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妙法蓮華經(jīng)講記 卷一

  卷一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序品第一

  序品者,一經(jīng)之開端,所謂經(jīng)文之端緒,敘述一經(jīng)之緣起。佛經(jīng)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之別。序正者猶燃燈,流通猶如傳燈。再者,序與正宗,于法會現(xiàn)前眾生受益,流通則令未來眾生受益。福慧深者,見佛聞法,故須序分正宗分;;哿诱,但遇經(jīng)卷,故須流通。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fù)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jié)。心得自在。」

  「如是我聞」以下,歷來判為證信序,系結(jié)集經(jīng)人阿難之語。意思是阿難言,如是之法,我從佛處聽聞。 此中含有六種因緣和合,方成就此《妙法蓮華經(jīng)》。「如是」乃信成就,「我聞」表聞成就,「一時」表時成就,「佛」表說法主成就,「住王舍城」是處成就,「與大比丘眾」是眾成就。

  如是者,謂所聞之法,法由佛說也。我聞?wù)?是持法之人,是阿難自稱。如是我聞,表師資緣合,佛說此法,我阿難傳此法,能傳與所傳不二不異。佛所說與阿難所傳,二文不異,故曰如;阿難所傳,同于佛言,故曰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難從佛處所聞,故曰我聞。

  再者阿難傳佛俗諦文字,與佛言不二不異,故曰如;此俗諦文字,即入真諦之理,故曰是。譬如《心經(jīng)》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如」也,亦是俗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也,亦即真諦也。

  一時,表佛說法之時。

  王舍城,在摩竭陀國,天竺語為羅閱祇伽羅。有云此城曾為千王所居,故曰王舍城。有云王原居上茅城,因火災(zāi)遷來此,故曰王舍城。

  耆阇崛山,即靈鷲山。佛住此山說法最久。過去諸佛及現(xiàn)在釋迦牟尼佛,均住此山。佛滅后,阿羅漢住此山;法滅后,辟支佛住此山;無辟支佛,鬼神住此山。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經(jīng)中先說聲聞,次說菩薩,后說雜眾,是因為聲聞弟子乃常隨眾故。

  比丘有三義,一乞士,二破惡,三怖魔。比丘為自損我慢,故行乞食;比丘為令眾生舍慳貪修福田,故行乞食。羅什大師云,始出妻子家,故應(yīng)乞食清凈自活;終出三界生死家,必須破煩惱惡堅持凈戒。以乞食破惡離生死故,令天魔恐怖。

  所謂大比丘之「大」字,含有三義,即大多勝。大者人中最尊;多者博學(xué)多聞,廣通內(nèi)外經(jīng)典;勝者知見殊勝,超過九十五種外道。僧伽謂和合眾,四人以上方名和合眾。如是和合眾,有一萬二千人俱。

  皆阿羅漢下,先表其德,后列其名。阿羅漢亦曰應(yīng)真,譯為無著、不生、應(yīng)供,亦曰殺賊、無生、應(yīng)供。比丘始出家名乞士,今得果位轉(zhuǎn)名應(yīng)供,以堪為人天福田故。始出家名破惡,今得果位已斷見思惑,已破身口七支惡,故轉(zhuǎn)名殺賊。始出家時名怖魔,魔者生死,今得果位,于二死中了分段生死,故名無生。

  諸漏已盡,無復(fù)煩惱。漏有三種,欲漏、有漏、無明漏!冻蓪嵳摗吩,失道名漏。毗曇云,漏落生死名漏。故在因煩惱曰漏,在果生死曰漏。今果證阿羅漢,在因已斷見思煩惱,在果已了分段生死,故曰漏盡無復(fù)煩惱。

  逮得己利,盡諸有結(jié),心得自在。逮得己利者,斷煩惱了生死,應(yīng)受人天供養(yǎng)也。盡諸有結(jié),有者三界有,即二十五有,阿羅漢已了分段生死,不受后有。結(jié)者煩惱之異名。

  心得自在,斷煩惱障名心得自在。斷所知障名慧得自在。今阿羅漢斷煩惱障,不受分段生死。猶未斷所知障,不興化道,猶未了變易生死,故僅心得自在。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yōu)樓頻螺迦葉。迦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

  出諸聲聞眾名。如經(jīng)文,不另講述。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fù)有學(xué)無學(xué)二千人。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

  眾所知識,猶眾所認(rèn)識也。大阿羅漢,即回小向大之阿羅漢,非為定性聲聞。大阿羅漢德業(yè)具足;學(xué)與無學(xué)人二千人別列,以其德業(yè)未充。

  學(xué)人無學(xué)人,有大乘小乘之分。于大乘中,又有約因與約果之別。大乘約因地言,初地至七地,以其有功用道,故名有學(xué)人;八地以上,以其無功用道,任運而進,名無學(xué)人。若約果言,等覺以前,皆名有學(xué);唯佛一人,是為無學(xué)。

  于小乘中,三果以前皆名有學(xué),四果為無學(xué)。此二千人之無學(xué)者,即德業(yè)未充之無學(xué)人。

  次比丘尼眾。摩訶波阇波提,譯為大愛道,是佛姨母,難陀之生母。與其眷屬,六千人俱。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尼眾中,復(fù)有羅睺羅母耶輸陀羅,亦與眷屬俱。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zhuǎn)。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zhuǎn)不退轉(zhuǎn)*輪。供養(yǎng)無量百千諸佛。于諸佛所殖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嘆。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shù)百千眾生。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dǎo)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菩薩摩訶薩,具云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羅什大師嫌其文繁,簡譯為菩薩摩訶薩。菩薩譯為覺有情,自既為覺悟之有情,復(fù)能覺悟其他有情,故名菩薩。亦譯為大道心眾生。摩訶薩譯為大,即大菩薩。有人說地上菩薩破無明見法性,故名菩薩摩訶薩。如是大菩薩,有八萬人。

