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象后的叫聲
74.象后的叫聲
在伽耶山逗留了剛逾一個月,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便返回竹林。比丘見到他們回來,都非常高興。但當他們向兩位尊者問及伽耶山的情況時,舍利弗和目犍連只是報以微笑。數(shù)日后,超過三百名比丘從提婆達多的僧團回到竹林。竹林的比丘興奮得不得了,個個都忙著歡迎回巢的兄弟們。四日后,舍利弗尊者作了一次準確的核數(shù),才知道從伽耶山回來的比丘達三百八十之多。于是,他和目犍連尊者一起帶領他們前往靈鷲山謁見佛陀。
站在他的房子外,佛陀看見比丘們由兩位長者弟子領著上山。在靈鷲山上居住的其他比丘,全都從他們的房舍出來,歡迎這群回歸的僧人。舍利弗和目犍連先離開僧群一會,以能與佛陀私聚片刻。他們向佛陀頂禮后,便應邀坐下。舍利弗尊者微笑說道:“佛陀世尊,我們帶了近四百個比丘回來。”
佛陀說:“你們做得很好。告訴我,你們是怎樣令他們回心轉意的?”
目犍連尊者述說:“世尊,我們最初抵達時,提婆達多剛午食完畢,準備給比丘們開示。他似乎很想模彷你。當他見到我們的時候,他表現(xiàn)得十分高興,并請舍利弗到講臺上,坐在他的身旁。但舍利弗拒絕了,只和我各坐講臺的一邊。提婆達多對比丘說:‘今天,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都來到這里與我們一起。他們都是我昔日的好朋友。讓我藉此機會,請舍利弗尊者給大家作今天的開示。’”
提婆達多轉過身來向舍利弗合掌。師兄于是便接納他的邀請,上前說法。他以極美妙的方法講說四圣諦。所有的比丘都聽得陶醉。但我發(fā)覺提婆達多卻在打瞌。他顯然是為近日城里發(fā)生的事疲于奔命。法會還未到一半,他已呼呼入睡了。
我們在伽耶山的個多月里,曾參加了他們所有的活動。每三天,舍利弗師兄便會給比丘開示一次。他對比丘們的教導,都是肺腑之言。我有一次留意到提婆達多的謀士瞿迦梨在他耳邊細語,但提婆達多卻沒有理會他。我相信瞿迦梨一不定期是想提醒他對我們加以提防。不過,提婆達多卻很高興有舍利弗師兄這樣的人才替他說法。
一天,剛開示完‘四念處’的教理之后,舍利弗對眾比丘說:‘今天下午,我和目犍連尊者將要離開你們,回到佛陀和他的僧團那里。親愛的弟兄們,真正覺悟了的大師,就只喬達摩導師一個。比丘的僧團是佛陀成立的。他才是我們的本源。我知道佛陀一定會很歡迎你們回去的。兄弟們,沒有比見到僧團分裂更痛心的事。我一生就只遇過一位真正的導師,而他就是佛陀。我們今天要離開了。但如果你們決定回歸佛陀,請你們前來竹林吧。至時,我們會帶你們往靈鷲山與佛陀見面。’
“那在,提婆達我入了城里公干,而一向對我們都有顧忌的瞿迦梨尊者,便站起來抗議。他甚至以粗言辱罵我們,但我們都只當充耳不聞。我們取回自己的衣物,便悄然離開伽耶山,前往竹林精舍。我們在竹林精舍逗留了五天。不到多久,三百八十名比丘便從伽耶趕到。”
舍利弗尊者問道:“世尊,這些比丘有需要再受戒嗎?如果有需要的話,我會在他們正式跟你見面之前,替他們安排一個受戒儀式。”
佛陀說:“不必了,舍利弗。他們在僧眾面前懺悔過失便足夠了。”
兩位弟子鞠躬后,便再與待著的比丘會合。
接著的數(shù)天,再有三十五個比丘離開伽耶山。舍利弗尊才為他們舉行過懺過大會之后,便把他們引見佛陀。阿難陀尊者與這三十五位剛回來的比丘暢談伽耶山的情況。他們說,當提婆達多從王舍城回來,發(fā)覺近四百名比丘已回到佛陀的僧團時,他怒得臉色發(fā)紫。接下來的幾天,他都沒有與任何人說過一句話。
阿難陀問道:“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師兄對你們說了什么,才使得你們離開提婆達多尊者,而回到佛陀這里?”
