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有安全感
去年寫過一篇關于安全感的問提,在和很多的居士交流中發(fā)現很多人沒有安全感,現代的社會安全感實在是一個大問題,結合自己最近看的經典再和大家聊聊安全感。
我們?yōu)槭裁磿䴖]有安全感?!因為我們不能夠把握自己,只能向外去追求,追求金錢追求地位,希望通過這些能為自己建立一點安全感,但往往事與愿違。我們在爭名奪利的時候,勢必會有很多付出,我們在得到這些東西以后,卻有更多的不安全感,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識到內在的安全感的建立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我們只有在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基礎上去取得地位和金錢,認識到地位和金錢是無常的是可以隨時失去的,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這樣才能真正地有安全感。從這里看出我們還是要在信仰、因果、良心、道德上下功夫。
我們知道我們無始以來做了很多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事情,這些組成了我們將來命運的因。那么我們將來會有什么樣的果報(命運)呢?這就要看我們對過去所種的那個因施加的條件(緣)。按照因果的規(guī)律,現在做好事就是對以前好的因施加條件,從而得到好的命運,F在做壞事就是對過去壞的因施加條件,得到壞的命運。我們只要從現在開始不斷地做好事,杜絕做壞事,那么我們就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看到某某做好事可是沒有好報之類的情況,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這是我們的覺悟不夠、智慧不夠形成的膚淺的看法。我們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沒有看到事物的更深層的內容。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對當事人的認識更是少的可憐,而我們卻妄想對他的結果得出結論,那不是大錯特錯了嗎!?有人會說我一直在做好事了,可是我為什么還是壞運連連呢?那么我會告訴你,你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就已經是在做不好的事情了——怨天尤人,這本來就是一件壞事。我們無始以來流浪生死,為了自己的利益做壞事情已經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我們真的是隨時隨地身體在胡作非為,嘴巴在胡說八道,思想在胡思亂想。我們做十惡簡直就是隨手就來,成了我們的下意識的本能了。所以我們要想有好的結果,要想有安全感就要從行十善開始。十善就身三(不殺、不盜、不淫)口四(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意三(不貪、不嗔、不癡)。我們如何把自己做壞事的本能改成做好事,那就要靠修行。大家知道修行就是要去掉自己的毛病,所以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這是一場最終以自己失敗為結果的戰(zhàn)爭,你只有打敗了自己才能改變自己。這是事相上的解脫,用善法來解脫自己。
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觀空,也就是智慧的解脫。
我們從出生就會有死亡伴隨,所謂有生就有死。事物總是有成、住、壞、滅的過程,當我們了解了這些的自然規(guī)律并去適應它的時候,我們就占領了主動權。我們可以對將要面臨的老死做好準備,也就是修行到有主動權的資糧。其實無常無時不在伴隨著我們,各種各樣的魔鬼隨時準備對我們下手,我們只有拿起佛法的寶鏡,把這些無常與惡魔照穿,我們就占領了主動權,就會隨心自在地面對無常與惡魔,就不會對生老病死提心掉膽,就不會有不安全感。要是能認識到畢竟空,知道事物的根本規(guī)律,超出世俗的一切,那你就可以什么也不要做,整天在禪定的狀態(tài)里面,連好啊壞啊全部沒有,生活在現實的涅槃境界里面。但能做到這樣的人畢竟少之又少,這也就是阿羅漢的慧解脫境界。
具體來講佛陀還告訴我們出世間的方法:三十七道品,其中有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我們護航寶艦。而“無病最利,知足最富,有信最友,無為最安”等等處世態(tài)度則是我們生活中的指路明燈。同時再具有禪者的“三無”心態(tài):“對過去無悔,對現在無怨,對將來無憂”。在這里我特別強調一下無為。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了,不為了,而是認真去面對一切,加倍努力地去做,然而對結果卻不關注,也就是我們常常能聽到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樣你做起事情來就會精力旺盛,而且不會感覺勞累。因為你已經超脫,這樣你還有什么可以擔心害怕呢?無為實際上也是我們出家人做事情的標準,我們天天行的就是無為道,做的是無為事。
我們在做不到慧解脫的時候,就要想辦法做到事相上的解脫,那就是要修行,我們按照佛經里面告訴的方法去修行。在佛經里,佛陀講來講去都是要我們行十善。因為行善以后,你如果對結果不負責任的話,別人會贊同;但做了惡后你要是不負責任就不可以,因為別人會要你對自己所做的惡的結果負責。就象給你獎勵你可以不要,反過來要是抓你進監(jiān)獄你不能說我不去就完事了,所以這是最最有把握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因此,我們?yōu)榱吮kU起見還是時時刻刻守五戒行十善的好,這樣才最有把握自己不會墮落,也就不會產生不安全感了。
希望大家在我們這個痛苦的娑婆世界里時時刻刻把握自己,珍惜難得的人生機會行善、行無為法。不但自己能夠解脫,同時還能幫助別人得到解脫。讓大家都得到安全感!
阿彌陀佛!
- 明一法師:佛教把眾生的心歸納為五種可觀察
- 明一法師:為什么會煩惱?如何減少攀緣心?
- 明一法師:想學習佛法,怎樣可以更好地入門?
- 明一法師:禪宗講的開悟,最終是達到什么境界?
- 明一法師:如何積極的去面對和接受一切?
- 明一法師:《華嚴經》中的“不可說”
- 明一法師:放下包袱,以無所求心一門禪修
- 明一法師:貪嗔癡三毒中貪毒最盛 請生活得簡單一點
- 明一法師:日日放下,當下放下
- 明一法師:放下借口精進修行 十地頓超無難事
- 明一法師:開啟學佛之門 為什么學佛要隨緣皈依
- 明一法師:經常要行持的修行方法 皈依三寶
- 明一法師:如何在日常修行中培養(yǎng)信心
- 明一法師:信是修學佛法的基礎
- 明一法師:《禪宗思想史》,說禪宗的思想是老莊思想的大眾化
- 明一法師:只要你站起來,就和別人一樣高了
- 明一法師:《楞嚴經》揭示世界和輪回的由來
- 明一法師:消費與惜福
- 明一法師:“忙”能幫助修入道
- 明一法師:日日是好日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