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二
宗鏡錄卷第二
答。一實諦中。雖無起盡。方便門內(nèi)。有大因緣。故法華經(jīng)偈云。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以萬法常無性。無不性空時。法爾能隨緣。隨緣不失性。且夫起教所由。因緣無量。古德略標(biāo)。有其十種。一由法爾故。二愿力故。三機感故。四為本故。五顯德故。六現(xiàn)位故。七開發(fā)故。八見聞故。九成行故。十得果故。今諸大菩薩所集唯識論等。大意有其二種。一為達萬法之正宗。破二空之邪執(zhí)。二為斷煩惱所知之障。證解脫菩提之門。斯則自證法原本覺真地。不在文字句義敷揚。今為后學(xué)慕道之人。方便纂集。又自有二意。用表本懷。一為好略之人撮其樞要。精通的旨免覽繁文。二為執(zhí)總之人不明別理。微細開演。性相圓通。載二種生死之根。躡一味菩提之道。仰群經(jīng)之大旨。直了自心。遵諸圣之微言。頓開覺藏。去彼依通之見。破其邪執(zhí)之情。深信正宗。令知月不在指。回光返照。使見性不徇文。唯證相應(yīng)。斯為本意。不可橫生知解。沒溺見河。于無得觀中。懷趣向之意。就真空理上。興取舍之心。率自胸襟。疑悟后學(xué)。須親見性。方曉斯宗。
問。既慮執(zhí)指徇文。又何煩集教。
答。為背己合塵。齊文作解者。恐封教滯情。故有此說。若隨詮了旨。即教明心者。則有何取舍。所以藏法師云。自有眾生。尋教得真。會理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恒誦習(xí)而不礙觀空。則理教俱融。合成一觀。方為究竟傳通耳。斯乃教觀一如。詮旨何原矣。
問。諸大經(jīng)論。自成片段?乒(jié)倫序。句義分明。何假撮錄廣文。成其要略。
答。但以教海弘深。窮之罔知其際。義天高廣。仰之不得其邊。今則以管窺天。將螺酌海。如掬滄溟之涓滴。似撮太華之一塵。本為義廣難周。情存厭怠。亦為不依一乘教之正理。唯徇不了義之因緣。罕窮橫豎之門。莫知起盡之處。所以刪繁簡異。采妙探玄。雖文不足而大義全。緣不備而正理顯。搜盡一乘之旨。抉開萬法之原。為般若之玄樞。作菩提之要路。則資糧易辦。速至大乘。證入無疑免迂小徑。所以馬鳴菩薩造起信論云;蛴凶詿o智力。因他廣論而得解義。亦有自無智力。怖于廣說。樂聞略論攝廣大義而正修行。我今為彼最后人故。略攝如來最勝甚深無邊之義而造此論。瑜伽論云。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如來無上法教久住世故。二為平等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又為如來甘露圣教已隱沒者。憶念采集重開顯故。未隱沒者。問答決擇倍興盛故。又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采集眾經(jīng)廣要法義。略分別故。今斯錄者。雖無廣大制造之功。微有一期述成之事。亦知鈔錄前后。文勢不全。所冀直取要詮。且明宗旨。如從石辯玉。似披沙揀金。于群藥中。但取阿陀之妙。向眾寶內(nèi)。唯探如意之珠。舉一蔽諸。以本攝末。則一言無不略盡。殊說更無異途。亦望后賢。未垂嗤誚。所希斷疑生信。但以見道為懷。非徇虛名以邀世譽。愿盡未來之際。遍窮法界之中。歷劫逾生。常弘斯道。凡有心者。皆入此宗。去執(zhí)除疑。見聞獲益。承三寶力如被護持。誓報佛恩。廣濟含識。虛空可盡茲愿匪移。法界可窮。斯文不墜。
問。了義大乘。廣略周備。解一義具圓通之見。聞一偈有成佛之功。何假述成。仍煩解釋。
答。上上根人。一聞千悟。性相雙辯。理事俱圓。若中下之徒。須假開演。莊嚴(yán)之道。贊飾之門。格量其功。不可為喻。所以法華經(jīng)偈云。譬如優(yōu)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贊。乃至發(fā)一言。則為已供養(yǎng)。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過于優(yōu)曇華。般若頌云。般若無壞相。過一切言語。適無所依止。誰能贊其德。般若雖叵贊。我今能得贊。雖未脫死地。則為已得出。又古圣云。若菩薩造論者。名莊嚴(yán)經(jīng)。如蓮華未開。見雖生喜。不如已剖香氣芬馥。如金未用。見雖生喜。不如用之為莊嚴(yán)具。故知弘教一念之善。能報十方諸佛之恩。論希有。則如華擅優(yōu)曇之名。說光揚。則似金作莊嚴(yán)之具。是以菩薩釋大乘密旨。聞于未聞。能斷深疑。成于圓信。法利何盡。功德無邊。如大般若經(jīng)云。復(fù)次憍尸迦。置贍部洲諸有情類。若四大洲諸有情類。若小千界諸有情類。若中千界諸有情類。若大千界諸有情類。若復(fù)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諸有情類。皆于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zhuǎn)。