就是戒、定、慧。所改造的對象是什么呢?貪、嗔、 癡。我們不能適應外在的環(huán)境,不能適應外在的人和事,那是因為內心有 障礙,使得智慧得不到開發(fā),慈悲的精神得不到發(fā)揚,不能覺悟人生,不 能奉獻人生。改造就是要把我們內在的障礙排除、洗刷、改變,每時每刻
以一種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心態(tài)來直面人生,改造就是這個意思。佛教的 精神,從釋迦牟尼佛覺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要我們要“破”。破什么東西? 破除無明。叫我們要“斷”,斷什么呢?斷除煩惱。佛教講兩件事,一個是 “斷”,一個是“證”,加在一起就是“斷惑證真”。整個修行的道路就是不 斷地斷惑,不斷地接觸、接近真理。真就是真理,就是真實,就是原本的 東西。整個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斷惑證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改變自我 的過程。
如果我們學佛的人不想著這件事,只想到拿十塊錢供養(yǎng)菩薩,希望我 兒子考上研究生;拿十塊錢供養(yǎng)菩薩,希望我什么病都不生;拿一盤水果供養(yǎng) 菩薩,希望我多子多孫發(fā)大財。這還是沒有改變我們的心態(tài),還是受貪心 的指使,貪心叫我們燒一根香,希望能得到多大的福報。那么供養(yǎng)布施有 沒有功德呢?肯定有功德,但是不能以索取的心態(tài)來供養(yǎng),不能以少少的 東西來索取多多的回報,以這樣的心態(tài)來布施供養(yǎng),不符合因果。因為種 瓜得瓜、種豆得豆,雖說春種一粒子,秋收萬顆糧,比如說種一粒小米下 去,收一穗小米確實很多,但是那一粒小米種下去到收獲這一穗小米,這 個中間有什么過程?這個過程很復雜很辛苦,從播種的那一刻開始就要精 心地去管理它,要施肥,要松土,要澆水,管理得不好,顆粒無收,管理 得好,確實種一收萬。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什么呢?首先種子很重要。一 定要選擇有生長能力的種子,不能是發(fā)了霉的種子。選擇種子的意思是什 么呢?就是我們種福田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種子種在什么地方才能 得到收獲呢?一定是要種在能生長作物的土壤上,放在石板上,放在水泥 路上,這顆種子放上一百年,它也不會發(fā)芽生根成長,一定要種在適宜于
農作物生長的土壤上。有了種子,有了好的土壤,不等于就有了好的收獲, 還要進行辛勤的管理。在座很多人是從事過農事生產的,知道一粒種子種 下去到收獲需要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學習佛法同樣如此。我們歸依三寶,發(fā)起對佛法的信心,這是開始播 種的過程;我們修布施,對三寶供養(yǎng)也是善因的培植。佛教講修行的六度 法門,布施是第一條,布施能淡化我們的貪心,因為貪心大的人要行布施 很難。佛教講修行的第一法就是要破除貪心,破除貪心從布施開始。但同 時又強調,不要以求回報的心行布施,以求回報的心行布施,那只不過是 把你的貪心改變一個形式。不求回報的布施還有沒有功德呢?求回報功德 小,不求回報功德大。為什么呢?你所求的回報不就是那么一點事嗎?希 望供點水果馬上不發(fā)燒,如果你心態(tài)稍微調整一下,發(fā)燒的問題馬上就解 決了。供水果什么都不求,那是個什么心態(tài)?那種心態(tài)像大海、像宇宙一 樣,那種心態(tài)本身就有無窮無盡的能量,就能克服各種障礙,消除各種業(yè) 障,消除各種疾病。我們在社會生活當中也有許多類似的事情,有的人想 做一點好事,有的老人在馬路上過街的時候不敢走,這時也有人去扶一下, 特別殷勤,希望別人留意他,最好是新聞記者能看到,采訪報道一下。不 過更多的人不是這樣,做了好事不留名,那才是真正做好事。做好事不留 名,說明這個人心態(tài)好,做好事就是做好事,沒有別的用心,這種人很高 尚,很了不起。人人盡管不知名,做多了總有人知道,還是有人表揚他,“這 個人是好人,做好事從來不留名”。這個表揚是另一個性質,而且會真正 得到社會輿論的重視。
