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分別心

  九、執(zhí)著分別,謂不如理作意類,薩迦耶見為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

  這一種分別也就是前面那個外道“謂諸外道聞非正法類”,但是薩迦耶見這個我見也通于一切眾生。這是特別指出來生死流轉里面最重要的一個煩惱。

  “執(zhí)著分別”是什么呢?“謂不如理作意類”,因為作意的不合道理,內心的思惟不合道理,就產(chǎn)生出來這個薩迦耶見,就是我見,“薩迦耶見為本”。“薩迦耶”翻到中國話是壞聚,是個“壞聚”的意思。

  那么加上那個“見”字,就是“壞聚見”。這個壞聚怎么講呢?就是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色受想行識,是一個眾多的因緣組合起來的,所以叫做“聚”。

  這個“壞”,就是這個聚他是無常的,是老病死的,他是個必朽之物,是個壞聚,剎那剎那變異的。在這上面執(zhí)著有一不壞的、不老病死的,有一個常恒住的我,執(zhí)著有個我,所以叫做“薩迦耶見”,就是我見,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我見。說“我見”,通于補特伽羅的這個我見,補特伽羅也是我見,但是翻個“數(shù)取趣”。

  這個“薩迦耶見”也就是我見,數(shù)取趣這個補特伽羅也是我見,但是有一點不同的義。就是,數(shù)取趣這個補特伽羅這個我見,是指流轉生死。在流轉生死上說,就是“數(shù)取趣”,就是數(shù)數(shù)地去得果報。

  譬如是在人間得人的果報,死掉了又得到天的果報了;天的果報死掉了,又得到畜生的果報;畜生的果報死了,又得人的果報;得人的果報死掉了,又得到地獄的果報,就是一直地去得果報。

  這果報一直地變化,但是我是不變的,誰得果報呢?是我。這個“我”一直地不變。這個有我論者就是這樣執(zhí)著有個“我”。這個“薩迦耶見”呢,是在五蘊上說,在五蘊上這個壞聚的必朽之物上有個不朽的我,那么叫做我見,也有個我,還有個我所,我、我所見。

  其實,他還是相通的,數(shù)取趣的我和薩迦耶見的我還是相通的,F(xiàn)在這里就是指薩迦耶見,由不如理作意,所以就發(fā)出來薩迦耶見這個我見出來,執(zhí)著有一個我。

  “薩迦耶見為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這是執(zhí)著我,與我相應的分別,各式各樣的虛妄分別。這是六十二個見,六十二種知見,就是各式各樣不同的知見,各式各樣不同的見,叫做“見趣”。這個“見趣”怎么講?就是不同的邪知邪見叫做“見趣”。

  這個“六十二見”怎么講?“六十二見”有多少種的解釋,其中一種解釋是簡單一點的解釋:就在五蘊上,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上來說明這六十二見。譬如說色蘊,有四句:“色即是我,我有色,色屬于我,我在色中”,有這么四句。第一句“色即是我”:這個身體,這個地水火風這個生理的組織,他就是我;即色是我。

  這句話有兩句話:“即色是我”、“離色是我”。就這個臭皮囊就是我,這是一種執(zhí)著。第二個執(zhí)著呢,這個臭皮囊不是我,是另外有一個我,這個我,我在色中,在這身體里面住,這個臭皮囊是我的住處。

  就像人在房子里住,這房子并不是我,是我的住處,這個身體也是,這身體是我的住處,那么這是一個不同的執(zhí)著。“即色是我”、“離色是我”。第一句“即色是我”,其他那三句-“色屬于我,我有色,我在色中”,這三句是“離色是我”。

  這個“離色是我”分成三句:“我有色”,就是這個我不是色,但是我是有這個色的,他是我所有的,“我有色”。“我在色中”,我在什么地方住呢?在這個身體里面住,這么一句。“我有色,色屬于我,我在色中”這三句,加起來就是四句。

  這個色受想行識,這個“色”有這么四句,受、想、行、識也各有四句。譬如“受即是我,我有受,受屬于我,我在受中”。乃至識也是這樣子,“識即是我,我有識,識屬于我,我在識中”。就是五蘊,每一蘊有四句,四×五是二十句,這個執(zhí)著有各式各樣的執(zhí)著。

  二十句,過去有二十句,現(xiàn)在有二十句,未來的五蘊也有二十句,加起來就是六十句,就是六十個見,再加上兩個根本的見,就是“命異身異”。這些話都是《阿含經(jīng)》上的話,《阿毗達磨論》也有這些話。這個“命異身異”怎么講?這個“身”就是我,這個“命”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受想行識和我各有各的體性的,命不是身,身不是命,那么這就是色受想行識不是我,另外有一個體性是我,這樣子。這樣的人,這是指“常見”說的,因為這個身體是要老病死、要結束了的,但是〝我〞還是繼續(xù)存在的,這是“常見”。

  若“命一身一”,命和身體是一回事,命就是身,身就是命,我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就是我。這樣說,色受想行識要老病死、要結束的,我也沒有了,這叫“斷見”。所以這六十個句再加一個常見、一個斷見,就是六十二見,是這樣意思。

  這六十二見是以薩迦耶見為本的,以薩迦耶見為根本。這是“執(zhí)著分別,謂不如理作意類薩迦耶見為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因我見而引起來種種分別,因六十二見引起來種種分別,這叫做執(zhí)著分別。執(zhí)著有我,執(zhí)著常見,執(zhí)著斷見,是這樣意思。

  十、散動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

  這以下是指大乘佛法,大乘佛教徒的分別。前面這上面說“執(zhí)著分別,謂不如理作意類薩迦耶見為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這就有一個含藏在里面的意思,這是小乘佛法所對治的分別。

  小乘佛法主要就是破這個我見,他不明顯地說破法執(zhí),不是那么明顯?墒侨魯嗔宋乙姡昧税⒘_漢果,對法的執(zhí)著也是不執(zhí)著的。不過在唯識的經(jīng)論上多數(shù)會說到,小乘佛教徒,這個阿羅漢只斷我執(zhí)而沒斷法執(zhí),常常有這個話。下面就指大乘佛教徒,他不但是斷我執(zhí),也斷法執(zhí)的,那要通達一真法界的道理才可以。

——《攝大乘論講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