同作是言。我今欣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濟拔有情生死眾苦。令得殊勝畢竟安樂。有善男子善女人等。為成彼事。書深般若波羅蜜多。眾寶莊嚴(yán)。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普施與彼。受持讀誦。令善通利。如理思惟。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緣。得福多不。天帝釋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爾時佛告天帝釋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深般若波羅蜜多。眾寶莊嚴(yán)。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于彼眾中。隨施與一。受持讀誦。令善通利。如理思惟。以無量門巧妙文義。廣為解釋。分別義趣。令其解了。教授教誡。令勤修學(xué)。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福聚。甚多于前。無量無邊。不可稱數(shù)。大涅槃經(jīng)云。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其余眾生。聞是經(jīng)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緣。法聲光明入毛孔者。必定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有人能供養(yǎng)恭敬無量諸佛。方乃得聞大涅槃經(jīng)。薄福之人。則不得聞。故知得聞宗鏡所錄一心實相常住法門。皆是曩結(jié)深因。曾親佛會。甚為大事。非屬小緣。若未聞熏。曷由值遇。又大涅槃經(jīng)云。佛告迦葉菩薩。諸善男子善女人。常當(dāng)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當(dāng)知是人。隨我所行。至我至處。是以信此法人。即凡即圣。修持契會。住佛所住之中。進止威儀。行佛所行之跡。釋摩訶衍論云。第一顯離疑信入功德門者。謂有眾生。聞此摩訶衍之甚深極妙廣大法門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弱。亦不輕賤。亦不誹謗。發(fā)決定心。發(fā)堅固心。發(fā)尊重心。發(fā)愛信心。當(dāng)知是人。真實佛子。不斷法種。不斷僧種。不斷佛種。常恒相續(xù)。轉(zhuǎn)轉(zhuǎn)增長。盡于未來。亦為諸佛親所授記。亦為一切無量菩薩之所護念。故如論云。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dāng)知是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第二比類對治示勝門者。謂若有人。能善攝化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滿眾生。皆悉無余。令行十善;蛴斜娚谝皇稠。于此甚深法觀察思量。若校量此二人功德。彼第一人。所得功德甚極微少。譬如芥子碎作百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德甚極廣大。譬如碎十方世界微塵數(shù)量。故如論云。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第三舉受持功贊揚門者。謂若有人。受持此論。觀察義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間。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可言說。不可思量。若假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菩薩。以十方世界微塵數(shù)舌。各各皆悉于十方世界微塵數(shù)之量。不可說劫。贊揚其人所有功德。亦不能盡。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等虛空界。無邊際故。何況凡夫二乘之人。能稱嘆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間受持人。尚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何況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百日中。受持讀誦。思惟觀察。不可思議。不可說中不可說。故如論云。