佛教講布施要三輪體空。三輪就是三個方面:能施的人,受施的人和
中間的所施的物。比如張三給李四送一個蘋果,張三是能施,李四是所施, 蘋果就是中間物。張三給李四送這個蘋果的時候,張三如果有很多要求: 兒子能升學,我身上的病能好,這個蘋果送給你,要能保證我這么多的問 題都能得到解決,那李四一定說,我不要你這個蘋果,我也沒有能力幫助 你解決這些困難。三輪體空是什么呢?就說這個蘋果送給你,我沒有任何 要求,不需要任何回報。這樣就叫三輪體空。這種三輪體空的布施,它會 形成一種良性的人際關系,你今天給李四送一個蘋果,李四也許不會放在 心里,過了若干歲月,也許李四會送你一筐蘋果,他也不會有任何要求, 這是一種良性互動的人際關系,互助的關系。這也應該是一種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一種無形中的回報,雖然你不要求,但果報是必然的。所以我 們在行布施的時候,不求回報,就能消除我們的貪心。我們不以求回報的 心來行布施,就叫無相布施,能夠做到無相的布施,我們自然就有一種良 好的人際關系,有良好的心態(tài)結緣有緣。緣有順、逆之分,因有好、壞之 別。種好因結順緣,良性循環(huán);種壞因結逆緣,惡性也循環(huán)。人生種種際遇, 有好有壞,無非順逆因緣造成。積德行善,人之本分,不可須臾忘懷。
佛教講的改造,講的斷惑證真,都是要在破除執(zhí)著的基礎上,來實現(xiàn) 這些理念,沒有執(zhí)著的布施,那就是真正的覺悟,沒有執(zhí)著、沒有追求、 不求回報的奉獻,那就是真正的奉獻。覺悟人生也好,奉獻人生也好,都 要在不求回報,破除執(zhí)著的前提下去落實。執(zhí)著就是無明,執(zhí)著就是煩惱, 無明煩惱的表現(xiàn)就是貪、嗔、癡,我們真正能夠不斷地勤修戒、定、慧, 就能不斷地優(yōu)化自身素質,落實覺悟人生的理念;我們能夠不斷地息滅貪、 嗔、癡,就能不斷地和諧自他關系,也就能落實奉獻人生的理念。所以這
兩句話,包括著整個佛法的內涵,也包括世間法。要想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都要以這種覺悟人生、 奉獻人生的宗旨來立身處事,待人接物,直面人生。
覺悟人生,要求不斷地優(yōu)化自身素質,有哪些具體要求呢?我在三年 前講過做人的六條標準,那是在柏林寺禪七期間講的,也就是說要優(yōu)化自 身素質,要做到六個方面才能夠使自身素質得到優(yōu)化。
第一、要明因果。正信要信因果,優(yōu)化自身素質必需明白因果。明白 了因果,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知道做一切事情要考慮后果,這樣的 人絕對不會胡作非為,必定會安分守己地做一個好公民,做一個好的家庭 成員,做一個好的佛弟子,F(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負面的東西,究其原因,都 是在不明世間、出世間因果的前提下,走了彎路,走了錯路,走了犯罪犯 法的路。我們有許多小朋友,在街上撿了五毛錢,他會覺得這五毛錢不能 揣到自己口袋里,應該給家長或者給老師,這是天性的體現(xiàn),是人的至善 的天性的體現(xiàn)。如果我們大人或者父母、老師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孩子這種善 的天性,那么這個孩子一定會得到非常好的成長。可能有個別家長或者老 師,他不從善的天性方面來理解孩子的舉動,他會說你怎么這么傻,撿了 五毛錢不買個冰棍吃還給老師。經過這種熏陶,就有可能把這種善的天性 泯滅掉,就會助長他的貪心,原來撿到錢還給人家或交給老師是一種傻, 一下子就把人間的善惡是非顛倒了。從這種小事,慢慢地把孩子的心態(tài)轉 變了。很可怕!每位家長都要為孩子的正常成長多做正面的教育。要樹立 社會的淳風美德必須從關心孩子的正常成長做起。
我最近在報紙上看到一條社會新聞,說父子兩個坐公共汽車,父親疼
