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各位居士:下午好!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個老題目:“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兩句話從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開始就講這個內(nèi)容,所有古圣先賢講說的道理也不外乎這兩句話。所謂的覺悟,佛教叫智慧,有智慧才能覺悟人生;奉獻,佛教的原話是慈悲,有慈悲才能奉獻人生。覺悟人生的意義,就是以覺悟的心態(tài)勤修戒、定、慧來直面人生;奉獻人生的意義,就是要息滅貪、嗔、癡,貪心大的人,嗔心大的人,愚癡的人,叫他來奉獻人生,他做不了。覺悟人生,就是要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的精神來奉獻人生。這兩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要落實覺悟人生,就要不斷地優(yōu)化自身的素質(zhì),不斷地來改造自己。這句話講了幾十年了,實際上改造自己是一句非常好的話,非常有意義的話,每一個人不管承認還是不承認,來到世間就是在改造自己。對于每天所面對的萬事萬物,所面對的各種繁雜的社會關(guān)系、人事關(guān)系,我們要不斷調(diào)整心態(tài),想種種辦法去適應(yīng)它。那就是在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觀心態(tài)去適應(yīng)外在的人和事。
我們所改造的對象是什么呢?佛教把它歸納成三件事,用三個方法去改造三件事。三個方法就是戒、定、慧。所改造的對象是什么呢?貪、嗔、癡。我們不能適應(yīng)外在的環(huán)境,不能適應(yīng)外在的人和事,那是因為內(nèi)心有障礙,使得智慧得不到開發(fā),慈悲的精神得不到發(fā)揚,不能覺悟人生,不能奉獻人生。改造就是要把我們內(nèi)在的障礙排除、洗刷、改變,每時每刻
以一種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心態(tài)來直面人生,改造就是這個意思。佛教的精神,從釋迦牟尼佛覺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要我們要“破”。破什么東西?破除無明。叫我們要“斷”,斷什么呢?斷除煩惱。佛教講兩件事,一個是“斷”,一個是“證”,加在一起就是“斷惑證真”。整個修行的道路就是不斷地斷惑,不斷地接觸、接近真理。真就是真理,就是真實,就是原本的東西。整個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斷惑證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改變自我的過程。
如果我們學佛的人不想著這件事,只想到拿十塊錢供養(yǎng)菩薩,希望我兒子考上研究生;拿十塊錢供養(yǎng)菩薩,希望我什么病都不生;拿一盤水果供養(yǎng)菩薩,希望我多子多孫發(fā)大財。這還是沒有改變我們的心態(tài),還是受貪心的指使,貪心叫我們燒一根香,希望能得到多大的福報。那么供養(yǎng)布施有沒有功德呢?肯定有功德,但是不能以索取的心態(tài)來供養(yǎng),不能以少少的東西來索取多多的回報,以這樣的心態(tài)來布施供養(yǎng),不符合因果。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雖說春種一粒子,秋收萬顆糧,比如說種一粒小米下去,收一穗小米確實很多,但是那一粒小米種下去到收獲這一穗小米,這個中間有什么過程?這個過程很復雜很辛苦,從播種的那一刻開始就要精心地去管理它,要施肥,要松土,要澆水,管理得不好,顆粒無收,管理得好,確實種一收萬。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什么呢?首先種子很重要。一定要選擇有生長能力的種子,不能是發(fā)了霉的種子。選擇種子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種福田首先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種子種在什么地方才能得到收獲呢?一定是要種在能生長作物的土壤上,放在石板上,放在水泥路上,這顆種子放上一百年,它也不會發(fā)芽生根成長,一定要種在適宜于