復(fù)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諸佛。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嘆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復(fù)如是。無有邊際。故知信此心宗。成摩訶衍。同三世諸佛之所證。義理何窮。等十方菩薩之所乘。功德無盡。偶斯玄化。慶幸逾深。順佛旨而報佛恩。無先弘法。闡佛日而開佛眼。只在明心。此宗鏡中。若得一句入神。歷劫為種。況正言深奧。總一群經(jīng)。此一乃無量中一。若染此法。即是圓頓之種?芍^甘露入頂。醍醐灌心。耀不二之慧燈。破情根之闇惑。注一味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塵。能令厚障深遮。若暴風(fēng)之卷危葉。繁疑積滯。猶赫日之爍輕冰。猶如于諸王中。為金輪之王。于諸照中。為晨旭之照。于諸寶中。為摩尼之寶。于諸華中。為青蓮之華。于諸諦中為真空之門。于諸法中。為涅槃之宅。故金剛三昧經(jīng)偈云。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成。能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師。為明為導(dǎo)。如勝天王般若經(jīng)云。一切法中。心為上首。大智度論云。三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為師。祖師云。一切明中。心明為上。法華經(jīng)偈云。第一之導(dǎo)師。得是無上法。又若未入宗鏡。非唯不得見道。實乃理絕修行。即本立而道生。歸根方究竟。如觀本質(zhì)。知畫像而非真。若了藏性。見塵境而為妄。故經(jīng)偈云。非不證真如。而能了諸行。猶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是以若得本。即得末。故華嚴(yán)經(jīng)中海會菩薩。用法界微塵以為三昧。又出現(xiàn)品云。此法門。名為如來秘密之處。乃至名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究竟法。故先德云。剖微塵之經(jīng)卷。則念念果成。盡眾生之愿門。則塵塵行滿。未悟宗鏡。焉信斯文。若暫信之。功力悉等。不易所習(xí)。盡具法門。即塞即通。即邪即正。所以昔人云。遇斯教者。應(yīng)須自慶。其猶溺巨海而遇芳舟。墜長空而乘靈鶴矣。
問。凡申弘教。開示化人。應(yīng)須自行功圓。歷位親證。方酬本愿。開方便門。則所利非虛。不違正教。今之所錄。有何證明。
答。此但唯集祖佛菩薩言教。故稱曰錄。設(shè)有問答解釋。皆依古德大意。傍贊勸修。述成至教。豈敢輒稱開示。妄有指陳。且夫祖佛正宗。則真唯識性。才有信處。皆可為人。若論修證之門。諸方皆云。功未齊于諸圣。且教中所許。初心菩薩皆可比知。亦許約教而會。先以聞解信入。后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今集此宗鏡。證驗無邊。應(yīng)念皆通。寓目咸是。今且現(xiàn)約世間之事。于眾生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現(xiàn)知。第三約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床上安眠。何曾是實。并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則可比知。覺時所見之事。皆如夢中無實。夫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本識所變。若現(xiàn)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散暗意識思惟。夢覺之境雖殊。俱不出于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第二現(xiàn)知者。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況且如現(xiàn)見青白物時。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識見分自性任運分別。與同時明了意識。計度分別為青為白。以意辯為色。以言說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且如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咸爾。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云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于心。