  皆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zhuǎn)。不退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法華論》云,八地菩薩入無功用道,永無三種退,同時不為功用所動,復(fù)不為上地所動,自然而行,故名不退。七地以前,是有功用道,有時用功稍懈則不進,以其不進,故名有退,非是說退墮凡夫二乘也。

  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zhuǎn)不退轉(zhuǎn)*輪。陀羅尼譯為總持,含能持能遮義。能持者持善不失,能遮者止惡不犯。在心曰智,在口曰辯。語出應(yīng)理,答對便捷而不厭倦,名樂說辯才。

  轉(zhuǎn)不退轉(zhuǎn)*輪。于實相法,自得而示彼名「轉(zhuǎn)」;于實相法,得而無失名「不退」;實相無相,以為軌則名「法」;流演圓通,能摧碎一切結(jié)使名「輪」。依《法華論》,于無上菩提不退轉(zhuǎn)在八地,得陀羅尼樂說辯才在九地,轉(zhuǎn)不退*輪唯佛一人。但十地菩薩灌頂受職已承佛位,當(dāng)知如佛,亦能轉(zhuǎn)不退*輪。

  供養(yǎng)無量百千諸佛,于諸佛所殖眾德本。此等菩薩,善根久植。經(jīng)云,清凈心植眾德本,清凈心者菩提心也。于諸佛所植眾德本者,久發(fā)菩提心也,所以常蒙諸佛稱嘆。以慈修身,謂悲愍眾生下化群萌。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者,上求佛道,通達無上菩提,到于涅槃彼岸。

  有大名聲,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量眾生。

  以下列諸菩薩名,有八萬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fù)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釋提桓因,忉利天主,居須彌山頂。東南西北各八天,天主居中,共三十三天。忉利者,譯為三十三。

  四大天王是忉利天主外臣,護持四部洲。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自在天,有人說為欲界第六天;大自在天,為色界第十八天。今均在欲界,故自在天,即第五化樂天;大自在天,即第六他化自在天。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下,言色界天。尸棄大梵是初禪大梵王,初禪三天,即梵眾、梵輔、大梵。尸棄即大梵天王。光明大梵,即二禪天。二禪三天,為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今略三禪四禪,三禪三天,為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四禪九天,為無云、福生(亦曰福生、福愛)、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xiàn)、色究竟。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yōu)?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有八龍王,其名如文。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干闥婆王。樂干闥婆王。樂音干闥婆王。美干闥婆王。美音干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緊那羅是帝釋天的樂神。

  干闥婆,譯為香陰,其以香為身,亦帝釋天的樂神。

  阿修羅譯為非天、無端正、無酒。阿修羅有天福、無天德,故名非天。其男眾丑惡,女眾很美,故名無端正。其業(yè)報所致,釀酒不成,故名無酒。

  迦樓羅,即金翅鳥,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以龍為食。壽八千年,臨終時失去勢力,不能得食。從金剛山,透海穿地輪過,不能透過風(fēng)輪。風(fēng)吹起還至金剛山,如是七返,還至金剛山頂命終。毒火燒身,其心不燼,成青琉璃色,天帝得之,為髻中珠;轉(zhuǎn)輪圣王得之,以為珠寶。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見《觀無量壽佛經(jīng)》,韋提希是他母親。阿阇世因受提婆達多蠱惑,以致殺父害母。后皈依佛,起大懺悔心。命終后雖墮地獄,以向佛懺悔故,立刻由地獄而出。

  從這點可知,懺悔功德無量。佛說沒有不可懺悔的罪,所以大家要經(jīng)常至誠懇切地懺悔罪障。佛說罪若不可懺悔,則眾生永不得成佛。何以故?眾生罪若有體性,盡虛空、遍法界容納不下。這是從事方面說的。從理方面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起懺悔,一轉(zhuǎn)回來一切罪業(yè)就消滅,因為心生則法生。如果罪懺悔未清凈,那是心還未轉(zhuǎn)。我們知道,阿阇世王因懺悔,免受長久地獄苦。我們可知這部經(jīng)在《十六觀經(jīng)》以后說的,因為《十六觀經(jīng)》正說阿阇世害他的父王,那時他未作王,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阿阇世王了,故知《妙法蓮華經(jīng)》在《十六觀經(jīng)》后。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為諸菩薩說大乘經(jīng)。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jīng)已。結(jié)加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zhuǎn)輪圣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

  四眾圍繞,就是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在家二眾是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但智者大師及吉藏大師據(jù)法會上的性質(zhì),也分四眾。一謂影響眾,二發(fā)教眾,三當(dāng)機眾,四結(jié)緣眾。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jīng),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諸菩薩說大乘經(jīng),名《無量義》。三世諸佛在說《法華經(jīng)》以前,一定先說《無量義》。無量義是第一義,《無量義經(jīng)》內(nèi)容,是于空說無量,于無量說空,是說一乘教。