農(nóng)作物生長的土壤上。有了種子,有了好的土壤,不等于就有了好的收獲,還要進行辛勤的管理。在座很多人是從事過農(nóng)事生產(chǎn)的,知道一粒種子種下去到收獲需要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學習佛法同樣如此。我們歸依三寶,發(fā)起對佛法的信心,這是開始播種的過程;我們修布施,對三寶供養(yǎng)也是善因的培植。佛教講修行的六度法門,布施是第一條,布施能淡化我們的貪心,因為貪心大的人要行布施很難。佛教講修行的第一法就是要破除貪心,破除貪心從布施開始。但同時又強調(diào),不要以求回報的心行布施,以求回報的心行布施,那只不過是把你的貪心改變一個形式。不求回報的布施還有沒有功德呢?求回報功德小,不求回報功德大。為什么呢?你所求的回報不就是那么一點事嗎?希望供點水果馬上不發(fā)燒,如果你心態(tài)稍微調(diào)整一下,發(fā)燒的問題馬上就解決了。供水果什么都不求,那是個什么心態(tài)?那種心態(tài)像大海、像宇宙一樣,那種心態(tài)本身就有無窮無盡的能量,就能克服各種障礙,消除各種業(yè)障,消除各種疾病。我們在社會生活當中也有許多類似的事情,有的人想做一點好事,有的老人在馬路上過街的時候不敢走,這時也有人去扶一下,特別殷勤,希望別人留意他,最好是新聞記者能看到,采訪報道一下。不過更多的人不是這樣,做了好事不留名,那才是真正做好事。做好事不留名,說明這個人心態(tài)好,做好事就是做好事,沒有別的用心,這種人很高尚,很了不起。人人盡管不知名,做多了總有人知道,還是有人表揚他,“這個人是好人,做好事從來不留名”。這個表揚是另一個性質(zhì),而且會真正得到社會輿論的重視。
佛教講布施要三輪體空。三輪就是三個方面:能施的人,受施的人和中間的所施的物。比如張三給李四送一個蘋果,張三是能施,李四是所施,蘋果就是中間物。張三給李四送這個蘋果的時候,張三如果有很多要求:兒子能升學,我身上的病能好,這個蘋果送給你,要能保證我這么多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那李四一定說,我不要你這個蘋果,我也沒有能力幫助你解決這些困難。三輪體空是什么呢?就說這個蘋果送給你,我沒有任何要求,不需要任何回報。這樣就叫三輪體空。這種三輪體空的布施,它會形成一種良性的人際關(guān)系,你今天給李四送一個蘋果,李四也許不會放在心里,過了若干歲月,也許李四會送你一筐蘋果,他也不會有任何要求,這是一種良性互動的人際關(guān)系,互助的關(guān)系。這也應(yīng)該是一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種無形中的回報,雖然你不要求,但果報是必然的。所以我們在行布施的時候,不求回報,就能消除我們的貪心。我們不以求回報的心來行布施,就叫無相布施,能夠做到無相的布施,我們自然就有一種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有良好的心態(tài)結(jié)緣有緣。緣有順、逆之分,因有好、壞之別。種好因結(jié)順緣,良性循環(huán);種壞因結(jié)逆緣,惡性也循環(huán)。人生種種際遇,有好有壞,無非順逆因緣造成。積德行善,人之本分,不可須臾忘懷。
佛教講的改造,講的斷惑證真,都是要在破除執(zhí)著的基礎(chǔ)上,來實現(xiàn)這些理念,沒有執(zhí)著的布施,那就是真正的覺悟,沒有執(zhí)著、沒有追求、不求回報的奉獻,那就是真正的奉獻。覺悟人生也好,奉獻人生也好,都要在不求回報,破除執(zhí)著的前提下去落實。執(zhí)著就是無明,執(zhí)著就是煩惱,無明煩惱的表現(xiàn)就是貪、嗔、癡,我們真正能夠不斷地勤修戒、定、慧,就能不斷地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落實覺悟人生的理念;我們能夠不斷地息滅貪、嗔、癡,就能不斷地和諧自他關(guān)系,也就能落實奉獻人生的理念。所以這
兩句話,包括著整個佛法的內(nèi)涵,也包括世間法。要想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都要以這種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宗旨來立身處事,待人接物,直面人生。
覺悟人生,要求不斷地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有哪些具體要求呢?我在三年前講過做人的六條標準,那是在柏林寺禪七期間講的,也就是說要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要做到六個方面才能夠使自身素質(zhì)得到優(yōu)化。
