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的原理以及與神通的關系

禪定的淺深次第

  禪定的淺深次第,可以分之為“四禪四空”,這八種定是世間定,再加一個圣者定,即滅受想定。若以有無分別來區(qū)分,“尋”是粗分的所緣,“伺”是細分的所緣。初禪是有尋有伺,初禪與二禪的中間禪是無尋有伺,二禪以上才是無尋無伺!肚鍍舻勒摗氛f:若敲一下鐘,敲下去的力量譬如尋,它是非常明顯的,接下來鐘聲余音繚繞就有點類似伺,它是一種細分的心理盤旋審慮。二禪以后就無尋無伺,心念非常的平靜。

  另一方面,若依喜樂區(qū)分,可這么說:初禪是離生喜樂,二禪是定生喜樂,三禪是離喜妙樂,四禪是舍念清凈。在離生喜樂的階段,離于種種的五欲妙樂,生起的是一種進入色界的喜樂。

  喜與樂不同,喜是心理的歡喜踴躍,在經典常形容它是“周遍浹洽”的,就像一個氣泡充滿,或者像山里的洞窟有水涌進來一樣,那種感覺是整個心靈的釋放,是一種遍滿之喜。而樂,就是諸根愉悅,是生理上的舒適。到了二禪以后,定力加深了,所以也有更深切的喜樂,因為它已經無尋無伺了,所以心靈就更加微妙,名為“定生喜樂”。到了第三禪,已經沒有心靈上的踴躍之喜,但是生理上的諸根愉悅還存在,故名“離喜妙樂”。到了第四禪的時候,連生理的樂都放舍了,可就是正念正知,非常清凈,故名“舍念清凈”。《清凈道論》中就這樣來說明:初禪有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二禪沒有尋伺,所以只有三支,喜、樂、心一境性;三禪時則有樂、心一境性二支;四禪是舍和心一境性;四空定,空無邊處一直到非非想處,也一樣是舍、心一境性二支。

  依證圣來列舉,有所謂“七依定”,就是從初禪一直到無所有處。非非想處雖然是三界之頂,它的心到這里反而是鉆牛角尖,暗鈍昧劣,所以從這里不能得到解脫,經云:“無生大王,不生有頂。”就是說,佛陀也不可能在非非想處定解脫;縱使已經到達這樣境界的禪定,要達到解脫也一定要退到無所有處定。在經里特別贊嘆的是初禪到四禪,雖然還有身體余累,不像到四空境界,連身體都沒有了,但是反而容易從這里達到解脫;特別是第四禪,連佛陀也是以第四禪而得解脫。第四禪是基礎禪,從這里可引發(fā)神通。此外也有在未到地定而能解脫的記載,印順導師在《妙云集》特別提到所謂“電光喻定”,慧解脫的阿羅漢依于一念的電光喻定也能解脫。不過這種說法在一般經論比較少,我只有在《成實論》中見到。

禪定的所緣

  禪定是要攝心一處的,攝心于什么呢?攝心于他的所緣境。

  在修習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觀境,止與觀(即奢摩他與毗婆舍那)是雙運的。起初我們先廣聞十二分教,了解佛法的道理,但到后來,真正要入定,就不能再廣緣,而一定要收攝于一處。收攝于單純的所緣境后,接著要修奢摩他,盡量止寂,等到心已經昏昧的時候,要現(xiàn)起觀相,觀久了掉舉,又要停在止境,觀能觀之自心影像。止與觀一直在交錯著使用。所以講禪定不能不講到觀門,一般觀門是把它放在慧學來講,但是最起碼在講到禪定時應注意兩個要領,亦即“八正道”里所謂的“正念”,要合于兩個規(guī)則,第一是凈于惑障,第二個是順于正理。

  前者就著修行人的特殊煩惱而作對治,若修行人貪欲熾盛,他就要修習不凈觀;若是瞋行人,可能就要多修習慈悲觀;如果是愚癡不明事理的人,或是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而生慢的人,這樣的人要分別修習緣起觀和界分別觀。但是特殊對治有時候還是會產生毛病,曾經在佛世,有人修不凈觀,對自己的身體起了很大的厭惡感,于是想要自殺,所以后來佛陀又改教以持息觀。持息觀是一種比較沒有毛病的觀法,但是有些人持息觀不善用心時,也可能引動了氣機,而在一些禪修過程中,發(fā)生諸如躍起、身體擺動等等的問題,這些都還須小心處理。