萬法安寄。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然現(xiàn)前。若想不生。境終不現(xiàn)。此皆是眾生日用?梢袁F(xiàn)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云。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恒觀自心。意言為境。此初觀時。雖未成圣。分知意言。則是菩薩。第三約教而知者。經(jīng)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證本理。能詮正宗。廣在下文。誠證非一。如成實論云。佛說內(nèi)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時有五百羅漢。各釋此言。佛出定后。同問世尊。誰當(dāng)佛意。佛言。并非我意。又白佛言。既不當(dāng)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盀槭ソ獭S懈o罪。且如說小乘自證法門。尚順正理。何況純引一乘。唯談佛旨乎。六行法云。諸大智人。欲學(xué)道者。莫問大小。皆依理教。若見權(quán)教。雖是佛說。知非實語。即不依從。若見凡人說有理者。雖非佛語。亦即依行。以有智人學(xué)佛法者。善解如來。教有權(quán)實。依佛實教。宣說道理。則過凡愚謬執(zhí)權(quán)者。是以智人若有所說。人雖是凡。法則同佛。如瓶傳水。寫置余瓶。瓶雖有異。所寫水一。是故凡夫結(jié)雖未盡。不妨有解。能說實義。但使解理心數(shù)。思量。此初觀理。則異余凡。謂思人空。則是二乘。若觀法空。則是菩薩。故攝論云。初修觀則是凡夫菩薩。以此文證。初學(xué)觀者。雖未斷結(jié)。即是菩薩。以能解理同大圣故。說則合理。一一可依。寶篋經(jīng)云。猶如迦陵頻伽鳥王卵中鳥子。其嘴未現(xiàn)。便出迦陵頻伽妙聲。佛法卵中諸菩薩等。未壞我見。未出三界。然能演出佛法妙音。謂空無相無作行音。迦陵頻伽。至孔雀群。終不鳴呼。還至迦陵頻伽鳥中。乃須鳴呼。菩薩若至一切聲聞緣覺眾中。終不演說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至菩薩眾。爾乃演說。以此文證。凡夫地中。過雖未盡。不妨深解。說有理者。皆可信受。但諸凡夫說有理者。皆是宿習(xí)。非今始學(xué)。若非宿習(xí)。今學(xué)至老。唯謂他語。自仍迷理。以迷理故。雖得多言。未解權(quán)實。說則乖理。若解理者。不揀尊幼。但求道不求事。依法不依人。如阿濕婆恃。因舍利弗見之求法。即偈答言。我年既幼稚。學(xué)日又初淺。豈能宣至真。廣說如來義。舍利弗言。可略說其要。便說偈言。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說。舍利弗一聞即獲初果。轉(zhuǎn)教目連。再說得道。以此證知。智人求法。唯重他德。不恥下就。不同凡愚我慢自高。雖知他勝。恥不肯學(xué)。凡夫無始不能入道。多皆由此不能求法。故諸愚人。迷實教者。未能自悟。唯應(yīng)訪德。以迷理者。雖有世智。若無勝友。常迷道故。如勝天王般若經(jīng)云。如生盲人不能見色。如是煩惱盲諸眾生。不能見法。如人有眼。無外光明。不能見色。行人如是。雖有智慧。無善知識。不能見法。以此證知。人雖有智。未能自悟。要須良友。故付法藏經(jīng)云。善知識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緣。佛自勸人。逐善知識。不合守愚。一生虛過。是故諸佛有遺旨。但令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菩薩尚變身作畜生。為人說法。顯此奇異。令聞?wù)咝攀。皆令悟道。入平等法。豈令心生高下耶。故華嚴(yán)演義。難云。此旨微密。極位方知。何以凡情。輒窺大教。釋云。依憑教理。圣教許故。涅槃經(jīng)云。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秘密之藏。毗盧遮那品頌云。如因日光照。還見于日輪。以佛智慧光。見佛所行道。即因佛教能了教也。今宗鏡中。始終引佛智慧之教光。顯佛所行之道跡。若深信者。則是以眾生之心光。見眾生之行跡。若難云。凡夫不合知者。斯乃邪見不信人耳。故大集經(jīng)云。若有人言。我異佛異。當(dāng)知是人。即魔弟子。又云。了了見者。知一切法無二相也。又云。觀諸法等。名之為佛。所以學(xué)人問忠國師云。如來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既盡是非。云何是般若。答。能見非名者是般若。問。佛亦如是說。答。古今不異。得則千佛等心。萬圣同轍。
問。諸佛方便教門。皆依眾生根起。根性不等。法乃塵沙。三十七品助道之門。五十二位修行之路。云何唯立一心以為宗鏡。
