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與調適
精進與調適
智諭法師佛七開示
各人應盡最大的力量去念佛,但須各自量力,不可用力太過,以致不能持久。
譬如挑擔,只有八十斤的力量,不可勉強挑一百斤,又如短繩,不可取深井的水。
念佛時要把嘴巴張開,聲音自然宏亮。要是不敢張開嘴巴,念佛就會感覺很累。
所謂調適,是調適身心,適合自己的力量。調適的目的;是要捍勞忍苦,保持長遠心,決不是叫你放逸懈怠。勞累時要忍,有病痛時要忍,以保持長遠的耐力。
所謂精進,不是叫你蠻干一場,而是要求你積極上進,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但要達到這一目標,不在蠻干苦干。佛七期間受八關齋戒,是往生的增上緣,勸大家盡量持,但也要各人量力,不要硬干。
平時念佛叫長時修,七曰念佛叫別時修。別時修有七天念佛,十天念佛……。因為眾生的習性難以持久,所以阿彌陀經講一曰,二曰、三曰乃至七曰念佛,要求勇猛精進,限定時期求得證果。若是七天念佛跟平時一樣松懈,很難得到成就。所以七天當中,要發(fā)勇猛心,常行不退。
精進有兩種:
一、身精進。
二、心精進。
身精進要求五根不放逸。怎么叫放逸?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這便是放逸。不放逸便是精進。
身精進要精進念佛。念佛時不可把佛號念得太低,連自己都聽不到。如果自己也聽不到,那心一定飄飄然,一點都不切實。
又要精進繞佛。繞佛怎樣精進呢繞佛時步步用心,不可東看西望,身體也不可東幌西晃。
又要精進禮拜。就是行身心恭敬禮。拜佛時,不論拜多、拜少、拜快、拜慢,總要身恭敬地禮佛,口恭敬地稱佛號,心恭敬地想佛。這樣做,有無量功德。因為身恭敬地禮佛,就絕對不會犯殺盜淫,口恭敬地稱佛號,就絕對不會犯惡口、妄語、綺語、兩舌,心恭敬地想佛,就絕對不會起貪嗔癡。這一拜之下,十業(yè)清凈,不但可以往生,成佛都有可能。
大家拜佛時,不可東張西望,一點恭敬心都沒有。又不可忽起忽落,甚而還要邊拜邊說閑言閑語。這樣拜佛,一點功德也沒有。應該每一拜都要恭恭敬敬,唯恐有絲毫不如法處。這樣,心自然恭敬。尤其要注意到拜佛時想佛在眼前。
一般人拜佛時不想佛在眼前,而想有人在看我。這乃是為他人拜佛, 自己沒有受用。所以要拜得恭恭敬敬。
還有,靜坐時要如法靜坐,不可有絲毫馬虎。要是有一點疼痛時,須捍勞忍苦,忍過一時就好了。以上所講的是身的精進。
接著講心的精進。心精進叫不懈怠。怎樣知道自己的心精進不精進呢?念佛時心能始終住于彌陀名號,叫心精進。靜坐時心一點也不亂,但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叫心精進。假使想到其他的事上去,就叫心懈怠。
發(fā)現(xiàn)心跑掉了,趕緊把它抓回來,仍舊安住于佛號上面。大家念佛就應這樣用功。
身精進是假精進,心精進才是真精進。不要看有些人。念佛也念,繞佛也繞,禮拜也拜,靜坐也坐,可是,那不一定是真的。有一位菩薩問佛:“為什么身精進不是真精,心精進才是真精進”?佛說:“因為身的精進是心所起的。心發(fā)動起來才有身的精進,心不起念,也就沒有身的精進”。因此,大家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不要讓它跑到自己的家里去,或跑到社會上、電影院去。
再講調適。有身的調適和心的調適。要調適到怎么樣的程度呢?