兒子,有座位要讓兒子坐,如果說三十多歲的父親和十來歲的小孩,父親 可以讓給兒子坐。可這小孩很有意思,看見有老人上車了,就馬上站起來 要把座位讓給老人坐。但他父親把他往下一按,“你就坐在這兒不要讓”。 報紙報道這個新聞當然是鼓勵孩子們尊敬老人,也是對這個父親的批判。 這當中反映了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做父母的對自己的子女過分溺愛,十來 歲的孩子在車上不坐也沒關系,給老人讓座是一件好事,父親的這種舉動 不但扭曲了孩子的心理,也在公眾之前把他自己負面的心態(tài)暴露無遺。我 想類似的事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會發(fā)生,也不是有意的,只是出自本能, 總是怕自己的孩子傻,吃了虧。我總是勸那些年輕的父母,不要過分溺愛 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多吃點苦,讓孩子養(yǎng)成克服困難的毅力,養(yǎng)成應付各 種困難環(huán)境的能力,父母也不能陪孩子過一輩子,孩子長到三十歲、六十 歲了,父母到哪兒去了?一定要讓小孩子把那種純真的心性保持發(fā)揚!叭 之初、性本善”,要讓他發(fā)揚那些善的方面;“性相近、習相遠”,只有時時 培養(yǎng)善性,惡習才會遠離;“茍不教、性乃遷”,做父母的不能從正面引導 孩子,孩子的善性就慢慢泯滅了。所以要明白因果,要讓孩子懂得種善因、 結善緣,懂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懂得起心動念做一切事情都要考慮后 果,都要考慮有責任。
第二、要講良心。良心二字在今天提得很少。一個人要有素質,良心 是保證。這良心二字,在今天是哪些人在講呢?今天在座的中老年人占多 數(shù),年輕人占少數(shù),只有那些受到子女虐待的老人會講,“我養(yǎng)的那個畜生 不講良心”。我也經常聽到老人這樣埋怨自己的子女,盡管那些虐待老人的 人很少,但這是個社會問題,這個問題還存在。我也聽到老人講自己兒子
媳婦好,媳婦就象自己的女兒一樣,也聽到老人講子女不講良心,而且為 數(shù)不少。我希望信佛的人,首先對做父母的來說,要從自己開始做一個好 榜樣,知道愛護自己的子女,在孩子身上盡職盡責,對待媳婦和對待兒子、 女兒一樣的心,孩子們沒有挑剔,這樣就會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孩子們要嚴 格要求自己,孝敬父母,尊敬老人,還要教育好下一代來尊敬老人。社會 上有許多好笑的例子。一家祖孫三代,往往是孫子和爺爺、奶奶的關系好, 和父母的關系不好,孫子要親近爺爺奶奶,往往會受到父母的阻礙。我聽 到好幾個人講,孫子跑到爺爺奶奶那兒去了,吃了、喝了,拿幾個錢回去 買糖吃,孩子父母知道了,脫掉衣服,露出屁股打一頓。這樣做不應該, 因為年輕的父母也會變成年老的父母,如果兒女長大了以同樣的方式對待 你自己又會怎么樣?我們要知道,“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鄉(xiāng)下講“堂屋椅子輪流坐,媳婦也會做婆婆”,你那樣來教育孩子,將來孩 子長大了娶了媳婦怎么樣對你呢?不要傷害幼小的心靈,應該好好地培養(yǎng), 培養(yǎng)人的良知良能。良心是什么呢?就是人類本能的善的一面,沒有受到 污染的一面,天性善良的一面,那就是良心。良心是不需要人教的,是本 來具足的,就像我們具足佛性一樣,每個人都具足良心,不需要培養(yǎng)。人 之所為人,是因為具有良心,良心不是學習,不是培養(yǎng),是發(fā)現(xiàn),是把本 能的東西顯露出來。有良心就有素質。
第三、要守道德。道德就是人類交流、溝通、生活的準則,道德就是 和諧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能和諧,是因為遵守了一些基本的準則。道, 是內在的,德,從道表現(xiàn)出來。所謂德行,是以道為基礎,表現(xiàn)出來的行 為就是德行。功德,是做好事,能形之于言行的美好的行為,就是德。所