答。此一心法。理事圓備。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寶藏。萬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緣覺聲聞。一切眾生皆同此心。諸佛已覺。眾生不知。今為未知者。方便直指。以本具故不虛。以應(yīng)得故非謬。故華嚴(yán)經(jīng)頌云。譬如世間人。聞有寶藏處。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歡喜。寶藏處者。即眾生心。才入信門。自然顯現(xiàn)。方悟從來具足。豈假功成。始知本性無差。非因行得?芍^最靈之物。至道之原。絕妙之門。精實之義。為凡圣根本。作迷悟元由。如萬物得地而發(fā)生。萬行證理而成就。諸門競?cè)。眾德攸歸。作千圣趣道之基。為諸佛出世之眼。是以若了自心。頓成佛慧。可謂會百川為一濕。摶眾塵為一丸。融镮釧為一金。變酥酪為一味。如華嚴(yán)經(jīng)頌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阿差末經(jīng)云。但正自心。不尚余學(xué)。禪要經(jīng)云。內(nèi)照開解。即大乘門。見自心性。謂之曰照。眾圣所游。謂之曰門。入楞伽經(jīng)偈云。心具于法藏。離無我見垢。世尊說諸行。內(nèi)心所知法。月燈三昧經(jīng)偈云。若有受持是一法。能順菩薩正修行。因此一法功德故。速得成于無上道。勝鬘經(jīng)云。世尊。我見攝受正法。有斯大力。如來以此為眼。為法根本。為引導(dǎo)法。為通達法。釋曰。所言正法者。即第一義心也。心外妄計。理外別求皆墮邊邪。迷于正見。所以得為如來正眼。攝盡十方之際。照窮法界之邊?倸w一心。是名攝受正法。起信論云。復(fù)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后際滅。常恒究竟。從無始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謂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如實了知義。本性清凈心義。常樂我凈義。寂靜不變自在義。如是等過恒沙數(shù)。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絕。依此義故。名如來藏。亦名法身。
問。上說真如離一切相。云何今說具足一切功德相。
答。雖實具有一切功德。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離分別相。無二性故。以依業(yè)識等生滅相。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分別。以不覺故。分別心起。見有境界。名為無明。心性本凈。無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義。若心生見境。則有不見之相。心性無見。則無不見。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義。若心有動。則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凈。非常樂我凈。非寂靜。是變異。不自在。由是具起過于恒沙虛妄雜染。以心性無動故。即立真實了知義。乃至過于恒沙清凈功德相義。若心有起。見有余境可分別求。則于內(nèi)法有所不足。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余法而可更求。是故滿足過于恒沙非一非異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無有斷絕。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復(fù)名為如來法身。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認緣慮能推之心。決定執(zhí)在色身之內(nèi)。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如入法界品云。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大地虛空。草木叢林。塵毛等處。無不咸稱真法界。具無邊德。故先德云。元亨利貞。干之德也。始于一氣。常樂我凈。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沖虛粹妙。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朗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于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萬法虛偽。