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fā)愿到回向

  從發(fā)愿到回向

  回向是和發(fā)愿相呼應的,是將自己所做的每件善行,所獲的每分功德,回施法界一切眾生,同證菩提。它既對修行成果的鞏固,同時也能將有限成果增值為無限。

  發(fā)愿相當于儒家的“立志”,是對人生目標的確定。這種目標是經過思考和抉擇的,并不是像通常那樣,只是欲望和習俗的產物。我覺得人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沒有想法,稀里糊涂地過日子;二是雖然有崇高的想法,但沒有勇氣去實施;三是有崇高志向并能身體力行。對佛法修行來說,明確目標并付諸實踐后,還要將所修功德指向這個目標。所以,回向就相當于儲蓄,能使我們的功德法財得以增長,乃至無限。

  為什么有限之行能轉化為無限?關鍵就在于我們的心,在于我們是否具有無限的發(fā)心。就像乘法,一個再小的數字,若乘以無窮大,結果都將成為無窮大。反之,任何有限的數字相乘,結果哪怕再大,仍是有限而非無限。

  一般人往往不注意發(fā)心的作用,事業(yè)雖然做得很大,卻是以有限、有漏,甚至是貪著而充滿我執(zhí)的心去做。這種做法只能是成就我們的凡夫心,雖有所得,也只是人天福報,決非菩提資糧。

  從修行角度來說,重點不在于事情本身,關鍵是本著清凈利他之心,同時盡己所能去做。達到盡心盡力兩點,結果就不重要了。如果心態(tài)不正,或態(tài)度不認真,即使做再大的事業(yè)也是不圓滿的。佛法強調眾緣和合,個人努力只是眾緣之一,但無法決定一切?陀^上的成果,有時并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對于做事者來說,只要能盡心盡力即可。至于實際成敗,有時也取決于眾生共業(yè),不可強求。如果把心態(tài)做壞,即使暫時獲得成功,也是得不償失的。這種現(xiàn)象在社會上非常普遍,教界同樣有類似傾向。雖然事業(yè)做得很大,卻做得很執(zhí)著,做得放不下,這就和修行本意相違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