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72.默默的反抗

  72.默默的反抗

  這天正是佛陀在竹林每周一次的法會日。一大群的信眾前來聽他說法,包括了頻婆娑羅王和阿阇世太子。阿難陀尊者留意到,從其他修道中心前來的比丘人數(shù),還要比先前兩次法會的人數(shù)為多。提婆娑多尊者也在座,他坐在舍利弗和摩訶迦葉兩位尊者中間。

  再一次,提婆達多在佛陀剛說法完畢便站起來向佛陀頂禮。他說:“世尊,你常教導(dǎo)比丘過無欲無求的生活,只要在生活上有最必需的東西便足夠。我現(xiàn)在想提出五條新的僧規(guī),以使我們的生活更為符合簡樸的原則。”

  第一,比丘們應(yīng)該只在森林里居住,而不準在村中或城里投宿。

  第二,比丘們應(yīng)該只是靠乞食維生,而不準接納信眾在家里的供食。

  第三,比丘們應(yīng)該用別人丟掉的破布縫制衲衣,而不準接受在家眾在這方面的供養(yǎng)。

  第四,比丘們應(yīng)該只睡在樹底,而不準睡在房間或屋內(nèi)。

  第五,比丘們應(yīng)該只吃素食。

  “世尊,如果比丘能依照這五條規(guī)例,他們一定可以達到無欲無求的生活。”

  佛陀答道:“提婆達多,‘如來’不可以接納你提出的新例為必守的僧規(guī)。當然,自愿居于森林的比丘是可以隨時這樣做的。但其他的比丘仍可以在精舍、村中或城里居住。任何只想乞食的比丘,是可以拒絕接受在家眾在家里的供食。但那些認為接受在家供食可能有助于法理宣揚的比丘,則仍然可以這樣做。用破布縫衣,也應(yīng)該是隨比丘的發(fā)心而行。只要他們沒有超出擁有三衣的原則,比丘們是可以接納這方面的供養(yǎng)的。我當然高興見到比丘發(fā)心只睡在樹底。但那些仍然在房間屋內(nèi)的比丘,我也一樣歡迎。只吃全素的比丘固然是難得。但只要比丘們知道在家人不是專意為供養(yǎng)他們殺性,他們是仍可接受含有肉類的食物的。提婆達多,在現(xiàn)行的僧規(guī)中,比丘們都有很多機會與在家人接觸。這樣,他們才可以將教理與別人分享,從而使更多的人接觸到正覺之道。”

  提婆達多尊者問道:“那你是不肯接納這些新例了,對嗎?”

  佛陀答道:“對,提婆達多,‘如來’不能接納。”

  提婆達多鞠躬后再坐下來,咀角掛上一絲暗自滿意的微笑。

  當天晚上,佛陀在竹林的房子里休息時,對阿難陀說:“‘如來’其實是明白提婆達多的用意的。我相信僧團里很快便會生起決裂。”

  事隔不久的一天,阿難陀在王舍城遇見提婆達多尊者。他們在路旁停下來寒喧幾句。提婆達多向阿難陀透露自己已經(jīng)另立僧團,給追隨他的僧眾舉行自己的戒誦、懺儀、安居和自恣日。阿難陀聽到之消息之后,非常難過,立刻回去告訴佛陀。接下來在竹林舉行的懺儀上,阿難陀留意到有數(shù)百個慣常有參加的比丘都缺度。他知道他們一定是去了提婆達多的中心了。

  懺儀之后,幾個比丘前來謁見佛陀。他們說:“世尊,跟了提婆達多的比丘,都不停慫恿我們加入他的僧團。他們認為提婆達多的僧規(guī)比你的嚴正。他們都拿你那次不肯接納提婆達多的建議為證明。他們都說竹林僧伽生活太寬容,根本與在家人的生活沒有兩樣。他們又說,你只是空談過簡樸的生活,沒有真正積極的施行嚴規(guī)。他們都認為你虛偽。世尊,我們并沒有被他們說服,因為我們都對你的智慧充滿信心。但一些比較年輕的比丘都缺乏修行的經(jīng)驗,尤其是那些經(jīng)提婆達多授戒的,都傾向于信服他五條嚴例。他們已決定今晚離開僧團,前去加入提婆達多的行列。我們只是認為應(yīng)該讓你知道。”

