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虛云,人天共欽——近代壽命最長的120歲高僧

  五、堅持步行,鍛煉體魄

  虛云一生以苦行著稱,尤其堅持步行,非有必要,不乘舟車,堅持“凡一日步行可達之處,不許乘坐舟車。”

  如前所述,虛云四十三歲時,為報親恩,盡孝道,以三年時間,行程約二千里,三步一拜朝禮五臺山,其中歷經(jīng)險阻,終了心愿。然后步行游歷國內(nèi)各大名山。

  光緒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虛云南行朝圣,先至西藏,再由西藏翻越崇山峻嶺,穿過世界屋脊喜瑪拉雅山(古稱雪山),經(jīng)不丹到印度、緬甸。結(jié)束南亞之行后,東到云南雞足山,復(fù)經(jīng)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回到江蘇。兩年來行程約二萬里,除渡海河須乘舟航行外,余皆步行,跋山涉水,不畏艱辛,而步履輕捷,體力日強,正應(yīng)古人所言“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虛云到了老年,態(tài)度略有改變,對于青年人并不堅持一定要步行訪道。他說他年輕時到處游方參道,東南西北,四山五岳,乃至漂泊海外,有時一天要走幾百里路。但現(xiàn)在形勢變了,社會在發(fā)展,他不希望現(xiàn)在的僧人也去游方訪道,這樣會浪費寶貴的時光。他有一首〈云游獨歸〉絕句:

  獨去獨歸得自由,了無塵念掛心頭。

  從今真妄都拋卻,敢謂寒山第一流。

  六、飲食起居,一切從簡

  據(jù)其弟子岑學呂的一封公開信中云:“留心觀察他的言語舉動,大體上與平常人無殊,所異者:他個子頗高而瘦,他所穿的衣服不過幾件,至少都穿了十年以上,有人送他袍衣甚多,他都拿去與人結(jié)緣。三伏暑天,但見他穿一件夾袍。我有一次跟他游山,不過一二里路,他行走如飛,累得我滿頭大汗,氣喘力竭,而他則從容之至,額上無汗,內(nèi)衣不濕。他洗澡不多,數(shù)日換衣服一次,而身上并無一點難聞氣味。”

  “虛云一切飲食起居一如常人,每日只洗臉一次,需半小時之久。舉凡耳孔、鼻孔、發(fā)腳、頸項,都擦之甚久。吃飯時一向不說話,不答話,目不視人。有時宴客,一侍者坐身旁,替客人送菜,他只舉箸招呼客人。食時有客大聲談笑,他只管吃飯,有人問他,他只把頭一點,仍舊吃飯,罷席后始略作招呼。在平時他一樣過堂吃飯,有時飯冷羹殘,他一樣吃兩大碗,未曾揀飲擇食,批評好壞。出家以后,持午百年(即過午不食),有病時亦然。歷來有施主送他的好齋料,他都拿出來供眾,向不設(shè)私食。”

  云門遭蹂躪后,齋糧斷絕,虛云囑咐大眾說:“老人業(yè)重,有累大眾,你們不能跟我吃水齋,還是大家四散,各隨緣分去罷。”水齋就是齋糧沒有了,以水當飯。

  七、情想愛憎,守身如玉

  岑學呂老居士曾親待老和尚多年,住云門大覺寺時,一夕問法:“情想愛憎是生死根本,如何能除?”

  老人謂:“只一情字,已墮百劫千生,雜以愛憎,互為因果,皆妄心為之耳。如果妄心去盡,成佛已多時。我輩歷劫多生,習氣至重,在隨時觀照,以除習氣,為第一要旨。”

  岑居士又問:“情可隨時懺,愛憎亦可隨時遣,但既有心念,如何能不想?”