第一、要明因果。正信要信因果,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必需明白因果。明白了因果,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知道做一切事情要考慮后果,這樣的人絕對不會胡作非為,必定會安分守己地做一個好公民,做一個好的家庭成員,做一個好的佛弟子,F(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負面的東西,究其原因,都是在不明世間、出世間因果的前提下,走了彎路,走了錯路,走了犯罪犯法的路。我們有許多小朋友,在街上撿了五毛錢,他會覺得這五毛錢不能揣到自己口袋里,應(yīng)該給家長或者給老師,這是天性的體現(xiàn),是人的至善的天性的體現(xiàn)。如果我們大人或者父母、老師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孩子這種善的天性,那么這個孩子一定會得到非常好的成長?赡苡袀別家長或者老師,他不從善的天性方面來理解孩子的舉動,他會說你怎么這么傻,撿了五毛錢不買個冰棍吃還給老師。經(jīng)過這種熏陶,就有可能把這種善的天性泯滅掉,就會助長他的貪心,原來撿到錢還給人家或交給老師是一種傻,一下子就把人間的善惡是非顛倒了。從這種小事,慢慢地把孩子的心態(tài)轉(zhuǎn)變了。很可怕!每位家長都要為孩子的正常成長多做正面的教育。要樹立社會的淳風美德必須從關(guān)心孩子的正常成長做起。
我最近在報紙上看到一條社會新聞,說父子兩個坐公共汽車,父親疼兒子,有座位要讓兒子坐,如果說三十多歲的父親和十來歲的小孩,父親可以讓給兒子坐?蛇@小孩很有意思,看見有老人上車了,就馬上站起來要把座位讓給老人坐。但他父親把他往下一按,“你就坐在這兒不要讓”。報紙報道這個新聞當然是鼓勵孩子們尊敬老人,也是對這個父親的批判。這當中反映了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做父母的對自己的子女過分溺愛,十來歲的孩子在車上不坐也沒關(guān)系,給老人讓座是一件好事,父親的這種舉動不但扭曲了孩子的心理,也在公眾之前把他自己負面的心態(tài)暴露無遺。我想類似的事在日常生活當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也不是有意的,只是出自本能,總是怕自己的孩子傻,吃了虧。我總是勸那些年輕的父母,不要過分溺愛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多吃點苦,讓孩子養(yǎng)成克服困難的毅力,養(yǎng)成應(yīng)付各種困難環(huán)境的能力,父母也不能陪孩子過一輩子,孩子長到三十歲、六十歲了,父母到哪兒去了?一定要讓小孩子把那種純真的心性保持發(fā)揚。“人之初、性本善”,要讓他發(fā)揚那些善的方面;“性相近、習相遠”,只有時時培養(yǎng)善性,惡習才會遠離;“茍不教、性乃遷”,做父母的不能從正面引導孩子,孩子的善性就慢慢泯滅了。所以要明白因果,要讓孩子懂得種善因、結(jié)善緣,懂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懂得起心動念做一切事情都要考慮后果,都要考慮有責任。
第二、要講良心。良心二字在今天提得很少。一個人要有素質(zhì),良心是保證。這良心二字,在今天是哪些人在講呢?今天在座的中老年人占多數(shù),年輕人占少數(shù),只有那些受到子女虐待的老人會講,“我養(yǎng)的那個畜生不講良心”。我也經(jīng)常聽到老人這樣埋怨自己的子女,盡管那些虐待老人的人很少,但這是個社會問題,這個問題還存在。我也聽到老人講自己兒子媳婦好,媳婦就象自己的女兒一樣,也聽到老人講子女不講良心,而且為數(shù)不少。我希望信佛的人,首先對做父母的來說,要從自己開始做一個好榜樣,知道愛護自己的子女,在孩子身上盡職盡責,對待媳婦和對待兒子、女兒一樣的心,孩子們沒有挑剔,這樣就會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孩子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孝敬父母,尊敬老人,還要教育好下一代來尊敬老人。社會上有許多好笑的例子。一家祖孫三代,往往是孫子和爺爺、奶奶的關(guān)系好,和父母的關(guān)系不好,孫子要親近爺爺奶奶,往往會受到父母的阻礙。我聽到好幾個人講,孫子跑到爺爺奶奶那兒去了,吃了、喝了,拿幾個錢回去買糖吃,孩子父母知道了,脫掉衣服,露出屁股打一頓。這樣做不應(yīng)該,因為年輕的父母也會變成年老的父母,如果兒女長大了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自己又會怎么樣?我們要知道,“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鄉(xiāng)下講“堂屋椅子輪流坐,媳婦也會做婆婆”,你那樣來教育孩子,將來孩子長大了娶了媳婦怎么樣對你呢?不要傷害幼小的心靈,應(yīng)該好好地培養(yǎng),培養(yǎng)人的良知良能。良心是什么呢?就是人類本能的善的一面,沒有受到污染的一面,天性善良的一面,那就是良心。良心是不需要人教的,是本來具足的,就像我們具足佛性一樣,每個人都具足良心,不需要培養(yǎng)。人之所為人,是因為具有良心,良心不是學習,不是培養(yǎng),是發(fā)現(xiàn),是把本能的東西顯露出來。有良心就有素質(zhì)。