謂有德政,有仁政,也有苛政,從老百姓來說,總是希望政府施德政,施 仁政,F(xiàn)在共產黨的主張就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人”,那就是德政,就是 仁政,現(xiàn)在講的惠農政策,權為民所用,這就是德政和仁政的表現(xiàn)。
道德的范疇很廣泛,我們國家有一個公民道德實施綱要,講了職業(yè)道 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三個方面的道德。還有最重要一條就是個人品德, 這是一切道德行為的基礎。沒有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 德都是空談。儒家講道德是四個方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講 道德從每個人自己做起,守五戒、行十善,那都是道德的準則。道德要從 每個人自己做起,自身完善了,自然就能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團體生 活當中體現(xiàn)出來。所以要守道德,遵守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原則。道德是可以 培養(yǎng)的,在良心的基礎上培養(yǎng)道德。上面明因果、講良心、守道德這三條, 都是個人內在的修養(yǎng),是修養(yǎng)的基礎,是高素質的基礎。
第四、要立志向。有崇高的道德修養(yǎng),也要有遠大的志向。佛教講志 向就是發(fā)愿,要有大愿大力。佛教的愿有很多種,阿彌陀佛有四十八愿, 藥師佛有十二大愿,普賢菩薩有十大愿王。愿就是志向,我們平常念誦的 四弘誓愿,這是總愿,包括了世出世間的一切愿力,一切的志向,一切美 好的愿望,都可以在“四弘誓愿”當中去落實!八暮胧脑浮痹谧母魑欢 會念,每天至少要念一遍!眾生無邊誓愿度”,就是要救度一切的眾生, 可以說志存遠大。這是利他方面,在自利方面“煩惱無盡誓愿斷”,你要度 一切眾生,如果煩惱深重,心胸不開闊,智慧不具足,你怎么去度眾生? 所以要斷煩惱,要把自己的煩惱逐步地斷掉,才能夠度化一切眾生!胺ㄩT 無量誓愿學”,要斷煩惱、度眾生就要懂得方法,不懂方法,沒有法門怎么
度眾生斷煩惱?所以法門無量誓愿學,用正法來要充實自己、武裝自己, 才有力量有能力來度眾生斷煩惱。最后是“佛道無上誓愿成”,度眾生、斷 煩惱、學法門,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成佛果。佛果無上,為什么是無上呢, 眾生無邊也要度,煩惱無盡也要斷,法門無量也要學,有這三件大事就夠 千生萬劫去實踐,前面的道路無盡、無邊、無量,所以佛道是無上的。不 管路途有多遙遠,我要去踐履;不管成佛這座珠穆朗瑪峰有多高,我也要 攀登,所以說“佛道無上誓愿成”。珠穆朗瑪峰很多凡人登上去了,但是成 佛比攀登珠穆朗瑪峰要難千萬倍。難在什么地方呢?難在我們的煩惱斷不 了。如果你要頓斷煩惱,你就一步到達了珠穆朗瑪峰的頂峰,六祖在五祖 那兒只有八個月的時間,最后他大徹大悟,一下子從一個砍柴人登上了成 佛的頂峰,那就是有決心、有毅力、不怕困難。要立志向,就是要發(fā)大愿, 以這四弘誓愿作為我們學佛的目標,求道成道的目標,我們就一定會有無 窮無盡的力量,去克服一切困難,勇攀高峰。
第五、要養(yǎng)識見。一個高素質的人,一定是見多識廣,博學多才,一 定是心胸寬廣,立志高遠,不斤斤計較于一時一事,看大方向、大目標, 不會計較于生活中的瑣事,那就是有識有見。識者識鑒,見者見解,一個 人知識淵博,見解明徹,他辦一切事情會穩(wěn)當,不會輕易地說一句話,不 會輕易地有所許諾,承諾一件事一定是有把握,能夠兌現(xiàn),說一句話、做 一件事都經得起推敲,經得住公眾的評論。識見盡管很抽象,但是它對一 個人素質的高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說,一個做大事的人,他會臨 危不懼,臨陣不慌,胸有成竹,那就是一種有識見的表現(xiàn)。
我們看到許多的高僧大德,許多的高級知識份子,在面臨許多尷尬局