  老人謂:“何不想向佛國去?觀念成就,佛亦成就,此凈土法也。”

  虛云十七歲時,奉命與田、譚二氏成親,雖同居而清靜無染。光緒三年,虛云三十八歲,自寧波至杭州途中,正逢三伏天氣,船小人多,無奈與青年婦女臥鋪相連,夜闌人靜,大家都睡得很熟,有一女子挑逗,驚醒后,和尚急起趺坐持咒,那女子便不敢動。假若當時和尚失去警覺,便敗了身子,修行道果毀于一旦。他勸勉修行人不可不慎。

  八、云門事變,死而復(fù)生

  公元一九五一年(民國四十年)春,虛云和尚一百一十二歲,擬在云門山大覺寺開壇傳戒,適值大陸展開“鎮(zhèn)反”運動。全寺僧人一百二十余人,于四月八日被當?shù)厝樵纯h軍警包圍,將虛云和尚拘禁于方丈室內(nèi),門封窗閉,絕其飲食,大小便均不許外出,迫令交出黃金、白銀、槍械。虛云答以“無有”,竟遭毒打,打得頭面流血,肋骨折斷,他干脆闔目不視,閉口不語,作趺坐入定狀,連續(xù)四次遭毒打,軍警將他從榻上推倒在地,以為已死,乃呼嘯而去。

  入夜后,侍者入室探視,見老人倒于血泊中,乃扶其坐于榻上,并侍候湯藥。次日,那伙人見其未死,又予毒打,至四月十五日,老人漸漸倒下,作吉祥臥。侍者以手試其鼻孔,氣息全無,手脈亦停,以為老人已死,唯體溫尚正常,面色亦平靜。

  次日早晨,忽聽老和尚微微呻吟,并睜開眼睛。侍者見師還活著,十分驚喜,立即扶師起坐,并告以入定已八日整。

  老和尚答道:“我覺才數(shù)分鐘而已。”令侍者法云“速執(zhí)筆為我記錄”,乃從容敘說神游兜率天事。

  虛云老和尚以一百一十二歲高齡,受此等酷刑,死而復(fù)生,仍能入定神游兜率天,足見其禪悟境界之高深。云門事變后,虛云曾撰一聯(lián),以抒感想: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九、吟詩抒懷,悟道度人

  虛云不但是長壽和尚,而且是長壽詩人。每有所感或有所悟,虛云均以詩偈記之!短撛坪蜕蟹▍R》中共收詩歌偈贊凡三百九十首,其中以七言最多,五言次之,偈贊有三言或四言者。王世昭在〈記虛云和尚及其詩〉文中云:“嘗論中國方外詩人,晉代慧遠詩有一種清奧之氣,宋代之湯惠休以禪寂人而作情語,宛轉(zhuǎn)入微,為蘇曼殊詩之所自出。其余如唐之皎然、齊己等,皆去古未遠,卓然成家。虛云和尚詩上品甚多,頗難遍錄。”

  虛云和尚所作詩偈,除上引三首外,茲再選錄數(shù)首,以供吟賞:

  還鼓山訪古月師

  卅載他鄉(xiāng)客,一筇故國春;

  寒煙籠細雨,疏竹伴幽人。

  乍見疑為夢,深談覺倍親;

  可堪良夜月,絮絮話前因。

  峨眉訪真應(yīng)老人

  優(yōu)哉賢故友,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筆底走云煙;

  更笑忘機鳥,常窺定后禪。

  過崆峒山

  鑿破云根一徑通,禪棲遠在碧霞中;

  巖穿雪竅千峰冷,月到禪心五蘊空。

  頑石封煙還太古,斜陽入雨灑崆峒;

