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宗門故事 >

大陽警玄禪師悟道因緣

  大陽警玄禪師悟道因緣

  郢州(今湖北鐘祥)大陽山警玄禪師,為避國諱,易名警延,梁山緣觀禪師之法嗣,俗姓張,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其祖上為金陵人,其叔父為沙門,法號智通,住持金陵崇孝寺。警玄禪師少年時,神觀奇?zhèn),威重有德,日中一食,后依叔父智通禪師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成為大僧。

  一日,聽某人講《圓覺經(jīng)》,警玄禪師問道:“講者,何名圓覺?”

  講者道:“圓以圓融有漏為義,覺以覺盡無余為義。”

  警玄禪師一聽,便笑道:“空諸所有,豈名圓覺?”

  講者一聽,大為驚詫,遂贊嘆道:“是兒齒少而卓識如此,我所有,何足益之!正如以穢食置寶器,其可哉(怎么能行呢)!”

  智通禪師知道此事后,便令警玄禪師游方參學(xué)。

  警玄禪師初禮鼎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梁山緣觀禪師,便問:“如何是無相道場?”

  梁山和尚指著墻壁上的觀音像,說道:“這個是吳處士畫。”

  警玄禪師正要開口插話,梁山和尚急忙問道:“這個是有相底,那個是無相底?”

  警玄禪師一聽,當(dāng)下有省,便禮拜

  梁山和尚道:“何不道取一句?”

  警玄禪師道:“道即不辭,恐上紙筆。”

  梁山和尚笑道:“此語上碑去在。”

  于是,警玄禪師便呈偈云:

  “我昔初機(jī)學(xué)道迷,萬水千山覓見知。

  明今辨古終難會,直說無心轉(zhuǎn)更疑。

  蒙師點(diǎn)出秦時鏡,照見父母未生時。

  如今覺了何所得,夜放烏雞帶雪飛。”

  梁山和尚一聽,欣然贊嘆道:“洞山之宗可倚(曹洞宗旨可賴此人傳續(xù))”。

  從此,警玄禪師聲名大噪。

  梁山和尚滅度后,警玄禪師便離開梁山,前往大陽(湖北鐘祥),禮謁慧堅(jiān)禪師。慧堅(jiān)禪師堅(jiān)決要把法席讓給警玄禪師來主持,而自己則退居一室。于是警玄禪師便答應(yīng)留下來住山。

  警玄禪師繼承了大陽法席之后,深感先德咐囑責(zé)任之重大。為了保證宗風(fēng)不墮,他精心操持,勤于接眾,足不越限,脅不至席,凡五十年。奈何宗門不振,法嗣難覓!警玄禪師雖年高八十,前后座夏六十一年,卻仍然沒有找到可以繼承其法脈的人。無奈之下,他只好請求葉縣歸省禪師的弟子浮山法遠(yuǎn)幫助他尋址找一個合適的法器,以續(xù)薪傳。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受浮山法遠(yuǎn)禪師之囑托,投子義青禪師終于接續(xù)了曹洞法脈。此時,警玄禪師已入滅四十七年。

  警玄禪師圓寂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

  警玄禪師平生接眾,有三句、三墮和五位頌,一時響徹叢林,頗有洞山遺風(fēng)。

  三句--

  “諸禪德,須明平常無生句、妙玄無私句、體明無盡句。第一句通一路,第二句無賓主,第三句兼帶去。一句道得師子嚬呻,二句道得師子反擲,三句道得師子踞地?v也周遍十方,擒也一時坐斷。正當(dāng)恁么時,作么生通得個消息?若不通得個消息?來朝更獻(xiàn)楚王看。”

  “如何是平常無生句?”師曰:“白云覆青山,青山頂不露。”

  “如何是妙玄無私句?”師曰:“寶殿無人不侍立,不種梧桐免鳳來。”

  “如何是體明無盡句?”師曰:“手指空時天地轉(zhuǎn),回途石馬出紗籠。”

  “如何是師子嚬呻?”師曰:“終無回顧意,爭肯落平常。”

  “如何是師子返擲?”師曰:“周旋往返全歸父,繁興大用體無虧。”

  “如何是師子踞地?”師曰:“迥絕去來機(jī),古今無變異。”

  三墮--

  警玄禪師曾經(jīng)解釋曹山三種墮,認(rèn)為此三語須明得轉(zhuǎn)位始得。

  “一作水牯牛,是類墮。”師曰:“是沙門轉(zhuǎn)身語,是異類中事。若不曉此意,即有所滯。直是要伊一念無私,即有出身之路。”

  “二不受食,是尊貴墮。”師曰:“須知那邊了,卻來這邊行履。若不虛此位,即坐在尊貴。”

  “三不斷聲色,是隨墮。”師曰:“以不明聲色故隨處墮。須向聲色里有出身之路。作么生是聲色外一句?”乃曰:“聲不自聲,色不自色,故云不斷指掌,當(dāng)指何掌也。”

  五位頌--

  “正中偏,一輪皎潔正當(dāng)天。宛轉(zhuǎn)虛玄事不彰,明暗只在影中圓。

  偏中正,休觀朗月秦時鏡。隱隱猶如日下燈,明暗混融誰辨影。

  正中來,脈路玄玄絕迂迴。靜照無私隨處現(xiàn),如行鳥道人廛開。

  偏中至,法法無依即智智。橫身物外兩不傷,妙用玄玄善周備。

  兼中到,葉路當(dāng)風(fēng)無中道。莫守寒巖異草青,坐卻白云宗不妙。”

精彩推薦