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茶 > 黑茶 >

黑茶是怎么來的?黑茶的起源

黑茶是怎么來的?黑茶的起源

  關于安化黑茶,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運茶的馬幫經常遇到下雨,把茶搞濕了,茶商心里很難過,扔掉,又可惜。他們到了一個痢疾橫行的村子,死了很多人。村民們沒吃沒喝。茶商想自己帶的茶長霉了,不值錢了,就送給這些可憐的家庭吧。結果奇跡發(fā)生,村民們的痢疾全好了。這些能治病救人的神奇茶葉,就是黑茶。

  事實上,安化黑茶的產生,比傳說中的要早得多。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歷十三年(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私茶。”

  安化黑茶是20世紀50年代絕產的傳統(tǒng)工藝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場的征購,這一原產地在安化山區(qū)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紀之初璧現,并風靡廣東及東南亞市場。其聲譽之盛,已不亞于當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權威的臺灣茶書譽為“茶文化的經典,茶葉歷史的濃縮,茶中的極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紀)參照四川烏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進,制成黑茶。烏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殺青(鍋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葉氣,滋味醇和,有松煙香,更受西北各少數民族的歡迎。當時,西藏喇嘛常至京師禮佛朝貢,邀請賞賜;夭貢r,明朝廷賞給許多禮物,其中茶葉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倉撥給,但喇嘛們卻繞道湖廣收買私茶。

  安化黑茶至晚產于15世紀后期,通常經由湖北運銷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濃厚醇和,且量多價廉,西北那些領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購私販。從明至清,茶葉都屬于朝廷的“計劃供應商品”,而四川茶、漢中茶在明代是朝廷的“定點生產商品”。明朝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僑為湖南茶葉在奏本中打架,一個要求朝廷頒令禁運,免妨茶法馬政;另一個認為湖南茶對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經戶部裁定,報請皇帝批準:自后銷西北的引茶,以漢、川茶為主,湖南茶為輔。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經過茶商和市場的長期甄選,安化黑茶逐漸興盛起來。晉、陜、甘、鄂、湘等省商人,各成一行幫,來安化采購和制作黑茶。資本雄厚的晉、陜、甘茶商,還在安化建有樓閣,設立行幫組織和商業(yè)鋪面。資江沿岸各處,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業(yè)繁榮的市井,如黃沙坪、酉州、苞芷園、小淹、邊江、唐家觀、雅雀坪、東坪、橋口等地。

  道光元年(1821年)以前,陜西商人駐益陽委托行棧匯款到安化定購黑茶,或以羊毛、皮襖換購,因資金較少進貨不多,人稱“滾包商”。受托棧行雇人下鄉(xiāng)采買茶葉原料,踩捆成包,以利運輸。最初大小形狀和重量不一,后來逐漸統(tǒng)一為小圓柱形,重約老秤10斤,稱為“百兩茶”。清同治年間,晉商“三和公”茶號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選用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與篾捆壓成圓柱形,每支凈重1000兩(16兩老秤,1兩=37.3125克),稱為“千兩茶”,圓柱長約5尺(166.5厘米),圓周1.7尺(56厘米)。這種茶主要是晉商經營,又以籍貫不同分為“祁州卷”和“絳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縣、榆次等地茶商經營,每支重1000兩,產量較多;“絳州卷”為絳州茶商經營,每支重1100兩,數量較少。

  把茶葉制作成立柱的形狀,經過炒、渥、蒸、踩等數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體積內茶葉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質形成之必需。“百兩茶”、“千兩茶”系列有一個總的稱呼——花卷。有三重含義: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簍包裝;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顯;三是成茶身上有經捆壓形成的花紋。另外,在“祁州卷”和“絳州卷”之外,有老牌本號加料絳州卷,品質最高,號稱“卷王”,歷史上產量極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