  佛說此經(jīng)已,結(jié)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

  佛說過《無量義經(jīng)》后,結(jié)跏趺坐。無量義處三昧是甚么?無量義處三昧即是寂而照,照而寂。寂而照橫遍十方,照而寂豎窮三際。故入無量義處三昧,即入法界也。

  曼陀羅華,譯為適意華。摩訶曼陀羅華,譯為大適意華。曼殊沙華,譯為赤團華。摩訶曼殊沙華,即大赤團華。依戒律,如果佛在座,華著佛身無妨,若著余人身,應(yīng)即抖落,不可令華著身;如果佛不在座,華著上座身無妨,若著余人身,應(yīng)即抖落。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經(jīng)中說現(xiàn)六瑞,一、說法瑞,二、入定瑞,三、天雨妙花瑞,四、動地瑞,五、眾歡喜瑞,六、放光瑞。

  六種震動,是表令六道眾生復(fù)蘇。六種震動,《華嚴(yán)經(jīng)》謂動、起、涌、震、吼、覺。般若經(jīng)謂動、涌、震、擊、吼、爆。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

  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在家二眾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

  天及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八部鬼神等,皆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咤天。于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xiàn)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jīng)法。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fù)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fù)見諸佛般涅槃?wù)。?fù)見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十方諸佛,欲說《法華經(jīng)》時,皆現(xiàn)此瑞相。佛放眉間白毫光,表中道義。中道義者,佛佛道同也。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者,即照十方世界。今唯說照東方一方者,欲表一佛乘也。

  下自阿鼻地獄,上至色界有頂之天,表光照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六凡法界。復(fù)見比丘、比丘尼及諸菩薩、諸佛,是說具足照十法界也。

  阿鼻地獄譯曰無間地獄。根據(jù)《地藏經(jīng)》說無間地獄有五種無間。一、趣果無間,二、受苦無間,三、長時無間,四、壽命無間,五、形無間。

  于此世界,是說在我們娑婆世界,就可看到一萬八千佛世界的六道眾生。

  復(fù)見諸菩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行菩薩道者,即六度萬行也。

  種種因緣者,應(yīng)以布施度者,即以布施因緣度之;應(yīng)以凈戒度者,即以凈戒因緣度之;應(yīng)以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度者,即分別以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因緣度之。

  種種信解者,系視眾生根機,彼能信解何法,即以何法度之。

  種種相貌,系示現(xiàn)種種相貌而度眾生。例如觀音菩薩,以三十二應(yīng)身度眾生。

  復(fù)見諸佛般涅槃?wù)摺0銥椤?a href="/remen/yuanm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圓滿」之音譯。涅槃,意為「寂滅」。般涅槃為圓滿寂滅,簡稱「圓寂」。復(fù)見諸佛般涅槃?wù)?即是見諸佛入滅。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xiàn)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xiàn)希有事。當(dāng)以問誰。誰能答者。復(fù)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yǎng)過去無量諸佛。必應(yīng)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dāng)問。爾時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神通之相。今當(dāng)問誰!

  大眾生疑,彌勒菩薩欲問文殊菩薩。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yán)!

  于是彌勒菩薩,請問文殊菩薩。

  「于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dǎo)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栴檀香風(fēng) 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yán)凈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 咸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 照于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 諸世界中 六道眾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yè)緣 受報好丑 于此悉見

  又?諸佛 圣主師子 演說經(jīng)典 微妙第一」

  頌有二種,一諷頌,二重頌。此是重頌,重頌長行。

  自文殊師利下至微妙第一,是彌勒菩薩說明發(fā)問因緣。

  「其聲清凈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shù)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其聲清凈,是說佛有五種音聲悅可眾心。五種音聲者:一、甚深如雷。有振聾發(fā)瞶之功。二、清徹遠(yuǎn)聞。佛之音聲,遠(yuǎn)及十方,猶如現(xiàn)前。三、人心敬愛。令聞?wù)咝纳磹。四、諦了易解。佛語真實,令聞?wù)唠S其根機而得解。五、聽者無厭。佛之音聲,能辨有漏、無漏等義,令世、出世間聞?wù)邿o厭。故曰令人樂聞。

  「各于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 曾供養(yǎng)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為說凈道」

  諸佛各于其國,講說正法。然佛法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故,無所有不可得。是以用種種因緣,無量譬喻,說明佛法,開悟眾生。

  若人遭苦,為說涅槃盡諸苦際,是為聲聞人說四諦法。四諦法即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故說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曾供養(yǎng)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十二因緣。緣覺乘人較諸聲聞為利根,故說志求勝法。

  若有佛子下,是說菩薩乘。菩薩續(xù)佛慧命,故稱佛子。菩薩修六度萬行,故曰修種種行。菩薩是佛因地,上求佛果,故曰求無上慧。

  「文殊師利 我住于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 今當(dāng)略說 我見彼土 恒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車馬腦 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輦輿 歡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諸佛所嘆 或有菩薩 駟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布施 復(fù)見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舍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須發(fā) 而被法服」

  此贊菩薩六波羅蜜行,先贊布施,終至放舍世緣,剃發(fā)出家。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jīng)典」

  獨處閑靜。閑靜處有身心之不同,身離憒鬧,心離欲蓋,方為閑靜處。遠(yuǎn)離憒鬧者,遠(yuǎn)離繁華鬧市也。旨在令六根不被六塵所染,一心清凈不隨境轉(zhuǎn),期令道業(yè)增進。離欲蓋者,欲是五欲,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蓋是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掉散蓋、疑蓋、睡眠蓋。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閑 深修禪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贊諸法王