面的情況之下,都巍巍不動。在五十年代有一個“肅反”運動,如果誰是 反革命份子,那簡直就是判了死刑。當時有一位在北京某佛學研究機構學 習同參,解放前他曾經做過“三青團”的團員,“肅反”的時候查出他的這 個問題,公安機關開車來抓他。面對那種場面,他不驚不慌,從容不迫。 給他帶手銬,他說:“不慌!”走到佛前禮佛三拜,然后面無懼色地說:“我 們現(xiàn)在可以走了。”那可不是演電影,那是真實場面,電影是假的,可那是 一場真戲。那就是有修養(yǎng)、有識見,有膽有識,盡管他參加過那個組織, 但他覺得問心無愧,沒有做對不起人民的事,這是他對自己的信任,也是 對政府信任,他相信他的問題總會水落石出,不會冤枉一個好人,所以他 不驚不慌。逮捕以后經過兩年勞動改造,不但查出他沒有問題,安全部門 又選中他做佛教“內線”。當然做佛教的內線,他也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和 信仰,做出對佛教界不利的事。這位老同參具有的那種應變能力,絕對不 是故作鎮(zhèn)靜裝得出來的。
在“文化大革命”當中,全國右派的頭頭叫章伯鈞,是“民盟”的主 席!拔母铩敝屑t衛(wèi)兵經常拉他來“斗”,章老站在臺上總是眼觀鼻、鼻觀 心,巍巍不動,好像深入禪定一樣。斗完以后,那些陪斗的人偷偷地問他, 你在臺上不驚不慌,穩(wěn)如泰山,你在想什么?他說:“什么也沒想,我在背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嘛!彼麑W的佛法在那個時候用得上!靶猩般若般 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币话愕娜擞貌簧,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就 是有識見的表現(xiàn)。我們如果每時每刻都有覺照,你在任何時候都會不驚不 慌。老頭找你吵,找你鬧,對你有誤會,家里日子不好過,又拿了多少錢 到佛堂去了?你都不驚不慌。這兩個例子,一個從僧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一
個從民主黨派大知識分子身上表現(xiàn)出來,這說明他們學佛法有受用,佛法 的受用在這些方面就能體現(xiàn)出來,我們平常一般的人,有沒有這種定力呢? 我想很難做到。
第六、要充才干。才就是才華,干就是本領。一個有素質的人就是要 不斷地來充實自己的才干。你沒有才干,不是“法門無量誓愿學”,又怎么 能夠為社會服務?怎么樣來落實奉獻人生的宗旨?你要奉獻人生,一定要 有才干,沒有才干,那就盡是在說空話。才干是什么呢?就是才華和本領, 要不斷地來養(yǎng)成自己的才干,充實自己的才干,使自己能夠獨擋一面,完 成一定的工作或者事業(yè),或者說要能夠擔當一定的使命,進一步地說要擔 當大任,那才是有真正的才華和本領。優(yōu)化自身素質,就要在這六個方面 下功夫。明因果,講良心,守道德,立志向,養(yǎng)識見,充才干。
講到和諧自他關系,也有它的具體內容。就是要感恩、分享、結緣, 以感恩、分享、結緣的心態(tài)來和諧自他關系,落實奉獻人生的宗旨。
感恩的心有什么具體要求呢?要感恩就要懂得報四恩,我們要有一個 感恩的心來面對世界,每個人都對我有恩,每一件事都對我有恩,這個世 界上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樹、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都對我們有恩。是不 是這個道理?如果說我們這個地球突然缺了一塊土地,從這邊到那邊穿透 了,那么這個地球還會存在嗎?那一定是火山爆發(fā)。大家也知道這次印度 洋發(fā)生的大海嘯,對全世界都造成了直接、間接的影響。世界上的每一寸 土地的穩(wěn)定,不發(fā)生變異,才是我們生存的有利條件;有一個地方發(fā)生了變 異,就會影響全人類。如果說有一棵樹無緣無故地死掉,我們就要警惕, 大自然將會發(fā)生什么不可預測的事情。每一個物體都能穩(wěn)定有序地存在生