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圓覺。彌滿清凈。中不容他。故德用無邊。皆同一性。性起為相。境智歷然。相得性融。身心廊爾。方之海印。越彼太虛;只盅伞;位窝伞e某鏊甲h之表也。又先德云。如來藏者。即一心之異名。何謂一心。謂真妄染凈一切諸法無二之性。故名為一。此無二處。諸法中實。不同虛空。性自神解。故名為心。是以若于外別求。從他妄學(xué)者。猶如鉆冰覓火。壓沙出油。以冰砂非油火之正因。欲求濟用。徒勞功力。又若但修漸行。空住權(quán)乘。則似畫無膠。如壞未鍛。以壞畫非堅牢之器。欲求究竟。無有是處。若能諦了自心。不妄外求者。如從木出火。從麻出油。不壞正因。速得成辦。又如畫得膠。如壞經(jīng)火?俺善饔谩J虏惶凭。凡有施為。悉皆究竟。若未信入。取舍萬端。隨境生迷。為法所害。不觀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廢善。不達有以興慈。但著有而起罪。皆為不了空有一心。致茲得失。若入宗鏡。才發(fā)心時。非唯行成。理即頓具。便同古佛。一際無差。如大涅槃經(jīng)云。拘尸那城。有旃陀羅。名曰歡喜。佛記是人。由一發(fā)心。當(dāng)于此界千佛數(shù)中。速成無上正真之道。法華玄義云。心法者。前所明法。豈得異心。但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于初學(xué)為難。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別者。但自觀己心則為易。涅槃經(jīng)云。一切眾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謂佛性也。能觀心性。名為上定。上能兼下。即攝得眾生法也。華嚴(yán)經(jīng)云。游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虛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三種即佛境界也。是為觀心。仍具佛法。又游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備足。此心幻師。于一日夜。常造種種眾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所謂地獄界。假實國土。乃至佛界。假實國土。行人當(dāng)自選擇。何道可從。又如虛空者。觀心自生心。不須藉緣。有心。心無生力。心無生力。緣亦無生。心緣名無。合云何有。合尚叵得。離則不生。尚無一生。況有百界千法耶。以心空故。從心所生。一切皆空。此空亦空。若空。非空。點空。設(shè)假。假亦非假。無假無空。畢竟清凈。豈止三觀。萬行。乃至十方虛空。尚從心變。豈況空中所生物像。如首楞嚴(yán)經(jīng)頌云?丈笥X中。如海一漚發(fā)。所以華嚴(yán)疏云?沼卸ā>惴Q真之理。則有與空皆性空也。鈔釋云。空有稱真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對外空。外空離法。是斷滅空。理空即名為真空。若以外空亦心現(xiàn)。亦由對色。滅色方顯。則此斷空。從緣無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中明大者。謂十方空。即十方虛空。亦是性空矣。所以千圣付囑。難遇機緣。若對上根;砣豢沈灐H绾阶釉娫。自古多少圣。語路苦叮嚀。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鈍。真佛不肯信。置功抂受困。不如心凈明。便是心王印。先德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jīng)之根本。入道要門。此心門者。三世之佛祖。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諸法。無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無別心。心無形色。無根無住。無生無滅。亦無覺觀可行。若有可觀行者。即是受想行識。非是本心。皆是有為功用。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如華嚴(yán)經(jīng)中。文殊童子;灏偻。發(fā)菩提心。唯一人。善財童子。達本心原。游一百一十城。問菩提萬行。所學(xué)三昧門。皆如幻化而無實體。故知從心所生。皆同幻化。但直了真心。自然真實。如唯識樞要云。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識中。此論有義。但明境唯識。舍離心外取境。一切境不離心故。有義。但說教唯識。成論本教。釋彼說故。有義。