  復(fù)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眾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眾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jīng)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凈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肴?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直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舍

  眾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凈園林 華?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果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五神通者,除漏盡通,其余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法王者,稱佛也。

  經(jīng)行林中之經(jīng)行,非是繞佛,亦非散步,系循直線,往返經(jīng)行。據(jù)說佛經(jīng)行路,以石墊起四寸高,三尺寬,二十四尺長,佛于上經(jīng)行。

  增上慢人,系未證謂證,未得言得者。

  肴膳飲食下,乃四事供養(yǎng)。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詔 無數(shù)眾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寂滅法即無生法,亦即涅槃法。據(jù)《仁王經(jīng)》五忍云,伏忍,三賢位;信忍,初二三地;順忍,四五六地;無生忍,七八九地;寂滅忍,十地乃至妙覺。

  觀諸法性,諸法以無性為性。故法性者,空性也。以諸法性空故,所以菩薩心無所著。心無所著,名般若妙智慧。以此智慧上求佛道,即證無上菩提。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后 供養(yǎng)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shù)恒沙 嚴(yán)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yǎng)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yán)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凈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決眾疑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dāng)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yán)凈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dāng)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塔者塔婆,供佛舍利處。

  天樹王者,忉利天有香樹王,名波利質(zhì)多羅。此樹根莖枝葉花果俱香,故名香樹王;▽㈤_敷時,諸天人皆大歡喜。

  彌勒菩薩請問文殊菩薩,回答此事。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文殊師利菩薩言,佛現(xiàn)此瑞,將說大法。

  接著文殊菩薩,便說過去所見。

  「諸善男子。我于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dāng)知。今佛現(xiàn)光亦復(fù)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xiàn)斯瑞。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義深遠(yuǎn)。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wù)。說應(yīng)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yīng)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yīng)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次復(fù)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fù)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dāng)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lǐng)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發(fā)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于千萬佛所殖諸善本。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jīng)。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jīng)已。即于大眾中結(jié)加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zhuǎn)輪圣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文殊菩薩以昔例今回答大眾。佛現(xiàn)此瑞,將以大法開示大眾。

  初中后善,依此經(jīng)文看,為求聲聞?wù)?說應(yīng)四諦,應(yīng)四諦者,應(yīng)聲聞機也,此是初善。為求辟支佛者,說應(yīng)十二因緣,此是中善。為諸菩薩,說應(yīng)六波羅蜜,此是后善。至于《大智度論》所說,贊檀度名初善,嘆尸羅名中善;此二度果報,若生佛前,及作人天,是名后善。如此說法,恐系別經(jīng)意,非今經(jīng)意。一切種智,佛智也。

  頗羅墮,譯為利根。

  如來是乘如實道而來,如來者,法身也。

  應(yīng)供,福被九道,應(yīng)受人天圣人供養(yǎng),為九道之良佑福田。

  正遍知,于無量知空謂正,于空知無量謂遍知。

  明行足,《涅槃經(jīng)》云,明謂無上善果,行謂戒定慧,足謂腳足。乘戒定慧之腳足證涅槃果。再者,明行足彰佛行圓,諸佛證法顯了無暗曰明,教眾生行六度,修戒定慧曰行,此二圓備曰足。

  善逝,善曰好,逝曰去,如來好去故曰善逝。再者諸佛乘如實道而去名善逝。乘如實道而去者,去而無去,無去而去也。

  世間解,五陰名世間。諸佛如實知五陰皆空,名世間解。

  無上士,諸佛具足七種無上,故號無上士。七種無上者,一、身無上,具足相好光明。二、道無上,具足自利利他。三、正無上,具足正見、正戒、正威儀、正命。四、智無上。五、神通無上。六、斷無上,斷德圓。七、住無上,智德滿。

  調(diào)御丈夫,自既丈夫,復(fù)能調(diào)御丈夫。

  天人師,作天、人之師,教令斷惡修善。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號佛。

  前五號功在自覺─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次四號德在覺他─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自覺、覺他、覺滿號佛。世尊,十號具足號曰世尊。

  其語巧妙,純一無雜。雖說三乘法,實是顯一乘法,故曰純一無雜。

  為求四諦者說應(yīng)四諦法下,是應(yīng)初中后根機,說三乘法也。

  初佛后佛皆同一字者,表佛佛道同也。以下說日月燈明佛所現(xiàn)瑞相,與釋迦牟尼佛同。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彌勒當(dāng)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光,一如釋迦牟尼佛。此時特別標(biāo)出妙光菩薩名,及八百弟子。

  「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jīng)。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日月燈明佛。于六十小劫說是經(jīng)已。即于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于今日中夜當(dāng)入無余涅槃。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dāng)作佛。號曰凈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已。便于中夜入無余涅槃!