  佛陀答道:“請你們不要在這件事上太勞心。最重要的,是你們要好好的修行,作一個清凈高潔的僧人。”

  幾日后,戌博迦到靈鷲山造訪佛陀,告訴他提婆達多已有五百多的僧眾追隨。他們?nèi)季佑谔崞胚_多在伽耶山的中心。戌博迦又告訴佛陀,在城中正在進行的秘密政治活動,提婆達多也是活躍的份子之一。因此,他建議佛陀公開宣布提婆達多已再不屬于佛陀的僧團。

  提婆達多成立了獨立僧團的消息,很快便傳開了。比丘們到處都被問及此事。舍利弗者指示他們以簡單的答覆回應(yīng),只需說‘種惡因的人,自然會受惡果之報。導(dǎo)致僧團分裂,是嚴重的違犯教義’。

  一天,佛陀與幾位比丘談起戌博迦建議他正式宣布提婆達多再不屬于僧團一事。舍利弗尊者參詳之后,說道:“世尊,我們一向以來都在眾人面前贊許提婆達多尊者的才智與德行。現(xiàn)在如果當眾宣稱與他脫離關(guān)系,是否適當?”

  佛陀說:“舍利弗,你過去稱贊提婆達多,是否在說真話?”

  “世尊,我那歸當然是真的稱頌他。”

  “你現(xiàn)在公開斥責提婆達多的行為,是否也是說真話?”

  “當然了,世尊。”

  “這樣便沒有問題了。最重要的,就是要說真話。”

  數(shù)日后的一次在家眾的集會上,比丘向信眾宣布提婆達多已被子逐出佛陀的僧團,因而僧團再不會替他的行為負責。

  在這一連串的行動中,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都異常沉默。就是信眾對于此事的提問,他們都三緘其口,不愿作答。察覺到這個情形,阿難陀便問他們:“師兄們,你們對提婆達多的行國,一直沒有表示意見。是否你們別有打算?”

  他們微笑。目犍連尊者說道:“對,阿難陀。我們有自己的方法服務(wù)佛陀的僧眾。”

  外間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僧團的分裂的閑言。大多數(shù)都是認為歸咎于嫉妒和器量少。另一些則懷疑別有內(nèi)情,以至佛陀要公開聲言,與提婆達多脫離關(guān)系。不過,他們對佛陀和僧團的信心,始終沒有被動搖。

  一個風雨交加的早上,城中的人都驚聞頻婆娑羅王要讓位給阿阇世太子的消息。新王就位的加冕儀式已擬定在十日后的月圓日舉行。對于沒有直接從頻婆娑羅王處獲悉此消息,佛陀覺得有點關(guān)注。一向以來,頻婆娑羅王作重要決定之前,都定必與佛陀商議。因此,佛陀對今次事出突然,覺得很值得懷疑幾日后戌博迦再度來訪時,便證實了佛陀的疑慮是對的。

  佛陀與戌博迦一起在山徑上行禪。他們踏著緩和慢悄靜的步伐,一邊觀察著自己的呼吸。行了一段時間,佛陀便請戌博迦與他一起坐在大石上。這時,戌博迦才告訴佛陀,阿阇世太子已經(jīng)把頻婆娑羅王軟禁。大王被困于宮中。除了王后之外,沒有其他人可以與大王見面。就是大王的兩位最信賴的謀士,也同樣地被軟禁區(qū)。他們的家屬被瞞騙,以為他們在這宮中有要事商議,不能回家。

  戌博迦知道這么多的內(nèi)情,都只是因為他日前入宮替王后治病,才得知詳情。王后說,一個多月前的一晚,御前守衛(wèi)發(fā)現(xiàn)太子悄悄入大王的寢宮,形跡可疑。搜查之下,他們發(fā)現(xiàn)他身藏利劍。于是,他們只好將他押見大王。大王望著兒子,說道:“阿阇世王,你為何要攜利劍入我寢宮?”

