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虛云,人天共欽——近代壽命最長的120歲高僧
五、堅持步行,鍛煉體魄
虛云一生以苦行著稱,尤其堅持步行,非有必要,不乘舟車,堅持“凡一日步行可達之處,不許乘坐舟車。”
如前所述,虛云四十三歲時,為報親恩,盡孝道,以三年時間,行程約二千里,三步一拜朝禮五臺山,其中歷經(jīng)險阻,終了心愿。然后步行游歷國內(nèi)各大名山。
光緒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虛云南行朝圣,先至西藏,再由西藏翻越崇山峻嶺,穿過世界屋脊喜瑪拉雅山(古稱雪山),經(jīng)不丹到印度、緬甸。結(jié)束南亞之行后,東到云南雞足山,復(fù)經(jīng)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回到江蘇。兩年來行程約二萬里,除渡海河須乘舟航行外,余皆步行,跋山涉水,不畏艱辛,而步履輕捷,體力日強,正應(yīng)古人所言“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虛云到了老年,態(tài)度略有改變,對于青年人并不堅持一定要步行訪道。他說他年輕時到處游方參道,東南西北,四山五岳,乃至漂泊海外,有時一天要走幾百里路。但現(xiàn)在形勢變了,社會在發(fā)展,他不希望現(xiàn)在的僧人也去游方訪道,這樣會浪費寶貴的時光。他有一首〈云游獨歸〉絕句:
獨去獨歸得自由,了無塵念掛心頭。
從今真妄都拋卻,敢謂寒山第一流。
六、飲食起居,一切從簡
據(jù)其弟子岑學呂的一封公開信中云:“留心觀察他的言語舉動,大體上與平常人無殊,所異者:他個子頗高而瘦,他所穿的衣服不過幾件,至少都穿了十年以上,有人送他袍衣甚多,他都拿去與人結(jié)緣。三伏暑天,但見他穿一件夾袍。我有一次跟他游山,不過一二里路,他行走如飛,累得我滿頭大汗,氣喘力竭,而他則從容之至,額上無汗,內(nèi)衣不濕。他洗澡不多,數(shù)日換衣服一次,而身上并無一點難聞氣味。”
“虛云一切飲食起居一如常人,每日只洗臉一次,需半小時之久。舉凡耳孔、鼻孔、發(fā)腳、頸項,都擦之甚久。吃飯時一向不說話,不答話,目不視人。有時宴客,一侍者坐身旁,替客人送菜,他只舉箸招呼客人。食時有客大聲談笑,他只管吃飯,有人問他,他只把頭一點,仍舊吃飯,罷席后始略作招呼。在平時他一樣過堂吃飯,有時飯冷羹殘,他一樣吃兩大碗,未曾揀飲擇食,批評好壞。出家以后,持午百年(即過午不食),有病時亦然。歷來有施主送他的好齋料,他都拿出來供眾,向不設(shè)私食。”
云門遭蹂躪后,齋糧斷絕,虛云囑咐大眾說:“老人業(yè)重,有累大眾,你們不能跟我吃水齋,還是大家四散,各隨緣分去罷。”水齋就是齋糧沒有了,以水當飯。
七、情想愛憎,守身如玉
岑學呂老居士曾親待老和尚多年,住云門大覺寺時,一夕問法:“情想愛憎是生死根本,如何能除?”
老人謂:“只一情字,已墮百劫千生,雜以愛憎,互為因果,皆妄心為之耳。如果妄心去盡,成佛已多時。我輩歷劫多生,習氣至重,在隨時觀照,以除習氣,為第一要旨。”
岑居士又問:“情可隨時懺,愛憎亦可隨時遣,但既有心念,如何能不想?”