其中一個比丘答道:“他們從沒有說提婆達多尊或伽耶山僧團的一句壞話。他們只是全心全意的說法。我們大都是受戒了只兩年、修行功夫仍未穩(wěn)固的比丘。當我們聽了舍利弗師兄的開示和受過目犍連師兄的教導后,我們才體會到佛陀的教理是如何的高深奧妙。有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的高德與智慧在我們之中,就如同伸縮陀在我們之中一樣。我們不能不承認提婆達多的口才很了不起,但他與兩位尊者相比,便不可同日而語。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離開后,我們都再作詳細的考慮,才決定回來佛陀這里的。”
阿難陀問道:“你們離開時,瞿伽梨比丘有何反應?”
“他怒氣沖沖的咒罵我們,但這令我們更堅決要離開。”
一天,佛陀正站在山坡上欣賞著黃昏的景色時,他突然聽到山下有人大叫:“世尊,小心啊!有巨石在你背后滾下!”
佛陀轉頭一看,見到如牛車般大小的巨石正向他滾來。因為山徑的巖古凹凸不平,佛陀一時間很難退避。幸而巨石將滾至佛陀之處時,便被另兩塊大石擋住?墒,那些大石的撞力很猛,導致一些碎石頓時四散。佛陀的足部被其中一塊碎石擊中,血流如泉,把衲衣也染得通紅。抬頭一望,佛陀只見一個人在山上急急逃走。
他的傷口非常疼痛。他把披搭外衣摺作坐墊,放在地上。跟著,他跏趺坐在其上,集中呼吸以能平伏痛楚。比丘們都朝他來。一個比丘喝道:“這一定是提婆達多所為!”
另一個比丘說:“各位兄弟,讓我們分頭四處巡邏山間,以確保佛陀的安全。另再費時了!”
全部比丘都在那兒團團轉,鬧得本來平靜的傍晚沒點安寧。佛陀說:“兄弟們,請別吵鬧。沒有需要這樣嘈吵的。‘如來’不需要受保護或看守。請回去你們的房子吧。阿難陀,派周那沙彌前去請戌博醫(yī)師到來。”
他們都如佛陀吩咐去做。戌博迦沒拖延,立刻上到靈鷲山,并囑他們把佛陀用擔架抬下山去,前往芒果園。
不到幾天,城里的人便知道佛陀曾兩次被襲。他們都覺得難以置信,而且感到非常不安。同一時間,他們又獲通告頻婆娑羅王逝世的消息。他們現(xiàn)在才從方面獲悉大王曾被軟禁的事實。人民的心里,滿是悲憤。他們都以靈鷲山作為他們精神上反抗新王的力量象徽。他們越發(fā)對先王哀悼,對佛陀的崇敬便越發(fā)加深。雖然佛陀對近來發(fā)生的連串事件都保持緘默,但每個人對他的緘默,都十分諒解。
頻婆娑羅王去世時六十七歲。他比佛陀年輕五年。他三十一歲那年,在佛陀的帶導下接受三皈依。十五歲繼位的他,總共在位五十二年。其間,他曾在王舍城被大火燒毀后,重建城都。在他統(tǒng)治之下,摩揭陀一直享受太平,只經(jīng)歷過一場與鴦伽國的短戰(zhàn)。鴦伽的婆羅提多王戰(zhàn)敗后,鴦伽便有一段時間落入摩揭陀的控制范圍。登位的補庫薩提王,因與頻婆娑羅王交和,兩回便再沒有沖突了。也因為這個原故,補庫薩提王也成為了佛陀的門徒。頻婆娑羅王一向都明白和睦鄰國的重要。他自己與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妹妹憍薩羅鞞毗公主成親,讓她成為王后。他又從摩達羅與離車兩族迎娶妃妾。他自己的姊姊則嫁給憍薩羅的大王為妻。