身調適要身不嚴不寬,就是要不緊張不松懈。有人念佛或作佛事,突然緊張起來,甚至到手腳發(fā)抖,那不叫精進。
心怎樣調適呢?要使它不散,不昏。不散就是心不散亂,不想東想西,不昏就是不打瞌睡。打瞌睡最危險,墮畜生道時,就是這樣造成的。命終時一昏沉,睜眼一看,往往就發(fā)現(xiàn)已變成狗,變成貓了。所以大家平時必須精進努力,千萬要戒昏沉。
那末,精進就是了,為什么還要調適呢?所謂調適是要你不能太過。古人說;“過猶不及”,也就是說,過得太多和趕不上是同樣錯誤。佛告阿那律,“精進太過,必然退墮”。修行猶如調琴弦,琴弦太松則發(fā)不出聲,琴弦太緊則會斷裂。 所以精進太過往往易致心浮意躁。這是因為不知修行進步要有時節(jié)因緣的緣故,用現(xiàn)代語來說,就是修行進步必須有一個過程。譬如把一粒萊種子種下去,它要經過六,七天才會發(fā)芽,發(fā)芽后又須經過幾個月才會長高、長大,若是你想幫助苗長得更快,而把它往上提一提,那反而會死掉,所以世間法上,孟子也說,“不可偃苗助長”。
小乘成就最快要經三生,最慢要十六小劫才能證到四果無學位,乃至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祗劫,縱使頓教講一念成佛,也有一念的時節(jié)因緣,因此,我們知道,一定要有時節(jié)因緣。
精進和調適對修行得證,象車的兩輪,鳥的雙翼。光重調適而不精進,必定懈怠放逸,反之,光精進而不知調適,就會意躁心煩。
精進、調適,平時用得上,臨命終時也用得上。平時遇到困難,須用精進或者用調適來突破。突破了,就會有另一番境界。尤其在臨命終那一剎那,若是不懂調適精進、精進調適,很難保持正念。所謂正念就是佛念,念阿彌陀佛。要知臨命終時八苦交煎,若不起精進力,就不能提起一聲佛號,但如不知調適,則不能捍勞忍苦,支持長久。古時大德,有很多是臨命終時也很痛苦的,但他們懂得調適,知捍勞忍苦,于是得順利地通過去了。
佛告弟子,臨終遇病痛,不可大哭大叫,狂亂其心,而應提起正念。一般人臨命終時一定要經過“苦”的階段,這時就得調適自己身心來耐住它。用調適的力量來精進念佛,若得保持這一念到最后斷氣,一定可得往生。這叫一念往生。最怕的是不知調適,才念得幾句佛號,就心中妄測,不知距命終還有多少小時,多少天,于是到忍不住了的時候,就大哭大叫,這樣很可能會墮落,不得往生。
希望大家在念佛時,遇著身體勞累或有病痛時,務必要調適忍耐。養(yǎng)兵千曰,用在一時,現(xiàn)在把這種能耐養(yǎng)成,當命終那一剎那間就可用上,這叫修往生資糧,要不然,正念不得保持,到了最后彌留之際,就要如落湯螃蟹了。佛傳授給我們的修行法門中,有一個十念法門,其中一念叫念死。念佛時,時時念死,就能捍勞忍苦;丶乙院,一天二六時始終念死,這樣就可放下一切,往生西方。所以從前印光大師在床頭貼了一個“死”字,隨時加以警惕。
在念佛堂還想家里事,那就是貪戀娑婆,沒有把這個“死”字放在心頭,不想往生極樂。
“平時修來,忙時用”。奉勸各位,必須時時刻刻注意精進和調適。
希望大家真為生死,勇猛精進,精進調適來念佛。
- 上一篇: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 下一篇:初學念佛必須計數(shù)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修行人要勤求佛道,遠離放逸,把當下價值最大化
- 夢參法師: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宏海法師:修學法門都要有慚愧精進的心
- 正如法師:精進向上 掌握命運
- 靜波法師:怎樣精進?
- 大安法師:早晚定課念佛三四個小時,這樣是否不夠精進?
- 法藏法師:什么是精進?為什么“老修行人脾氣大”?
- 能弘法師:為什么精進修行一段時間后,就會變得懈。
- 宏善法師:如何做到精進念佛?
- 靜波法師:什么叫四種精進?
- 星云大師:從勤勞奮發(fā)中去打發(fā)時間
- 仁清法師:由于精進念佛,轉后報為現(xiàn)報,轉重報為輕報
- 如瑞法師:改變自我,精進不懈
- 如瑞法師:學佛離不開精進,精進必須看準方向
- 如瑞法師:奮勉不放逸,克己自調御,智者自作洲,不為洪水沒
- 一誠法師:有大企圖心,也要做好眼前的事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星云大師:只要有心,社會就是我們的學校
- 大安法師:修行很精進,為什么還會很煩呢?是什么原因呢?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