  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說《妙法蓮華經(jīng)》,意料釋迦牟尼佛亦將說《妙法蓮華經(jīng)》也。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jīng),當(dāng)知妙光菩薩即是當(dāng)機也。

  佛說法六十小劫不動,聽經(jīng)大眾也都坐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說此《妙法蓮華經(jīng)》,猶如吃一餐飯這么久。大家不感覺經(jīng)過六十小劫。此大會中沒有一個人打瞌睡。

  梵,是色界天人。魔,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謂魔天。沙門,凡是出家人皆謂沙門。婆羅門,是印度四族之一,此族修道供奉大梵天。及天人阿修羅,前面說過梵,這里的天,是指欲界天言。人,是人道眾生。阿修羅是兇神。在大眾中宣言,如來于今日中夜當(dāng)入無余涅槃。

  日月燈明佛授記德藏菩薩將來作佛,號曰凈身。便于中夜,入無余涅槃。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是十號中的前三號,我們上面釋過十號。多陀阿伽度即是如來,阿羅訶即是應(yīng)供,三藐三佛陀即是正遍知。

  為何經(jīng)上往往單提這三號,余七號就簡略了呢?因為此三號,代表佛的三身三德。如來代表佛的法身及法身德,應(yīng)供代表佛的報身及解脫德,正遍知代表佛的化身及般若德。

  「佛滅度后。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jīng)。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yǎng)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燈!

  佛滅度后,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jīng)》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日月燈明佛八子,皆依妙光菩薩習(xí)《法華經(jīng)》。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菩提。無上菩提者,諸法實相也。而《妙法蓮華經(jīng)》,即在明諸法實相。故妙光菩薩以《法華經(jīng)》教授八子,即令堅固于無上菩提。

  八個王子他們曾經(jīng)歷很久時間,供養(yǎng)了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他們都成佛道,最后成佛叫燃燈佛。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yǎng)。雖復(fù)讀誦眾經(jīng)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

  妙光菩薩有八百弟子,他的弟子當(dāng)中有一個人叫求名。

  貪著利養(yǎng),雖復(fù)讀誦眾經(jīng),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

  修道之人,千萬不可貪著名聞利養(yǎng)。愿自己成名得大利養(yǎng),這樣便不能得道。雖復(fù)讀誦眾經(jīng)而不通利,大家要于佛經(jīng)得到通利,要修自己的清凈心與善根,莫認(rèn)為自己學(xué)問高,就可以通達經(jīng)法。但求名以善根因緣故,亦得遇諸佛,供養(yǎng)贊嘆。

  「彌勒當(dāng)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dāng)說大乘經(jīng)。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文殊菩薩告彌勒菩薩言,爾時妙光菩薩,即我身是,求名菩薩,汝身是。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dāng)說大乘經(jīng)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今見世尊現(xiàn)此瑞相,與我過去所見無異。我想世尊將說大乘經(jīng)名《妙法蓮華》。

  「爾時文殊師利。于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shù)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文殊菩薩以偈重宣,敘述過去遇日月燈明佛。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shù)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圣出家 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 經(jīng)名無量義 于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jīng)已 即于法座上 加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yǎng)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xiàn)諸希有事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眾生 生死業(yè)報處

  有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yán) 琉璃頗梨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干闥緊那羅 各供養(yǎng)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yán)甚微妙

  如凈琉璃中 內(nèi)現(xiàn)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shù)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進持凈戒 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shù)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于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xiàn)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天人所奉尊 適從三昧起

  贊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贊嘆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jīng) 滿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尋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 已為汝等說」

  于此可知,《妙法蓮華經(jīng)》是明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佛究竟一乘法義。講《法華經(jīng)》,必須注意是一乘教義,是講實相法。

  「我今于中夜 當(dāng)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進 當(dāng)離于放逸

  諸佛甚難值 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佛滅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 于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dāng)作佛」

  授記德藏菩薩作佛。于無漏實相,心得通達者,即通達《法華經(jīng)》之深義也。

  「號曰為凈身 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布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shù)如恒沙

  倍復(fù)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jīng)」

  廣宣《法華經(jīng)》者,即廣宣實相也。此實相法,即佛法藏。徹入此法藏者,即堪作佛。

  「是諸八王子 妙光所開化 堅固無上道 當(dāng)見無數(shù)佛

  供養(yǎng)諸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zhuǎn)次而授記

  最后天中天 號曰燃燈佛 諸仙之導(dǎo)師 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于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游族姓家」

  游于族姓家,即游于勝姓之白衣家,意在攀緣而求名利。

  「棄舍所習(xí)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yè) 得見無數(shù)佛 供養(yǎng)于諸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后當(dāng)作佛 號名曰彌勒」

  今見釋師子,今見釋迦牟尼佛也。彌勒菩薩繼釋迦牟尼佛,于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作佛,號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shù)無有量 彼佛滅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jīng)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fā)實相義 諸人今當(dāng)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dāng)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dāng)為除斷 令盡無有余」

  廣度諸眾生,其數(shù)無有量,系言彌勒菩薩事。

  余如長行所釋,不另作解釋。聲聞緣覺人,疑不作佛,今除其疑,必當(dāng)作佛。

  方便品第二

  方便者,善權(quán)善巧也。化三乘人謂善權(quán)方便,說三乘法謂善巧方便。因為實無三乘人,化三乘人者,善權(quán)方便也,實無三乘法,說三乘法者,善巧方便也。何以故?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故。今《法華經(jīng)》是一乘教法,為顯一乘,先說三乘,故名〈方便品〉。

