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非永恒、非斷滅

  19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識流”之說,認為思維活動如流水般連綿不斷。這一學說不僅成為西方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并極大影響了文學、影視等藝術領域的創(chuàng)作。

  其實,相關思想在佛典中早已有之!成唯識論》云:“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xù),常無間斷......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后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認為心理活動如瀑流般剎那生滅、相似相續(xù),不常不斷。

  流水永不止息,此為非斷。但此刻的流水又非之前、之后的流水,此為非常。了解這一原理,可幫助我們糾正斷、常二見。這是世人在認識中的兩大誤區(qū),非此即彼。

  1、心非永恒

  持常見者,認為在物質領域有獨存不變的原子,在精神領域有永恒主宰的靈魂或神我。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否定世間有獨存、不變之因,從而提出無常無我的思想。我,為常(永恒)、一(獨存)、不變(堅固不壞)、主宰(具有絕對力量)之義。佛法認為,無論外在世界還是內在心靈,都沒有恒常不變的實體。

  在我們心中,儲藏了無量生命經(jīng)驗。意識的活動,正是以阿賴耶識的種種經(jīng)驗為基礎,六塵境界為所緣,不斷分別,引發(fā)各種心理。在倫理上,與善心所相應,即成善心;與不善心所相應,即成不善心。在感受上,因所緣境界的順逆變化,而引發(fā)苦、樂、憂、喜之情。

  正因為心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才有被改造的可能。否則,凡夫心就永遠無法斷除,更沒有成就圣賢品質的可能。

  2、心非斷滅

  持斷見者,則認為人死如燈滅,一切將隨死亡化為烏有,這是比常見危害更為嚴重的錯誤觀念。須知,心的活動雖緣生緣滅,念念無常,卻不會徹底斷滅。事實上,每個起心動念都將在內心留下痕跡。

  佛教認為,生命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無始無終。生,不是最初開始;死,更不是就此結束。今生,只是漫漫生命旅程的一個片段,F(xiàn)有色身雖會消失,生命洪流仍將繼續(xù)。人生的一切努力,盡管終成泡影,但由此形成的業(yè)力及內心經(jīng)驗,將成為未來生命延續(xù)的潛在力量,盡未來際地影響著我們。

  這也是改善人生的意義所在。如果死亡會結束一切,將曾經(jīng)的善惡行為劃上句號。那么,止惡行善又有多少意義?正是這種錯誤觀念,導致了功利主義的盛行,為了眼前利益不擇手段,無視未來后果。而了解生命真相的人,絕不以明天的巨大不幸來換取一時之樂。因為善惡行為是功不唐捐的,多行不義,不僅要付出代價,更會成為未來生命的陰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