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嚴法師《追求快樂是起點,不是目的》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等,總稱為‘八苦’?嗍侨松氖聦,不過正因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樂。

  雖然說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但必須先厘清: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什么?

  其實人類從出生開始,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樂,而是滿足欲望,例如對食物、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滿足,一旦欲望得到滿足,就會產(chǎn)生快樂的感受。因此,‘快樂’和‘欲望’兩者間有絕對的關(guān)系。

  在物質(zhì)上追求快樂、滿足,應(yīng)該是現(xiàn)代人共同的傾向,否則物質(zhì)文明不會發(fā)展得那么快?墒,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不禁令人懷疑,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不是可靠?能不能維持長久?

  適可而止的欲望,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合理、無止盡地追求欲望,就會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chǎn)生各式各樣的痛苦。所以,人們表面上在追尋快樂,事實上卻也在追尋痛苦,因為所追求的快樂,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而且快樂不會是永久的真實,它只是一種暫時的現(xiàn)象,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幻影。

  而且,享受快樂之后,又會回到痛苦的原點。所以,人生不過是從苦到樂、從樂到苦,一個永不間斷的循環(huán)而已。只是人們自我安慰,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樂,結(jié)果卻永遠陷于痛苦之中。

  佛教的密宗雖然特別重視‘大樂思想’,但這是指修行過程中,在精神上產(chǎn)生的喜樂。例如修習(xí)禪定時有所謂的‘禪悅’,只要能夠修到身心統(tǒng)一,就會有一種沒有捆綁、束縛的舒暢感,也就是‘輕安’的快樂;又例如凈土宗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終極目的,也是以‘極樂’來形容修行到最后的境界,可見修行的確可以得到快樂的結(jié)果?墒,修行的目的并不單只為了自己追求快樂,而是為了幫助別人遠離痛苦、得到快樂。

  如果僅以追求快樂做為人生的目標,很可能會變成一個享樂主義者而有所偏差,更有可能適得其反地帶來痛苦。

  因此,追求快樂只能說是一個起點,是人類共同的希望,不能誤以為追求快樂就是人生的最終目的,否則,僅追求物質(zhì)生活上的快樂,帶來的結(jié)果可能就是痛苦。而且以佛教的立場而言,應(yīng)該要有‘不為一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精神,當一切眾生都得到平安與快樂時,你才會真正的離苦得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