長,每一個植物、每一個動物都能在一種和諧的環(huán)境中生存,才會有我們 人類的生存,我們要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恩德廣大,歸類起來有四個方面,第一就是父 母的恩,第二就是眾生的恩,第三就是國家的恩,第四就是三寶的恩,我 們要知道從這四個方面來回報所有對我們有恩德的人和事。
第一要報父母恩。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我們在座的絕大多數(shù) 人都是做了母親或父親的人,知道養(yǎng)活一個孩子不容易,那真是千辛萬苦, 都有切身的體會。雖然人們小時候的事情都忘掉,但是作為父母回憶養(yǎng)活 孩子的艱難,那是歷歷在目,從懷胎十月到出生,特別是母親,要養(yǎng)活一 個孩子,不知費盡多少的心血,付出了多少的辛苦。我要感恩在座的所有 的母親,因為我就是一個沒有能夠回報父母恩德的人,在一歲半就離開了 父母,父母的養(yǎng)老送終我都不在場,是一個對父母欠恩的人,不能說是負 恩,至少是欠恩。為什么沒有負恩?因為我總是在懷念父母的恩德,只是 當了和尚不能回報,是欠恩。不管父母怎么樣的貧窮,不管父母在我幼小 的時候怎樣對待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自己,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實。我是 這樣,我們在座的不管哪一位都是這樣。所以父母的恩是“恩重山丘”,比 山高比海深,恩大于天,做皇帝的也好,做乞丐的也好,都是父母所生,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感恩父母。
第二要報眾生恩。眾生包括一切的生命在內,不僅僅是人類,所有的 生命都是眾生,眾生的生命共存共融,才有人類世界,如果眾生的生命不 能共存共融,人類就不可能生存。報紙電臺天天在呼吁,要保持生態(tài)平衡, 要維護生態(tài)平衡,生態(tài)不平衡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威脅。生態(tài)不平衡是怎
么造成的呢?是人類的自私造成的。人類很自私,什么好吃的都拿來吃, 什么東西好掙錢就無限度地索取,只顧今天,不管明天。天地萬物的生存 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無盡的寶藏,使人類的生存有序地延續(xù)下來。但是我 們今天的人很短視,看不到這個問題,一切滿足于我們現(xiàn)在的享受,滿足 我們當下的發(fā)財,滿足我們當下的快樂,所以就過分地開發(fā)大自然,向大 自然索取得太多,整個地球不管是礦物、生物,還是植物,都一天一天地 在枯竭。過去我們愛說一句笑話,說一個人懶,只有吃空氣喝水!那個時 候說空氣總是有的,不需要勞動就能呼吸空氣,就有水喝。我們今天就可 以感受到,想呼吸一點新鮮空氣,再過若干年都是不可能的,你想飲用到 清潔的水已是不可能。我們北方絕大部分的河流不是枯竭就是污染,哪里 有藍天?哪里有白云?哪里有青山?哪里有綠水?我聽到一個小學生和老 師辯論,老師講:天是青的,云是白的。那個小學生說:不對,天是灰的, 云是黑的。這是個笑話,但是反映了某些地區(qū)的現(xiàn)實,比如有些城市一天 到晚,一年到頭天是灰的,水是臭的,這是因為人類太不珍惜大自然對我 們的恩賜。
我們要知道報眾生恩,一切的有情、無情都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 都是我們的大恩人,沒有一切有情、無情的成就,我們個體的生命是絕對 不可能生存的。大家想想看不是有票子、有房子就能生活?一定是有這個 任丘市、有河北、有中國、有地球你才能生存,沒有了這些,有再多的票 子、再好的房子也沒有用。佛教講“一切萬法眾緣所生”,我們要以感恩的 心去面對萬事萬物,不要破壞它,要珍惜,要感恩,一棵草、一塊磚、一 粒沙、一寸土,我們都要感恩,因為有了這些,我們才能生存。當然展開
來講十天半月也講不完,你們可以就這個問題海闊天空地想下去,怎么想 怎么有道理,怎么想都會感到自己不對,想到自己不懂得報恩。