老人謂:“何不想向佛國去?觀念成就,佛亦成就,此凈土法也。”
虛云十七歲時,奉命與田、譚二氏成親,雖同居而清靜無染。光緒三年,虛云三十八歲,自寧波至杭州途中,正逢三伏天氣,船小人多,無奈與青年婦女臥鋪相連,夜闌人靜,大家都睡得很熟,有一女子挑逗,驚醒后,和尚急起趺坐持咒,那女子便不敢動。假若當時和尚失去警覺,便敗了身子,修行道果毀于一旦。他勸勉修行人不可不慎。
八、云門事變,死而復(fù)生
公元一九五一年(民國四十年)春,虛云和尚一百一十二歲,擬在云門山大覺寺開壇傳戒,適值大陸展開“鎮(zhèn)反”運動。全寺僧人一百二十余人,于四月八日被當?shù)厝樵纯h軍警包圍,將虛云和尚拘禁于方丈室內(nèi),門封窗閉,絕其飲食,大小便均不許外出,迫令交出黃金、白銀、槍械。虛云答以“無有”,竟遭毒打,打得頭面流血,肋骨折斷,他干脆闔目不視,閉口不語,作趺坐入定狀,連續(xù)四次遭毒打,軍警將他從榻上推倒在地,以為已死,乃呼嘯而去。
入夜后,侍者入室探視,見老人倒于血泊中,乃扶其坐于榻上,并侍候湯藥。次日,那伙人見其未死,又予毒打,至四月十五日,老人漸漸倒下,作吉祥臥。侍者以手試其鼻孔,氣息全無,手脈亦停,以為老人已死,唯體溫尚正常,面色亦平靜。
次日早晨,忽聽老和尚微微呻吟,并睜開眼睛。侍者見師還活著,十分驚喜,立即扶師起坐,并告以入定已八日整。
老和尚答道:“我覺才數(shù)分鐘而已。”令侍者法云“速執(zhí)筆為我記錄”,乃從容敘說神游兜率天事。
虛云老和尚以一百一十二歲高齡,受此等酷刑,死而復(fù)生,仍能入定神游兜率天,足見其禪悟境界之高深。云門事變后,虛云曾撰一聯(lián),以抒感想: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九、吟詩抒懷,悟道度人
虛云不但是長壽和尚,而且是長壽詩人。每有所感或有所悟,虛云均以詩偈記之!短撛坪蜕蟹▍R》中共收詩歌偈贊凡三百九十首,其中以七言最多,五言次之,偈贊有三言或四言者。王世昭在〈記虛云和尚及其詩〉文中云:“嘗論中國方外詩人,晉代慧遠詩有一種清奧之氣,宋代之湯惠休以禪寂人而作情語,宛轉(zhuǎn)入微,為蘇曼殊詩之所自出。其余如唐之皎然、齊己等,皆去古未遠,卓然成家。虛云和尚詩上品甚多,頗難遍錄。”
虛云和尚所作詩偈,除上引三首外,茲再選錄數(shù)首,以供吟賞:
還鼓山訪古月師
卅載他鄉(xiāng)客,一筇故國春;
寒煙籠細雨,疏竹伴幽人。
乍見疑為夢,深談覺倍親;
可堪良夜月,絮絮話前因。
峨眉訪真應(yīng)老人
優(yōu)哉賢故友,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筆底走云煙;
更笑忘機鳥,常窺定后禪。
過崆峒山
鑿破云根一徑通,禪棲遠在碧霞中;
巖穿雪竅千峰冷,月到禪心五蘊空。
頑石封煙還太古,斜陽入雨灑崆峒;
山僧不記人間事,聞?wù)f廣成有道風。
隱居九華山獅子茅蓬之四
苦樂何須較眼前,芒鞋竹杖總茫然。
無舟可渡情中斷,有路堪捫夢里天。
花到夜深知寂寂,草經(jīng)霜敗尚芊芊。
風塵若定榮枯事,習靜人知世外禪。
如此不食人間煙火而又人情味極濃的詩作,即使置于唐、宋大家作品中,亦毫無遜色。王世昭認為“以苦行為至樂,以一生拜佛為至榮,百年如一日,為高僧史中少有。其足跡遍及中國名山,朝禮五印,折而至南洋群島。其生平行跡合晉之法顯法師、唐之玄奘法師、明之徐霞客而為一人,此又為中國地理學史上所無。”對其詩作及生平,作了恰當?shù)脑u價。
虛云老和尚傾注其一生精力所撰的《楞嚴經(jīng)玄要》、《圓覺經(jīng)玄義》、《遺教經(jīng)注釋》、《法華經(jīng)略疏》及《心經(jīng)解》等著作,均在云門事變中遺失,殊屬可惜。
十、無疾而終,遺愛世人
虛云和尚由于平日吃苦耐苦,身體強健,很少生病。偶爾生病,也能不藥而愈。
公元一九五三年,老和尚一百一十四歲,在上海主持法會,每日排隊報名求皈依者以千計,趙樸初居士恐虛云過于疲勞致生疾病,特請上海名醫(yī)為其診斷,診斷結(jié)果出人意料。醫(yī)生說他從未曾診過這樣的脈,虛云不僅沒有病,且其脈為純陽脈,近來脫落之牙齒復(fù)生,足證體能良好,大有返老還童的跡象。二年前云門事變所受的創(chuàng)傷,業(yè)已全部復(fù)元。
公元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間,推行大躍進路線,實施“整風”和“社教運動”,波及江西云居山的虛云老和尚,被打成右派,逼迫他遷出所居住之牛棚,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并不感到意外。他一生度人無數(shù),到了耄耋之年,卻累遭不測,曾在〈示眾偈〉中透露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愿。
公元一九五七年,虛云老和尚一百二十歲,各界捐資,請造地藏菩薩一尊,以資祝壽。虛云令克日興工塑造,兩月而成。三月,虛云患慢性消化不良,早午僅吃一小碗粥糜,省府奉北京命,屢遣醫(yī)生來,虛云推辭說:“我的世緣將盡,不必醫(yī)治。”