但取理唯識。成立本教所說之理。分別唯識性相故。有義。但取行唯識。明五位修唯識行故。有義。但取果唯識。求大果故。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故。乃至今釋彼說。唯取教理。說。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即攝一切盡故。一切皆取。于理為勝。是知唯識之理。成佛正宗。但以理該羅。無法不是。故云萬法唯識。述宗鏡之正意。窮祖佛之本懷。唯以一法逗一機。更無別旨。故法華經(jīng)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涅槃經(jīng)云。師子吼者。是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又云。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問。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者。此該萬法。應(yīng)別立真如為宗。
答。真如是識性。識既該萬法。即是有為無為諸法平等之性。故經(jīng)云。未曾有一法。而出于法性。司馬彪云。性者。人之本也。蔡邕云。性者。心之本也。故古師云。唯識論。是十支中高建法幢支。何法而不收。何宗而不立。唯以簡為義。識以了為義。離識之外。無別唯體。即識。有遮心外之用。故名為唯。唯之名獨。性相俱收。真如是識性。依他相分色等是識相。心所。以識為主。皆不離識故?偯ㄗR。
又問。三界是有漏法。由屬三界愛結(jié)所系。故名三界。其無為無漏法。不為三界愛結(jié)所系。即不名三界法。經(jīng)何故但言三界唯心。即不攝無為無漏等法。此豈非唯識。而但言三界耶。
答。三界所治。迷亂之法。尚名唯識。無為無漏法。性是能治。體非迷亂。不說自成。故但言三界唯心也。又諸部總句。有為無為。染凈諸法。皆心為本。薩婆多等云。無為由心故顯。有為由心故起。由心起染凈法。勢用緣強故。說心為本。
問。立心為宗。具幾功德之門。能起見聞之信。
答。真心自體。非言所詮。湛如無際之虛空,撊魣A明之凈鏡。毀贊不及。義理難通。以功德過患二門。絕對待故。今依先德。約相分別心。略有五義。一遠離所取差別之相。二解脫能取分別之執(zhí)。三遍三際無所不等。四等虛空界無所不遍。五不墮有無一異等邊。超心行處。過言語道。又此無住之心。雙泯二諦。故無出俗入真之異。既無出入。不在空有。故經(jīng)言。心處無在。無在之處。唯是一心。一心之體。本來寂滅。不可以有無處所窮其幽跡。不可以識智詮量談其妙體。唯有入者。只在心知。如搗萬種而為香丸。爇一塵而具足眾氣。似入大海水中浴。掬微滴而已用百川。執(zhí)礫而盡成真金。攬草而無非妙藥?掌飨び事吨丁M室唯聞薝卜之香。眾義同歸。若太虛包含于萬像。千途競?cè)。猶多影靡礙于澄潭。若論一心性起功德。無盡無邊。豈以有量之心。贊無為之德。任盡神力。未述一毫。以信入之人。悉皆現(xiàn)證。即凡即圣。感應(yīng)非虛。堅信不移。法空之虛聲自息。明誠可驗。靈潤之野焰俄停。豈假神通。心魔頓絕。匪憑他術(shù)。識火自消。除不肖人。焉明斯旨。如昔人云。依智不依識者。謂識現(xiàn)行。隨塵分別。眼色耳聲。耽迷不覺。大圣示教。境是自心。下愚冰執(zhí)。塵為識外。今人口誦其空。心未亡有。騰空不起。入火逾難。俱是心相封迷故爾。后得通達。隨心轉(zhuǎn)用。豈不同鳥之游空。自常如是。布之火浣。不足怪也。但群生識性不同。致令大圣隨情別說。然據(jù)至道。但是自心。故經(jīng)云。三界上下。法義唯心。此就世界依報以明心。又云。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此據(jù)出世法體以明心。終窮至實。畢到斯原。隨流感果。還宗了義。
問。一心為宗。可稱綱要者。教中何故。廣談諸道。各立經(jīng)宗。
答。種種諸法雖多。但是一心所作。于一圣道。立無量名。如一火因然。得草火木火種種之號。猶一水就用。得或羹或酒多多之名。此一心門。亦復(fù)如是。對小機而稱小法。逗大量而號大乘。大小雖分。真性無隔。若決定執(zhí)佛說有多法。即謗*輪。成兩舌之過。故經(jīng)云。心不離道。道不離心。如大涅槃經(jīng)云。爾時世尊。贊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薩大乘微妙經(jīng)典所有秘密。故作是問。善男子。如是諸經(jīng)。悉入道諦。善男子。如我先說。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說。無有錯謬。善男子。如來善知無量方便。欲化眾生。故作如是種種說法。善男子。譬如良醫(yī)。識諸眾生種種病原。隨其所患。而為合藥。并藥所禁。唯水一種。不在禁例;蚍;蚋什菟。或細辛水;蚝谑鬯。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羅水;蚶彆兞_水;蚍渌;蚍䶮崴;蚱烟阉;虬彩袼。