第三要報國家恩。沒有國家就沒有公民,就沒有我們自己。所謂國家, 包括很多方面的具體內容,它不是空洞的。國家包括我們的領土、人民、 政府、軍隊、警察、法院..沒有這一切就沒有我們老百姓的安居樂業(yè)。 老百姓有時會有意無意地對國家和政府埋怨,什么物價漲了工資不漲等等 許多事。當然我們國家十三億人口,國家領導人也很不好做,每個人都滿 意不大可能,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每一個人都照顧到,我們要感恩國家。我 是一個七十三歲的人,在座的也還有八十多歲的老人,我們都是從舊社會 走過來的。舊社會是什么樣子?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那些年輕人會說:你們 講來講去就講這個,今天是什么時代?不能這樣說。新中國五十多年走過 來不容易,要擔多大的風險,擔子有多重,有多少的艱險!過去誰家要是 有一雙膠鞋,有一個熱水瓶,那簡直是不得了。七、八十歲的人回憶起來, 好像還在昨天一樣。年輕人會說哪有這樣的事?確實有這樣的事。所以我 們要感國家恩,國家對我們每個人的恩惠說不完、道不盡。
第四要報三寶恩。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為什么要報三寶恩? 世間的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成就了我們世間的生命、世間的事業(yè),三 寶成就了我們出世間的法身慧命。三寶告訴我們,除了生存在這個世間, 人生還有更高的目標,還要覺悟這個世間,還要了解更高層次的生命需求, 那就是生命的解脫。生命不僅僅是要生存,還要解脫,生命不解脫,永遠 在輪回,永遠在痛苦中煎熬。三寶給我們指出了解脫的方向,生命的終極 關懷,指明了我們人生最高尚的追求,要返本還源,回到精神的家園。明
天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釋迦牟尼出家前身為王太子,感覺到生命 的危脆,生命的痛苦,放棄王位要求解脫,自己解脫了以后,指明一切眾 生都在迷惑當中,大家本有的佛性不能顯現(xiàn)出來,一旦把覆蓋在佛性上面 的無明、煩惱掃除干凈,我們就能顯現(xiàn)出生命本有的光輝,本有的覺悟, 本有的功德。所以我們要感恩三寶,指明了生命解脫的方向。
和諧自他關系首先要知道感恩,感恩就要報四恩,和諧自他關系還要 有分享的心。我們往往知道獨享而不愿分享,怎么來分享?就要修四攝法, 這是四種搞好人際關系的方法,四種營造人生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的方 法。四攝法是學菩薩道、修菩薩行的人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入佛 道,令其開悟成佛的四種方法,又稱四種把握法。實際上就是四種增強親 和力與凝聚力的方法。
第一布施攝。一提到布施大家就以為是要從口袋里掏錢,其實掏錢的 布施最容易,不掏錢的布施最難。布施分四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同 喜施。你們看看這四種布施,是掏錢的布施更容易,還是不掏錢的布施更 容易?我覺得不掏錢的布施更難。讓你拿五元錢出來你很容易做到,但是 叫你把安全布施給人家就為難了。把安全布施給人家,在危急的關頭使別 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就是無畏布施。叫你拿一百元錢,對于每個月收 入一千多元的人來說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叫你把喜悅讓大家分享就有點困 難。往往有喜悅要獨享,不能分享。擁有的知識無償?shù)匕巡际┏鰜?你覺 得那不行。十年寒窗多辛苦,那一定要有報酬。現(xiàn)在布施知識要論小時, 課時費少則八十元,多則幾百元、上千元都有。知識的布施就是法施。
除了財施、法施、無畏施,第四種是同喜施。同喜的布施是落實分享