  佛具二智,實智與方便智。實智照一實諦,方便智照有多門。今明一生萬法,萬法歸一,故有此〈方便品〉。 智者大師解釋方便二字,獨有高見。智者大師謂:「方者秘也,便者妙也!顾^秘者理正也,妙者妙用無方也。理正不二,即唯一佛乘;妙用無方,乃開三乘機教。今欲顯一,先須開三,故有此〈方便品〉來。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shù)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何故告舍利弗?因為小乘人中,舍利弗智慧第一,今欲明小乘智慧,不足為恃,應(yīng)舍小入大,所以告舍利弗。再者《法華》是同教一乘,與《華嚴(yán)》不同,《華嚴(yán)》是別教一乘。別教一乘者,在明一生萬法;同教一乘者,在明萬法歸一。所以別教一乘法,唯大菩薩能領(lǐng)其旨,二乘人雖聞其法,如聾如啞;同教一乘則不同,功能化三歸一,聲聞亦蒙授記作佛。為示小乘人亦能成就故,所以首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佛于一知無量謂之智,于無量知一謂之慧。于一知無量,則如實知實相諸法;于無量知一,則如實知諸法實相。如實知實相諸法,則于一乘說三乘;如實知諸法實相,則說三乘歸一乘。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是說佛權(quán)智不思議,雖對二乘人說四諦十二因緣,其實是說一實諦法,而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親近百千萬億無數(shù)諸佛,這是表佛成佛善根深厚。于無量諸佛處,已得實智,成就佛果。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這是表佛由實智與權(quán)智,化導(dǎo)眾生。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shù)方便引導(dǎo)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舍利弗!我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譬喻,廣演言教,方便引導(dǎo)眾生。是說佛以權(quán)智化導(dǎo)眾生,令離遍計所執(zhí)。說三乘法導(dǎo)三乘人,歸入一佛乘。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者,如來權(quán)智,皆已究竟具足也。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yuǎn)。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力,十力。佛有十種智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yè)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礙智力,十、知永斷習(xí)氣智力。佛具此十種智力,所以說法無畏,得四無所畏。

  于佛邊說,佛五住俱斷(五住者,五住煩惱也。即無明住地,及四住地。四住地者,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二死俱離(分段死與變易死),證首楞嚴(yán)三昧,獲大解脫,與一般不同。界內(nèi)四禪八定,便斷心心所,不能出三界。出三界稱為解脫,解脫須是斷煩惱。所謂斷煩惱者,是斷見思煩惱。菩薩則不但斷煩惱,同時起大悲。

  佛滅度后,正法住世一千年。第一個五百年,弟子們解脫堅固。換句話說,弟子們尚有證四果阿羅漢,證滅盡定出三界成圣人的。第二個五百年,出三界成圣果的便少了,只能修成界內(nèi)禪定,所以稱為禪定堅固。

  于四禪中,另有一種無想定,是外道禪定。有人坐禪,不求斷煩惱,只求忘我,這便是外道無想定。他不知道誰忘我?忘我者正是我見堅固。只修忘我,既不斷煩惱,又不消業(yè)障,怎會了生死呢?定中癡等,等到業(yè)報成熟,再入六道輪回。

  所謂滅盡定,是滅想受。想為見本,受為愛根。想滅則見滅,見滅則見惑滅。受滅則愛滅,所謂愛者,是欲愛、色愛、有愛。欲愛、色愛、有愛,是三界思惑。所以想受滅,便是見思惑滅,見思惑滅謂入滅盡定。

  深入無際者,深入無生也。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成就希有之法也。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佛以種種分別巧說諸法,佛以權(quán)智方便善巧說五乘法,應(yīng)眾生機,悅可眾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復(fù)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是說佛權(quán)智徹俗諦,親證無量諸法。一切諸法皆歸實相,實相而成諸法,故為實相諸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是說佛實智徹真諦,親證諸法實相。實相諸法,則一生萬法,猶一水起萬波,是佛權(quán)智徹俗諦。諸法實相,則萬法歸一,猶萬波歸一水,是佛實智徹真諦。如是之法,二乘不見,菩薩見而不了了,故佛止舍利弗,不須復(fù)說。因為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唯佛與佛所究盡,余人所不能。究盡實相者,名證佛果。見實相者,名見佛性。二乘人不見佛性,故佛止舍利弗。《大般涅槃經(jīng)》云,聲聞乘人,不見佛性,得聲聞道;緣覺乘人,不見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薩見佛性不了了,證十住地;唯佛一人徹證佛性,成就無上菩提。

  以權(quán)實二智故,乃有下文十如是。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所謂「如」者,不二不異曰如,不壞一切法也,是從權(quán)邊說。所謂「是」者,無有分別,直顯實相也,是從實邊說。例如《心經(jīng)》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從權(quán)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從實邊說。今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種,皆攝入權(quán)實,故曰「十如是」。

  如者言事相無礙,是者言理性無分。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皆是事相。然事以理融,事乃理之事;理以事顯,理乃事之理。事外無理,理外無事。事無理則不成,理無事則不見。猶如水之與波,波無水則不成,水無波則不見。一切事相,不出相性體力等十種。

  諸家解說相性等十種,其說非一。今去繁就簡,單介紹《法華文句》之「十如是」。于《法華文句》中,復(fù)單約「佛法界十如是」介紹之。

  如是相,于佛法界中,非相非不相,名如是相。非相者實也,非不相者權(quán)也。實者無性,權(quán)者萬法,無性隨緣成萬法,萬法隨緣無自性,是名如是相。

  如是性,于佛法界中,非性非不性,名如是性。非性者實也,非不性者權(quán)也。

  如是體,于佛法界中,非體非不體,名如是體。非體者實也,非不體者權(quán)也。

  如是力,于佛法界中,非力非不力,名如是力。非力者實也,非不力者權(quán)也。

  如是作,于佛法界中,非作非不作,名如是作。非作者實也,非不作者權(quán)也。

  如是因,于佛法界中,非因非不因,名如是因。非因者實也,非不因者權(quán)也。

  如是緣,于佛法界中,非緣非不緣,名如是緣。非緣者實也,非不緣者權(quán)也。

  如是果,于佛法界中,非果非不果,名如是果。非果者實也,非不果者權(quán)也。

  如是報,于佛法界中,非報非不報,名如是報。非報者實也,非不報者權(quán)也。

  如是本末究竟等。于佛法界中,非本非末,而言本言末。非本非末者實也,言本言末者權(quán)也。所言本者,始自佛相,所言末者,終至佛報。至于究竟等,佛法界中,非等非不等,而名究竟等。同樣的道理,亦是權(quán)實的分別。

