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勿需太多

  修行勿需太多

  如瑞法師

  同學們每天集體誦《華嚴經(jīng)》。許多人見了,都歡喜贊嘆。說大家不但方隊排得很整齊,而且誦得也都非常專注。我聽到以后,非常高興,也很隨喜大家。

  我們能誦《華嚴經(jīng)》,看上去很簡單,其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小時候我親近弘瑞老和尚,見他得到一本經(jīng)書時,都會感動得哭出來。他說:真不知道前生要培多少的福,才能夠有因緣看到一部經(jīng)啊!所以他每次誦完經(jīng)以后,都要慢慢地恭恭敬敬地用經(jīng)帕包好,放好。他拿經(jīng)的時候,從來都不會拿倒的。現(xiàn)在的大德師父是這樣的。看看過去那些大德的傳記,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修行,無不是從敬法開始的。我們應(yīng)該多向大德們學習,好好珍惜自己的善根。

  說到修行,記得《雜阿含經(jīng)》里說:修行是需要功夫培養(yǎng)的,就像母雞孵小雞一樣,要有足夠的溫度、一定的時間,小雞才能一只一只的孵出來。所以在我們的修行當中,不能太著急。如果你只想著要怎么怎么樣,而沒有種種的因緣條件的和合,也是難以成就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了解到一些同學,雖然學了很多年,修了很多年,但是內(nèi)心深處的煩惱,還沒有去除掉的。

  如果修學佛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煩惱,即使看上去很用功,對他來說也只能算是相似的修道。所以在我們的學修乃至于生活當中,一定要知道佛法的根本是什么。如果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或彼此間一碰到點事,就去抱怨對方怎么樣,而沒有想到,怎么樣來凈化自己的內(nèi)心,消除自己的煩惱,這就是欠缺修行的根本。

  就象母雞孵小雞一樣,心靈的凈化需要一個過程。也就是要時刻保持一顆反省觀照的心。當生煩惱的時候,要觀照自己:煩惱從哪兒來?是怎樣生起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煩惱?要追到根根上,這樣慢慢地煩惱自然會減輕很多。反之,如果缺少了反省力,觀察力,不能從內(nèi)心深處去思惟,即使天天在誦經(jīng)拜佛,也很難得到佛法的根本利益的。

  對于任何事情,我們不要想得那么復(fù)雜。曾經(jīng),有一位年輕的禪師,覺得自己的功夫很了不起,于是去參訪一位老禪師,拜見老禪師后,他問了一大堆的問題。老禪師一聲不吭地聽完之后,對他說:“你真啰嗦!”就走了!第二次,他又去問。老禪師說:“好,你問了我那么多的問題,我也來問問你,你回答上來了,我才回答你!崩隙U師順手拿起來一盒牙簽,說:“你看這是什么?”年輕法師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來解釋這牙簽。他反問說:“你說是什么?”禪師哈哈大笑,然后走了。

  這是發(fā)生在現(xiàn)代的一個故事。后來大家討論這件事,問我怎么樣回答。我說:第一次,他說真啰嗦,我就說誰讓釋迦老子說那么多;蛘,上去打他一拳;第二個問題,牙簽是什么。我就說:這是牙簽。本來就是牙簽嘛。因為你學得太多,所以用心太多,心眼太多,障礙也就多了。

  所以有時候,很簡單的問題,我們就不承認現(xiàn)實,把它想得很復(fù)雜。而使心不得清凈。

  明白了修行的根本,希望大家在修學的過程當中,能夠善用其心,多多觀照,讓煩惱一天天減少,讓心靈一天天變得單純、清凈。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