第三、要守道德。道德就是人類交流、溝通、生活的準則,道德就是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能和諧,是因為遵守了一些基本的準則。道,是內(nèi)在的,德,從道表現(xiàn)出來。所謂德行,是以道為基礎(chǔ),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就是德行。功德,是做好事,能形之于言行的美好的行為,就是德。所
謂有德政,有仁政,也有苛政,從老百姓來說,總是希望政府施德政,施仁政,F(xiàn)在共 產(chǎn) 黨的主張就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人”,那就是德政,就是仁政,現(xiàn)在講的惠農(nóng)政策,權(quán)為民所用,這就是德政和仁政的表現(xiàn)。
道德的范疇很廣泛,我們國家有一個公民道德實施綱要,講了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三個方面的道德。還有最重要一條就是個人品德,這是一切道德行為的基礎(chǔ)。沒有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都是空談。儒家講道德是四個方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講道德從每個人自己做起,守五戒、行十善,那都是道德的準則。道德要從每個人自己做起,自身完善了,自然就能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團體生活當中體現(xiàn)出來。所以要守道德,遵守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原則。道德是可以培養(yǎng)的,在良心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道德。上面明因果、講良心、守道德這三條,都是個人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是修養(yǎng)的基礎(chǔ),是高素質(zhì)的基礎(chǔ)。
第四、要立志向。有崇高的道德修養(yǎng),也要有遠大的志向。佛教講志向就是發(fā)愿,要有大愿大力。佛教的愿有很多種,阿彌陀佛有四十八愿,藥師佛有十二大愿,普賢菩薩有十大愿王。愿就是志向,我們平常念誦的四弘誓愿,這是總愿,包括了世出世間的一切愿力,一切的志向,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可以在“四弘誓愿”當中去落實。“四弘誓愿”在座的各位都會念,每天至少要念一遍。“眾生無邊誓愿度”,就是要救度一切的眾生,可以說志存遠大。這是利他方面,在自利方面“煩惱無盡誓愿斷”,你要度一切眾生,如果煩惱深重,心胸不開闊,智慧不具足,你怎么去度眾生?所以要斷煩惱,要把自己的煩惱逐步地斷掉,才能夠度化一切眾生。“法門無量誓愿學”,要斷煩惱、度眾生就要懂得方法,不懂方法,沒有法門怎么度眾生斷煩惱?所以法門無量誓愿學,用正法來要充實自己、武裝自己,才有力量有能力來度眾生斷煩惱。最后是“佛道無上誓愿成”,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成佛果。佛果無上,為什么是無上呢,眾生無邊也要度,煩惱無盡也要斷,法門無量也要學,有這三件大事就夠千生萬劫去實踐,前面的道路無盡、無邊、無量,所以佛道是無上的。不管路途有多遙遠,我要去踐履;不管成佛這座珠穆朗瑪峰有多高,我也要攀登,所以說“佛道無上誓愿成”。珠穆朗瑪峰很多凡人登上去了,但是成佛比攀登珠穆朗瑪峰要難千萬倍。難在什么地方呢?難在我們的煩惱斷不了。如果你要頓斷煩惱,你就一步到達了珠穆朗瑪峰的頂峰,六祖在五祖那兒只有八個月的時間,最后他大徹大悟,一下子從一個砍柴人登上了成佛的頂峰,那就是有決心、有毅力、不怕困難。要立志向,就是要發(fā)大愿,以這四弘誓愿作為我們學佛的目標,求道成道的目標,我們就一定會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去克服一切困難,勇攀高峰。