  總之,十如是不外發(fā)揮諸法實相義。諸法者權(quán)也,實相者實也。

  以上大略介紹十如是竟。以下佛以偈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余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shù)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于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自世雄不可量,至我已悉知見,是佛對眾宣稱諸佛之德。非獨世尊如此,諸佛之德,皆如此也。

  世雄者,佛也。佛于世間,乃大雄大力。

  佛力無所畏,是諸佛十力、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余法,如佛十八不共法等,皆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shù)佛一偈,是言佛久修佛道,久植善根。佛所得甚深微妙法,眾生難知難見。

  于無量億劫行此佛道。行何佛道?行諸法實相、實相諸法也。以知諸法實相,乃有定行;以知實相諸法,乃有慧行。修于定慧二行,即是行于無上佛道。

  道場者,諸佛成無上菩提處,是名道場。尼連河邊,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是釋迦牟尼佛的道場。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余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yǎng)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后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大果報是說佛無上菩提,得無上菩提,便能了解種種性相之義。種種者,諸法也;性相者,實相也。實相無相,言其性;實相無不相,謂之相。實相無相者,事不礙理;實相無不相者,理不礙事。如此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便是實相!斗ㄈA經(jīng)》從文字上看來,好象很淺,其實經(jīng)中義理甚深。

  種種性相義,經(jīng)云,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大乘常住三寶,就是說性相常住。

  是法不可示下,是贊實相法。實相法離言寂滅,諸法緣生無性,無性則空寂,文字言語不能顯示,故謂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此法菩薩有所不能究盡,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所以說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信力堅固者,謂十信滿足后,僅得于此實相法不退也,非能究盡也。

  諸佛弟子眾,至其力所不堪,是說聲聞乘人,力所不堪也。諸佛弟子自七賢(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暖、頂、忍、世第一)至四果,皆不能知實相法。

  一切漏已盡,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已盡,此是言四果人。

  最后身有大乘小乘之分別。大乘中等覺菩薩轉(zhuǎn)身成妙覺,謂最后身。不過此地,是說聲聞乘人。初果人不落三涂不失人身,于五分法身中得戒法身。二果天上人間一往來,亦得戒法身。三果人號稱不來果,只生色界不來欲界,其戒轉(zhuǎn)名定共戒,得定法身。四果具足無漏慧,其戒轉(zhuǎn)名慧共戒或道共戒,得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解脫知見者,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后有。聲聞乘最后身,是得有余涅槃。聲聞乘人自知不受后有,然現(xiàn)生果報猶在,尚未灰身滅智,謂得有余涅槃。若果報已盡,已灰身滅智,謂入無余涅槃。于證得有余涅槃期間,名最后身。如是等人,皆不能知實相法。

  「假使?jié)M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jié)M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fù)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后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shù)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fā)意菩薩 供養(yǎng)無數(shù)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shù)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fù)不能知」

  假使?jié)M世間下,是以譬喻說明實相法難知。聲聞人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故以舍利弗作比。

  新發(fā)意菩薩,是初發(fā)菩提心菩薩。

  不退諸菩薩,依《法華論》,八地菩薩永無位退、行退、念退,名不退轉(zhuǎn),亦名阿鞞跋致。如是人等,雖數(shù)如恒沙,亦不能究盡實相。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dāng)知 諸佛語無異

  于佛所說法 當(dāng)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當(dāng)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wù)?/p>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謂諸法實相,唯佛與佛究盡。漏者,于因為煩惱,于果為生死。煩惱,有五住煩惱,無明住地?zé)⿶兰八淖〉責(zé)⿶馈K^四住地者: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三、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見一處住地是三界內(nèi)的見惑煩惱,欲愛住地是欲界產(chǎn)生的煩惱,色愛住地是色界產(chǎn)生的煩惱,有愛住地是無色界產(chǎn)生的煩惱。換言之,四住地皆在三界之內(nèi)。欲是欲界,色是色界,有即是無色界。欲愛、色愛、有愛,凡所愛皆是說思惑煩惱。見一處住地指見惑煩惱。換言之,見思煩惱在三界以內(nèi)。無明住地是根本,四住地從無明住地生。聲聞緣覺斷四住地的見思煩惱,不漏三界,故謂無漏。以見思煩惱產(chǎn)生的生死叫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在三界內(nèi)。無明住地產(chǎn)生變易生死。換言之,聲聞緣覺所斷,是見思煩惱,了的是分段生死。也稱它謂無漏,然非此《法華經(jīng)》說的無漏。此地說的無漏不思議,不思議是無明住地斷,變易生死了,唯有佛。

  不思議是不能心思口議。平常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頓教法。圓教說言語道斷亦斷,心行處滅亦滅。