  山僧不記人間事,聞?wù)f廣成有道風。

  隱居九華山獅子茅蓬之四

  苦樂何須較眼前,芒鞋竹杖總茫然。

  無舟可渡情中斷,有路堪捫夢里天。

  花到夜深知寂寂,草經(jīng)霜敗尚芊芊。

  風塵若定榮枯事,習靜人知世外禪。

  如此不食人間煙火而又人情味極濃的詩作,即使置于唐、宋大家作品中,亦毫無遜色。王世昭認為“以苦行為至樂,以一生拜佛為至榮,百年如一日,為高僧史中少有。其足跡遍及中國名山,朝禮五印,折而至南洋群島。其生平行跡合晉之法顯法師、唐之玄奘法師、明之徐霞客而為一人,此又為中國地理學史上所無。”對其詩作及生平,作了恰當?shù)脑u價。

  虛云老和尚傾注其一生精力所撰的《楞嚴經(jīng)玄要》、《圓覺經(jīng)玄義》、《遺教經(jīng)注釋》、《法華經(jīng)略疏》及《心經(jīng)解》等著作,均在云門事變中遺失,殊屬可惜。

  十、無疾而終,遺愛世人

  虛云和尚由于平日吃苦耐苦,身體強健,很少生病。偶爾生病,也能不藥而愈。

  公元一九五三年,老和尚一百一十四歲,在上海主持法會,每日排隊報名求皈依者以千計,趙樸初居士恐虛云過于疲勞致生疾病,特請上海名醫(yī)為其診斷,診斷結(jié)果出人意料。醫(yī)生說他從未曾診過這樣的脈,虛云不僅沒有病,且其脈為純陽脈,近來脫落之牙齒復(fù)生,足證體能良好,大有返老還童的跡象。二年前云門事變所受的創(chuàng)傷,業(yè)已全部復(fù)元。

  公元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間,推行大躍進路線,實施“整風”和“社教運動”,波及江西云居山的虛云老和尚,被打成右派,逼迫他遷出所居住之牛棚,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并不感到意外。他一生度人無數(shù),到了耄耋之年,卻累遭不測,曾在〈示眾偈〉中透露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愿。

  公元一九五七年,虛云老和尚一百二十歲,各界捐資,請造地藏菩薩一尊,以資祝壽。虛云令克日興工塑造,兩月而成。三月,虛云患慢性消化不良,早午僅吃一小碗粥糜,省府奉北京命,屢遣醫(yī)生來,虛云推辭說:“我的世緣將盡,不必醫(yī)治。”

  一日,云居山住持性福法師及三寮執(zhí)事多人來茅篷探視,虛云老和尚說:“我們有緣相聚,復(fù)興云居道場,辛苦可感。我的世緣將盡,倘我死后,全身要穿黃色衣袍,一日后入龕,在此牛棚之西山旁,掘窯化身,火化后,將吾骨灰輾成細末,和入油糖面粉,做成丸子,放入河中,以供水族結(jié)緣。”隨即口述一偈:

  蝦恤蟻命不投水,吾慰水族身擲江;

  冀諸受我供養(yǎng)者,同證菩提度眾生。

  十月九日,老和尚作最后一次開示,告誡眾弟子,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并作辭世詩:

  少小離塵別故鄉(xiāng),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歲月垂垂老,幾度滄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覺岸,敢辭微命入爐湯。

  眾生無盡愿無盡,水月光中又一場!

  十月十三日,農(nóng)歷九月十二日中午,虛云對眾弟子言道:“你等侍我有年,辛勞可感。從前的事不必說了,我近十年來,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謗受屈,我都甘心。只想為國內(nèi)保存佛祖道場,為寺院守祖德清規(guī),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領(lǐng)大衣,即此一領(lǐng)大衣,我是拚命爭回的。你們都是我的入室弟子,是知道經(jīng)過的。你們此后如有把茅蓋頭,或應(yīng)住四方,須堅持保守此一領(lǐng)大衣。但如何能夠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個字,曰‘戒\’。”老和尚說畢,合掌,向各人道“珍重”。一時四十五分,虛云和尚右臂作吉祥臥示寂。世壽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一歲。

  綜其一生,志大氣剛,悲深行苦,度生無量,為法忘軀,九死一生。憑其深邃的修持工夫,世壽高達一百二十歲,堪為典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