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對了

  做就對了

  村民為了每天必須走五里路送水供應(yīng)國王飲用,感到煩惱不已!多次向村長抱怨、討價還價,希望能減少路程的里數(shù)。有智慧的村長,運用妙法克服了村民心理上的障礙。

  佛經(jīng)中記載著一則小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小國家,在離皇宮五里路的地方,有一個小村莊,那里的水質(zhì)很好,連生喝都很甘甜、清涼!

  國王很喜歡喝這村莊的水,因此下了一道命令:“村里的人,每天一定要送水來供給國王飲用。”此后,村民每天都依照命令,按時送水到皇宮。

  但經(jīng)過一段日子之后,每當(dāng)他們想到要走五里路時,腳就酸了、人也懶了。所以,全村的人就一起商討解決的方案。大家都覺得每天要來回送水,好辛苦啊!最后,村民的結(jié)論竟是集體遷村離開村莊。

  這村莊的村長很有智慧,就跟村民說:“請大家稍安勿躁!我去和國王商量一下,請國王把五里路改為三里路,這樣大家是否能接受?”

  村民聽了很歡喜,都說:“若能把五里路改為三里路,這樣走起來就會比較輕松!”

  這位村長就去向國王請求這項建議,國王很歡喜地說:“沒問題,只要村民能每天供應(yīng)清涼的水,我就很滿足了!”

  村長回來向村民報告好消息,說:“從今天開始我們繼續(xù)送水,因為五里路已改為三里路了。”村民聽了很滿意,每天又開始不斷地送水。

  從五里路變成三里路,到底路程有沒有變短呢?其實,從皇宮到那村莊還是同樣的距離;只不過在名稱上感覺五里路很遠(yuǎn),三里路比較近,差別只在于名稱的不同而已。

  這個故事,說明了人常常被“名相”綁住。聽到很多名相,就覺得懼怕;若名相比較簡單,就能歡喜接受。在人與人、人與事之間,只要我們能做得到的,都應(yīng)盡力而為、趕快去做。對人不僅應(yīng)表達(dá)出和氣,互相贊嘆的風(fēng)度,更要有“付出而無所求”的心態(tài);不要在乎它是復(fù)雜或是簡單,只要我們做得到做就對了!

  我們處事,應(yīng)該用簡單的心去面對一切復(fù)雜的道理。若能用簡單的心來接受,哪還有什么困難呢?菩薩道本來就很簡單,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做?如果甘愿做、愿意做,就很簡單,一點也都不復(fù)雜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