第五、要養(yǎng)識見。一個高素質(zhì)的人,一定是見多識廣,博學多才,一定是心胸寬廣,立志高遠,不斤斤計較于一時一事,看大方向、大目標,不會計較于生活中的瑣事,那就是有識有見。識者識鑒,見者見解,一個人知識淵博,見解明徹,他辦一切事情會穩(wěn)當,不會輕易地說一句話,不會輕易地有所許諾,承諾一件事一定是有把握,能夠兌現(xiàn),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經(jīng)得起推敲,經(jīng)得住公眾的評論。識見盡管很抽象,但是它對一個人素質(zhì)的高低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比如說,一個做大事的人,他會臨危不懼,臨陣不慌,胸有成竹,那就是一種有識見的表現(xiàn)。
我們看到許多的高僧大德,許多的高級知識份子,在面臨許多尷尬局面的情況之下,都巍巍不動。在五十年代有一個“肅 反”運動,如果誰是反 革命份子,那簡直就是判了死刑。當時有一位在北京某佛學研究機構(gòu)學習同參,解放前他曾經(jīng)做過“三青團”的團員,“肅反”的時候查出他的這個問題,公安機關(guān)開車來抓他。面對那種場面,他不驚不慌,從容不迫。給他帶手銬,他說:“不慌!”走到佛前禮佛三拜,然后面無懼色地說:“我們現(xiàn)在可以走了。”那可不是演電影,那是真實場面,電影是假的,可那是一場真戲。那就是有修養(yǎng)、有識見,有膽有識,盡管他參加過那個組織,但他覺得問心無愧,沒有做對不起人民的事,這是他對自己的信任,也是對政府信任,他相信他的問題總會水落石出,不會冤枉一個好人,所以他不驚不慌。逮捕以后經(jīng)過兩年勞動改造,不但查出他沒有問題,安全部門又選中他做佛教“內(nèi)線”。當然做佛教的內(nèi)線,他也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和信仰,做出對佛教界不利的事。這位老同參具有的那種應(yīng)變能力,絕對不是故作鎮(zhèn)靜裝得出來的。
在“文化大 革命”當中,全國右派的頭頭叫章伯鈞,是“民盟”的主席。“文革”中紅衛(wèi)兵經(jīng)常拉他來“斗”,章老站在臺上總是眼觀鼻、鼻觀心,巍巍不動,好像深入禪定一樣。斗完以后,那些陪斗的人偷偷地問他,你在臺上不驚不慌,穩(wěn)如泰山,你在想什么?他說:“什么也沒想,我在背《心經(jīng)》,照見五蘊皆空嘛。”他學的佛法在那個時候用得上。“行深般若般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一般的人用不上,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就是有識見的表現(xiàn)。我們?nèi)绻繒r每刻都有覺照,你在任何時候都會不驚不慌。老頭找你吵,找你鬧,對你有誤會,家里日子不好過,又拿了多少錢到佛堂去了?你都不驚不慌。這兩個例子,一個從僧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一個從民主黨派大知識分子身上表現(xiàn)出來,這說明他們學佛法有受用,佛法的受用在這些方面就能體現(xiàn)出來,我們平常一般的人,有沒有這種定力呢?我想很難做到。
第六、要充才干。才就是才華,干就是本領(lǐng)。一個有素質(zhì)的人就是要不斷地來充實自己的才干。你沒有才干,不是“法門無量誓愿學”,又怎么能夠為社會服務(wù)?怎么樣來落實奉獻人生的宗旨?你要奉獻人生,一定要有才干,沒有才干,那就盡是在說空話。才干是什么呢?就是才華和本領(lǐng),要不斷地來養(yǎng)成自己的才干,充實自己的才干,使自己能夠獨擋一面,完成一定的工作或者事業(yè),或者說要能夠擔當一定的使命,進一步地說要擔當大任,那才是有真正的才華和本領(lǐng)。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就要在這六個方面下功夫。明因果,講良心,守道德,立志向,養(yǎng)識見,充才干。
講到和諧自他關(guān)系,也有它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要感恩、分享、結(jié)緣,以感恩、分享、結(jié)緣的心態(tài)來和諧自他關(guān)系,落實奉獻人生的宗旨。