  “父王,我是想來殺你的。”

  “但你為何要這樣做?”

  “我要自己為王。”

  “你為什么要殺父以為王?只要你與我商量,我是一定會讓王位給你的。”

  “我不相信你會這樣做。但我顯然是錯了,請你原諒我吧。”

  大王問他:“這是誰出的主意?”

  阿阇世太子起初不肯回答,但經(jīng)過盤問之后,他承認是提婆達多尊者的主意。雖然當時已是深夜,大王仍召見他的兩位謀士,請問他們的意見。其中一位認為圖殺大王是死罪,因此應(yīng)該同時處決太子和提婆達多。他還建議所有的比丘都也需處死。

  大王卻不同意。“我不能殺阿阇世。他是我的親生兒子。至于比丘們,他們已經(jīng)申明不會負責提婆達多的行為。佛陀實在有先見之明。他早已預(yù)料到提婆達多尊者會有此妄為,因而與他斷絕關(guān)系。但我也不想處決提婆達多尊者。他是佛陀的近親,而且曾是一位受敬重的比丘。”

  另一個謀士贊嘆道:“陛下,你的慈悲真是無量!您堪稱佛陀的真正弟子。但你如何處置這個局面呢?”

  大王說:“我明天會向百姓公布我要讓位給我的兒子,阿阇世太子。他的加冕將會在十日后舉行。”

  “但太子意圖刺殺之罪又如何處置?”

  “我原諒我的兒子和提婆達多。我希望他倆會從我對他們的寬恕有所領(lǐng)會。”

  兩位謀士和太子,都對大王深深作揖。大王還吩咐守衛(wèi)不要將此事外揚。翌日,提婆達多聽到大王讓位的消息后,便趕往城中謁見太子。后來,太子只告訴王后,擔婆達多到來,是與他商議回冕儀典的安排。但王后卻發(fā)覺兩日后,大王與兩位謀士都被軟禁。戌博迦這樣終結(jié)他的報告:“佛陀世尊,我日夜禱告,都只是希望太子會在加冕后釋放大王和他的謀士。”

  第二天,一個王使派請柬來。禮請佛陀和比丘前往參觀加冕大典。全城的衛(wèi)兵都已心著張燈結(jié)采,布置街道。佛陀又知道提達多尊者,將會帶同六百比丘前往觀禮。佛陀于是召見舍利弗尊者,對他說道:“舍利弗,我不打算參加加冕大典,也不希望我僧團里的比丘參與。我們不能對這次不公平的暴行,作出任何支持的表現(xiàn)。”

  佛陀和他比丘的缺度,在大典上明確可見。人們的心里,都生起了疑問。不久之后,大眾都知道了頻婆娑羅王和他的謀士遭受軟禁的事實。全國的人民都開始對新王朝作出默默的反抗。雖然提婆達多尊者自稱領(lǐng)袖,但一般人都看到他們下的比丘與佛陀的比丘有很大的分別。信眾開始停止供養(yǎng)提婆達多的徒眾。他們此舉,也同時代表著新任大王的譴責。

  阿阇世王為此非常氣惱。但他卻不敢對佛陀或他的僧團有所行動。他知道如果他對佛陀不利,民眾必然會起而反抗。再者,鄰近的國家也一向?qū)Ψ鹜臃浅>把,如果佛陀受害,他們也必定不會坐視不理。憍薩羅的波斯匿王,更有可能會出動軍隊,以保護佛陀。阿阇世王唯有再與提婆達多從詳計議。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