一日,云居山住持性福法師及三寮執(zhí)事多人來茅篷探視,虛云老和尚說:“我們有緣相聚,復(fù)興云居道場,辛苦可感。我的世緣將盡,倘我死后,全身要穿黃色衣袍,一日后入龕,在此牛棚之西山旁,掘窯化身,火化后,將吾骨灰輾成細末,和入油糖面粉,做成丸子,放入河中,以供水族結(jié)緣。”隨即口述一偈:
蝦恤蟻命不投水,吾慰水族身擲江;
冀諸受我供養(yǎng)者,同證菩提度眾生。
十月九日,老和尚作最后一次開示,告誡眾弟子,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并作辭世詩:
少小離塵別故鄉(xiāng),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歲月垂垂老,幾度滄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覺岸,敢辭微命入爐湯。
眾生無盡愿無盡,水月光中又一場!
十月十三日,農(nóng)歷九月十二日中午,虛云對眾弟子言道:“你等侍我有年,辛勞可感。從前的事不必說了,我近十年來,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謗受屈,我都甘心。只想為國內(nèi)保存佛祖道場,為寺院守祖德清規(guī),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領(lǐng)大衣,即此一領(lǐng)大衣,我是拚命爭回的。你們都是我的入室弟子,是知道經(jīng)過的。你們此后如有把茅蓋頭,或應(yīng)住四方,須堅持保守此一領(lǐng)大衣。但如何能夠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個字,曰‘戒\’。”老和尚說畢,合掌,向各人道“珍重”。一時四十五分,虛云和尚右臂作吉祥臥示寂。世壽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一歲。
綜其一生,志大氣剛,悲深行苦,度生無量,為法忘軀,九死一生。憑其深邃的修持工夫,世壽高達一百二十歲,堪為典范。
- 上一篇:持不殺戒的功德
- 下一篇:發(fā)堅固長遠心
- 虛云法師:不發(fā),多種,一切佛法是妙藥之單方
- 本源法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真正實現(xiàn)壽命的無量
- 崇慈法師:高僧大德是完美的人嗎?
- 大安法師:怎么理解“國中天人,壽終之后”?
- 夢參法師:虛云老和尚是大菩薩嗎?
- 仁清法師:高僧大德修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可以隨時往生?
- 靜波法師:外在影響壽命嗎?命運決定在誰手里?
- 容通法師:壽命不值得去貪戀
- 虛云法師:宗門一法,勝過一切
- 仁清法師:高僧大德的講經(jīng)說法,一定要理解他們的本懷
- 虛云法師:專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禪和
- 虛云法師:因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
- 虛云法師:行解相應(yīng),說到就要行到
- 虛云法師: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 虛云法師:學佛不論修什么法門,總以持戒為本
- 虛云法師:無論是已悟未悟還是解悟證悟,都要修學并真實行持
- 虛云法師:妄起即覺,覺即妄離
- 虛云法師: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
- 虛云法師: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惡果
- 虛云法師:三界輪回以淫為本 六道往返以愛為基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夢參法師]死亡像什么呢?
- [黑茶]黑茶是怎么來的?黑茶的起源
- [禪宗公案]不得其門
- [生活故事]彎腰做一個直立的人
- [哲理故事]包容勝過萬般責難
- [佛與人生]人為什么活著,活著是為了什么,怎樣才算活明白了?
- [佛學常識]“無我”觀有什么針對性嗎
- [佛學常識]無我分幾類
- [其他漢傳法師]世間的事業(yè)不外乎成住壞空這四大原則
- [黃茶]蒙頂黃芽屬于什么茶,外形有什么特點?
- [禪宗文化]叢林清規(guī)對中國文化貢獻如何?
- [生活故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 [哲理故事]遇事兼容并蓄,對手亦可是知音
- [佛與人生]多情至極是無情
- [佛與人生]順其自然,便能萬事遂心
- [佛與人生]少一份爭執(zhí),多一份從容
- [佛與人生]不抱怨,心中無嗔便是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