感恩的心有什么具體要求呢?要感恩就要懂得報四恩,我們要有一個感恩的心來面對世界,每個人都對我有恩,每一件事都對我有恩,這個世界上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樹、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都對我們有恩。是不是這個道理?如果說我們這個地球突然缺了一塊土地,從這邊到那邊穿透了,那么這個地球還會存在嗎?那一定是火山爆發(fā)。大家也知道這次印度洋發(fā)生的大海嘯,對全世界都造成了直接、間接的影響。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的穩(wěn)定,不發(fā)生變異,才是我們生存的有利條件;有一個地方發(fā)生了變異,就會影響全人類。如果說有一棵樹無緣無故地死掉,我們就要警惕,大自然將會發(fā)生什么不可預測的事情。每一個物體都能穩(wěn)定有序地存在生長,每一個植物、每一個動物都能在一種和諧的環(huán)境中生存,才會有我們?nèi)祟惖纳?我們要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恩德廣大,歸類起來有四個方面,第一就是父母的恩,第二就是眾生的恩,第三就是國家的恩,第四就是三寶的恩,我們要知道從這四個方面來回報所有對我們有恩德的人和事。
第一要報父母恩。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我們在座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做了母親或父親的人,知道養(yǎng)活一個孩子不容易,那真是千辛萬苦,都有切身的體會。雖然人們小時候的事情都忘掉,但是作為父母回憶養(yǎng)活孩子的艱難,那是歷歷在目,從懷胎十月到出生,特別是母親,要養(yǎng)活一個孩子,不知費盡多少的心血,付出了多少的辛苦。我要感恩在座的所有的母親,因為我就是一個沒有能夠回報父母恩德的人,在一歲半就離開了父母,父母的養(yǎng)老送終我都不在場,是一個對父母欠恩的人,不能說是負恩,至少是欠恩。為什么沒有負恩?因為我總是在懷念父母的恩德,只是當了和尚不能回報,是欠恩。不管父母怎么樣的貧窮,不管父母在我幼小的時候怎樣對待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自己,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實。我是這樣,我們在座的不管哪一位都是這樣。所以父母的恩是“恩重山丘”,比山高比海深,恩大于天,做皇帝的也好,做乞丐的也好,都是父母所生,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感恩父母。
第二要報眾生恩。眾生包括一切的生命在內(nèi),不僅僅是人類,所有的生命都是眾生,眾生的生命共存共融,才有人類世界,如果眾生的生命不能共存共融,人類就不可能生存。報紙電臺天天在呼吁,要保持生態(tài)平衡,要維護生態(tài)平衡,生態(tài)不平衡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威脅。生態(tài)不平衡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人類的自私造成的。人類很自私,什么好吃的都拿來吃,什么東西好掙錢就無限度地索取,只顧今天,不管明天。天地萬物的生存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無盡的寶藏,使人類的生存有序地延續(xù)下來。但是我們今天的人很短視,看不到這個問題,一切滿足于我們現(xiàn)在的享受,滿足我們當下的發(fā)財,滿足我們當下的快樂,所以就過分地開發(fā)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得太多,整個地球不管是礦物、生物,還是植物,都一天一天地在枯竭。過去我們愛說一句笑話,說一個人懶,只有吃空氣喝水!那個時候說空氣總是有的,不需要勞動就能呼吸空氣,就有水喝。我們今天就可以感受到,想呼吸一點新鮮空氣,再過若干年都是不可能的,你想飲用到清潔的水已是不可能。我們北方絕大部分的河流不是枯竭就是污染,哪里有藍天?哪里有白云?哪里有青山?哪里有綠水?我聽到一個小學生和老師辯論,老師講:天是青的,云是白的。那個小學生說:不對,天是灰的,云是黑的。這是個笑話,但是反映了某些地區(qū)的現(xiàn)實,比如有些城市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天是灰的,水是臭的,這是因為人類太不珍惜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