頻婆娑羅王為了表示對佛陀的深切敬愛,在宮中的庭園里建了一個塔來供奉佛陀的頭發(fā)與指甲。塔底四周的香燭長期燃點著,以表示他對佛陀教誨的感恩。他安排一個名叫窣祿摩蒂的宮女專職打理此塔。窣祿摩蒂把塔旁的花劃細心料理,又把四周的臺階級打掃,保持清潔。
用巨石襲擊佛陀的事件之后十天,佛陀與幾個比丘在城中乞食時,阿難陀尊者突然見一頭大象沖向他們。大象似乎是從宮中的象房逃出來的。他認出這頭大象叫摩羅祗梨。它的兇悍難馴,是人所共知的。阿難陀沒法明白看管象房的,怎會讓它逃了出來。這時,所有的人都慌忙逃跑。大象揚著象鼻、耳朵和尾巴,直沖向佛陀。阿難陀抓著佛陀手臂,想把他拉開閃避,但佛陀卻一動不動。他屹然而立,氣定神閑。一些比丘在他背后蹲著,另一些則拼命飛奔。人人都尖叫著,呼喚佛陀避開。阿難陀鼓起勇氣,上前站在佛陀與摩羅祗梨之間,就在這時,阿難陀也預料不到佛陀竟會喊出一聲威猛的巨叫。那是往昔在波奈耶伽的羅稽特森林里,佛陀對象后朋友的叫聲。
聽到此巨叫聲時,摩羅祗梨只離開佛陀不到十尺。它突然停住了。大象四腳跪下,低頭頭,像要向佛陀頂禮一般。佛陀輕撫摩羅祗梨的頭上,然后一手握著它的鼻子,引領它回到宮里的象房。
眾人都拍掌歡呼。阿難陀微笑。他回想起昔日他和佛陀還是小伙子的時候。年青的悉達多在武術上未適敵手。他的武藝樣樣皆精箭術、舉重、劍術、賽馬等,而今天,佛陀竟能把一頭狂奔亂撞的大象,也馴服得如他的老朋友一樣貼服。比丘和群眾一起隨著佛陀步往象房。抵達時,佛陀給那看管的一記嚴厲的目光,但接著卻用慈悲的語氣說:“‘如來’不需要知道誰主使你的放大象出來。但你應該明白這種行為的嚴重后果。數(shù)十人,甚至數(shù)百人,都可能因此而送命。你要保證再沒有此種情形出現(xiàn)啊。”
那看管的向佛陀跪下,鞠躬作禮。佛陀扶他起來后,便繼續(xù)與比丘們乞食。
佛陀與他的比丘,全部都前往參加頻婆娑羅王的葬禮。喪禮儀式莊嚴肅穆。民眾都對失去賢君而感到十分悲慟。各人都紛紛前來給大王致以最后的敬禮。現(xiàn)場有超過四千名比丘。
葬禮完比后,佛陀在戌博迦的芒果園度宿一宵才返回靈鷲山。戌博迦告訴他,在過去的一個月,毗提醯王后都被禁止往訪大王。大王獨自一個人過世。他被發(fā)現(xiàn)死去時,是倒臥在他最喜歡的窗前。他呼最后一口氣時,雙眼仍朝靈鷲山的方向望著。
葬禮之后不久,戌博迦帶了頻婆娑羅王與蓮花伐蒂王妃的的兒子,無畏王子,來謁見佛陀。王子要求成為比丘。他告訴佛陀,自他父親死后,他已對榮華富貴的生活不感興趣。他曾多次聽佛陀說法,并且對覺悟之道非常向往。他很想過比丘平和清凈的生活。佛陀欣然接受他的請求,讓他加入僧團。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