  《法華》是同教一乘,故三乘人皆能修實相法?陔x四過,便是言語道斷。心無貪瞋癡,便是心行處滅。

  諸佛語無異者,前佛、后佛所說不異也。諸佛所說,同一實相,汝舍利弗當(dāng)信受。

  世尊法久后,謂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后八年,方說《法華》!斗ㄈA經(jīng)》說實相法,故曰說真實。

  聲聞眾,佛所教法是聲,大眾聽法聽受叫聞。佛說的音聲,聲聞緣覺聽聞謂聲聞。聲聞分別有多種,有緣覺聲聞及聲聞聲聞。

  緣覺聲聞是聽佛說十二因緣法修道,證辟支佛,叫緣覺聲聞。緣覺有二種:生在無佛世時,自己思惟覺悟,叫獨覺。生在佛世,以過去修過小乘十二因緣法,今生又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了,叫緣覺聲聞。

  聲聞聲聞是過去聽過四諦法,今生又聽佛說四諦,證阿羅漢果。

  注疏家又判有二種聲聞:一、定性聲聞,得少為足,不求無上菩提。二、不定性聲聞,回小向大者。

  又判有四種聲聞:一、決定聲聞,略同定性聲聞。二、增上慢聲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例如五千退席者是。三、退大聲聞,過去修大乘,因厭苦情深,退為小乘,例如舍利弗。四、應(yīng)化聲聞,是種人本是菩薩,為度眾生,而現(xiàn)聲聞身。

  緣覺又稱獨覺,辟支佛也。據(jù)《智度論》謂,出無佛世,無師自悟而得道者,名為獨覺。若出值佛世,聞十二因緣而得道者,名為緣覺。天臺宗謂,出無佛世,觀飛花落葉之外緣而得道者,名為獨覺,于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道者,名為緣覺。

  我令脫三界生死苦縛,而證有余涅槃。這是佛以方便力,說三乘法也。前以方便開三,今說一乘實諦也。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fā)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嘆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千二百五十人,及余四眾皆生疑惑。彼等所疑,不知佛權(quán)智方便,聞佛言久后說真實,彼等疑謂,難道我等所證,非為真實嗎?何故世尊殷勤稱嘆方便?而說佛所得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知。但世尊所說解脫義是一,而今我等已得解脫,已證涅槃。今世尊所說甚深義者,不知為何?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嘆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唯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知眾生疑,自亦不解,于是請問于佛,何為甚深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圣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fā)問者」

  慧日大圣尊是稱佛。佛很久以后方說實相法,自說已得十力、四無所畏、三昧、禪定、解脫等法。不可思議之實相法,佛坐道場所得,無有人能發(fā)問。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嘆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wù)?/p>

  今皆墮疑網(wǎng)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干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 愿佛為解說 于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時為如實說

  諸天龍神等 其數(shù)如恒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shù)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zhuǎn)輪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佛何故說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佛所說四諦法,我們都已了解,何故說佛意難可測呢?

  佛何故說,佛智慧甚微妙,諸佛能得到?現(xiàn)在無漏阿羅漢,及求涅槃?wù)?皆生疑惑。求涅槃?wù)?即是偏空滯寂者也。今四眾弟子生疑,愿佛為解說。

  佛說我于聲聞眾中,智慧第一。但我疑惑不解。今為求究竟法,愿如實說。

  佛口所生子者,因佛說法,乃得入道,故稱佛口所生子。

  轉(zhuǎn)輪圣王是世間之王,在增劫時眾生福報大,出轉(zhuǎn)輪圣王。轉(zhuǎn)輪圣王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管四部洲,東西南北四部洲;銀輪王管三部洲,東西南;銅輪王管二部洲;鐵輪王只管我們南瞻部洲。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fù)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dāng)驚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說之。唯愿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shù)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唯說愿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爾時佛止舍利弗曰,不可宣說此法,此法甚深,恐令人天驚疑。舍利弗再度懇請曰,今此眾中,有利智者,能明了佛所說義。并以偈重頌懇請之意。

  「佛復(fù)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dāng)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于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佛復(fù)止之,謂增上慢人,以疑而不信故,將墜于大坑。增上慢人,如五千退席者是。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說之。唯愿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愿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唯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為此眾故 唯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舍利弗再三懇請。我等比,比者比類也,黨類也。我等已曾世世受佛教化?梢娽屽饶材岱饋泶随镀攀澜,是化身佛示現(xiàn)!惰缶W(wǎng)經(jīng)》云,我來此娑婆世界八千返。

  安隱者涅槃也,有時亦作安樂義。《大方廣三戒經(jīng)》及《大寶積經(jīng)》有云:「云何安隱?謂無分別。」

  心無分別,則無貪瞋癡;無三毒,則不造諸惡業(yè);無惡業(yè)因緣,則不墮諸惡道,不受諸苦。故安隱有安樂義。安隱,又名謂解脫。若不起分別心就解脫,不起貪瞋癡就解脫,不造諸惡業(yè)是解脫。長夜安隱,長夜形容六道輪回,冥冥猶如暗夜謂長夜,暗夜無期謂長夜。我們皆在長夜之中不見光明。

  偈頌義如長行,不另釋。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dāng)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三請方說,示法甚深,不得輕易便說。欲說此法,五千退席,以此五千人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故。以五千在座,所以如來止之不說。今五千退席,如來默然而不制止。

  《法華文句》謂,「諦聽」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