我們要知道報眾生恩,一切的有情、無情都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都是我們的大恩人,沒有一切有情、無情的成就,我們個體的生命是絕對不可能生存的。大家想想看不是有票子、有房子就能生活?一定是有這個任丘市、有河北、有中國、有地球你才能生存,沒有了這些,有再多的票子、再好的房子也沒有用。佛教講“一切萬法眾緣所生”,我們要以感恩的心去面對萬事萬物,不要破壞它,要珍惜,要感恩,一棵草、一塊磚、一粒沙、一寸土,我們都要感恩,因為有了這些,我們才能生存。當然展開來講十天半月也講不完,你們可以就這個問題海闊天空地想下去,怎么想怎么有道理,怎么想都會感到自己不對,想到自己不懂得報恩。
第三要報國家恩。沒有國家就沒有公民,就沒有我們自己。所謂國家,包括很多方面的具體內(nèi)容,它不是空洞的。國家包括我們的領(lǐng)土、人民、政府、軍隊、警察、法院..沒有這一切就沒有我們老百姓的安居樂業(yè)。老百姓有時會有意無意地對國家和政府埋怨,什么物價漲了工資不漲等等許多事。當然我們國家十三億人口,國家領(lǐng)導人也很不好做,每個人都滿意不大可能,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每一個人都照顧到,我們要感恩國家。我是一個七十三歲的人,在座的也還有八十多歲的老人,我們都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舊社會是什么樣子?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那些年輕人會說:你們講來講去就講這個,今天是什么時代?不能這樣說。新中國五十多年走過來不容易,要擔多大的風險,擔子有多重,有多少的艱險!過去誰家要是有一雙膠鞋,有一個熱水瓶,那簡直是不得了。七、八十歲的人回憶起來,好像還在昨天一樣。年輕人會說哪有這樣的事?確實有這樣的事。所以我們要感國家恩,國家對我們每個人的恩惠說不完、道不盡。
第四要報三寶恩。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為什么要報三寶恩?世間的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成就了我們世間的生命、世間的事業(yè),三寶成就了我們出世間的法身慧命。三寶告訴我們,除了生存在這個世間,人生還有更高的目標,還要覺悟這個世間,還要了解更高層次的生命需求,那就是生命的解脫。生命不僅僅是要生存,還要解脫,生命不解脫,永遠在輪回,永遠在痛苦中煎熬。三寶給我們指出了解脫的方向,生命的終極關(guān)懷,指明了我們?nèi)松罡呱械淖非?要返本還源,回到精神的家園。明天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釋迦牟尼出家前身為王太子,感覺到生命的危脆,生命的痛苦,放棄王位要求解脫,自己解脫了以后,指明一切眾生都在迷惑當中,大家本有的佛性不能顯現(xiàn)出來,一旦把覆蓋在佛性上面的無明、煩惱掃除干凈,我們就能顯現(xiàn)出生命本有的光輝,本有的覺悟,本有的功德。所以我們要感恩三寶,指明了生命解脫的方向。
和諧自他關(guān)系首先要知道感恩,感恩就要報四恩,和諧自他關(guān)系還要有分享的心。我們往往知道獨享而不愿分享,怎么來分享?就要修四攝法,這是四種搞好人際關(guān)系的方法,四種營造人生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的方法。四攝法是學菩薩道、修菩薩行的人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入佛道,令其開悟成佛的四種方法,又稱四種把握法。實際上就是四種增強親和力與凝聚力的方法。
第一布施攝。一提到布施大家就以為是要從口袋里掏錢,其實掏錢的布施最容易,不掏錢的布施最難。布施分四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同喜施。你們看看這四種布施,是掏錢的布施更容易,還是不掏錢的布施更容易?我覺得不掏錢的布施更難。讓你拿五元錢出來你很容易做到,但是叫你把安全布施給人家就為難了。把安全布施給人家,在危急的關(guān)頭使別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就是無畏布施。叫你拿一百元錢,對于每個月收入一千多元的人來說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叫你把喜悅讓大家分享就有點困難。往往有喜悅要獨享,不能分享。擁有的知識無償?shù)匕巡际┏鰜?你覺得那不行。十年寒窗多辛苦,那一定要有報酬。現(xiàn)在布施知識要論小時,課時費少則八十元,多則幾百元、上千元都有。知識的布施就是法施。