理念的最好辦法。同喜施一分錢不要花,但是最不容易做到。為什么這樣 說呢?比如李四和張三原來就有些意見,聽說張三要漲工資、得獎金、中 了六合彩,要得幾十上百萬,李四聽了這個消息就不高興,就會忌妒。可 見同喜的布施往往是最難的。因為每個人給自己做了一堵墻與外界隔開。 這是我的兒子,這是我的女兒,這是我的媳婦,這是我的孫子,這是我的 老伴..以什么心態(tài)對兒子,以什么心態(tài)對女兒,以什么心態(tài)對媳婦,以 什么心態(tài)對老伴,又以什么心態(tài)對孫子,都是分別對待,這就是壁壘。對 待女兒的心肯定比對媳婦的心好,為什么?是自己生的,是自己養(yǎng)的。實 際上我們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互為父母、互為子女,我們一定要把當下個體 的生命放在無限的時空當中來觀察。將生命局限在有限的時空環(huán)境里面, 就會有種種的障礙。只有把生命要放在無限的時空當中去思考,我們才會 生起分享的心,我們才會認真地修四攝法,同所有的生命結緣,實現(xiàn)生命 共融。
結緣要結四種緣。緣是無盡的,可以把它歸類為四個方面。四恩、四 攝佛經上都有根據,這四緣是我總結的。結哪四緣呢?就是要結人緣、結 善緣、結法緣、結佛緣。有人緣就能有善緣,有善緣就有法緣,有法緣就 有佛緣,這四緣雖有層次的高低,但是一個緣字包括了一切,相逢都是有 緣人。我們今天在座的這么多人,有的是來結人緣的,有的是來結善緣的, 有的是來結法緣、結佛緣的,不管是結哪個層次的緣,都是有緣。
我們能夠以結緣的心,面對所有的人,以分享的心面對所有的人,以 感恩的心面對所有的人,自他關系就一定能夠和諧。這種和諧,不僅僅包 括家庭、社會、國家、種族、人類,還包括山河大地、情與無情,我們都
要和諧相處,有一個方面不和諧,都是我們人類的悲哀,都是我們人類的 災難。
覺悟人生,就是要不斷優(yōu)化自身素質,要優(yōu)化自身素質,就要做到六 條,明因果、講良心、守道德、立志向、養(yǎng)識見、充才干;奉獻人生,就要 落實在和諧自他關系上。要和諧自他關系就要做到感恩、分享、結緣三條。 這三條六個字可以單獨地用。用在一切方面,用在家庭,用在單位,用在 社會。用在家庭可以使家庭和睦,用在單位可以搞好人際關系,用在社會 就能真正實現(xiàn)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總的來說,覺悟人生就是要不斷優(yōu)化自身素質,要在做人、做事中, 貫徹明因果、講良心、守道德、立志向、養(yǎng)識見、充才干的精神;奉獻人生 就是要不斷和諧自他關系,要在處事接物中,落實感恩、分享、結緣的理 念!坝X悟人生、奉獻人生”是我提倡的生活禪的根本宗旨。生活禪要求我 們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要求我們時時刻刻以 覺悟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勤修戒、定、慧三學,以落實覺悟人生的宗旨;在修 行中生活,就是要求我們在待人接物過程中,落實感恩、分享、結緣的理 念,息滅貪嗔癡,來落實奉獻人生的宗旨。
- 上一篇:禪在當代
- 下一篇: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仁德上人:人生的真實價值
- 仁德上人:慧覺歌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本性法師:退步原來是向前
- 仁德上人:快樂逍遙歌
- 仁德上人:人與人相處過程中需要互相理解、誠敬
- 凈界法師:修學佛法是要靠自己覺悟、遠離妄想的
- 大安法師: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本源法師: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 如瑞法師:今日事今日了,做好每個當下應該做的事
- 凈慧法師: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仁德上人:問問自己這一生究竟想要什么?
- 仁德上人:懺悔悔改歌
- 仁德上人:活著開心歌
- 仁德上人:人生就在身心相性之中,自性本來就是佛
- 凈慧法師:成就學問之道的同時要領會其中的真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