善男子。如是良醫(yī)。善知眾生所患種種。藥雖多禁。水不在例。如來亦爾。善知方便。于一法相。隨諸眾生。分別廣說種種名相。彼諸眾生。隨所說受。受已修習(xí)。除斷煩惱。如彼病人。隨良醫(yī)教。所患得除。復(fù)次善男子。如有一人。善解眾語。在大眾中。是諸大眾。熱渴所逼。咸發(fā)聲言。我欲飲水。我欲飲水。是人即時以清冷水。隨其種類。說言是水;蜓圆;蜓杂舫;蜓枣独{;蜓云爬;蜓圆ㄒ;蜓愿事;蜓耘H。以如是等無量水名。為大眾說。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圣道。為諸聲聞種種演說。從信根等。至八圣道。復(fù)次善男子。譬如金師。以一種金。隨意造作種種瓔珞。所謂鉗鎖镮釧。釵鐺天冠臂印。雖有如是差別不同。然不離金。善男子。如來亦爾。以一佛道。隨諸眾生。種種分別。而為說之。或說一種。所謂諸佛一道無二。復(fù)說二種。所謂定慧。復(fù)說三種。謂見慧智。復(fù)說四種。所謂見道修道無學(xué)道佛道。乃至復(fù)說二十道。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處。善男子。是道一體。如來昔日為眾生故。種種分別。復(fù)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所然故。得種種名。所謂木火草火。糠火[麩-夫+戈]火。牛馬糞火。善男子。佛道亦爾。一而無二。為眾生故。種種分別。復(fù)次善男子。譬如一識。分別說六。若至于眼。則名眼識。乃至意識。亦復(fù)如是。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無二。如來為化諸眾生故。種種分別。復(fù)次善男子。譬如一色。眼所見者。則名為色。耳所聞?wù)。則名為聲。鼻所嗅者。則名為香。舌所嘗者。則名為味。身所覺者。則名為觸。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無二。如來為欲化眾生故。種種分別。善男子。以是義故。以八圣道分。名道圣諦。善男子。是四圣諦。諸佛世尊次第說之。以是因緣。無量眾生得度生死。又云。若言十善十惡?勺鞑豢勺鳌I频缾旱。白法黑法。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陀羅尼經(jīng)。云無有一切諸法。是名一字法門。又經(jīng)云。佛言。三世諸佛所說之法。吾今四十九年不加一字。故知此一心門。能成至道。若上根直入者。終不立余門。為中下未入者。則權(quán)分諸道。是以祖佛同指。賢圣冥歸。雖名異而體同。乃緣分而性合。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凈名無非道場。涅槃咸歸秘藏。天臺專勤三觀。江西舉體全真。馬祖即佛是心。荷澤直指知見。又教有二種說。一顯了說。二秘密說。顯了說者。如楞伽密嚴(yán)等經(jīng)。起信唯識等論。秘密說者。各據(jù)經(jīng)宗。立其異號。如維摩經(jīng)以不思議為宗。金剛經(jīng)以無住為宗。華嚴(yán)經(jīng)以法界為宗。涅槃經(jīng)以佛性為宗。任立千途。皆是一心之別義。何者。以真心妙體。不在有無。智不能知。言不可及。非情識思量之境界。故號不思議。體虛相寂。絕待靈通,F(xiàn)法界而無生。超三世而絕跡。故號之無住。豎徹三際。橫亙十方。無有界量。邊表不可得。故稱法界。為萬物之根。由作群生之元始。在凡不減。處圣非增。靈覺昭然。常如其體。故曰佛性。乃至或名靈臺妙性。寶藏神珠。悉是一心。隨緣別稱。經(jīng)云。三阿僧祇百千名號。皆是如來之異名。只為不知諸佛方便。迷名著相。隨解成差。但了斯宗豁然空寂。有何名相?傻门。如龍王一味之雨。隨人天善惡之業(yè)。所雨不同。各見差別。華嚴(yán)經(jīng)云。譬如娑竭羅龍王。欲現(xiàn)龍王。大自在力。饒益眾生。咸令歡喜。從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處。及于地上。于一切處。所雨不同。所謂于大海中雨清冷水。名為無斷絕。于他化自在天雨簫笛等種。種樂音。名為美妙。于化樂天雨大摩尼寶。名為放大光明。于兜率天雨大莊嚴(yán)具。名為垂髻。于夜摩天雨大妙華。名為種種莊嚴(yán)具。于三十三天雨眾妙香。名為悅意。于四天王天雨天寶衣。名為覆蓋。于龍王宮雨赤真珠。名為踴出光明。于阿修羅宮雨諸兵仗。名為降伏怨敵。于北郁單越雨種種華。名曰開敷。余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隨其處。所雨不同。雖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眾生善根異故。雨有差別。是以龍王一味之雨。隨諸天感處不同。猶如諸佛一心法門。逐眾生見時有別。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