除了財施、法施、無畏施,第四種是同喜施。同喜的布施是落實分享理念的最好辦法。同喜施一分錢不要花,但是最不容易做到。為什么這樣說呢?比如李四和張三原來就有些意見,聽說張三要漲工資、得獎金、中了六合- 彩,要得幾十上百萬,李四聽了這個消息就不高興,就會忌妒?梢娡驳牟际┩亲铍y的。因為每個人給自己做了一堵墻與外界隔開。這是我的兒子,這是我的女兒,這是我的媳婦,這是我的孫子,這是我的老伴..以什么心態(tài)對兒子,以什么心態(tài)對女兒,以什么心態(tài)對媳婦,以什么心態(tài)對老伴,又以什么心態(tài)對孫子,都是分別對待,這就是壁壘。對待女兒的心肯定比對媳婦的心好,為什么?是自己生的,是自己養(yǎng)的。實際上我們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互為父母、互為子女,我們一定要把當下個體的生命放在無限的時空當中來觀察。將生命局限在有限的時空環(huán)境里面,就會有種種的障礙。只有把生命要放在無限的時空當中去思考,我們才會生起分享的心,我們才會認真地修四攝法,同所有的生命結(jié)緣,實現(xiàn)生命共融。
結(jié)緣要結(jié)四種緣。緣是無盡的,可以把它歸類為四個方面。四恩、四攝佛經(jīng)上都有根據(jù),這四緣是我總結(jié)的。結(jié)哪四緣呢?就是要結(jié)人緣、結(jié)善緣、結(jié)法緣、結(jié)佛緣。有人緣就能有善緣,有善緣就有法緣,有法緣就有佛緣,這四緣雖有層次的高低,但是一個緣字包括了一切,相逢都是有緣人。我們今天在座的這么多人,有的是來結(jié)人緣的,有的是來結(jié)善緣的,有的是來結(jié)法緣、結(jié)佛緣的,不管是結(jié)哪個層次的緣,都是有緣。
我們能夠以結(jié)緣的心,面對所有的人,以分享的心面對所有的人,以感恩的心面對所有的人,自他關(guān)系就一定能夠和諧。這種和諧,不僅僅包括家庭、社會、國家、種族、人類,還包括山河大地、情與無情,我們都要和諧相處,有一個方面不和諧,都是我們?nèi)祟惖谋?都是我們?nèi)祟惖臑?zāi)難。
覺悟人生,就是要不斷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要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就要做到六條,明因果、講良心、守道德、立志向、養(yǎng)識見、充才干;奉獻人生,就要落實在和諧自他關(guān)系上。要和諧自他關(guān)系就要做到感恩、分享、結(jié)緣三條。這三條六個字可以單獨地用。用在一切方面,用在家庭,用在單位,用在社會。用在家庭可以使家庭和睦,用在單位可以搞好人際關(guān)系,用在社會就能真正實現(xiàn)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總的來說,覺悟人生就是要不斷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要在做人、做事中,貫徹明因果、講良心、守道德、立志向、養(yǎng)識見、充才干的精神;奉獻人生就是要不斷和諧自他關(guān)系,要在處事接物中,落實感恩、分享、結(jié)緣的理念。“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是我提倡的生活禪的根本宗旨。生活禪要求我們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要求我們時時刻刻以覺悟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勤修戒、定、慧三學,以落實覺悟人生的宗旨;在修行中生活,就是要求我們在待人接物過程中,落實感恩、分享、結(jié)緣的理念,息滅貪嗔癡,來落實奉獻人生的宗旨。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仁德上人:人生的真實價值
- 仁德上人:慧覺歌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本性法師:退步原來是向前
- 仁德上人:快樂逍遙歌
- 仁德上人:人與人相處過程中需要互相理解、誠敬
- 凈界法師:修學佛法是要靠自己覺悟、遠離妄想的
- 大安法師: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本源法師: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 如瑞法師:今日事今日了,做好每個當下應(yīng)該做的事
- 凈慧法師: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仁德上人:問問自己這一生究竟想要什么?
- 仁德上人:懺悔悔改歌
- 仁德上人:活著開心歌
- 仁德上人:人生就在身心相性之中,自性本來就是佛
- 凈慧法師:成就學問之道的同時要領(lǐng)會其中的真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