  針對惑障的對治,在《清凈道論》中已講得很詳細,自己要先了解自己是那一種行人,貪行人、瞋行人、癡行人,還是尋思行人(散亂心重的人),這些都要特殊地去作對治。配合觀門的對治,對于姿勢都還要調整,如《清凈道論》云:貪行人所緣境盡量是不凈的,建議是以立姿或經行為善;瞋行人的所緣境盡量是清凈的,坐或臥是比較好的姿態(tài),這可以說是古禪師、古論師的修持體會記錄下來的參考。

  其次要順于正理。前面凈于惑障的所觀境往往是某種影像,這種影像非常鮮明,有一些方式使它現(xiàn)起,F(xiàn)起的影像縱使再清晰,他都不能達到解脫,因為都只是在“勝解作意”的階段;要達到解脫一定要達到所謂的“真實作意”。所謂“勝解作意”,就是假想觀,假想當然有特殊的對治作用,但假想出來的再逼真,如果不再進一步順于正理,歸結到無常、無我、性空,其實是不能夠達到真實解脫的,所以必須要再順向正理,也就是要達到“真實作意”。以持息觀為例,當我們作持息觀,在觀息出、息入、觀息若有若無時,如果只注意息的若有若無,甚至整個息都停止,也不見得有助于解脫,行者還要進一步地觀此息出息入的無常,和觀身、心、息相依的無我,這樣才能夠達到解脫。

  不凈觀和大乘后來產生的念佛觀也是如此,念佛觀如果只是看到影像現(xiàn)起,甚至佛陀走下來跟你講話,你問他,他回答你,這些都無法達到所謂的解脫,必須進一步觀此佛不去不來,我的身心也不去不來,所以此佛是唯心所現(xiàn)的,接著進一步再觀佛像現(xiàn)前的無有自性,這樣才能達到大乘性空的真實作意。所以抉擇所緣境,凈于惑障只是階段性目標,進一步一定要順向正理。

  在禪定中,我們可以看到的影像是非常清明的,絕對不是模模糊糊好像睡著了一樣。所謂的禪定成就,他的心智必然非常清晰,不是在昏昧狀態(tài),而是明顯、無分別的。無分別不是什么都昏昏昧昧不分別,而是不作無意義的分別,但是對于所觀境卻是明明了了的。

禪定與神通

  如前所述,禪定亦可引發(fā)身心的輕安。在禪定里,特別是第四禪(基礎禪)可以引發(fā)三明六通,三明是就著阿羅漢而言,天眼明知未來,宿命明知過去,漏盡明是達到解脫。六通其實也包括了前面所說的三明,它們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前五通共世間神通,是在基礎禪的情況下再進一步引發(fā)的,至于引發(fā)的方式,一些禪經或《清凈道論》都講得非常清楚,比如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這些都是可以引發(fā)神通的項目,緣著這些方式修習,可以引發(fā)神通。

  以十遍處為例,它們分別是地遍、水遍、火遍、風遍或青黃赤白的顏色之遍觀。以地遍而言,所緣到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地大,當然一開始要有一個曼陀羅,曼陀羅上鋪上泥土,以此作觀,把整個泥土融成一片,然后把所緣境再繼續(xù)擴大。水遍亦然,一般初修的人緣于小范圍的水,然后再擴大,如果修習純熟,可能一下手就直接去觀湖泊、池沼或河川的水。

  當十遍處修習成就的時候,確實可以引發(fā)神通。比如在地遍處修習成就時,渡過恒河像走平地一樣,健步如飛。青遍處如果修習成就,可以把光明轉為黑暗,若黃遍處修習成就,可以點石成金。但是這些神通并不是佛法要追逐的目標。禪定成就可以發(fā)掘心靈潛力而引發(fā)神通,但要不要發(fā)掘,還要看他有沒有作特殊的修習,如果說只要有禪定就有神通的話,那為什么目犍連是神通第一呢?圣弟子應該都有定學成就,四禪并不難得,但為什么還會有神通第一與否的差別呢?可見得依禪定為基礎,必須再作特殊的修習,才能夠把這樣的潛力引發(fā)出來。雖然在部分禪經和論典有引述一些神通的原理,但并不是當成重點,修習禪定在佛法來說,重點還是要達到解脫,也就是說,依增上定慧而達到解脫,這才是習定要旨。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